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道項目特征是徒手貼身對抗,運動員需在激烈的對抗中尋找進攻機會,具有以柔克剛、剛柔相濟的技術特點。背負投技術在女子柔道比賽中具有很高的使用率,是獲得“一本”得分的最有利技術。目前,使用這一技術的運動員非常多,將其與別的技術動作結合形成連絡技則能發揮更大的威力。但使用背負投技術對運動員身體有一定的危害性,即在施技時腰部彎曲、旋轉發力等動作幅度大,動用肌肉及關節多,若發力不當或技術不準確,容易造成急性挫傷、拉傷,長期訓練造成腰肌勞損等傷病。由解剖學原理可知,腰部作為身體最大的活動樞紐,一旦受傷,對運動員的技術發揮、水平提高,甚至運動壽命都有很大影響。本文以上海女子柔道隊 12 名運動員(其中,健將 2 名、國家一級運動員 2 名、二級運動員 6 名)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和數理統計法對女子柔道運動員的背負投技術進行剖析,針對其施技時腰部如何發力,以及不當發力在訓練和比賽中造成的各種腰部損傷進行分析,使運動員了解腰部損傷的形成原因及如何避免,為科學訓練提供幫助。
1 背負投技術原理(以低站立雙手背負投為例)
雙方運動員(分為白方和藍方)相對站立(指右架時),白方用左手抓握藍方右袖中部外底側,右手抓握藍方左前襟偏上位置,右臂肘關節從藍方左胸部轉向右腋下,同時右臂肘關節向前上方發力。左手向后拉緊使藍方身體前胸位置緊貼自己后背上部,肩部由右向左偏轉,兩腿稍分重心瞬間下降,整個身體成球狀鉆入對方兩腿之間。右肘頂住對手右腋下,全身依次由頭、肩、腰、腿發力(發力時抽手,變臉轉體,背部成最大弧線),將對方從自身右后方摔至正前方。
背負投技術作為柔道投技技術,是青少年運動員最先學會的技術之一,也是最容易得高分的一項技術。雙手背負投是由帶把、翻腰、下蹲、蹬腿、抬臀、變臉轉體發力一連串技術動作組合實現的,其中,用手臂將對方重心提高拉偏,其他動作主要靠腰部的翻轉、旋轉進入,最后靠腿部蹬伸腰部前屈發力。
腰部在做背負投時處于對方胯下,是整個技術的發力中樞,運動員腰部力量的大小直接決定背負投技術的質量。要求運動員進攻中轉體速度快,身體瞬間團起鉆入后立即蹲起發力,腰部起到一個支撐作用。在完成技術的過程中腰部進行翻轉、彎曲、支撐、旋轉等一系列連貫動作。在完成這些動作時,運動員不僅要克服自身的旋轉力,還要克服對手施加的外力,這些力都可能對運動員的腰部造成損傷。
2 運動員損傷的類型
柔道運動員的腰傷情況較為普遍。對上海女子柔道隊 12名運動員調查發現,有 7 人在使用背負投技術時造成了不同類型的腰部損傷,占 58%。其中,腰間盤突出 1 人,占 14%;肌肉扭傷和腰肌勞損各 3 人,分別占 43%。
2.1 腰間盤突出
背負投是施技者雙手抓握對方的兩只底手,或者一手抓底手一手抓前襟,在施技時需要用雙手將對方拉近,且腰部進行180°的旋轉,重心迅速下降,將對方從站立姿態拉至彎腰姿態,且腰部向前發力。在完成這一動作的過程中,腰部需做旋轉、屈伸、翻拉動作。整個動作都以腰部為中心完成發力,腰椎從開始的旋轉到最后的牽拉動作受到前后扭轉、擠壓、拉伸并產生形變,對手在防守時還會施加一個外力,施技者要克服這些外力才能完成動作。
如果椎間盤瞬間髓核的受壓張力超過了纖維環的應力,會造成纖維破裂,髓核從破裂部突出,造成外傷性腰間盤突出。
2.2 腰部扭傷
在做背負投技術時,施技方瞬間重心降低,整個身體成球狀面向前方鉆入對方兩腿之間,同時兩手帶動對方上下把位,使被摔者重心突然前傾,身體失去平衡,特別是上身穩定性完全被破壞。施技者在做這個動作時,同樣需要腰部轉動來協助手臂拉動對手靠近自己。也就是說,腰肌在扭轉時還有一個向下的壓力和一個迅速向前上的抬力,這些動作使腰部肌肉經過“扭轉—迅速縮短—再迅速拉長”的過程。這一過程腰部不但需要產生扭力,還要克服對手防守的阻力。如果運動員的腰部肌肉力量不夠強大,易造成腰肌撕裂和拉傷,導致腰部的急性扭傷。
2.3 腰肌勞損
在柔道運動中,背負投技術體現出動作快、得分率高的特點,因此倍受教練員和運動員重視。為了增強運動員施技的熟練性和專項力量,教練員常會使用一些器械和專項性較強的方法進行訓練。例如,專項訓練中 3 人打入練習,練習時運動員不但要背起配合者,還要克服保護者的拉力以增加腰部克服外界阻力的能力,以及使用拉橡皮筋等一些帶彈性的器械進行腰肌韌性練習等。這時,腰肌被長時間大強度地拉伸,如果得不到很好休息,勢必造成腰肌勞損。
3 背負投技術的使用與腰傷發病率的關系
觀察上海女子柔道隊 7 名以背負投技術為得意技并患有不同類型腰部傷病的運動員一場訓練可知,與其他技術相比,背負投技術不但有較高的使用次數,還有較高的成功率。但較高的使用率也造成了運動員不同類型的腰部損傷(表 1)。
