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西城區中學生休閑體育開展情況調研
【第一章】北京八中學學生休閑體育活動實施分析前言
【第二章】北京市中學生參與休閑體育活動的研究方法
【3.1】北京市八中學生參與休閑體育活動情況分析
【3.2】影響北京市八中學生休閑體育開展的因素分析
【3.3】國外休閑體育發展情況對中學生休閑體育開展的啟示
【3.4】我國中學生休閑體育的教育對策研究
【結論/參考文獻】開展中學生休閑體育活動的研究結論及參考文獻
1 前言
1.1 選題依據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靠人體勞作的方式逐漸被大機器替代,人們的必須勞動時間大大減少,休閑時間相應的增加[1];爆炸式信息的沖擊和日??旃澴嗌?,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發生巨大的變化;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物質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生活質量不斷優化。在這種背景下,人們關注的不再是基本的物質需求,更多的要求精神上享受和自我價值的實現,中國正將步入一個前所未有的休閑時代。中學生作為社會的一類群體,空閑時間也隨之增多,我國在1995年實施的每周5天工作制,3個長假日在1999年被實行,使得人們的全年法定節假日達到了114天,另外中學生還有寒暑假的兩個長假期, 每年大約有170天的時間可供支配,以及近幾年一直強調的“減負”,這樣一來中學生的空閑時間已經遠遠多余成年人[2].
中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他們的生存狀況和發展不僅與自身、家庭有著聯系,更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整體素質密切相關。面對經濟水平迅速提高,移動互聯網、新媒體的高速發展,爆炸式的信息和多元化價值觀的沖擊,使得當下的青少年生活方式存在很大問題,特別是學生一族,他們將時間和精力用來上網,看電視,玩游戲,盲目追求時尚。經濟條件好的學生出門車接車送,在家或躺或坐,活動量少,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體質狀況日益下降等問題不斷出現。然而,休閑體育與青少年有天然的親和力,它作為一種健康積極向上的休閑方式,不僅充實中學生的休閑時間,取代不良的休閑活動,幫助中學生改變消極的生活方式,更能幫助中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改善緊張、壓抑的學習狀態,增加學生之間的交流,培養他們的團結協作精神。
1.2 研究目的與意義
1.2.1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休閑時代為背景,在結合自己對體育專業理論知識的掌握及他人研究時總結的經驗和方法的基礎上,采用自編問卷調查法了解北京市八中學生參與休閑體育活動的現狀,并分析影響其開展休閑體育活動的主要因素,對中學生進行休閑體育教育,另參考國外成功經驗,為西城區中學生更好的參與到休閑體育活動中提出對策和可行性建議,幫助西城區中學生建立終身體育意識,培養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本研究之所以選擇北京市八中學生休閑體育活動作為研究對象,一方面,是因為本人的準備論文時期在該校進行了一個學期教育實習,選擇北京八中作為研究對象在操作上有較強可行性,調查難度適中,有利于保證回收問卷時效性和的問卷的質量。若對整個北京市的休閑體育開展現狀進行調查研究,工作量太大,會消耗大量的時間、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再加上本人的能力也有限度;另一方面,是因為八中學生生活水平屬于中等偏上,休閑意識較強,且北京市八中是西城區重點中學,本校體育課分為模塊、校本和選修三種形式,學生選擇余地大。另外,北京八中場館齊全,開展休閑體育活動方便、易行,學校內還有青少年俱樂部,在西城區比較具有代表性。
1.2.2 研究意義
1.2.2.1 理論意義
近年來,有關北京城區休閑體育的研究不少,但以中學生休閑體育活動為對象的研究卻很少。本課題是以調查北京八中學生節假日和平日的休閑體育開展情況為例,以期為北京西城區學生更好的參與休閑體育活動提供理論依據及可行性建議,豐富對北京城區休閑體育理論研究,為今后有關休閑體育的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
1.2.2.2 現實意義
21 世紀,中國正步入一個前所未有的休閑時代,休閑已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質,現如今休閑體育活動是人們消耗空閑時間的主要方式之一。對北京市八中學生休閑體育的研究,一方面為北京市八中學生更積極參與到休閑體育活動中提供相關建議,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健康體育生活方式,提高自身的生活質量,促進中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培養出優秀的社會服務人才奠定基礎。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參與休閑體育活動,帶動休閑消費,促進休閑體育產業的發展。
1.3 研究任務
第一,對北京市八中學生休閑體育活動參與的現狀進行調查。
第二,對北京市八中學生休閑體育活動參與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第三,為北京市西城區中學生休閑體育的發展提出參考意見。
1.4 文獻綜述
1.4.1 有關休閑的研究
國外從古希臘時期就有人對休閑的內涵進行探究。亞里士多德提到,休閑對哲學和科學誕生有著重大意義,休閑是人們所有活動的中心。這種思想雖然還沒構成學科和知識的一套體系,但他的思想深遠地影響著西方的傳統文化。
到近現代工業時期,由于大機器替代人們的手工勞作,人們必要勞動時間大大減少,空閑時間增多,另一方面,人們過度對物質追求和精神的享受對當代人的生活方式有著消極影響[1].在這種背景下人們開始反思對傳統的信仰和科學認識的缺位,嘗試著從休閑的角度找到人的真正意義,哲學家、社會學家、思想家們開始將休閑上升到學術層次,逐漸形成較完整的體系。
西方學者將馬克思的英文著作中出現的“free-time”翻譯為“休閑”,馬克思將自由時間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方面是主要從事于休憩、娛樂等普通活動時間,第二方面是從事較高級的活動時間,主要用來精神、心靈上享受和升華[1].
