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學習評價涉及體育課程評價與體育學習評價兩個層面。其中,體育課程評價的概念與對象是作為客體的體育教學課程內容,而體育課程學習評價則主要針對作為體育課程學習的主體學習情況的分類評價。學界對于體育學習評價理論探究集中在發展性學生評價、多元智能、人本主義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從目前情況來看,體育課程學習評價改革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阻礙體育素質教育發展的傳統學習評價方式仍然有一定的生命力,尤其是在評價標準、評價形式、評價方法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于可紅教授的《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評價指標體系研究》針對體育課程學習評價這一基本議題,針對不同學段的學生在體育學習評價中遇到和存在的問題開展討論,構建了相應的發展性評價指標體系,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需要指出的是,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評價集中體現了新時期面對新課標要求而產生的新的理念與價值取向。在具體操作過程中,評測的方式是多元化的,而多元化的設置便于發揮評價在診斷學生陋習、引導學生發展、反饋教學效果、激勵學生等方面的價值,便于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學習生活的有序進行。之所以要采用多元的評測標準是因為在新課標的要求下,以往課程目標的單一性已經無法適應新課標的多元化目標,另外,由于社會和時代的進步而趨向于多元發展,對于學生不同個性特征、生理心理變化同樣要有針對性地調整評價手段,無論是對于學校的體育教學,還是對于學校的評價體系,多元化是必然的路徑。針對多元化評價主體的設定,我們可以制訂相應的多元化評價內容,包括運動參與、身體心理健康指標、運動技能、體能、社會適應、學習態度、合作情形、健康行為評定等。同時,正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指出,基礎教育課程要“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體系”。評價指標體系的建構要與教育部頒布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相符合,要切實引導并認真落實體育教學強身健體的基本功能,明確體育教學增強學生體質的主要目標和課程性質,認真組織評價體系關于身體練習的基本項目,突出體育學習與基本健康知識掌握、鍛煉技能和方法培養之間的關系,建立起相應的評價體系。只有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篩選出最佳的評價主體和評價方法,進而科學地構建具有較強適應性的學習評價方法體系,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因為評價標準不同而產生的差異。
本書正是從這個理論基點出發,試圖針對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的不同特點和相關需求制訂個性化、多元化的評價指標體系,這種嘗試是務實可取的。普通高校體育課程學習評價研究首先分析了高校體育課程學習評價現狀并指出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普通高校體育課程學習評價構建的基本思路,給出了課程學習多元評價的表現性項目、對抗性項目和體能類項目不同的評價設想。作者還給出了可行性分析報告,按照量表實驗結果、數據分析、量表信度效度分析,佐證了這種統籌考量、分類實施的評價模式的科學性和可行性。與普通高校的大學生體育課程評價指標體系不同,高中又有新的變化。作為高層次教育形式之一,高中體育教學同樣要符合教育部的有關規定。高中生心智成熟程度跟大學生相比相對單薄,而這要求大課教學和課堂模式的推行必須及時跟進。作者的設想是通過高中教學模塊成績評價和課程模塊成績評價兩個部分進行。初中體育課教學評價則更多考量了中學生在情意表達、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多元評價體系。由于小學生不同年齡段的特殊性,小學階段的量化測試指標強調體能評價的建設。初中與小學雖然同屬于義務教育階段,但是初中生身心發展呈現出一種相對矛盾的態勢,既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又往往出現情緒波動,甚至自我懷疑;既要求自我獨立,又擺脫不了長期形成的從心理到生理上的依賴性;既有個性的獨立意識又往往害怕嘗試,陷于偶像崇拜和心理模仿;既有極強的開放心又往往將自己關閉在較小的圈子中。由此,對于學生類似于集體榮譽感等個性品質,我們往往需要進行一維測評,對于事關學生個人成長的能力,諸如情緒控制、人際表達、合作能力培養等方面則需要進行二維測評,對于失敗困難與成功喜悅的培養等行為則需要做三維測評的嘗試。如此種種,都是《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呈現給我們的可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