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某高校棒球選手運動損傷調查研究
【第一章】某大學棒球運動員運動損傷原因分析前言
【第二章】山西大學棒球隊員運動受傷的研究方法
【3.1 3.2】棒球運動員運動損傷的統計分析
【3.3】運動損傷原因統計結果與分析
【3.4 3.5 3.6】教練員對運動員發生損傷原因的調查分析
【結論/參考文獻】大學棒球運動員損傷情況探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3.3 運動損傷原因統計結果與分析
導致損傷發生最主要的原因是局部訓練負荷過重。由表 19 可知,在眾多的損傷原因中,由于局部訓練負荷過重而導致棒球運動員發生損傷的占 23.5%,是最主要的損傷原因。棒球運動中,運動員在訓練時由于身體某一運動環節所承受的負荷超過了它本身所承受的能力,身體的警覺性和靈活性下降,肌肉力量減少,動作的準確性以及身體的協調性顯著下降,同時運動員本身的注意力減退,反應比較遲鈍,身體機能下降,就容易發生損傷。由于棒球運動員在訓練中反復多次的練習某一項技術動作,如投球和傳球技術大量重復的練習,導致肩部承受較大的負荷,產生局部疲勞,極易造成肩部關節、韌帶、肌肉的損傷,容易引起的傷病種類有肩袖損傷和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同時,運動員過多的重復練習某一動作,使其在訓練中產生厭倦感,不僅會造成隊員的注意力不集中、運動情緒的失?;蚓裆系牟环€定,技術動作由此發生變形,從而導致損傷的發生。此外,尤其是在比賽前的集訓期間,我校運動員每天堅持七個半小時的訓練,揮棒達到 500 次,若教練員沒有在專項技術訓練時及時調整訓練負荷,運動員及其容易因局部訓練負荷過重而造成損傷。因此,對運動員不能過早的進行大負荷訓練,要遵循科學訓練的原則,避免局部訓練負荷量過于集中。
在棒球運動訓練中,由于過度追求訓練效果,教練員在安排運動負荷時常常忽視運動員自身的生理特點,訓練負荷的安排超過了運動員可以承受的生理負荷,長期的過度負荷訓練會引起運動員機體的局部疲勞,日積月累下造成運動員的局部組織血液供給不足,使身體各部位的勞損程度加劇,造成局部組織的勞損傷病。因此,教練員在訓練中應充分考慮到運動員的個體差異,對不同水平的運動員要采取區別對待原則,科學安排訓練負荷和內容。在訓練的過程中,多采用不同的訓練模式進行交叉訓練,使不同的肌群有調整休息的機會,防止機體局部訓練負荷過重。同時應加強訓練后的恢復措施,降低我校棒球運動員運動損傷的發生率。
其次為動作技術的錯誤。在棒球運動中,由于運動員的動作技術的錯誤或存在缺陷,違背了運動員人體結構特點,各器官在身體運行中的規律出現了錯誤,影響了各器官功能的正常發揮,同時也違背了運動力學原理,也容易導致運動員造成損傷。在調查統計中,有 16.94%(見表 19)的運動員因此而發生損傷。例如運動員在練習投球動作時,為了使擊球員不易擊到球,投手通常會具備數種球種來迷惑和影響擊球員,投球分為快速球和變化球二大系統。投手投球的動作技術可以分解為引臂,上步,擺臂,上肢加速,上肢減速,隨揮 6 個步驟。從抬頭握球舉臂準備開始,到向后伸展達到肩關節最大外旋為止,需約 1500 ms,占整個投球過程 80%.在此過程中,如若運動員對技術要點掌握的不夠,沒有明確肩、腰、協調配合發力的順序,使身體的相關肌群和動作次序沒有得到正確的使用,動作不符合技術要求,容易造成損傷的發生。
再如,運動員由于滑壘技術原因而發生踝部損傷,造成踝關節扭傷和韌帶損傷。由于我校棒球運動員初次接觸棒球這項運動,作為由在校大學生組成的棒球隊伍,尤其是剛入隊的新隊員,他們訓練的時間較短,理論知識匱乏,實戰經驗較少,在訓練時如若沒有充分領悟到教練員強調的動作技術要點,在訓練初期動作就存在錯誤,易發生肌肉拉傷等急性損傷;長此以往如果沒能及時的糾正錯誤動作,進入專項提高階段,動作技術的變形易會造成慢性勞損傷。所以,在棒球運動過程中,運動員不能麻痹大意,要時刻把握好動作技術的準確性和要領,及時改進技術動作,努力使動作更加完善、符合標準,不斷提高身體各項素質,突出動作技術的經濟性和科學性。
