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學評價以遵循教學規律為基本前提,通過對體育教學活動的理性分析,總結與歸納出評價指標,并將其細化,結合一定的評價方法,對體育教學的基本狀況作出價值反饋。高校體育教學評價作為高等教育評價的重要內容,要遵循其基本規則與要求,按照高等教育的發展規律分析與解決問題,加速高校體育教學工作的發展,加強體育教學工作的有效管理,全面實現高校體育素質教育的目標。隨著高校教育教學體制改革的深入,人文教育與素質教育的理念被廣泛提及,終身教育成為高校體育教育的又一主題,這就要求體育教學要從理念到實踐上進行改革。
1高校體育教學評價的特點
1.1決策性
體育教學評價對高校體育教學活動的展開起到協調與控制作用,能夠激勵體育教學活動的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從這些功能分析,能夠認識到高校體育教學評價具有決策性的特點。體育教學評價能夠充分收集各種信息,在判斷教學基本狀況的基礎上進行決策,進而促進體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體育教學評價的決策功能能夠廣泛適用于教學活動中的不同群體,有利于不同群體從不同的視角審視體育教學活動,充分考量了體育活動的特殊性。教師通過體育教學評價掌握其在體育教學中的不足,從而對體育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作出及時調整,盡快實現體育教學目標。學生可以通過直觀的數據評價結果,了解體育教學活動中統計信息,進而判斷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在教師引導下,通過自身努力不斷克服困難,達到最優的學習效果。另外,高校領導者以及院系領導者也可以通過體育教學評價掌握體育教學的現實狀況,有利于從更高層次對體育教學管理工作作出有效決策,規避教師在體育教學活動中的問題。
1.2客觀性
高校體育教學評價是一項十分有意義的活動,其具有多種功能與作用,其目的就是為了揭示體育教學活動中的真實價值,反映出體育教學活動每個層面的現實狀態,而要保證評價的有效性就一定要滿足其客觀性的特點。體育教學評價活動由多個要素構成,其客觀性的特點要求其各要素都要具有客觀性,這也體現出辯證法中整體與部分的關系。評價指標是評價活動的重要要素,評價指標的科學性與客觀性直接決定了整個評價活動是否具有效果,而在制定評價指標時要堅持全面性與具體性相結合,歷史性與發展性相結合的原則,既要符合體育學科的基本規律,也要兼顧當今社會需要,并根據不同維度的權重進行有梯度與差別的賦值,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評價的客觀性。體育教學評價有主體與客體之分,評價主體在體育教學評價中掌握主動權,在評價方法多元化的背景下,評價主體有機會通過權力謀求操作真空,其評價的客觀性成為主要質疑之處。其他要素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影響評價的客觀性,如第三方監督體系的監督效果,行政因素的干預程度等,能夠直接影響評價的客觀性。
1.3有序性
"體育教學評價是一個有序的過程,由計劃、實施、檢查、總結四個階段構成。"[1]有序性能夠表明體育教學評價是一種具有較強組織基礎與系統性的活動,也表明其是一項嚴肅與正式的活動。體育教學評價的首要環節便是計劃,計劃階段也即是制定評價方案,其是開展評價工作的主要依據,在一定程度體現了評價決策者的意識與想法。體育教學評價工作能否做好,主要看實施這一關鍵環節,其主要在于能否按照計劃落實工作職責,準確地收集評價資料。檢查主要是了解體育教學評價活動的實施情況,檢驗評價過程是否偏離了評價計劃的基本要求,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偨Y也是評價活動的重要環節,其目的是分析所得的評價結果,將零散的、瑣碎的資料生成理性的評價材料,用專業的語言表達評價結論,進而對體育教學活動有更為深刻的認知,促進體育教學改革。
1.4多維性
"體育教學具有多樣性的特點,不同的運動項目有不同的認識規律,也就有不同的教學模式。"[2]多維性是體育教學評價的固有特點,從學理上能夠清楚地對這一特點進行闡述。首先,體育教學評價的要素具有多維性的特點。體育教學評價指標是多元化的,單一的評價指標具有片面性,不能解決體育教學活動中的復雜問題;體育教學評價主體是多元化的,單一的主體只能從一個層面對體育教學活動進行審視,在評價與審查工作上不能兼顧整體性;體育教學評價方法也必須是多元化的,這是由評價內容的復雜性與評價活動本身的客觀性決定的。其次,體育教學評價的內容具有多維性的特點。隨著體育教學的內涵與外延不斷延伸與擴展,其復雜性越來越強,這就決定了體育教學評價的內容是廣泛與深入的,揭示體育教學活動的真實價值,就必須從多維的角度對其內容進行評價。
2高校體育教學評價的價值沖突
2.1理念層面的價值沖突
評價理念是高校體育教學評價的靈魂,理念的先進性與創新性直接決定體育教學評價的價值屬性與實施成效,決定了形成怎樣的體育教學評價體系。目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評價活動堅持既定的、綱領性的評價理念,其受到了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目標與形式較深的影響,即以技術教學與技能培養為主導思想,以運動成績為價值導向,以生物體育與體能教育為主要建設目標,過多的采用被動接受式的教育方式,忽視在體育教學中采用交流、合作與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主觀感受與參與積極性,更加難以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激發其創造性,不利于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不利于和諧體育教育環境的打造。高校體育教學的現實狀態及倡導的思想決定了其評價活動的理念,單一化的評價方式與指標,過分強調"運動成績"評判權重,忽視學生在體育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等,都是高校體育教學評價理念的切實表現。