其后有影響力的相關學者中,瑞典的知名學者皮普爾,他的《休閑:文化的基礎》,被稱為西方休閑學的經典之作,他認為休閑是心態的平和而感覺快樂;20 世紀美國杰出的教育家莫德默·阿德勒,注重休閑和工作的協調;20 世紀 90 年代美國學者席齊克森特米哈伊的著作《暢:最佳體驗的心理學》中,從心理學方面論述了休閑的體驗過程和相關特征。
中國古代雖然沒有把休閑一詞明確提出,但我們可以看到古人潛意識里就懂得如何在生活中休閑??鬃?、老莊、陶淵明等偉大人物的論述中呈現出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蘊涵著獨有的中華民族休閑觀念[2].中國近代社會,隨著工業革命的出現,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大幅度提高,但為了追求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一直在工作中奮斗著,卻沒有人重視休閑、娛樂的重要性。
直至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于光遠先生第一次質疑,我們的搞社會主義到底為了什么?
回歸本質,我們是為了更好的生活,為了快樂,而快樂來源于“休閑”.在于光遠先生推廣和帶領下,20 世界 90 年代我國第一個民間的休閑研究機構--北京六合休閑文化策劃中心成立了[3].1996 年提出未來社會是一個“普遍有閑的社會”.接著,相關學者成思危、龔育之、馬慧娣等加入休閑研究之中。1996 年,馬慧娣向第四屆世界休閑大會上提交的《文化精神領域的休閑理論》,使國外學者開始關注中國的對休閑的研究。至此以后,我國有關休閑的理論研究逐漸出現,涉及的面越來越廣。
2000 年,于光遠等人翻譯并推出的系列叢書,較為系統的介紹的休閑理論,彌補了我國休閑理論的空白,叢書一共五部。于光遠先生是我國最先研究休閑理論的學者,馬惠娣總結他本人的休閑觀主要是從以下五個方面:休閑是自由全面地發展人,休閑是時代的大課題,休閑與勞作是人生中重要的一對范疇,休閑是自由興趣和想象力的結合,休閑與消費是培養完整和全面的人[4].
馬惠娣對休閑的理解往往是多方面的:休閑是人們在利用各種活動打發時間、找到樂趣的基本作用之上,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享受和自我價值的實現,是一種哲學上的理解。休閑是一種文化,是一種價值觀念,是人的一種存在狀態,這是由不用時期社會背景下,人們生活所經歷和所期望達到的生活理想而建立的生活態度和價值取向[5].
成思危認為人們由改造世界轉變為改造自身,對物質的追求轉變為精神文化的追求,“先生產,后消費”的觀念也隨之改變等[1].孫承志在《休閑哲學觀思辨》中通過休閑、游憩和旅游三者的內在聯系,闡述了休閑的內涵,他認為休閑是人們在自由的活動時間內,以游憩為基準層次來選擇活動內容和方式[2].
在 2002 年舉辦的休閑與社會進步學術研討會上,吳義新博士認為雖然現在還沒有明確的休閑概念,但無論從哪個方面去理解,都應從馬克思主義人學角度著手,明確休閑是人的活動,是促進人全面發展,提升人性的活動[3].