這樣,不僅可以加強運動員的運動素質和身體功能,而且能夠促進運動員自身專項素質的提升。此外,運動員在學習高難技術的同時,也要堅持練習和鞏固基本技術,加強身體容易受傷或運動能力相對薄弱部位的練習,以提高這些身體部位的各項機能,預防和減少運動損傷的發生。排在第三位的是“準備活動不夠充分”和“舊傷未愈,帶傷訓練或比賽”.本研究的調查結果顯示,因準備活動不夠充分造成損傷者也占了一定的比例,占 14.75%(見表 19)。
準備活動能夠使身體各器官的功能得到強化,也可促進身體各系統功能的正常運轉,克服訓練和比賽前內臟器官植物性機能的惰性,使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得到提升,加快血液循環,減少肌肉粘滯性,提高肌肉、韌帶的力量和彈性,增加關節滑液的分泌,減少了人體對運動的適應時間。棒球的準備活動中,如果只重視動力性身體練習,而忽略了與增加動作幅度、維持身體平衡及預防損傷的柔韌性訓練,運動員很容易在訓練中發生損傷。而柔韌性是通過肌肉拉伸練習來發展的,在棒球訓練或比賽前適度的拉伸練習能防止肌肉痙攣,減少和杜絕運動損傷。同時,棒球運動員要結合棒球運動訓練的特點做好專項準備活動,不可從興趣出發,做一些與棒球無關的活動。
棒球運動屬于技能主導類攻守輪換同場對抗性項目,無論是進攻技術中的擊球和跑壘,還是防守技術中的投球和傳球,都對運動員的體能有著嚴格的要求,如果運動員不認真做好準備活動,在較高的負荷訓練中,身體相關部位的肌肉會因準備活動的不足而造成損傷。
在棒球訓練前,運動員的準備活動要結合自己所從事的專項,從一般性準備活動逐漸過渡到專項性準備活動,主要是將肌肉、關節和韌帶活動開。在戰術和訓練過程中,有些動作也會因指令的突然變化而造成受傷,如運動員在盜壘或防守過程中仍勉強接球,以內野手腿部肌肉的拉傷最為典型。在比賽前的準備活動中,為了適應比賽時關節的活動度的要求,要充分做好準備活動,以提高身體各關節及關節周圍軟組織的靈活性,從而減少和避免比賽中運動損傷的發生。由此可見,準備活動不充分是引起運動損傷的較普遍的問題,應引起教練和運動員的高度重視。
舊傷未愈,帶傷訓練或比賽。舊傷未愈是指運動員受傷后在沒有完全、徹底康復的情況下進行訓練或比賽。本研究的調查結果顯示,因舊傷未愈,帶傷訓練或比賽而造成的運動損傷者有 27 例,占 14.75%.這與因準備活動不充分引起的運動損傷所占總損傷人數的比例相同,同居第三位(見表 19)。我校棒球運動員常在發生損傷并未痊愈的情況下帶傷參加訓練和比賽,這種現象在各類項目的運動員中是普遍現象。
在棒球運動中,不少運動員因為求好心切,不愿讓自己疲勞和受傷的身體因受傷而休息太久,勉強讓自己再去面對高強度的運動訓練,結果就是反復性的受傷甚至發展為更嚴重的病發癥,這就大大增加了運動員發生運動損傷的概率。
在帶傷訓練的過程中,有些損傷的癥狀可以逐漸消失,代償出現局部的適應能力,如局部組織增生、肥厚、鈣化等;或者轉化為慢性的陳舊性損傷,癥狀不明顯,但如果在訓練中加大負荷或參加高強度的比賽,癥狀則會再度出現。
棒球運動的魅力之處在于挑戰人類的視覺與動作反射的極限,由于對該項運動的執著與熱愛,運動員恰恰都很享受這一過程。同時,作為一項集體性特征很強的運動,在比賽中需要發揮集體的力量才能贏得對手,強調隊員之間的配合默契。通過調查得知,該校棒球隊中,有些隊員在發生損傷后有時不愿因自己的傷病影響到其他隊員的訓練,在傷病沒有完全康復的情況下,很勉強的投入到隊伍中繼續去訓練或比賽,會因損傷處理不及時或處理不當而造成慢性反復性的損傷,此時容易在舊傷的基礎上發生新的損傷,也可能由急性損傷發展為慢性損傷,以至于損傷情況越來越嚴重,如腰肌勞損。
