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懷柔區小學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第一章】懷柔區小學生體質狀況調查研究前言
【第二章】北京市懷柔區小學生體質水平的研究方法
【3.1 3.2】懷柔區小學生體質水平的狀況分析及評分情況
【3.3 3.4】懷柔區小學體育教學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分析
【3.5】改善小學生體質狀況的學校體育教學應對策略
【結論/參考文獻】懷柔區小學體育教學優化分析結論及參考文獻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4.1.1 從 2011、2012 年懷柔區小學生體質測試結果看,在身體狀況方面,2012年 3-6 年級不同年齡段小學生身高、體重兩項基本指標都有不同程度增長,但營養不良、體重較低檢出率及超重、肥胖檢出率皆有不同程度增長;在身體機能方面,懷柔區小學生肺活量水平則出現了下降拐點,情況不容樂觀;在身體素質方面,3-6 年級爆發力素質不同程度下降;3、4 年級學生的柔韌素質有所改善,但5、6 年級女生柔韌素質有所下降,3-6 年級學生的耐力素質皆有不同長度下降。
4.1.2 從 2011、2012 年懷柔區小學生體質測試的評分看,連續兩年中懷柔區小學生的身體形態指標較好,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指標不佳,身體素質中柔韌素質、耐力素質下降尤為突出;雖然懷柔區 3-6 年級小學生的平均體質測試結果經評估后沒有不及格現象,但都沒有達到優秀這一等級,其中 3、4 年級小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要比 5、6 年級小學生好,5、6 年級小學生中男生僅僅達到了及格水平,說明當前懷柔區學生的體質水平并不高。
4.1.3 從懷柔區小學體育教學的現狀看,懷柔區小學領導對體育教育的重視程度較高,教師對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也有比較清晰的認識和了解,大都認可體育教育在促進體質水平方面的作用,但對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效果不明顯。
4.1.4 教師對體育課中運動負荷較為關注,但體育教學中運動負荷普遍偏??;教學內容無法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生對教學內容興趣不高的主要原因集中在學生安全、場地器材、教師能力及教學大綱等四個方面;體育教師對于體育教學中運動能力較差學生的關注程度較高,所有教師皆表示會采取一定的措施來輔導運動能力較差的學生,主要是培養學生興趣和提升他們的信心;教師對于體育教學中反饋重要性的認可程度并不高,從反饋的方式看,即刻反應的運用比例是最高的。
4.1.5 改善懷柔區小學生體質狀況的學校體育教學的應對策略,一是合理安排體育教學中學生的運動負荷,二是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三是加強對體育運動能力較差學生的指導,四是及時、正確、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反饋。
4.2 建議
4.2.1 學校要加大對學生體質健康重視的程度,把體質健康工作落到實處加強對體育教師專業素質的培養。
4.2.2 體育教師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鍛煉的興趣,另外要在體育教學中保持一定的運動負荷。
4.2.3 體育教師要重視運動能力較差的學生,并細心進行專門輔導。
4.2.4 體育教師要采用積極有效的反饋方式對學生進行輔導。
參考文獻
[1] 牛麗麗,郭敏。2000 年以來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研究綜述[J].體育文化導刊,2014,(6):59-61.
[2] 新華社:孩子們的運動去哪兒了?[OB/OL].
[3] 丁小虎,徐大成。我國中小學體育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2,(3):51-54.
[4] 叢中笑。城市兒童體質與體育活動組織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0:1-2.
[5] 王曉艷。人種間體質差異與中醫療法之運用[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30-31.
[6] 季成葉。中國青少年健康相關/危險行為調查綜合報告 2005[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7:71-72.
[7] 孫慶祝,容仕霖。人體體質測量與評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2.
[8] 馬新東,劉波,程杰。美國青少年體質研究探析及對我國的啟示[J].體育與科學,2010,(1):81-83,108
[9] Welk G J, Meredith M D, Ihmels M, et al. Distribution of health-relatedphysical fitness in Texas youth: A demographic and geographicanalysis[J].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2010,81(sup3): S6-S15.
[10] Welsh E. Linking Student Fitness, BMI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Indicators: Results from the Kansas Fitness Information Tracking(K-FIT) System[C].2014 CSTE Annual Conference. Cste, 2014.
[11] Minematsu K, Kawabuchi R, Okazaki H,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cut‐offs and risk factors for preventing child obesity in Japan[J].Pediatrics International, 2014,25(6):1112-1119.
[12] Sugiyama K, Hamlin M J. Relationships between physical fitness andbody mass index in 11-and 12-year-old New Zealand and Japanese schoolchildren[J]. Studies in Subject Development, 2013, 1: 195-206.
[13] Ortega F B, Artero E G, Ruiz J R, et al. Reliability of health-relatedphysical fitness tests in European adolescents. The HELENA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2008, 32: S49-S57.
[14] 李何玲,任弘。當代城市青少年兒童體質與健康狀況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07,(11):5-10.
[15] 劉朝明,張龍,方敬秋等。貴州省中學生體質狀況動態對比分析[J].凱里學院學報,2011,29(6):180-183.
[16] 姚小燕。黑龍江省青少年體質健康現狀與對策研究[J].新教育時代,2014,(14):65-67.
[17] 張圣海,胡慶華,李鵬等。武陵山區少數民族中,小學生 2000 年與 2007 年體質狀況的動態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2008,44(5):51-62.
[18] 李傳美。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的影響因素與對策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3,(2):103-104.
[19] Dobbins M, Husson H, DeCorby K, et al. School-based physical activityprograms for promoting 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in children andadolescents aged 6 to 18[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3,(2):978-991.
[20] Esmaeilzadeh S, Ebadollahzadeh K. Physical fitness, physicalactivity and sedentary activities of 7 to 11 year old boys withdifferent body mass indexes[J]. Asi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012, 3(2): 105-121.
[21] Drake K M, Beach M L, Longacre M R, et al. Influence of sports,physical education, and active commuting to school on adolescentweight status[J]. Pediatrics, 2012, 130(2): 296-304.
[22] 孫啟凱。高校體育教育與體質健康狀況的調查與對策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4,(26):146-147.
[23] 凌 金 付 . 中 小 學 體 育 教 學 與 學 生 體 質 下 降 的 成 因 分 析 [J]. 教師,2014,(15):90.
[24]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
[25] 聶衛東。對《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初中生身高標準體重評價標準合理性的研究[J].體育教學,2009,(2):52-53.
[26] 華寶元,李鐸,黃遠翔。體育理論知識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4-25[27] 戴燕。陽光體育冬季長跑活動對學生身體素質影響的探究[J].運動,2011,(4):61-62.
[28] 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研究課題組編。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之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90-191.
[29] 赫忠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知識問答[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7:34-35.
[30] 梁 健 暉 . 促 進 小 學 生 體 質 健 康 途 徑 和 方 法 的 研 究 [J]. 教 育界,2014,(19):71.
[31] 楊建國,王海宏編。新編中學體育教材教法[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1.06,58-59.
致謝
本文在選題以及研究的過程中得到導師張瑩的悉心指導,并在她的指導下獨立完成的。張老師多次詢問研究進展,并為我指點迷津,幫我開拓思路。她嚴謹治學的態度,敏而好學的精神,純真樸實的作風,將使我受益終身。在此對張瑩老師表示衷心的感謝。
其次我還要感謝各位專家們提供給我的第一手資料,和在我論文寫作過程中提出的寶貴意見,感謝懷柔區 18 所小學的體育老師們在問卷發放和回收的過程中提供給我的幫助。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