由表 1 可知,姚某某、李某某、施某某患有不同程度的腰肌勞損。王某某、蔡某某、睢某某曾在做動作時腰部肌肉拉傷,朱某某腰間盤突出??梢钥闯?,雖然背負投技術有著較高的成功率,但卻造成了運動員較高的腰部損傷率。
4 其他原因
4.1 準備活動不充分
準備活動是所有運動開始前的必要部分,一般以運動員感覺身上出汗為佳。肌肉、關節只有達到一定溫度和潤滑度(關節間),才能發揮最佳效率,且不易損傷。如果準備活動不充分,運動員肌肉就會存在工作惰性,粘滯性較大,容易導致運動傷病的增加。
4.2 運動負荷制訂不合理
在柔道運動中,運動員只有持續、循序漸進、科學合理地系統訓練,才可能攀上競技運動的高峰。訓練必須有計劃,突出個體特性,遵循生理規律,而不是突變式地增加訓練負荷。
青少年女子柔道運動員由于身體器官及力量尚未達到最高機體水平,因此合理安排訓練負荷對其技術動作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違背這些原則,造成運動損傷的概率將大大增加。
4.3 技術細節掌握不透徹
柔道項目對技術的準確性要求相當嚴格,在訓練和對抗中若技術動作不夠準確,極易導致損傷的發生。例如,在練習背負投技術過程中,由于運動員對技術動作掌握不熟練,各動作環節不能流暢銜接,違反了人體結構與功能特點及運動時的力學原理,導致運動損傷。
5 運動員腰部損傷的預防措施
5.1 做好準備活動
準備活動的目的是促使血液循環加快,增強需氧量,加快機體的代謝速度,并使體溫略微升高,使肌肉、肌腱的彈性、伸展性等處于良好狀態,提高肌肉的收縮力、速度及動作協調性,減少運動中的損傷。
5.2 增加腰部力量
腰是形成所有動作的中樞,而背負投技術對運動員的腰部力量要求高,所以,運動員需具備強大的腰部力量來克服內外因帶來的一切阻力。背負投技術動作中的旋轉發力和向下發力依靠腰部力量來完成,結合技術使用特點加強腰部力量練習的主要方法有杠鈴硬拉、鞍馬背肌、橡皮帶提拉等。
其一,杠鈴硬拉。使用適量杠鈴,用舉重的正確方法彎腿,挺直腰部,抓住杠鈴向上拉起至大腿根部直到全身挺直。此動作主要練習腰部的支撐力量,在做背負投時,腰部做完旋轉動作后是一個支撐動作,發展此項力量主要為增加腰部做背負投時的支撐力。以這種方式重復練習,適應后可逐漸增加重量,不斷提高腰部適應大重量的能力。
其二,鞍馬背肌。練習者面朝下,大腿正面靠近下腹部架與鞍馬上,雙手置于身后。練習時上身下彎,然后盡最大力量向上挺起呈反弓狀。使用背負投技術翻腰和摔人時向前牽拉,腰部需要強大的力量,反復練習此動作便能增強運動員腰肌的柔韌性和伸展性。該動作還可使髂腰肌得到鍛煉,從而增強做動作時腰部的輔助力量。
其三,橡皮帶提拉。將橡皮帶(約 2 cm 寬)一端固定于低于膝關節的物體遠端,雙手持橡皮帶另一端,兩腳分開與肩同寬,依背負投技術前半部分發力,雙手由下至上向右后方提拉,由腰部發力帶動上肢向右后方發力,從而順勢帶動雙腳旋轉。練習要求克服橡皮帶阻力,動用腰部大多數肌肉及關節,增強背負投技術所需的專項力量。
5.3 熟練掌握技術細節
背負投技術雖然具有得分高、攻擊性強、動作前期隱蔽性好等優點,但由于技術難度較大,要求施技者對技術細節的掌握有相當的準確性,因此,需反復練習、熟練掌握該技術每個環節。增強技術熟練性和準確性的主要練習方法有:徒手背負投崩子練習、定位打入、移動打入等。
其一,徒手背負投崩子練習。徒手模仿背負投技術的使用過程,將技術過程中的拉手、上步、翻腰、轉體、扎頭動作連貫起來一氣呵成,增加背負投技術的熟練性及準確性。反復練習,還對增加運動員的腰部力量起輔助作用。
其二,定位雙人打入練習。兩人一組相互配合,將背負投技術使用過程中的帶把、上步翻腰轉體、變臉發力動作進行分解或完整練習,增加背負投技術的熟練性及準確性。
其三,移動打入。模擬實戰或比賽狀態,對方給予一定的對抗難度,利用對方移動的重心變化,順勢進行背負投進位練習,要求技術銜接自然,行進間步伐合理有效。
6 結 論
在女子柔道比賽中,背負投技術有著較高的使用率和成功率,但這也是引起運動員腰部損傷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柔道運動員在每次訓練課前需做好熱身活動,調動身體的興奮程度,提高肌肉的拉伸長度,使關節活動到位。同時,加強腰背部肌肉力量,注重小肌肉群的全面發展,利用肌肉力量支撐并保護關節及脊椎。狠抓背負投技術的細節,從青少年選手剛開始學習背負投技術時就嚴格要求,使其準確掌握這一技術并在適當條件下合理使用。
參考文獻
[1] 周士彬 . 柔道技術中的動作力學原理 [J]. 搏擊 ,1995\\(7\\)
[2] 侯盛明 , 趙光圣 , 劉小城 . 跆拳道比賽技戰術分析系統的設計與應用 [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 ,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