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體育教學是學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它不僅與學校的其它課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鮮明特性。對于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開發提高,體育課具有其它學科無法比擬的優勢。不過,當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的現狀不讓人樂觀,存在諸多的問題。學校體育思想是人們對學校體育的認識,它來源于學校體育實踐,對學校體育實踐具有指導作用。每個時期的學校體育,雖然指導思想、教學體系存在差異,發展程度也不同,但它們都有著繼續與承接的關系,不能截然割裂,這是學校體育的基本屬性。本文分析了學校體育思想的演變,明確了新時期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據此提出了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目標定位以及發展措施。
一、我國學校體育思想的發展演變
70 年代,初步形成了以兩課、兩操、兩活動為主的學校體育組織形式。該時期的學校體育思想的理論基礎是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學說和凱洛夫的教育學原理,在對“增強體質”的理解上,停留在對學生的身體進行生物學改造這一層面,因此該時期的學校體育思想從理論基礎到實踐的方法手段具有單純的生物體育觀特征。80 年代,人們對教育學、心理學認識的加深,廣大學校體育工作者開始意識到動機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的教學改革在我國全面展開,改革的切入點在學生的心理。90 年代,把學校體育放在教育的、體育的、社會的、生物的、心理的這樣一個廣闊的多維空間去加以考察,深刻地揭示了學校體育是一個多功能多目標的系統,它標志著三維體育觀的形成。該時期學校體育的目標涵蓋了生物的、心理的、社會的三方面內容,形成了以“育人”為最高目標,社會需要與主體需要相結合、育體與育心相結,增強學生體質與為學生終身體育打基礎相結合的體育思想。2000 年以來,逐漸形成了,淡化“競技運動”的教學模式,以人為本,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體育課程的功能開發,增強體育課程的綜合性;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樹立學生終身體育的觀念,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的體育思想。
二、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目標定位
1.樹立“健康第一”教學理念
運動技能的學習是體育課的核心內容,是實現其它學習領域目標的載體,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運動技能的教學,其關鍵是教師在教學中選擇什么樣的運動技能,用什么樣的方法手段來進行教學,對運動技能學習的側重點是什么,是否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新世紀要求我們要把“增強學生體質、促進身心健康、確立終身體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理念放在教學的首位。在制定課程方案與培養目標時,要把過去以傳授競技運動項目技術為中心,改為傳授鍛煉身體的科學方法與手段為中心,突出加強對健康教育知識的傳授、創新理念的培養。因此,學校體育教育應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打好身體基礎,培養鍛煉習慣為己任。
2.建立“以人為本”的體育觀
“以人為本”的體育觀是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理念。傳統體育教學單純追求的社會本位目標,強調社會本位目標與學生本位目標的統一。社會本位要求教學以社會為價值主體,滿足社會需要,把學生培養成社會所需要的人。學生本位要求教學應滿足學生個體的需要,教學應以學生的興趣、需要為出發點,讓學生自由地、自然地發展。只有二者有機結合才能真正達到實現教學目標的目的。這就要求體育教學在注重社會價值目標的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養成良好的體育態度和習慣;不僅重視學生在校期間應達成的教學目標,還應考慮終身鍛煉的長遠目標。這一指導思想充分體現了“顯性學力”與“隱性學力”相結合,長遠功效與近期功效相結合,社會價值目標與個體價值目標結合。
3.確立學生‘終身體育’的教學觀念
高校體育教師在教學中逐步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觀念,不但使他們在校園積極地參與體育鍛煉,有利于他們離開校園后,仍可以通過自己在學校中學到的有關體育專項知識繼續參與體育活動。從而,有利于他們增進健康,豐富業余文化生活,對我國全民健身計劃二期工程建設中期目標的實現、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我國體育消費、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等方面均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為此,我們應當采用較為科學合理的教學手段與方法,通過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達到增進學生健康、培養學生的終生體育觀念,增強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
4.培養學生創造能力
創造精神是指那種不安于現狀、力圖改進創新的積極心理狀態?!皠撔隆本?,主要包括好奇心,探究興趣,求知欲,對新事物的敏感性,對真知的執著追求,對發現、革新、開拓、進取的百折不撓的精神。體育活動形式靈活多樣、內容豐富多彩,可以突破課本內容和形式的局限,密切聯系學生實際,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最大限度地喚醒學生的創造力。