這種理念與目前我國社會大環境及發展趨勢不相符合,造成了激烈的價值沖突。隨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確立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人本與和諧的社會開始建設,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基本形成了人本化的社會環境,社會各項保障措施均體現了"以人為本"理念,而在高校場域內,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卻遲遲沒有形成,高校體育教學評價理念的滯后便是其中重要表現。而多元化與多維性也是社會各場域的主要趨勢,這也與目前高校體育教學評價理念產生了較大的價值分歧。
2.2內容層面的價值沖突
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深受社會及教育大環境的影響,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時期一直沿用蘇聯的教育模式,改革開放后期,多元化的思想與理念涌入,我國逐漸形成了具有自身特點的教育模式。從微觀層面講,我國體育教學的內容長期以競技運動教材為主,在課程編排上體現出了競技體育的內容,過于注重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單純注重傳統性與基礎性的知識選擇,忽視教學內容的創新性,沒有處理好傳統性與發展性之間的關系,吸納國外先進知識與理念的能力不足。另外,高校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忽視對于其他學科知識的引入,知識體系過于單調,鮮有交叉學科性質的教材編排,教學內容在注重穩定性與繼承性的基礎上,對社會快速發展中產生的新觀念與新知識的融入能力較差,導致了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社會的發展需求產生矛盾。"教材的編創內容單一,復雜技術較多,趣味性、娛樂性較差,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特長和興趣的培養,不利于學生形成一套適合自己鍛煉方法和習慣的內容體系。"[3]
上述均是我國高校體育教學內容編排上存在的問題,其存在明顯的滯后性,與快速發展的社會節奏不相適應,也難以培養出滿足社會需要的體育類人才。高校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直接決定了其評價內容,這便造成了評價指標單一化的弊端,難以反映真實的體育教學情況,這與評價目的與評價的方案產生了極大的價值沖突與矛盾。
2.3主體層面的價值沖突
評價主體是高校體育教學評價工作開展的主要構成要素,也是評價活動的根本所在。長期以來,高等教育評價的主體一直被政府所壟斷,政府控制評價的主動權,這便形成了政府單一主體的評價體系,這種評價體系缺乏彈性與靈活度,無法根據不斷變化的高等教育發展狀態作出及時的調整,無法從多個層面客觀評價高等教育質量。作為高等教育評價的子系統,高校體育教學評價主體也參雜了諸多行政成分,評價活動整個過程依然由行政權力所主導,教師、學生、社會體育組織等主體從某種程度上講對評價的結果難以產生影響。行政因素較強是我國高等教育領域長期的詬病,"去行政化"成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社會的多元化發展趨勢對高校的發展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但是,我國高校體育教學評價活動在主體層面與其存在較大的價值沖突,這也成為了制約我國高校體育教學評價工作有效開展的主要障礙。
2.4功能層面的價值沖突
高校體育教學評價的實施效果,即功能的發揮程度決定了其價值的大小,功能發揮充分價值越大,反之價值越小。我國高校體育教學在功能層面也存在價值沖突,主要表現為功能的單一性與社會需求復合性之間的矛盾,而高校體育教學評價功能的單一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體育教學功能的單一性決定的。
我國高校體育教學在功能的發揮上只在于促進學生在體育運動領域的發展,滿足學生在體育鍛煉上的需求,其功能范疇過于狹小,沒有建立起與德育、智育及美育等其他教育領域之間的聯系,更沒有著眼于全局的視角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構建完整、和諧的教育體系。
3高校體育教學評價的價值回歸
3.1評價理念的價值回歸
素質教育的實施對高校體育教學評價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以多元化的評價理念為指導,轉變單一的評價方式,實施多角度的綜合評價,又要保證體育評價目標微觀上與宏觀上的一致性。這種多元化的評價理念從評價主體到評價指標都要求是多維度的,既要將學生看作是評價客觀,也要將其當作評價的主體,既要注重對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評價,也要對學生意志品質與合作意識進行評價。多元化的評價理念能夠通過全方位的視角激發體育教學活動的創造力,豐富體育教學的功能,在保證評價客觀性與整體性的基礎上,促進體育教學活動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注重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是新時期的教學理念。"[4]
高校體育教學評價要樹立"以人文本"的理念,在評價過程中真正體現出"人"的意義與價值,化解與社會大環境存在的價值矛盾。這就要求高校體育教學評價目標要把促進高校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放在首位,把滿足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作為工作的核心要旨;這就要求高校體育教學評價在主體選擇上要充分給予教師與學生一定的評價自主權,教師通過有效的評價機制時刻對體育教學行為進行自我評價與同行評價,學生能夠通過評價維護自身的權益,也能夠明確與反饋自身在教學中遇到的困難,從根本上體現"以人為本".
