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特點
心理健康是一種良好而持久的心理狀態與過程,表現為個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并能有效地發揮個人的身心潛力和積極的社會功能。心理健康包括兩層含義: 其一是無心理疾病,其二是具有一種積極適應與發展的心理狀態。適應是個人通過作出身心調整,在現實生活環境中維持一種良好、有效的生存狀態的過程。
而發展是指個體的成長和才能品質在時間上所發生的積極變化。為適應新世紀對人才的綜合要求,美國提出要為學生的成長設置四類課程( 培養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激發向上的動機和學會人際交往的技能) ,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第一類,日本、德國、韓國、泰國等也都紛紛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到了重要位置。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許多高校從思想認識、師資水平到必要的條件還難以適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 二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中要處理好與德育,健康教育等關系,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課程化、醫學化、德育化。大學階段是人心理健康建設的關鍵時期,對重新塑造自我,改善心理適應都有著重要意義。
二、心理健康的內涵及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
提起體育與心理健康,我們并不陌生,有人說身體沒病就是健康,有人說精力充沛,體魄強健就是健康?!掇o?!飞献⑨尅敖】抵溉梭w各器官系統發育良好,功能正常,體力健壯并有良好的勞動效能的狀態”.這些說法都說出民健康的原始含義---生理健康,都忽視了心理健康??梢哉f,現代人的健康與否是由心理決定的。世界衛生組織為健康下了一個新定義,“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而是身體的、精神的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的總稱?!毙睦斫】禈藴适且粋€非常復雜的問題,我們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大致應包括以下幾方面: ( 1) 正常的智力發展水平; ( 2) 能保持完整統一的人格; ( 3) 恰當的自我認識能力和評價能力; ( 4) 能保持對學習較濃的興趣與求知欲望; ( 5) 能協調與控制情緒,心情良好; ( 6) 能保持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 ( 7) 能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 ( 8) 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
三、高校體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良好作用
人的身心發展是在個體實踐活動中得以實現的。人必須通過各種活動( 包括身體活動、心理活動和社會活動) 來促進機體的正常發育,增強體質,發展個體心理活動能力與個性。其中,社會實踐活動是人心理活動產生的源泉,它使人的能力、才干、意志、智慧在實踐中綜合運用,實現內心世界的豐富和發展。
體育運動正是以人自身的身體運動來滿足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的一種社會活動。高校體育通過體育教學活動、健康教育課、課外體育活動和運動競賽等活動,來促使大學生增強體質,為大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奠定物質基礎,保證大學生在校期間身心健康,使他們精力充沛地學習與生活,對其終身健康產生影響。
在高校體育活動中,教師注意心理教育方法的運用,加強心理引導,能調動大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與積極性,并能有效的調節大學生情緒,使大學生表現出積極的心態,消除緊張情緒。同時,每天堅持參加一小時以上體育活動,能使學生身心愉快,自信心加強,表現出積極向上、樂觀進取的心理狀態。
從高校體育的特點與功能來分析,高校體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 一) 高校體育能有效促進學生和智力能力發展
體育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活動過程。在此過程中練習者必須集中注意力,有目的地感知、觀察、記憶和思維,有助于對事物做出正確迅速的判斷,提高認知能力。因此,經常參加體育活動能改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協調作用,從而改善大腦皮質神經系統的均衡性和準確性,促進人體感知能力和觀察能力的發展,改善和提高思維的靈活性、協調性和反應速度。
( 二) 高校體育能提高大學生德性修養,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體的良好品德的形成不但與學生的理想、信念有密切關系,而且與體育等實踐性較強的課程緊密相關。當代大學生缺乏必要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質教育,學生表現出較多的不良心理現象,如自私、缺乏社會責任感等。體育是一項競爭性和合作性都很強的運動,活動中需要密切配合,能培養大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協作精神,能有效培養大學生的自信、自立、自強、堅毅和拼搏等優良的品質和吃苦耐勞的精神風貌。
( 三) 高校體育能凈化大學生的情感,達到治療心理疾病的目的
