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發展老年體育,實現健康老齡化,不僅是一種體育現象,更重要的是一種社會現象,因此,提高人口素質,重視人口老齡化發展是世界各國面對的現實問題。在我國的全民健身熱潮中,已頒布的5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6和5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五0計劃綱要6,都體現出黨和國家對老年人的關心,5綱要6要求落實: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并特別強調要大力發展老年教育事業,建立老年健身服務中心,把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落到實處。在我國北方的許多城市,每天的清晨、傍晚,許多老年女性聚集在公園、廣場等空地上扭秧歌。秧歌舞是一項運動量中等,以下肢彈性屈伸為主,帶動腰身扭動,結合上肢的搖擺與甩動,具有韻律感和美感的娛樂性民間健身活動[1],目前已成為她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本文就秧歌舞對老年女性身體形態、機能和素質的鍛煉效果進行系統分析,以便為老年女性進行科學健身提供參考。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邯鄲市學步橋廣場四周1km范圍內的72名從事腦力勞動為主、沒進行過系統的秧歌舞鍛煉、無既往心腦血管病史、年齡在55~65歲的老年女性為研究對象\\(建立原始檔案資料,鍛煉前從符合上述條件的122人中按照隨機數表法隨機抽取81人,流失6人,3人的個別指標超出了X?S的范圍,所以有效樣本為72人\\),平均年齡60.3歲,平均練習次數99.4次。
1.2 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查閱相關資料90余篇,為撰寫本論文提供了大量的理論依據。
\\(2\\)實驗法\\(自身對照實驗\\)。根據老年女性的解剖、生理特點及創編原則自編了一套秧歌舞,由有多年舞蹈教學和晨練指導經驗的教師授課,每周4~6次,每次約60~90min,持續鍛煉24周,運動中心率為110~130次/min。為了保證取得最佳效果,實驗前請有關運動醫學、營養保健方面的專家,對受試者作了一些營養、健身及開展老年體育活動的社會意義方面的講座;在實驗期間,除必要的家務外,受試者沒有進行其它項目的體育鍛煉;采用雙盲法,不讓實驗對象和操作者了解實驗者的意圖,在測試前校對儀器,操作者均進行嚴格的培訓和試測\\(實驗前后的測試均由相同人員完成\\)。
\\(3\\)觀察法。儀器使用2000年國民體質監測指定器材。測量指標為身高、體重、腹部皮褶厚度、心率、肺活量、血壓、臺階指數、握力、坐位體前屈、反復橫跨步、閉目單足立、簡單反應時。根據所測形態指標計算以下形體指數和身體成分指標。?體重指數:BMI=體重\\(kg\\)/身高2\\(m2\\);?體脂百分比\\(FAT%\\):先根據D=1.0709-0.00105@X\\(X為腹部皮褶厚度\\)計算出身體密度D,再根據Brozek公式FAT%=[\\(4.570/D\\)-4.142]@100計算FAT%;?體脂重:FAT\\(W\\)=體重@FAT%;?瘦體重:LBW=體重-體脂重。
\\(4\\)數理統計法。實驗前后測試數據由MicrosoftExcel數據庫統計完成,采用同一批對象實驗前后配對數據的t檢驗。
2 結果分析與討論
2.1 秧歌舞對老年女性身體形態的影響
2.1.1 鍛煉后身高無變化
身高是人體生長發育過程中反映人體骨骼發育狀況、身體縱向發育水平的重要指標。由于人25歲以后,身高不再增長,隨年齡的增長還有緩慢下降的趨勢,主要是關節囊腔的間隙和骨骼的鈣化程度進一步加深造成身高的變化。24周的秧歌舞鍛煉前后老年女性身高無顯著性差異。
2.1.2 鍛煉后腹部皮褶厚度降低
通過測量腹部皮褶厚度可以推算和了解人體脂肪的含量、FAT%、LBW,并評價人體的營養狀況和健康水平,有著重要的形態學和醫學意義。鍛煉后腹部皮褶厚度平均下降了8.97 mm,占鍛煉前的22.36%,差異非常顯著,說明秧歌舞能夠降低腹部皮褶厚度,減少體脂含量,從而有效地改變了身體成分。
2.1.3 鍛煉后體重和FAT\\(W\\)下降、LBW增加
體重是反映人體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內臟器官綜合發育狀況的重量整體指標。老年女性隨著年齡的增長,體重因體脂的增加而逐漸增加,主要是軀干部位的皮下脂肪明顯增加,使體型發生變化,即表現為內胚層體型。通常肥胖的人壽命較短,體重超過正常的10%,則壽命縮短10%[2]。由表1可知,鍛煉后體重和FAT\\(W\\)的均值分別下降了2.23kg和3.22 kg,分別占鍛煉前的3.72%和16.41%;而LBW的均值卻增加了0.99 kg,占鍛煉前的2.16%,均呈現顯著性差異。原因是秧歌舞運動引起的內分泌變化、體溫增高均可使運動后的新陳代謝高于運動前,且至少持續1~2h,甚至更長,這是體脂減少的重要原因。而LBW不僅包含肌肉的重量,也含有骨骼、皮膚及臟器等組織的重量,其中骨骼肌占了47%。這說明秧歌舞鍛煉不僅能減緩老年人肌肉的萎縮,以及內臟組織重量的減少,也可以使體內利用脂肪供能的能力增強,同時減少了代謝不活潑的脂肪組織,增加了代謝活潑的瘦體重,從而改變了身體成分,達到了增強體質的作用。