第四位是摔倒著地。作為對抗性極強的球類運動項目,運動員容易在訓練和比賽的跑動過程中因摔倒著地而造成損傷。調查數據結果顯示,運動員因摔倒著地發生損傷的有 18 例,占總數的 9.84%(見表 19)。
通過了解得知,棒球運動中,尤其是在跑壘過程中運動員容易摔倒著地。棒球中的跑壘是指擊球員在擊出球后,充分運用打擊的力量快速沿線路沖向一壘。安全踏入一壘后即可沖過壘位,但要迅速返回。有機會踏觸下一壘位時,應在跑壘指導員的手勢指導下,快速做好拐小彎的姿勢,用左腳踏觸到一壘壘包的內側后,跑向二壘。跑壘是從離心狀態或者是前后站立式以及平行站立式開始,同時運動員在跑的時候還要判斷,且要在極短的時間做出決定,這時候如果運動員由于局部負荷過重而使身體處于疲勞的狀態,運動員很可能摔倒著地導致受傷。例如,在拐小彎跑的過程中,跑壘員的膝關節由于頻繁的急停和啟動所承受的壓力太大而使其摔倒著地造成擦傷和扭挫傷的發生。
第五位是場地、器材及保護不合理,氣候不良。根據調查顯示,由場地、器材及保護不合理,氣候不良造成的運動員損傷的有 16 例,占總數的 8.74%(見表 19)。場地器材的問題主要是指由于在場地高低不平,坑坑洼洼,過硬或是太滑的地面上進行訓練和比賽而造成。這也是造成運動員損傷的重要原因。棒球運動中,如果在訓練和比賽前缺乏對場地器材的修整和檢查,容易造成運動員的損傷。此外,棒球作為一項同場對抗性激烈的運動項目,無論是在訓練中,還是在比賽中,都對運動員所佩戴的護具有著嚴格的要求,如防守隊員均應戴手套,捕手及 1 壘手可戴連指手套,捕手要有面罩、護胸、護腿等護具,擊球員要戴護帽。同時,季節的變化也影響著損傷的發生。尤其是冬季,氣候寒冷、氣溫低,機體毛細血管的彈性、收縮能力以及肌肉耐力均顯著下降,最易發生運動損傷。天氣潮濕,氣候多變,使身體的肌肉工作能力還沒有完全適應,也容易造成運動員損傷。春秋兩季發生的損傷率相對較少,夏季時損傷發生的最少。
通過調查分析得知,由于學校缺乏專業的棒球訓練基地以及訓練時隊員配帶護具不全,運動員只能在學校的塑膠操場或土操場上訓練,訓練中運動員穿著的護具不適當,就會因場地和護具的缺陷導致運動員損傷。
第六位是被球或球棒擊傷。棒球運動中,小白球的威力也是不可小覷的,小白球在被打出后球速快且作用力大,有一定的危險性。調查結果顯示,在該校棒球運動員的損傷中由于被球或球棒擊傷造成損傷者有 13 例,占 7.1%(見表 19)。例如,棒球運動員在接球時,如果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勉強接球,很容易被球擊中面部甚至頭部,嚴重時甚至可以造成鼻骨骨折、頭部血腫。此外,棒球運動中,球棒大多是由金屬制成,擊球員在揮棒時的打擊力量較大,如果揮棒技術不正確或注意力不集中,出現動作變形很可能將小白球打在自己身上造成損傷。例如,擊球員打擊時的自打球造成的意外損傷。
第七位是運動員相互沖撞。運動員相互沖撞是指棒球運動中運動員在滑壘和接殺時不慎沖撞到其他隊員?;瑝臼菫榱吮苊馐胤降挠|殺。在滑壘中,如果進攻方與防守方均沒有注意到對方,防范意識不足,就很可能會造成兩方互相沖撞或者釘鞋傷人,使運動員發生急性損傷。接殺是指當擊球手擊出高飛球時,接球手快速向球的落點位置跑動,同時將手套打開,使小白球落入自己手套里。運動員在跑動時,如果沒能及時注意到是否有其他球員也要來接球時,就會引起碰撞,造成損傷。
根據表 19 的統計結果,該校棒球隊 4.37%的運動員是由于在訓練和比賽中與其他運動員相互沖撞而導致受傷。所以,在棒球運動中,無論是在訓練還是比賽中,運動員在滑壘和接殺時都要,避免因互相沖撞而造成損傷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