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古詩韻律操在農村小學的開展研究
【第一章】村小大課間古詩韻律操的推行調研前言
【第二章】海淀區農村小學古詩韻律操開展的研究方法
【3.1 3.2】農村小學古詩韻律操開展的現狀分析
【3.3】促進古詩韻律操活動有效開展對策
【結論/參考文獻】農村小學推廣古詩韻律操的探索結論及參考文獻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4.1.1 由于農村小學對體育教學沒有多加重視,使體育教師師資匱乏,雖然是學歷達到了要求,但是教學能力有待提高,師資配備應達到更合理、優化的水平。
4.1.2 農村小學學生有充足的場地資源,但是室外活動時間較少,學校安排的體育活動時間不能滿足學生所期許的體育鍛煉活動時間。
4.1.3 學生們得不到充足的時間鍛煉身體,會產生一系列的惡性循環。大課間的改革是近幾年來為學生在校期間加強體育鍛煉而提出的方案,但在各農村小學的實行上不容樂觀。
4.1.4 古詩韻律操作為大課間改革的自編操形式,是一種新興的活動形式,部分學校有引進的想法,但對于進一步的普及與開展實施還未能有一套較為全面的實施方案,因而不能實際進行開展。
4.1.5 在古詩韻律自編操的編排上,音樂韻律與節奏的創作、古詩詞的摘取與選用、體操動作的合理編排。都需要相關專業師資給予指導與教授。
4.4.6 農村小學古詩韻律自編操的開展實施,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與提高。雖然教授自編操的師資配備、自編操組織實施與比賽、學校對自編操的重視程度,都是在古詩韻律自編操實施開展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但是總體來說學校師生對于自編操的開展實施還是同意的態度,并且意義顯著。這說明古詩韻律操在農村小學的實施開展是可行的。
4.2 建議
4.2.1 對農村小學師資提高教學要求,安排其在固定時間進行集體培訓學習,尤其是教學實踐的方式方法。
4.2.2 農村小學應利用好擁有大量活動場地資源的優勢,滿足學生的期望,多安排室外活動課,讓學生有充足的室外活動時間。
4.2.3 學校應繼續加大對大課間的改革力度,一般廣播體操和古詩韻律操的雙管齊下,使學生能夠充分的達到體育鍛煉活動的目的。
4.2.4 古詩韻律自編操的音樂的創作與體操動作的編排是自編操實施開展的重要前提,但是這方面正是嚴重缺失的地方。相關部門應配備專業師資對音樂以及體操動作進行專門研究與創作。
4.2.5 古詩韻律自編操在走進農村小學的過程中,并沒有受到大量師生的重視,這使專業老師對學生的教學產生一定的阻礙。學校應對此情況多加重視,使古詩韻律自編操這個大課間的改革新興活動項目深入人心。在自編操的實施中也要制定相關的紀律規定,規范學生學操的質量。按時舉辦相關的比賽活動,對好的給予表彰獎勵。
參考文獻
[1]周登嵩。學校體育學[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32- 33.
[2]彭慶文。大學體育概念新釋[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0.26(6)。74-79.
[3]馮曉輝。中學體育藝術類課程教師教學能力結構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6.40(2)。
[4]魏丕勇。于 濤。體育與藝術關系研究的綜述[J].體育文化導刊。2002,(1):11~13.
[5]梅汝莉?!岸嘣悄堋崩碚撆c中國基礎教育改革[J].中小學管理。2002(12)。
[7]白學軍。智力心理學的研究進展[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8]霍華德。加德納著,沈致隆譯。多元智能[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18-27.
[9]欣心?;羧A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J].北京教育。2002.(5)。
[10]霍華德。加德納著,沈致隆譯。多元智能[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18-27.
[11]鐘祖榮。伍芳輝。多元智能理論解讀[M].上海:開明出版社。2003:1-23.
[12]霍華德。加德納著,沈致隆譯。多元智能[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18-27
[13]周應德,尹華丁。加德納多元智力理論對體育教學的啟示[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6(1):12-13
[14]馮克誠主編?;羧A德。加德納與多元智能理論、多元智能理論的原理、結構和教育學意義[M].學苑音像出版社。2004.(5):4-6
[15]彭偉強。美國多元辦學模式及其啟示[M].教學理論與實踐。2001.21(7):29-32
[16]余新。多元智能在世界[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32
[17]周祝瑛,張雅美。多元智能理論在臺灣中小學之實驗[J].全球教育展望,2001(12)
[18]郭福昌 , 王長沛 . 多元智能理論在中國 [M]? 北京 :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120
[19]王艷榮 . 多元智能理論與學校體育觀念的創新 [J].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3,19(8):68-71
[20]袁國強 . 多元智能理論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 [J]. 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6,24(91):78-82
[21]吳志宏。多元智能(理論方法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2]王朝陣。多元智能理論與英語教改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5) : 179-180.