2.1.4 秧歌舞鍛煉后BMI指數降低
美國科研人員認為從實用的角度出發,體重指數BMI是最有用的測定體脂的方法,其與身體密度法測定的體脂的相關性為0.75~0.8,且不受身材和性別的影響,可用于評價與超重有關的健康危害并用于指導治療。免疫學的研究表明,人體標準體重時BMI為22,指數在20~24為身體勻稱、健康,小于20為消瘦,24~26.5為輕度肥胖,大于26.5為肥胖。流行病學的研究表明,當BMI>25時,該人群中高血壓、腦梗塞的患病率較其他人群高。美國癌癥學會的研究資料表明: BMI值與死亡率的關系表現為/J0形曲線,最低死亡率相當于BMI為22~25,在該范圍之上或之下\\(特別是之上\\)的死亡率都增加[3]。通過秧歌舞的鍛煉BMI指數平均下降了0.95,占鍛煉前的3.55%,且較鍛煉前差異顯著。在秧歌舞鍛煉前,有25人的BMI的指數大于26.5,鍛煉后僅有6人,說明通過秧歌舞的鍛煉,使受試者由肥胖變為輕度肥胖,有效地改善了老年人的身體成分和身體形態。
2.2 秧歌舞對老年女性身體機能的影響
2.2.1 鍛煉后安靜心率下降
運動強度是決定運動量大小的關鍵因素,評定運動強度最簡單而又最常見的生理指標是心率,在一定的心率范圍內,心輸出量隨心率的增加而加大,對心泵功能起到很好的鍛煉作用[4]。由表2可知,鍛煉后的安靜心率平均降低了4.15次/min,占鍛煉前的5.27%,差異顯著,心率降低,說明長期鍛煉使迷走神經的緊張性加強,心動周期延長,心肌的恢復期延長,在舒張期流入心室的血量增多,每搏輸出量增加,有利于全身的血液供應,更加適合運動的需要,同時減少了心臟的作功量,增加了心率儲備。
2.2.2 鍛煉后安靜血壓無顯著性變化
血流外周阻力增加或血管彈性下降會引起血壓升高。我國40歲以上的成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血壓有所升高,年齡每增長10歲收縮壓可增高10 mmHg[5]。
根據我國4項臨床醫學指標的綜合分析,收縮壓每降低9 mmHg和舒張壓降低4 mmHg,冠心病率減少3%,血壓降低能夠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5]。由表2可知,秧歌舞鍛煉后,收縮壓和舒張壓均值分別下降了2.48mmHg和1.99mmHg,經t檢驗,差異不顯著,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可能與鍛煉時間短有關。常年堅持秧歌舞鍛煉是否能夠延緩由于年齡的增長而造成的血壓升高還有待繼續研究。
2.2.3 鍛煉后肺活量增加
隨著年齡的增長呼吸系統中發生的重要變化是:肺泡體積逐漸增大,肺的彈性支持結構蛻變和呼吸肌力量減弱,大量脂肪沉積在腹腔,導致膈肌升高,降低了肺的通氣功能[6]。秧歌舞鍛煉后肺活量平均增加了57.6ml,占鍛煉前肺活量的2.47%,差異顯著。原因是秧歌舞鍛煉能使呼吸加深,吸氣肌和呼氣肌上、下、左、右的移動幅度加大,增加了呼吸肌的力量,改變了胸廓活動的幅度和呼吸的形式,提高了每次呼吸的氣體交換量,從而滿足了身體各部位的需氧量,長此以往,導致肺活量增加。
2.2.4 鍛煉后臺階指數增加
臺階試驗是一種簡易的評價心血管機能的定量負荷試驗,主要是通過觀察定量負荷持續運動的時間、運動中心血管的反應及負荷后心率恢復速度的關系\\(臺階指數\\)評定心血管系統的機能水平。做臺階試驗時,鍛煉前有23人沒有做完3 min,24周鍛煉后僅剩7人沒有做完3 min,鍛煉后臺階指數平均增加了6.1,約占鍛煉前的11.25%,差異非常顯著。說明秧歌舞鍛煉對老年女性的心血管機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延緩了心血管系統的老化速度。
2.3 秧歌舞對老年女性身體素質的影響
2.3.1 鍛煉后握力無顯著性變化
握力主要是反映前臂及手部屈肌群的靜力性力量,是上肢力量的常用指標之一。隨著年齡的增長,結締組織和脂肪增多,這些變化會導致肌肉工作能力下降,表現為肌肉收縮速度變慢,肌肉收縮力量下降。握力也是測定機體衰老和體質狀況的極有價值的指標,日本學者的研究表明,握力弱的人,體質差,死亡率也高[7]。由表3可知:鍛煉后握力的均值增加了0.51kg,有增加的趨勢,但差異不顯著。原因可能是這套秧歌舞下肢的動作較多,手部的動作相對較少,只是持手絹擺動和扇子的翻轉揮舞,缺少較多的手指部位靜力性力量練習,導致老年女性手部屈肌力量的增加不明顯。
2.3.2 鍛煉后柔韌性增強
坐位體前屈是反映老年女性的軀干、腰、髖關節的柔韌性、靈活性以及肌肉的活動幅度的重要指標。鍛煉后平均提高了2.93cm,約為鍛煉前的39.4%,差異非常顯著。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秧歌舞鍛煉對軀干、腰和髖關節活動較多,經常牽拉各關節的韌帶和肌肉,使身體各活動關節軟骨交替地受到加壓和減壓作用,使關節液由關節腔滲入軟骨,引起關節軟骨增厚,結果軟骨的壓縮性發生改變,使骨阜和骨槽變得更合槽;其次,運動中供能物質脂肪利用率增加,腹部脂肪減少,關節周圍組織的體積減小,也是坐位體前屈數值提高的原因;最后,運動使中樞神經系統對骨骼肌調節功能的改善,使主動肌收縮時對抗肌充分放松,降低了運動的阻力,保證了運動幅度的加大。
