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某高校棒球選手運動損傷調查研究
【第一章】某大學棒球運動員運動損傷原因分析前言
【第二章】山西大學棒球隊員運動受傷的研究方法
【3.1 3.2】棒球運動員運動損傷的統計分析
【3.3】運動損傷原因統計結果與分析
【3.4 3.5 3.6】教練員對運動員發生損傷原因的調查分析
【結論/參考文獻】大學棒球運動員損傷情況探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3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對該校棒球運動員的分析結果包括運動員的基本情況、運動員在棒球運動過程中的損傷情況、運動損傷的原因以及發生運動損傷后的處理情況;對棒球隊教練員的分析結果包括教練員的基本情況以及教練員對運動員發生損傷原因的調查研究。
3.1 棒球運動員基本情況的統計
對棒球運動員參加訓練和比賽的基本情況進行調查問卷,以便了解他們的大體情況。
3.1.1 運動員訓練年限的調查統計
由圖 1 可知,在 60 名棒球運動員中,棒球訓練年限達到四年的運動員人數最多。
分析認為,這是由于 2007 級到 2010 級四個年級已畢業的 35 名運動員中,大部分棒球運動員都已達到了四年的訓練年限,僅有極個別的運動員是后來在大二、大三的時候才加入到棒球隊伍中。14 級的學生剛入校不久,由于對該運動項目的不熟悉,所以目前加入棒球隊參與訓練的 2014 級運動員很少。在棒球隊中,參加訓練和比賽的體育系的學生最多,普系的學生較少。
3.1.2 運動員訓練前的受傷情況
通過調查得知,在沒有參加棒球訓練前,60 名運動員中,沒有發生過嚴重運動創傷的運動員所占比例最大,為 53 人,占總人數的 88%.7 人在棒球訓練前發生過嚴重的運動損傷,占 12%(見表 9)。
3.1.3 運動員在棒球運動中的損傷情況
由表 10 可知,在該校棒球隊的 60 名運動員中,發生運動損傷者有 54 人,占總人數的 90%;其中有 44 名運動員偶爾受過傷,占 73%;10 名運動員在訓練中經常發生損傷,占 17%,而在訓練中沒有發生過損傷的運動員僅占 10%.由表 11 可知,由于每屆加入該校棒球隊的學生人數不等,所以無法對運動員的損傷情況進行縱向比較;但可以從表 11 看出,訓練時間越長的運動員發生損傷的人數越多,并且有 3-4 年棒球訓練生涯的運動員都發生過運動損傷,說明在棒球運動中,存在著較高的損傷率,這與棒球運動項目特征有著密切的關系。
棒球運動是以運動員手持球棒擊球為主要特征,是一項競賽性、技術性以及對抗性很強的運動。作為集體性球類運動項目,也是一項將智慧、勇敢、協作集于一身的趣味性競賽運動,隊員之間分工明確,既需要隊員之間的默契配合,也需要隊員個人的聰明才智;為顧全大局,成員之間不僅要主動配合、相互扶持,而且必要時個人也要勇于自我犧牲。棒球運動中,雙方隊員在棒球場上運用球、球棒和手套為工具進行比賽,運動技術主要有傳球和接球、投球和觸殺以及擊球和跑壘等。
在棒球訓練中,運動員主要是以投球和傳球以及揮棒的練習最多,投球要求急而遠,同時要求準確,為了使投出的球不被擊球員擊中,投手在投球時還要增加各種難度;擊球的動作技術最難,對擊球員的揮棒速度和判斷能力要求很高,要求擊球員準確有力的擊球以及擊球后的快速跑壘。多次的傳球和揮棒練習以及在運動訓練中對抗激烈,動作變化快且運動強度高,棒球運動的這些特征決定了運動員在棒球運動過程中發生損傷的幾率較高。
運動員為了適應專項的要求,使身體部位的功能得到最大發揮,在做動作時涉及到相關部位的肌肉、韌帶、關節所承受的瞬間負荷較大,動作不到位或是發力不正確,再加上種種原因就導致了棒球運動員運動損傷的發生。
3.2 棒球運動員運動損傷的統計分析