以上是國內外休閑的發展情況以及各領域的專家對休閑內涵的理解。我國的休閑體育發展雖較晚,加入該領域的專家勢必會逐漸增多。不同領域的專家對休閑有不同的見解,社會學家對休閑的理解是將人與社會相聯系,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經濟學家往往側重在消費、產業結構上;哲學家的休閑注重人與休閑的本質,是人精神上的價值和自我的滿足。古代的學者主要側重于哲學方面的理解,近現代的學者側重社會學方面的理解,強調休閑與社會的關系??傊?,無論怎樣的理解最終都落腳在身心愉悅、精神的滿足上。
1.4.2 有關休閑體育的研究
1.4.2.1 休閑體育的內涵
1.4.2.1.1 休閑體育的概念
關于休閑體育概念的定義,一直沒有明確的界定,但都有類似之處。休閑體育演變主要是從英文詞組“Leisure Sports”而來,我國相關學者翻譯為“余暇體育”和“閑暇體育”等,休閑體育的在我國起步較晚,學者們在其概念、內容等淺顯的研究上較多,但它的研究必將越來越廣泛且深入。
改革開放初期盧元鎮提到,我們的運動不僅有常規的學校體育、為獲得金牌的競技體育和大眾為健身的群眾體育,還有一種形式不太固定的體育游戲、娛樂,這種方式其實和現在休閑體育的目的大概是一致的,都是為達到心理愉悅和精神的滿足[4].
于濤運用哲學方法深入討論了“Leisure Sports”的內涵,從社會學和哲學的角度分析發現翻譯為“余暇體育”不能代表其內涵,但休閑體育既可以作為動詞也可以作為名字,其覆蓋的面更加廣泛而適合[5].
學者們對休閑體育認知的角度不一樣,其概念的闡述稍有差異。劉一民、李曉東、彭鋼等人是從時間范疇來講,他們強調休閑體育活動主要是在除勞動、工作之外的空閑時間之內進行的活動[6].薛海紅、周兵等人,他們認為休閑體育是除工作、學習之外的群眾活動,廣義的休閑體育與群眾體育有共同之處,可以將休閑體育納入群眾體育之中,可他們又認為休閑體育具有其獨特地方。也有部分學者強調休閑活動的心理體驗過程,如于可紅的觀點,認為休閑體育活動是不受規定,在活動中產生最佳的心理體驗,使身心得到休息,精神得到放松[1].從強調休閑體育活動的特征來說,周瑩指出閑暇體育是一種自由、個性、大眾的體育活動[2].
以上我們可以看出這些概念主要包含了三個特征:一是以余暇時間為前提,隨著科學技術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必要勞動時間縮短,可支配的自由時間增多,休閑成為人們生活的必然趨勢;二是以消遣、娛樂、追求精神上的滿足為目的,而非提高運動成績;三是逐漸將休閑體育歸為一種生活方式,在工作等生活壓力下,休閑體育逐漸成為緩解壓力、調節生活的一種重要手段。在眾多的定義中筆者認同休閑體育概念是人們在自由支配的時間里,通過體育運動的方式,以直接或間接的體驗,滿足身心需求的一種自覺自足的社會文化活動。[3]
1.4.2.1.2 休閑體育的特點
徐佶博士在2007年對珠江三角洲居民的休閑體育研究時,講到休閑體育的五大特點:消遣性、時間性、活動性、自主性、價值性[4].潘海峰認為休閑活動具有場地器材要求較低、操作性簡單,趣味性、自由性強的特點[5].朱大修認為休閑體育具有健身性和娛樂性特點,不僅強身健體、愉悅身心,還可以作用于人的精神,使人全面發展;休閑體育活動具有業余性和自愿性,即人們在閑暇時間里所參加的活動,具有參與性,表現為人的主動參與,而不是以追求運動成績為目的[6].
1.4.2.1.3 休閑體育的功能
對于休閑體育的功能不同的學者進行分析解釋,田雨普在《閑·休閑·休閑體育》中指出,休閑體育的功能主要包括身體保健、精神慰藉、美化生活、陶冶情操、增長知識、提高技能、社會交往等方面的功能[7].盧鋒在《休閑體育的社會功能探析》中指出,休閑體育的社會功能主要包括社會人群組織功能、社會時尚傳播功能、個人發展促進功能、社會象征功能、社會化功能等五個方面。趙龍認為休閑體育主要包括個人功能,家庭功能,社會功能三大類[8].魏巍在《休閑體育與生活質量》中提到休閑體育可以在促進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發展個性、改善人際關系、增強道德規范、安定社會等方面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9].羅林在《休閑體育的認識深化及在我國的發展研究》比較清晰的介紹了休閑體育的功能,指出主要有兩方面,其一是個人功能,包括健身功能,心理調適功能,娛樂功能,社會化功能;其二是社會功能,包括經濟功能,維護社會穩定功能,促進國際交流功能[1].