身體運動能改善自我概念,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情操。體育活動能帶來流暢的情緒體驗,能培養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活潑愉快、積極向上的精神。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內容和形式絕大多數是根據自身的興趣、能力和條件等選擇的,他們一般都能夠很好地勝任體育鍛煉,這有助于增強個體的自信心和運動興趣。體育運動能使大學生的不良情緒得到有效宣泄,使大學生的精神狀態達到平衡緩和,從而消除心理上的疲勞,促進心理健康。
( 四) 高校體育有助于發展大學生個性,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體育鍛煉能鍛煉大學生的獨立性和社會性。獨立性就是個性,它是以遺傳傾向很強的氣質為中心,并在社會條件與教育影響下所形成的比較固定的心理特征。從心理學角度講,人的個性就是人體各種心理特征的綜合,具體表現在興趣、愛好、才能、氣質、性格等方面。各種體育活動對培養和發展人的個性有很大的作用。實踐表明,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人,興趣廣泛、性格開朗,豁達大方。社會性指人的生存所必需的社會適應性,是把以自己為中心的態度和行為轉化為社會的態度和行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及生活節奏的加快,許多大學生越來越缺乏適應性,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趨向冷漠。體育活動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強人與社會的聯系。通過參加體育活動,可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交流,有利于培養大學生處理各種人際關系的能力,可以發展大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通過體育鍛煉會使個體社會交往的需要得到滿足,豐富發展個體生活方式,有利于消除學習和生活等帶來的煩惱,消除精神壓力和孤獨感,給個體帶來心理上的益處。同時,通過高校體育教學,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自我責任感、群體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學會尊重和關心他人,并以積極的態度關心自身、家庭和群體的健康。
( 五) 高校體育能培養大學生的競爭意識與協作精神
高校體育以其豐富多彩的內容和競技抗爭的形式吸引著大學生參與,在體育活動與運動競賽過程中,始終貫穿著競爭與奮發向上的精神。包括在一般的體育游戲中,也充滿著你追我趕、爭強斗勝的競爭。大學生經常從事體育鍛煉、參加體育游戲和運動競賽,可增強大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大學生的協作精神。因此,高校體育是培養大學生競爭意識和團隊精神的最佳課堂。一些集體性的體育活動,由于抗爭激烈,集體配合性強,在活動中不僅要充分發揮參與者的機能、技術和心理能力,而且需要大家同心協力,默契配合,相互理解,才能取得好成效。因此,通過這類體育活動可有效培養大學生與人協作共事的群體意識和團隊精神。
( 六) 高校體育能培養進取精神,提高大學生的意志力
體育常常意味著競爭,意味著達到某一級運動水平或鍛煉標準,這一過程要求大學生付出努力與汗水。體育活動的激烈與艱辛,使參與者必須承受一定的生理和心理負荷,能磨練人的意志。從事體育鍛煉和進行體育運動競賽的過程中,必定會遇到失敗、困難、挫折、疲勞、受傷等,能培養大學生積極進取、勇于探索和克服困難的精神,并能有效培養大學生吃苦耐勞、堅忍不拔、果斷勇敢、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質。
( 七) 高校體育有助于緩解大學生精神壓力,消除其心理緊張
青年學生面對緊張的學習和來自多方的壓力,普遍感到厭倦和壓抑,易于引起個體心理上的不平衡,產生了心理疾病。體育運動有助于緩解肌肉緊張和學習、生活緊張。臨床研究表明,慢跑、散步和太極拳等中低強度的有氧體育活動,對治療抑郁癥效能十分明顯,能減輕癥狀,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對調節情緒,保持良好的心境有積極作用。我國著名心理學家陳仲庚認為,在可以降低個體心理壓力的因素中,有兩個因素最為突出: 即社會支持和身體鍛煉。而參加體育鍛煉,就增加了社會交往,從而易于獲得社會支持。
四、結論
高校體育對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積極作用,能有效調節大學生身心矛盾,減輕心理壓力,增進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質。它在培養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健康意識、主動探索與勇于實踐的精神,以及充分發揮個性等方面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陳羲。 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J]. 安徽體育科技,2006( 27) .
[2]徐志剛,劉盎。 論體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 體育文化導刊,2003( 4) .
[3]劉彥。 體育鍛煉促進心理健康的研究綜述[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96( 1) .
[4]魯俊華。 學校體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 赤峰學院學報,2008( 1) .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
[6]盛祖龍。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M]. 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1999.
[7]李祥,梁俊雄。 學校健康教育學[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