2.3.3 鍛煉后靈敏性和協調性增強
俗話說:/人老腿先老0,所以本文用反復橫跨來作為評價老年人下肢靈敏性的指標[8]。靈敏素質是指在各種條件下,精確和協調地完成復雜動作的能力,亦指快速的應變能力,是速度、力量和柔韌等各種身體素質在特定條件下的綜合反映。秧歌舞鍛煉后,20 s反復橫跨步的次數平均提高了5.6次,約為鍛煉前的36.8%,差異非常顯著,原因是秧歌舞鍛煉過程中,下肢的步法和路線變化較多,有效地提高了下肢的力量、速度,使動作的精確性和協調能力進一步提高。
2.3.4 鍛煉后平衡能力加強
閉目單足立是反映人體平衡能力、位置感覺、視覺和本體感覺之間的協調能力的指標。鍛煉后平均提高了3.77s,約為鍛煉前的38.5%,差異顯著。說明下肢小肌肉群肌力增加,本體感覺和位置感覺感受器的功能提高了,大腦皮層對身體平衡的綜合控制能力得到加強,有利于運動技能的形成。
2.3.5 鍛煉后反應速度加快
簡單反應時是反映神經系統對肌肉的支配以及視覺的配合能力的指標。鍛煉后平均縮短了0.02 s,約為鍛煉前的10%,差異非常顯著。說明秧歌舞鍛煉使老年女性的神經系統對肌肉收縮速度的控制能力有顯著提高,鍛煉使手部和上肢力量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加。
總之,秧歌舞這種典雅、大方、熱烈、歡快的活動,會讓人心情舒暢,音樂旋律的變化也要求扭秧歌的人,按照不同的旋律、不同的節奏,完成不同的動作,手中飛舞著扇子和手絹,變換著各種各樣的隊形和步法,通過肢體語言盡情地渲泄,讓整個身體融入歡快的節奏之中。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醫院的研究資料顯示:優美悅耳的音樂可使機體分泌一種對身體健康有益的生物化學能,該物質不僅可以消除體內各器官大部分有毒物質,而且還能把人體各生理功能調節到最佳狀態,從而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增強體能和耐力[9]。經訪談得知,大多數老年女性在秧歌舞鍛煉后精神狀態、飲食、睡眠、社交等方面與鍛煉前有較大改善。所以,秧歌舞這種全身性的運動和常樂的心境有益于老年女性的身心健康和延年益壽。
3 結論與建議
\\(1\\)老年女性參加秧歌舞鍛煉能降低體脂含量,增加瘦體重,改變身體形態和身體成分,對肥胖的老年女性有減肥的作用。
\\(2\\)老年女性參加秧歌舞鍛煉使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的機能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3\\)老年女性參加秧歌舞鍛煉可以有效地提高力量、速度、柔韌、靈敏等方面的素質。
\\(4\\)建議體育局、居委會、體協定期開設健身知識講座,加大秧歌舞健身的宣傳力度;工會和文體部門多開展系統的、有組織的群體活動,建立不同層次的健身場所,逐漸使人們的健身意識由引導型向主動型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姜桂萍.教你扭秧歌[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13-28.
[2]錢鐵群.體育#健康#保健[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187-188.
[3]吳健.心力儲備與運動能力的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2,36\\(6\\):50-52.
[4]王步標.運動生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498-501.
[5]趙家琪.實用運動生理問答[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176-178.
[6]田桂菊.太極拳對老年人的健心機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3,37\\(1\\):169-171.
[7]張健譯.中老年健康與飲食[M].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1998:22-24.
[8]譚平平.體育測量與評價[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224-225.
[9]宋修妮.體質對大學生患病率影響的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3,37\\(4\\):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