[23]王國鳳。多元智力理論與英語口語教學[J].教學與管理,2006(2):127-130.
[24]陳武。影響大課間體育活動有效開展的原因及策略[J].教學與管理,2009(28)。
[25]呂會來。開展“大課間”體育活動須注意的幾個問題[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11)。
[26]王桂江。廣州市南武中學大課間體育活動特色[J].中國學校體育,2010(7)。
[27]刁亞芳。推動陽光體育,創新校園大課間活動[J].文理導航(上旬),2010(12)。
[28]陳東紅。搞好大課間的幾點經驗[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7)。
[29]熊亞紅,等。體育院系體育教育專業設置體操類綜合課程的構想[J].榆林學院學報,2005,15,(2)。
[30]董青。高中體育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優化策略探析[J].體育博覽, 2011,(2):63.
[31]董克宇。論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學習, 2011,(7):6.
[32]殷春華。淺談小組合作學習在體育教學中的作用[J].內江科技,2009,(05):199.
[33]郭雯婧。體育與健康新課標理念下的小組合作教學模式探討[J].科技信息,2009,(05):213.
[34]楊艷。小組合作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魅力中國, 2009,(09):39.
[35]梁 青,等。我國中學體育藝術類課程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5,24,(2)。
[36]周鳳施。對大課間體育活動的理論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07,(11)714-716.
[37]殷志江。開展大課間要注意的八個方面[J].中國學校體育,2002(6):50.
[38]紀成周,鐘聲。影響高中大課間體育活動開展的六大因素及對策研究[J].運動 2010.10(14):95.
[39]陳理偉。中學大課間體育活動的問題與對策探討[J].中學教學參考,2010,5(51):102-103.
[40]李彩秋。 對唐山市“趣味性大課間體育活動”的實施與效果的調研[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1):106-108.
[41] 王 瑞 元 , 孫 學 川 , 熊 開 宇 , 等 . 運 動 生 理 學 [M]. 北 京 : 人 民 體 育 出 版社,2002:366-380.
[42]周鳳施。對大課間體育活動的理論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07,26(6):713-716.
[43]董翠香。以大課間體育活動為特色的體育校本課程模式案例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8,25(1):103-105.
[44]毛振明,吳鍵,馬錚。體育教學模式論[J].體育科學,1998(6):5-8.
[45] 張 蕾 . 關 于 構 建 大 課 間 體 育 活 動 課 程 的 若 干 思 考 [J]. 安 徽 體 育 科技,2003,24(2):55-58.
[46]李彩秋。對唐山市/趣味性大課間體育活動 0 的實施與效果的調研[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1):106-107.
[47]黃顯良。中小學開展大課間體育活動應注意的問題[J].體育教學,2006(5):56.
[48]課程教材研究所編。20 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匯編(體育卷)。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1:1.
[49]賈齊。主客體二重性視野中的體育課程。體育與科學。2005(4)。
[50 毛振明著。體育教學改革新視野。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80.
[51]趙承福。我的教育觀。趙承福,陳澤河主編。創造教育研究新近展。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
[52]艾克柔,余國源。試論創新教育的基本特征和素質目標。教育與經濟。1999(3):55
[53]冉學東等.“群眾體育”與“社會體育”──體育普及的兩種不同形態[J].上海體育學院,2003(4)
[54] 盧元鎮 . 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與研究 [M]. 北京 :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8,2005
[55]陳俊欽等。新中國體育科技 50 年回顧與前瞻[J].體育科學,2000,(5)。
[56]喬建中 . 課堂教學心理學 [M].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123-141.
[57]于濤 . 娛樂體育中快樂體育之內涵 [M].上海體育出版社,1998:86-92.
[58]王劍蘭,曾智昌 . 教育學 [M]. 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9]郜立春 . 小學體育教學中體驗學習的探索 [ J ]. 體育教學,2003(3)。
[60]吳鳳煒。探索發展式體育教學模式[ J ].體育教學,2001(5)。
[61]周傳鳳。健美操與女子終身體育鍛煉[J].安徽體育科技,1996(4):25-27.
[62]姜維萍。試論普通高校健美操課的地位與作用[J].四川體育科技,1997(2):51-54.
[63]林紅,田魯巖。普通高校開設健美操課的研究[J].內蒙古體育科技,2000(1):32-33.
[64]紀秋云。健美操教學在高校體育與健康教育中的獨特作用[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1(3):362-364.
[65]熊萍。高校體育專業健美操普修課教材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浙江體育科技,2003(8):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