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目前社會競爭激烈,社會充滿著機遇和挑戰,就業困難等各種因素也加劇了大學生不良心理現象和心理疾患的產生。
在校大學生是生理、心理關鍵成長期,一些不良的活動方式使得大學生的身心健康、職業生涯和自我實現都受到桎梏,也妨礙了社會的和諧發展。因此高校需要加強大學生體育教育,特別是對高校足球教學如何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以及在具體高校足球教學活動的實施途徑和方法上進行研究和探索。我們認為,高校足球文化系統的構建能為大學生的心理狀況產生積極的影響。通過高校足球教學活動的組織與開展,不僅可以轉移和緩解大學生學習上的心理壓力,而且可以獲得輕松的交際環境,能夠在參與足球活動時間里通過身體練習和身體技能的交流充分釋放潛在的心理負擔[1]。所以,我們一直認為,高校足球教學是更有效地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途徑。本文為了證明這一點,設計了一套適用于高校大學生足球教學活動開展的實驗方案,以廣東省 4 所職業院校的普通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在4 所職業院校的大學生中加以實施之后,通過與對照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測試對比,判定方案的實施效果,論證高校足球教學對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 1 研究對象
以廣東省4 所職業院校的普通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實驗組共500 人,是按照實驗方案進行足球教學活動組,有效實驗對象為430 人,其中男生 285 人,女生為 145 人; 對照組是隨機抽樣測試組共 350 人,最后有效對象為 210 人,其中男生90 人,女生 120 人,為三年內不參加足球活動組。研究對象年齡均在18 ~ 22 歲之間。
2. 2 研究方法
2. 2. 1 足球活動實驗方案的設計
實驗的周期及周鍛煉次數與時間: 實驗周期為 3 年,即2009 年 9 月 ~ 2012 年 7 月共 3 個學年,6 個學期,實驗組學生在校期間每周參加2 次足球實驗活動,每次1 小時。
實驗的組織形式: 包括足球體育俱樂部、社團足球活動、課余足球學習班和專門組織的足球教學活動實驗班。
實驗的項目內容: 包括顛球、運球、傳球、快速運球、運球繞桿射門、二對二攻防、三對三攻防、四對四四分之一足球場全搶、六對六半個足球場全搶等。
實驗過程的要求: 實驗必須有具備一定組織能力的足球教師參與指導; 每次活動要完成一定量和強度的運動量與活動難度,并要求對每個參與實驗的大學生進行建檔與追蹤。
實驗條件的控制: 實驗前對各組學生心理健康的整體水平差異做 t 檢驗,結果均為 P >0.05; 對各組學生與全國常模的因子均分差異做 t 檢驗,結果均為 P >0.05; 實驗在統一認識和統一要求的基礎上實施的單項實驗,并進行統一問卷測試時間、統一實驗時間。
2. 2. 2 心理健康水平的測試方法
心理健康問卷調查法: 選用國內外通用的心理衛生調查問卷 SCL -90 量表,測試研究對象心理健康水平。量表含有 9個因子和90 個項目,問卷及其每個題目均以五級評分制計分,得分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低,反之則表明心理健康水平高[2]。量表經國內有關方面使用,被公認反映癥狀全面,而且容量大。
集體問卷測試法: 兩套量表的測試,要求所有被測者按照統一規定,逐項回答量表上的問題。最后取得有效問卷 640份,總有效率為75%。對問卷做進行統一的電子機器評分。
2. 2. 3 數據的處理
用常規統計計算測試數據平均數和標準差,用 t 檢驗確定各組研究對象的整體差異程度。
3 實驗結果
3. 1 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前的心理健康水平對比
結果表明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實驗前兩組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沒有顯著性差異。
3. 2 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前后的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結果對比
從表3、表4 的結果表明[3],對照組在實驗前后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沒有顯著性差異; 而對照組在實驗前后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則有非常顯著性的差異,說明系統性地參加高校足球教學能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 3 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后的心理健康水平對比
由表5 的測試結果可知: 實驗組各項因子平均分均非常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實驗組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僅明顯高于隨機抽樣測試的不參加高校足球教學的一般大學生。由此可以說明,高校大學生系統性地參加高校足球教學活動,不僅能增強體質,還能促進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而且對心理健康影響有非常明顯的效果。除恐怖指標外其余的指標均有非常顯著性差異。
4 分析與討論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本研究認為: 高校足球教學能促進大學生個體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健全個體人格,實現個體全面健康地發展。
4. 1 高校足球教學對大學生身體健康的促進作用
運動生理學告訴我們,人的生命健康依賴于身體各器官的和諧與平衡,適度強度的足球運動可刺激和加強免疫系統的功能。經常進行足球鍛煉可以促進心血管活力,還能增加肌肉力量和生成連接組織,提高肺活量,減少發病率,從而使人的生理各系統處于平衡和健康狀態,強化了免疫系統抵御各種疾病的能力; 還可以增強視覺、聽覺和本體感覺敏銳、神經傳導速度、運動中樞興奮等。
4. 2 高校足球教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
現代運動心理學研究表明,體育活動還可以增進人的心理健康,經常從事體育活動能使人體內分泌出來的一種生化物質,這種特質有類似嗎啡的功效,是一種天然的鎮靜劑,這種物質在體內含量增加,能使人產生一種愉快的情緒。同時生活節奏加快,人的精神,尤其是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學生的精神,經常處于緊張狀態[3]。高校足球教學活動,對釋放緊張力,疏解壓抑的情緒,抵制抑郁、焦慮困惑等消極心理因素都能起積極的作用,有助于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從而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和諧發展。
4. 3 高校足球教學對大學生提高社會生活能力的促進作用
高校足球教學活動和大部分屬于團體合作性質,在合作互助中完成身心的舒展愉悅。這樣,高校足球教學則可以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人際關系和諧發展提供一個廣闊的平臺,它能使大學生走出個人的小圈子,投入到集體的、社會的大圈子中,從而提高社會生活的能力[4]。由此可見,高校足球教學不僅是學生們健身、娛樂的載體,而且也是增進友誼、消除寂寞的手段,對促進人與社會和諧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
4. 4 高校足球對促進大學生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足球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戶外運動機會和廣闊的自由活動空間,使人們接近大自然,在陽光下自由地呼吸清新的空氣,活動身體,舒展筋骨,使疲勞的身心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復。通過這種活動使人更加親近自然,在自然的環境下實現我們的自然人的生命屬性,促進大學生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5 結論與建議
1、參加高校足球教學形式的實驗組在實驗后的測試結果表明,實驗組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非常顯著地高于不參加高校足球教學對照組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2、大學生系統性地參加高校足球活動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具有調節和治療作用; 高校足球教學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3、根據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集體生活的特點,在學校比較容易組織起行動統一的足球活動,并鑒于本文論證了高校足球教學活動對促進心理健康的良好作用,建議在我國高等院校采取一定的措施,開展足球教學俱樂部、社團足球活動等多種形式的足球教學活動,以促進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張力為,毛志雄. 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關系[J].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1995,15\\(4\\) :47 -50.
[2] 張智勇,羅珊紅. 大學生 SCL -90 量表測量結果的比較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8,12:77 -78.
[3] 劉夫力,高大山,劉剛. 大學生團體和單獨形式參與健身運動對心理健康影響的實驗對比研究[J]. 廣州體育學院,2005,25 \\(1\\) : 67- 69.
[4] 馬利,劉?。?0 年來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結果的 meta 分析[J]. 中國衛生統計,2008,25\\(3\\) :289 -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