三、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發展措施
1.關注體育弱勢群體,開創多樣化的教學思路
體育弱勢群體是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部分。關注體育弱勢群體可以為體育教學目標的具體化、多樣化,人性化奠定基礎。有利于體育教師選擇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開展有針對性地教學行為,可以更好地達到和完成大多數學生體育教學的目的與任務,更好地貫徹落實“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
2.創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穎教學方法
傳統的體育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運動場地為陣地,以教材為內容;突出的是教師的作用,學生主體作用不明確。因此,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大多采用教師講授為主,輔之以練習、復習的方法,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另外,在傳統的體育教學中往往還存在只注重對教法的研究而忽視了對學法的研究,致使學法的目的、作用不明,嚴重影響了教學方法的科學化和學生主體作用的確定。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主體意識的覺醒,這些過分注重講授的教學方法和忽視對學法研究的現象就顯得十分落后了,必須沖破傳統教學方法的束縛,創建適應時代要求的能夠培養創造型人才的教學方法。創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穎體育教學方法:一是要堅持內因(學生)與外因(教師)的辯證統一;二是要堅持教法與學法的有機結合;三是以教學目標為依據,以教學內容為基礎,以教學手段為核心,以教學組織為主線,以教學策略為龍頭;四是要對原有的教學方法進行科學的選擇,合理地組合,正確地運用。
3.整合多種教學模式
優化課堂教學,應該注意多種教學模式的綜合運用和相互配合。各種教學模式都有成功和不足之處,只有集各家之長,結合自己和學生們的實際情況,創造出有個性和有特色的教學方法,才能更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
4.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
科學合理的價體系有助于課程目標和育人目標的實現。評價體系不僅要重成績的表象特征,還應體現能力增長的內在特征,這是現代教育中“以人為本”精神的體現。傳統的體育教學評價只重視運動技能教學的結果,忽視學生個體在技能學習過程中的進步幅度與表現出的自主性及創新能力,并以單一的評定標準考核學生的體育水平,它排斥了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因此,新型的體育教學評價觀應該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首先,要把評價貫穿在整個體育教學過程當中,改變過去單一評價、終身評價的評價模式,通過學生互評、學生自評、師生共同評價的方式,從結果和過程兩個方面予以評價。其次,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的體質與技能提高的幅度,關注他們的學習態度、情感意識、創新精神等的培養,還必須重視考查學生應用體育原理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其體育行為的規范和科學健身態度的養成。
5.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全面提高體育教師的教學能力、組織能力、訓練能力、自學能力、創造能力、科研能力、審美能力等綜合素質。高校體育教師應加強對自身專業理論知識,技術水平及教學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加強對教師的培訓,通過培訓來提高他們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技巧,學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如何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適當的糾正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掌握必要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技能,更新他們的專業方面、心理方面和教育學方面的知識,從單一技術型向綜合素質型轉變,從而推動素質教育的進行,保證師資質量。這樣才能真正發揮體育教師在素質教育中的主導作用,促進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范國梁,譚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學校體育思想的演變[J].體育學刊,2005,(1):81-83.
[2]黃煒皓。我國體育教學改革的目標定位與實現途徑的研究 [J].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4,24(2):100-102.
[3]段家龍,李成梁。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必須貫徹健康第一的思想[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10.
[4]趙好,李北來。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促進高職體育院校教學改革。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5]淺論高校體育教學現狀和教學思路[J].教育與職業,2006,(32);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