3.2評價內容的價值回歸
評價內容是評價指標的支撐,評價指標是評價內容的具象化表現與分解,促進評價內容的價值回歸,也就是從根本上對評價指標進行重新編排與梳理。首先,促使高校體育教學評價內容的價值回歸,應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確定考核的基本項目,保持教學內容與考核內容的一致性。注重對學生行為態度與身心狀態等隱形內容的測評,并努力將其量化。高校體育教學評價的內容要納入素質教育的項目,考核體育教學在促進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提高學生身體素質與體能的效果與作用,客觀地對待考試成績,明確學生身體的初始狀態,衡量標準不能一成不變。根據全國學生體質健康報告的相關調研結果,全國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呈明顯下降趨勢,學生的近視程度與肥胖度明顯加重,這表明大學生存在嚴重的體質健康問題,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頻度與強度明顯不夠,缺乏足夠的運動時間,缺乏良好的運動氛圍,這是大學生身體素養下降的主要原因。
高校體育教學評價在確立評價內容時要把握好大學生現實身體狀況與運動狀態的不利起點,不能因為指標過高打消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
3.3評價主體的價值回歸
高校體育教學評價主體的價值回歸既是要促使評價活動主體層面的價值選擇與評價理念及評價目標的價值取向相吻合,從根本上即是要符合高校體育教學的基本規律與社會的發展需求。多元化的評價主體是高校體育教學評價的主要趨勢,打破行政因素對體育教學評價主動權把握的現實狀態,"要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5]
這一評價體系中的評價主體既包括政府與高校,也包括高校中的教師與學生,社會體育組織等部門,在評價體系中各主體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協同的,而不存在任何隸屬關系,各評價主體相互合作的目的只是為了更好的完成體育教學評價工作,促進體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而"多元化"與"協同互助"也是高校體育教學評價主體價值回歸的真實狀態。
3.4評價功能的價值回歸
高校體育教學評價功能的價值回歸要求其必須擴大工作范疇,轉變工作重心,注重評價的服務性與先進性。所謂服務性即是要求高校體育教學評價活動更好的促進高校體育教學工作的展開,是為從事體育教學工作的教師及接受體育教學的學生更好的提供服務,而不是單純的對高校體育教學情況的考評。"要淡化體育考評的選拔功能,強化全面教育、檢驗、反饋、激勵、導向等綜合功能。"[6]
綜合性的、全面性功能是高校體育教學評價功能層面改革的重點,促使其評價功能的價值回歸,必須把完善的評價功能落實到位。所謂先進性即是高校體育教學評價的功能要與時代的變化、社會的需求相適應。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社會的發展彈性更強,構成社會的各個要素不斷發生變化。因此,高校體育教學評價功能既要滿足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需要,也要根據社會的變化,為促進社會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數據參考與評價結果支撐,這就需要高校體育教學評價功能要具有先進性。
參考文獻:
[1]祝東。普通高校體育教學評價體系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9(18):180-181.
[2]楊春艷。對當前高校體育教學評價問題的理性分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2(22):158-159.
[3]王守文。關于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7(5):88-89.
[4]蘇曉紅,王曉春。新教學理念下高校體育教學評價實施現狀的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1,30(6):109-113.
[5]吳姜月,宋巨華,于曉東。普通高校體育教學評價體系構建與可操作性[J].社會科學家,2012(10):227-228.
[6]顧洪偉。論高校體育教學評價[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3):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