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馬夫”舞是流傳于江蘇如東地區的一種以男子群舞為形式的民間舞蹈,源自古代祭祀歌舞,以其雄渾剛健之特點體現了沿海民眾敬畏自然而又自強不息的精神。2011 年被批準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拓寬這一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渠道,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課題。
1、在楚人祭祀文化中衍生
春秋戰國時期,如東縣域為楚國屬地,”楚人信鬼神而好祀,必使巫覡作歌舞以娛神“[ 1 ]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民間舞蹈“跳馬夫”便產生于這樣的地域環境并傳承著楚人的文化基因。
據清乾隆年間編纂的《如皋縣志·卷十四祠祀》(如東舊時隸屬如皋)記述:“夫皋之得祀都天大帝起于明季……明嘉靖年間(公元 1522-1567年)迎神賽會動費千金“[ 2 ],故“跳馬夫”原為迎神賽會中的祭神舞,所祭神靈為都天大帝,有文字記載已有近五百年的歷史。如東境內有十多座都天廟,逢農歷五月十八都天菩薩誕辰(也有的廟宇定為三月十五或三月十六) 都要舉行禮儀隆重的都天出轅活動。如東縣《潮橋志》載”:每年春末夏初,都天大帝都要出壇,俗稱行會……整個隊伍以燒馬夫香者為前導,多至三五百人“.據豐利鎮王文昌老人介紹,該鎮都天出壇的規模更大,跳馬夫的人多時達三千六百人[ 3 ].
2、在敬仰英雄文化中流傳
唐代著名將領張巡在平定“安史之亂”中智勇雙全、苦守雙城近二載,為國捐軀后被唐肅宗追封為揚州大都督,民間則尊其為“都天大帝”或“都天王爺”.張巡生于山西永濟、建功于河南,拜祭他的“跳馬夫”舞卻又因何扎根在千里之外的沿海如東呢?據說這與元末起義領袖之一張士誠有關,如東富有鹽場,相傳張士誠曾販鹽到此,在掘港的楊家坂帶領不堪官兵欺壓的鹽民起來抗爭。張士誠為人寬厚多仁,賦稅輕斂,但終究敗于朱元璋而難入正統,百姓雖對其敬仰,只能借祭”都天王爺“之名來行紀念張士誠之實,這種解釋應該是比較可靠的。
然而,如東沿海居民以捕魚、曬鹽和耕作為生,與騎馬并無關聯,卻又因何選擇以駿馬為圖騰的“跳馬夫”舞蹈作為祭神活動呢?筆者認為,“跳馬夫”舞中,淳樸的民眾虔誠地既扮馬夫又扮馬以示愿侍奉都天大帝于鞍前馬后,祈盼漁船能像英雄的戰馬,在神靈的護佑下,風口浪尖上的海上之行能一馬平川,早去早歸。此外,捕魚不同于單耕獨作,需要多人配合“跳馬夫”集體舞蹈的性質也體現了團結協同的精神。為了達成與天上神靈的溝通來表達對英雄先賢的敬仰,成千上百人用整齊劃一的舞步、粗獷雄壯的吶喊形成了海嘯般的磅礴氣勢?!疤R夫”舞雖然是迎神活動,但在文化娛樂極度匱乏的年代,卻是百姓生活中極為難得的精神享受,因此得以代代相傳,逐漸演變成獨具江海風韻的民間舞蹈。
3、在健身體育價值的開發中傳承
“跳馬夫”舞蹈源于民間祭祀,是一張記載如東沿海民俗的珍貴文化名片,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傳承與發展任重道遠,需要作理性的思考。
被大眾接受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傳承的首要條件,當年正因為百姓喜聞樂見,“跳馬夫”舞蹈才可能在偏居沿海一隅的如東流傳至今。然而由于“跳馬夫”舞的創作與表演者多為普通漁民,舞蹈簡單樸實,以略加夸張的勞動動作為元素,以“跳”為主、邊跳邊走、揮舞幡旗、廣場行街。除了眾人齊聲”呵呵,哈嘿! “的重復吶喊,舞蹈只能用佩在馬夫身上的馬鈴作伴奏,配以簡單節奏的鑼、鼓、梆打擊樂,加上悠揚深沉的祭神法號,構成了鏗鏘沉穩、樸實單調的舞蹈氛圍[ 4 ].正因為這種以祭神為背景、以熱鬧取勝的”草根“特性,決定了“跳馬夫”舞蹈所含藝術成分的相對缺乏,因此,“跳馬夫”未來在舞蹈藝術形式上的開發空間是很有限的,其傳承必須另辟蹊徑。
漁民常年與驚濤駭浪搏斗,靠的是力量、穩定與相互配合,這些生存的基本要素都體現在“跳馬夫”舞表演的動作上,其最大的特點是協調一致、剛勁有力、氣勢恢宏,與現代體育精神極為相似,可以視為一種集體化、模式化、生活化的身體運動?!疤R夫”舞蹈有跺步跳、橫步跨、蕩步跳、縱步跨四種基本步法,要求挺胸收腹、馬步敦實、目不斜視、跳踢協調、邁步剛健、聲音洪亮。其動作和步法有利于提高肌肉力量、關節靈活度、身體協調性、人體穩定性。邊舞邊喊能宣泄內心的憂郁、紓緩生活的壓力,是一種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對于改善現代人常見的生理、心理亞健康狀態有顯著的功效。
因此,可以拓寬思路,把“跳馬夫”舞蹈的核心元素植入現代健身運動,運用運動學、保健醫學原理編排設計“跳馬夫”舞操,讓傳統民俗文化融入在現代潮流中得到繼承推廣和發揚光大。此外,將“跳馬夫”舞的一些動作要素推介到慢跑、快走等健身活動中,對提高鍛煉效果或許有些幫助。
4、結束語
和我國眾多的區域性民間舞蹈一樣,“跳馬夫”由于地域民俗、語言文化的狹窄性制約了其影響力和傳播范圍。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不能只局限在文化和藝術的層面,而應拓寬視野,努力發掘其與體育健身運動的契合點,依托現代化文體形式,爭取年青一代的認同和支持,才能使之在未來的歷史長河中代代相傳。
參考文獻:
[1]如皋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如皋縣志[M].香港:香港新亞洲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6.
[2]如東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如東縣志[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9.
[3]曹錦揚.江海流韻:南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與利用[M].鎮江:江蘇大學出版社,2011(11):130-135.
[4]豐坤武.江海風情:南通文化特色之一[J].南通職業大學學報,2009(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