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訓練 是 和平時期維持官兵戰斗力及身體素質的主要途徑,也是入伍新生最重要軍事活動。隨著軍事訓練的不斷加強、環境等影響因素下,訓練傷發生率有增高趨勢[1].為進一步分析訓練傷發生特點,并制定相應預防措施,特對某軍校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參加軍訓人員均為某軍校新生,共745例,均為2012-2013級新生。其中男612例,女133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22歲,平均(20.09±1.47)歲。
1.2 方法
1.2.1 訓練前調查
采用自制調查表進行,所有新生均當場填寫,完成后交于教官。校方組成8名教官調查組進行統計分析,觀察新生性別及入伍前鍛煉及受傷情況。受傷部位以四肢及腰部傷為主,且目前已治愈,不影響正常訓練。
1.2.2 訓練項目及時間
對所有新生進行為期40d的軍事訓練,訓練項目包括隊列動作(24h)、射擊(射擊準備動作和射擊動作)、單兵戰術(躍進,高、低、側姿匍匐、對地形地物的利用等)、體能訓練(包括5km越野及俯臥撐等)。期間注意觀察新生訓練傷情況,如發生訓練傷即時就診,并詳細記錄發生項目、原因及損傷部位等。
1.3 診斷標準嚴格按照《中國人們解放軍軍事訓練傷診斷分類標準》進行,具體包括:(1)軍事訓練中發生損傷,包括軟組織損傷、骨折、扭傷、擦傷、其它器官損傷及暈厥、休克等。(2)損傷影響次日正常訓練。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Excel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軍事訓練傷發生率及構成比。以統計學軟件SPSS18.0進行統計,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入伍前情況與訓練傷發生關系經40d訓練后,共146例發生訓練傷,發生率為19.60%,其中性別發生率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而入伍前鍛煉及受傷情況對比,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訓練項目與訓練傷類型構成比14 6 例訓練傷患者中,5 k m 越野訓練受傷率最高,為57(39.0 4%)例,射擊訓練中發生率最低,為8(5.48%)例;受傷類型中以軟組織挫傷發生率最高,為48(32.88%)例,其它損傷發生率最低,為10(6.85%)例。詳見表2.
3 討論
新兵是軍事訓練傷高發群體,據相關統計,其發生率約13.9%~51.0%[3],而4d內不能參加正式軍事訓練,甚至影響以后軍事訓練等,故有效降低軍事訓練傷發生率,不但可提高軍事訓練效果,且可提高部隊戰斗能力。
本組研究顯示,6項基本軍事訓練中,以 軟 組 織損傷發 生率最高,發 生率 高達32.88%,其中以5 km越野及俯臥撐發生率最高,分別為20.55%和8.22%;依次為滑膜炎或勞損、骨關節傷、下腰部扭傷,以暈厥或休克發生率最低,僅6.85%.進一步分析原因,為個體因素、訓練強度、訓練緩解及管理等多因素綜合作用引發。入伍前鍛煉量少、有受傷史均可增加訓練傷發生率;訓練時動作不規范、訓練強度大、保護不當、環境不平整或惡略等均可增加訓練傷發生率,且合并因素越多,損傷約嚴重、訓練傷發生率越高,反之,則低。
為降低訓練傷發生率,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1)加強學員調查,明確受傷史及鍛煉史。(2)入伍前缺乏鍛煉及受傷史學員,應給予特殊訓練方法,以由淺入深、由易到強、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3)科學的訓練方法。對于無受傷史及經常鍛煉學員,切忌操之過急,應據學員身體素質、體力等,選擇有目的、有步驟的科學的訓練方法[4].(4)訓練前給予充分準備工作。特別是有受傷史及入伍前鍛煉少學員,訓練開始前給予姿勢訓練,教官應從講解、示范及操作進行,確保學員熟練掌握各種訓練姿勢及要領。(5)提高學員的適應能力。訓練前應提前帶領學員熟悉訓練場所環境,充分掌握各學員心理,對心理緊張、恐懼、害怕等進行思想教育,以增強訓練信心、降低學員心理負擔、提高訓練積極性。(6)加強監督管理,靈活訓練[5].對訓練場地進行定期及不定期維護,發現危險因素及時處理;對特殊自然環境下訓練,如高溫、嚴寒、下雨等,應改時或減少訓練時間;對有輕微傷或不適學員,積極就診,避免傷情加重或帶病訓練。相信,通過以上策略,定可有效降低訓練傷發生率,提高訓練效率、提高學員身體素質,以提高戰斗能力。
參考文獻
[1] 史 玉蘭 , 楊 會 鎖 , 董 宏 彬 ,等 . 新 兵 軍事 訓 練 傷 發 生 的 原 因 [ J ] . 職 業與 健康,2013,29(10):1258-1259,1262.
[2] 黃昌林。軍事訓練醫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9:159-164.
[3] 魏成,帕麗旦,高萬泉。不同兵種軍事訓練傷發生情況調查與分析 [J].人民軍醫,2012,55(4):294-295.
[4] 吳孔田,劉曉靜,李明高,等。海軍新兵軍事訓練傷發生的原因及防治對策[J].海軍醫學雜志,2011,32(5):325-326.
[5] 姜文,肖長海,李俊強,等。某軍校學員軍事訓練傷發生情況調查與分析[J].人民軍醫,2012,55(7):598-600.
[6] 鄭佳鵬,魯衛華,張華,等。某部新兵下肢軍事訓練傷情況調查[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11,29(6):427-428.
[7] 朱 云 杰 , 呂 丹 . 訓 練 傷 預 防 培 訓及 效 果 分 析 [ J ] . 中 國 矯 形 外 科 雜志,2013,21(10):1055-1056.
[8] 李冬嚴,張冬玲,沈顯威,等。軍事訓練傷2000例回顧性分析[J].武警后勤學院學報(醫學版),2013,22(3):216-217.
[9] 李 洋 ,蘭曉霞,趙國平。公 安消 防某 部新兵集訓期傷病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3(7):1364-1366,1369.
[10]扎拉嘎胡,孟鋼慶,趙國平,等。陜西武警某部新兵軍事訓練傷分析[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3,8(6):54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