通過調查分析得知,由于該校棒球隊沒有配備隊醫人員,造成多數運動員在棒球運動過程中發生損傷后僅僅認識到自己的損傷部位和損傷的種類,對所患運動傷病的名稱的認識較為不了解,所以本研究僅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對該校棒球隊運動員的運動損傷情況進行統計與分析。
3.2.1 發生運動損傷的部位和場合
由表 12 可知,該校棒球隊運動員在訓練或比賽中造成損傷的部位較多,且上肢的損傷率高于下肢;其中,肩部損傷 49 例,占總損傷例數的 29.7%;其次為肘部損傷 28 例,占 17%;損傷率偏高的還有腰部、膝部和踝部。由表 13 可知,訓練中發生損傷的運動員 124 例,占總損傷率的 75%左右。
棒球作為一項對抗性激烈的球類運動項目,無論是在訓練還是比賽中,發生在運動員身上的損傷都較為廣泛。本研究結果表明,這些運動員的損傷經常發生在訓練中。
2010 年為迎接即將到來的第六屆中國大學生棒壘球聯賽,該校棒球隊的運動員在努力學習取得優異期末考試成績外,主動放棄了暑假的娛樂時間,仍然堅守在學校的操場上進行艱苦的訓練。在酷熱的天氣下每天堅持 7 小時以上的訓練,動作技術和實戰經驗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為參與棒球比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處于身體訓練期的運動員,本身承受的負荷較大,再加上新的動作和技術的學習,當其身體機能下降,較難達到新動作技能的要求時,很容易造成急性損傷。由于每天的訓練時間較長,訓練量較大,運動員長時間的刻苦訓練,傳球和揮棒練習多達百次以上,這些動作都是主要依靠肩部來發力,在發力過程中,如果超出了肩部所能承受的負荷,那么肩部很容易發生損傷。由此可見,棒球自身的運動特點決定了肩部是損傷率相對較高的一個部位。此外,由于傳球技術的要求,運動員在頻繁的傳球訓練過程中,當肘關節活動超過正常范圍時,很容易引發肘部的損傷。我們常把棒球運動員肘部的這種損傷稱作“棒球肘”.腰部和膝部的損傷不僅在棒球運動中的損傷率偏高,而且也是多種運動項目中容易發生損傷的部位,具有普遍性。棒球運動中,運動員由于要迅速的跑壘或滑壘,在做些動作技術中容易使運動員的腳踝出現損傷,其中以踝關節的內翻損傷為多見。
3.2.2 運動損傷的種類和傷病病程
由表 14 可知,在該校棒球運動員的損傷中,以肌肉拉傷最為突出,其次是運動性疲勞損傷,占總損傷例數的 25.45%; 擦傷和挫傷居于第三,共 40 例,占總損傷例數的 24.24%.
棒球運動為瞬間激烈運動,以不規則間歇為特點,為適應這一特點,體能的訓練就成為了棒球訓練的核心部分。在棒球運動中,以肌肉拉傷為主要特征的軟組織損傷最為多見,在 165 例次中有 54 例,占總損傷例數的 32.73%(見表 14)。肌肉拉傷多是由于肌肉主動強烈收縮或被過度拉長所致,在肌腱附著處和肌腱與肌腹交界處較易發生。棒球運動員在進行擊球、跑壘、投球、傳球和接球技術訓練時,尤其是投球、傳球和揮棒的練習,容易引起肩部肌群和肘部肌群的拉傷,如肩袖拉傷等。此外,由表 15 可知,在該校棒球運動員的損傷中,傷病病程為急性損傷的例數最多,有 106例,占總損傷例數的 64.24%.按運動傷病的病程分類,可以將損傷分為急性損傷和慢性損傷。急性損傷是指在運動過程中,運動者突然受到瞬間的暴力而發生的損傷。
這類損傷的特點為造成損傷的時間短且快,損傷表現較為顯著。慢性損傷的損傷原因多半是因訓練方法不科學而導致身體局部疲勞,或是由于多次舊傷未愈堆積而導致的陳舊性損傷或勞損。棒球運動中,運動員的損傷以急性損傷最多,而運動員的慢性損傷多半是因急性損傷沒有痊愈或多次微細受傷的積累轉變而來的。
3.2.3 常見損傷部位的結果與分析
3.2.3.1 運動員肩關節損傷的部位與分析
由表 16 可知,在該校棒球運動員出現的肩部損傷中,無論是肩前部、中部和后部還是三角肌的前部、中部以及后部都有損傷的發生。其中,三角肌損傷較肩關節周圍的損傷較要多,占肩部損傷的 69.39%,肩關節損傷共 15 例,占肩部損傷的 30.61%.