1.4.2.2 休閑體育研究現狀
關于我國休閑體育發展現狀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以居住在城市的不同地域居民為研究對象,描述了現代居民休閑體育活動的基本情況,整體上的研究,如西南大學張良(2010年)對我國休閑體育現狀與發展的研究,西南師范大學的鄒政(2006年)對我國社會轉型時期的發展現狀研究。對各個地區居民休閑體育情況的研究,如張寶榮(2007年)對河北城市居民的研究,山東大學的田運濤(2013)對西安市城市居民的研究,河南師范大學的李瓊(2013年)對濟源城市居民的研究,上海體育學院的蔣科(2013年)對上海城市居民的研究,博士徐佶(2007年)對珠江三角洲居民的研究,以及北京、福建、吉林、杭州等其它城市都有涉及。從這些文章中看出我國城市居民的休閑健身意識越來越濃厚、休閑體育產業迅速發展,居民的基本休閑設施建設逐漸完善。
(2)以不同人群為研究對象的休閑體育活動情況的調查,如湖南師范大學的彭小靜(2006年)對長沙市職業女性的研究,首都體育學院的趙恒(2008年)對北京農村居民的研究,上體的陸啟瑞(2010年)對上海中老年人的研究,北體大的習艾莉(2008年)對吉林大學生的研究,首都體育學院的唐賽虎(2013年)對北京市中小學生的研究。在搜查的相關文獻中可以看到老年人和大學生參與休閑體育活動的研究較多,主要因為老年人和大學生空閑時間較多,為開展休閑體育活動提供了基本前提,另外大學階段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學生活力四射、積極性高,對他們的調查也是情理之中[2].
(3)鑒于發達國家(地區)休閑體育事業發展較好,我國部分學者對英國、美國、臺灣等國家(地區)的情況進行分析和比較并提出可借鑒的意見。如,吳貽剛從整體上對中外休閑體育的現狀進行研究,尚菁菁分析了英國休閑體育發展情況,王大貴將中國和日本進行比較分析,姜耘將中國和美國休閑體育情況對比并分析??梢钥闯鲋袊蓍e體育事業與這些發達國家還存在一些差距,不僅僅是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傳統的價值觀和文化也造成了巨大差異。另外,部分研究者對中小學、青少年的休閑體育進行調查分析,如:羅銳對四川省中小城市青少年的開展情況調查,江宗岳對上海、臺北高中生參與休閑體育活動阻礙因素的調查,其他針對中學的研究題目多為余暇體育的研究。
1.4.3 中學生休閑體育的研究
查閱大量文獻發現,對于中學生的休閑體育研究比較少,多以青少年為研究對象。羅銳針對四川當地特色,為青少年的休閑體育提出八個建議:提高休閑體育的參與性;開拓新型休閑體育內容;加強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建立休閑體育保險機制;建立以相應平臺的整體推動機制;成立青少年休閑體育俱樂部;加大政府決策和投入;成立對應的休閑體育管理、研究部門[3].江宗岳對上海和臺北高中生參與休閑體育活動阻礙因素進行了調查研究,從學生、家長、行政主管部門的角度給出了建議,促進高中生休閑體育活動的開展[1].鄭和明在《動靜總相宜--學生休閑體育開展對策》中指出了學生休閑體育的對策,應當鼓勵家庭、個人、學校、社會方面的四位一體和不同時間段的動靜結合方式來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方式[2].屈強在對赤峰市部分中學的學生和教師調查后得出,體育興趣愛好是影響學生參與活動的首要原因,校內體育氛圍和場所是重要原因,其它的原因還包括體育技能的掌握程度、身體素質狀況、個人價值觀和一些天氣等客觀原因[3].
另外,中學生余暇的體育的研究成果較多,余暇體育的研究對休閑體育也有一定指導作用。張祝平在《中學生余暇體育開展現狀研究》中提到了余暇體育對中學生的作用:
使中學生合理地利用余暇時間,減少青少年的犯罪率,提高中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彌補體育課的不足[4].張冬梅在對四平市青少年學生的余暇體育活動現狀調查后指出,積極開展青少年學生的余暇體育活動,有助于加強青少年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為青少年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習慣打下良好的基礎[5].
綜上所述,主要從休閑、休閑體育、中學生休閑體育三個方面來參考文獻。經濟技術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隨著休閑時代的到來,然而中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日益下降,僅僅依靠學校體育來改善學生體質遠遠不夠,充分利用空閑時間開展休閑體育活動,從大量文獻看出由于家庭、社會等諸多復雜原因制約著中學生休閑體育活動的參與。另外,關于休閑體育的理論研究,主要對象有城區居民、大學生、老年人、農民,而中學生休閑體育活動的研究較少。本文主要以北京八中學生為例,分成假期和平日兩個時間段來調查西城區中學生參與休閑體育活動情況,以期豐富中學生在休閑體育的研究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