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男性肩負著很重的社會責任和家庭重托,他們的身體健康是為國家為人民做貢獻的有力保證和前提條件。因此,青年男性的健康水平應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視。
八極拳據考證起源于覃懷境內太行山南麓的月山寺。最早由于因地區不同又被稱作“巴子拳”、“八忌拳”、“八技拳”、“開門八極”、“開拳”等,到了近代人們根據該拳種發勁可達四面八方極遠之處的特點,取名“八極”.八極拳以踢、打、摔、拿、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等為基礎,運動時有剛有柔,有快有慢,有節奏變化。
所以,經常練習八極拳可以對各器官系統的功能產生積極的影響。
演練八極拳不僅要求支配各肌肉群活動的運動中樞神經要高度協調,而且要求運動中樞與支配內臟器官的植物性神經系統配合協調,這樣就有利于改善大腦皮層和各神經中樞的協調關系。
八極拳的運動特點適合年輕人,本文擬對八極拳對青年男性的身體機能影響進行研究。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長春市青年男性100名,其中經常從事八極拳鍛煉的青年男性50名;較少活動的青年男性(每周活動次數少于3次,每次活動時間少于30min,以下簡稱對照組)50名。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法
搜集相關的文獻資料。
1.2.2 訪談法
對相關專家進行訪談。
1.2.3 測量法
確定測量指標;測試儀器:芬蘭POLAR FS2C心率遙測儀、DF-2型肺活量計等。
1.2.4 數理統計
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
2 結果與分析。
2 . 1 實驗前后的心率測試結果分析
心率(Heart Rate)是用來描述心動周期的專業術語,指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以第一聲音為準。在運動實踐中常用心率來反應運動強度,心率是了解循環系統機能的一種簡單易行的指標之一,因此,本研究采用POLAR FS2C心率遙測儀測定運動時的心率。
研究表明,運動時對身體有效的心率應當是達到最大心率的的50%~85%,而且在這個區間內保持至少25 min以上。18~22歲青年男性的有效運動心率范圍為101~172次/min.
通過表1可以發現,經過八極拳練習的實驗組安靜時的心率實驗前后有變化顯著。實驗組在3min演練一套完整八極拳再休息2min的過程中,心率在96~170次/min區間波動,這一心率范圍對青年男性的健身是有效的。保持這種強度,持續30~39min(連續練習6套八極拳),就可以對青年男性的強身健體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
2 . 2 實驗前后的活量測試結果分析
在相同的條件下,分別測量實驗組和對照組每個人的肺活量。
通過一學期的八極拳練習后,仍在相同條件下,再分別測量實驗組和對照組每個學生的肺活量。將兩次所測數據進行統計處理,進行比較對照。
通過表2的數據可以看出,青年男性在練習八極拳時,嚴格按照八極拳的要領,配合合理的呼吸方法,對提高呼吸系統的機能非常有利。合理的呼吸方法使人體吸入更多的空氣,并把平時疏于運動的肺泡動員起來,使參與氣體交換的肺泡數量不斷增加,參與呼吸的肌肉也加大了運動幅度,久而久之,增強了呼吸肌的力量,提高了肺的機能。此外,由于八極拳運動主要以有氧代謝為供能方式,不需要加快呼吸頻率,而是進行相對比較均勻的呼吸。這種呼吸方式有利于肺部的氣體交換。
2 . 3 實驗前后平衡能力測試分析
在靜止狀態下閉上眼睛單腳站立是評定身體穩定能力的一種方法。身體的平衡維持是由人體大腦對本體感覺、視覺和前庭感覺三種信息進行綜合處理的結果。
從表3中可知,八極拳組雙眼閉合的時候,左腳和右腳平衡站立的時間都比對照組高,可以說是差異比較顯著。說明八極拳組維持身體平衡的能力顯著好于對照組。
八極拳高級競賽套路共有69個動作,其中既有對稱性動作也有非對稱性動作,從人體生理學的角度來看,大腦神經對身體運動的調節具有交互性,即一側大腦皮層支配對側身體運動。人們在工作生活過程中有意或無意會形成了只用一側肢體。這種狀況,從積極的方面來說是提高了動作效率,但也造成一側身體活動頻繁,另一高機體血液中吞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從而提高踝關節損傷部位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激活生物大分子的活性,活化組織細胞。
當運用物理療法對運動員踝關節扭傷進行治療以后,再運用針灸療法治療,其實就是在運用溫針療法,這樣既可以溫經散寒,疏通經絡,又可以祛除外邪,活血化瘀,使經脈氣血通暢,通而不痛。同時,溫熱還可使血管擴張,代謝增強,從而進一步起到消炎鎮痛之作用。
按摩療法是在運用物理療法和針灸療法之后的最后方法,運用按摩的方法不僅把物理療法的熱量滲透了皮下組織,而且還超到了消炎、消腫,增加血液循環的作用,能夠讓受踝關節的損傷得到很快的恢復。
以上三種療效方法的分析,可以看出運用綜合的方法治療的短道速滑運動員踝關節的損傷效果比單純性運用一種方法治療的效果要明顯。因為綜合治療方法是首先通過物理療法把損傷的部位進行活血化瘀,使深部組織充血,改善血液循環,加速炎性產物的吸收清除;其次,運用針灸的方法是在運用物理療法之后進行的,這樣可以使運動損傷的部位得到緩解之后,用針灸的方法對損傷的部位進行治療,這樣對疏通受傷部位的經絡疏通、調和陰陽等作用大于直接用針灸療法;最后運用的是按摩療法,運用按摩療法可以加速活躍受損的部位的血液循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能解除粘連,滑利關節,能更好的恢復受損部位。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在短道速滑運動中踝關節扭傷的人數最多,科學的采取物理療法、針灸療法和按摩療法等相結合的綜合方法比單純性運用一種方法能夠使運動員的損傷恢復的快。
4.2 建議
加強運動員、教練員防傷的思想意識,教練員應采用科學的訓練計劃,減少運動員的損傷。
參考文獻
[1] 陳香仙。推拿對運動損傷的康復價值[J].上海體育科研,2003,24(3):44-46.
[2] 劉昕昱。短道速滑運動員運動性疲勞的中醫分型與診斷[J].冰雪運動,2007,29(6):63-65.
[3] 常莉彬。引發短道速滑運動損傷的心理因素及預防[J].吉林體育學院,2006,22(1):45-47.
[4] 孫茹,李萍,孫宏義,等。短道速滑運動員長期運動訓練后機體生理指標的變化及意義[J].吉林大學學報,2003,29(6):819-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