棒球的核心競爭在于投手和擊球員之間的較量,投球和擊球做為棒球運動的最主要技術因素,要求隊員在訓練中要進行大量重復的傳球與投球動作技術的練習,特別是肩上傳球作為最基本也是應用最普遍的一個傳球技術,都主要以肩部為軸來進行肩關節的外展外旋位的發力來完成動作技術。因而,棒球運動員的肩關節在做動作過程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作為球窩關節的典范,由肱骨頭和肩胛骨關節構成的肩關節,它可做前屈、后伸、內收、外展、內旋、外旋以及環繞等多方向的運動。肩袖包圍在肱骨頭的上部,將肱骨頭置放于關節盂里,維持肩關節的穩定,并協同肩部其他肌肉參與完成肩部多方向運動的功能?;顒臃秶畲?,超過了全身其他的關節,因此擁有很強的靈活性。肩關節反復的旋轉或超范圍運動,引起肩袖肌腱和肩峰下滑囊受到反復牽扯,并與肩峰和喙肩韌帶不斷摩擦和擠壓,導致肩袖受損。由于肩關節的長時間反復摩擦,劍鋒韌帶與肱二頭肌長頭產生疲勞,易導致肩部發生損傷。
棒球運動員中,尤其是棒球投手,需要重復進行大量的頭上投擲動作練習,這些反復高強度的運動最終導致了運動員肩部的慢性積累性損傷.右手要引到右肩上,形成肩上傳球上身姿勢后,雙手引到右肩上,然后用肩帶動肘將球投出.在投擲過程中,關節不穩以及肩部撞擊被認為是導致肩部結構性病變最重要的兩個因素,其中尤以關節不穩最可能為始發因素.運動員在做打擊、傳接球的動作過程中,肩關節內部長時間反復摩損,整個過程中得不到適當的休息,尤以劍鋒韌帶與肱二頭肌長頭最為典型,導致常發生損傷并有帶有炎癥,如若不注意對運動量及時調整,也沒有及時得到治療,有些就會發展成為慢性炎癥,這也是導致肩部多次發生損傷的一大原因。
肩部在運動過程中,三角肌損傷的次數也較多,伴隨著三角肌損傷出現的肩部綜合性病癥以及肱二頭肌炎癥,會使運動員感到肩部外側或三角肌疼痛不適。肩部綜合癥的出現大多是因肩關節的重復超范圍快速轉動引起的,尤其是肩部外展、勞損或被牽拉的時候,使肩峰和肩周圍韌帶不停地摩擦,導致肩部受損。肩外側疼痛居于首位,其次為肩部活動受到制約,引發肌肉軟組織損傷,嚴重者則可出現肌肉痙攣癥狀,肌肉甚至會發生萎縮。有些隊員感到肩外側肩峰下疼痛。這類現象多發生于新隊員中,而在揮棒擊球的過程中,動作如果不協調或打出空棒也能夠造成此傷。尤其是棒球投手,這些反復高強度的動作會讓運動員肩部的三角肌伴壓痛感,導致運動員在上臂向上舉并向后延伸做反弓動作時產生疼痛感。
棒球運動員肩后部的疼痛可能是因上臂的頻繁使用,使關節囊小圓肌、肱三頭肌長頭肌腱重復被牽拉,在傳球和投球過程中,肩關節依次做伸臂、外展、外旋至上舉動作,并在該運動過程發力,且發力速度快而猛,致使運動員肩后部感覺不適或活動異常。
3.2.3.2 運動員肘關節損傷的部位與分析
由表 17 可知,該校棒球運動員出現的肘部損傷中,損傷多發生在肘關節內側,占肘部損傷的 50%,其次是肘關節外側的損傷,占 32.14%,肘關節前部和后部損傷發生率較低。
肘關節兩側有尺側和橈側副韌帶加強以防止肘關節過度內收和外展。肱骨內上髁為屈手肌群與旋前圓肌附著處,外上髁為伸手肌群附著,肘關節可以做伸展(40°~180°)和旋轉(140°)運動,而不能做內收和外展運動.肘部伸直期間,肱骨的內上髁、外上髁與尺骨的鷹嘴在一條直線上。當肘關節的活動超過正常范圍時,就很容易發生損傷。棒球運動員肘部的損傷主要在內側,這是因為在棒球訓練和比賽中,由于傳球動作技術的要求,使肘關節內側的軟組織(如屈?。┻^度伸展而致使這些組織勞損。投球和傳球技術的多次重復訓練容易使運動員引起肘部的損傷,尤其是在過多的投旋轉球的練習時,如前臂屈肌附著點拉傷。此外,如果準備活動不夠充分,過多的做某種單一的傳球動作,使局部負擔過重,或初學者不更多地運用肩上傳球而去練習體側傳球,過度疲勞而發生損傷。所以教練員對運動員的訓練應循序漸進,加強對運動員的技術指導,專項技術訓練時要及時糾正錯誤的姿勢,同時在強化肘部肌肉和腕部肌肉的專項訓練過程中,要充分作好準備活動,盡可能的避免和減少因局部負擔過重而造成的損傷。
3.2.4 損傷影響訓練的情況統計
由表 18 可知,該校的棒球運動員在發生損傷后,損傷程度以部分停止訓練最多,在 165 人次中有 106 次,占總數的 64.24%;其次為完全停止訓練,占總數的 24.24%.
可見,在運動員的 165 例損傷中,對訓練的影響占 85%以上。(表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