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前訓練是運動訓練周期的重要組成部分,好的賽前訓練計劃能使運動員在比賽時處于最佳的競技狀態,包括最佳的身體機能狀態和最佳的心理狀態,對于能否在比賽中取得較好的成績有重要的意義。訓練過程中對運動員的各項生化指標進行科學有效的監測是教練員及時了解運動員身體機能狀態好壞、判斷運動負荷大小以及實施訓練計劃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以參加2013年全國女子武術套路冠軍賽的遼寧省運動員為研究對象,監測運動員賽前訓練時生化指標的變化特點,分析運動員機能狀態的變化規律,進而為武術套路教練員科學安排賽前訓練負荷及制定訓練計劃提供參考。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備戰2013年全國女子武術套路冠軍賽的遼寧省12名武術套路運動員為研究對象,運動員基本情況見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訓練安排
周一到周六訓練,周日全天休息。賽前6周為調整周,訓練負荷強度較小,所測指標基本可以反映運動員安靜值;賽前5周至賽前2周訓練負荷強度較大;賽前1周進行調整,然后參加比賽。
1.2.2 指標測試
參賽運動員在每周一清晨、空腹、安靜狀態指尖取血,測試指標包括血紅蛋白(Hb)、紅細胞壓積(HCT)、紅細胞數(RBC)、血尿素(BU)、肌酸激酶(CK)、血睪酮(T)、皮質醇(C)。所有指標測試均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操作。每周一測試結果反映的是上一周訓練情況。
1.2.3 數理統計法
所測數據用平均值±標準差(X±SD)表示,利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
2 結果與分析
2.1 血紅蛋白、紅細胞計數及紅細胞壓積的變化
血常規指標中較重要的指標有血紅蛋白(Hb)、紅細胞計數(RBC)、紅細胞壓積(HCT),這三項指標是客觀反映血液運輸O2和CO2、參與機體對酸性物質的緩沖、參與體內酸堿平衡調節的指標,是影響運動成績的主要生理因素之一。在訓練和比賽期間,運動員的血常規指標受運動負荷、營養、休息等因素的影響會出現不同的變化。因此,在日常訓練中,尤其是賽前訓練要十分注意對運動員血常規的監測,及時了解運動員的機能狀態并反饋到訓練中。
從表 2 可以看出,女子武術套路運動員的 Hb、RBC、HCT指標變化趨勢是相同的,與賽前6周安靜值相比,在賽前5周運動員的Hb、RBC、HCT值下降不明顯,這是由于賽前5周運動員機能狀態相對較好,能夠適應當前訓練負荷,所以血常規指標變化不大;賽前4周至賽前2周值明顯下降,有顯著差異(P<0.05),這是由于連續大強度訓練,運動員機能狀態開始有所下降,對當前訓練負荷逐漸不適應,因此血常規指標開始明顯下降;經過賽前1周的調整,賽前1周Hb、RBC、HCT值均有明顯升高,且處于賽前6周最高水平,這是運動員機能改善、運動能力提高的表現,此時運動員參加比賽成績一般較好。
2.2 肌酸激酶、血尿素指標的變化
肌酸激酶(CK)和血尿素(BU)在訓練監控中應用非常廣泛,通常被做為運動負荷大小的評價指標,其中負荷強度和負荷量都會引起這兩項指標的升高。在運動實踐中,CK對負荷強度的反應比負荷量的反應更為靈敏,大強度運動更容易造成肌細胞膜的損傷,血清CK活性升高,被當作評定運動員負荷強度和肌肉微損傷的一項重要指標。BU常被作為評價運動負荷量大小的指標,機體只有在長時間負荷刺激之后,蛋白質和氨基酸才會大量地分解供能,引起血尿素濃度上升,通常負荷量越大,BU增加越明顯。CK和BU具有一定的個體差異,特別是CK個體差異有時非常巨大,在評價過程中需要結合運動員的個體情況進行縱向比較對訓練的指導意義更強。
從表3可以看出,武術套路運動員的CK值在整個賽前訓練期間呈現不同的變化,但變化幅度不是很大。在賽前6周調整后的值最低,測值為82.67U/L;賽前5周至賽前3周值逐漸上升,與賽前6周相比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在賽前3周值達到最高,測值為218.13U/L,這是由于連續大負荷訓練,CK在體內積累有關;賽前2周與賽前3周相比值略有下降,為197.52U/L,這是由于連續大負荷訓練,運動員機能狀態有所下降,在訓練過程中,運動員不能繼續維持大強度訓練,因此CK值沒有進一步升高;賽前1周經調整后值明顯下降,測值為147.36U/L,但仍高于賽前6周的安靜值(P<0.05),這是因為雖然賽前1周有所調整,但每次訓練課仍有一定訓練強度,只是大強度訓練時間有所減少。
運動員的BU值在整個賽前訓練期內每周也呈現不同的變化,變化幅度也不是很大。在賽前6周最低,測值為4.73mmol/L;賽前5周至賽前2周值逐漸升高,與賽前6周相比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在賽前2周達到最高,測值為6.23mmol/L,這是由于連續大運動量訓練,運動員疲勞逐漸積累,機能狀態逐漸下降的體現;賽前1周經調整后,值有所下降,為5.21mmol/L,處于正常值范圍,但仍高于賽前6周的安靜值(P<0.05)。
2.3 血清睪酮、皮質醇指標的變化
血清睪酮(T)是雄性激素,是體內主要的促合成代謝激素之一,可促進蛋白質合成,使肌肉壯大和去脂體重增加,增強免疫能力和抗感染能力,維持雄性攻擊意識,因此訓練期T升高有助于運動后恢復過程加速、機能升高,T水平常被作為了解運動員身體合成代謝狀態的指標,對運動成績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皮質醇(C)主要生理作用是參加物質代謝,維持體內糖代謝的正常進行,保持血糖濃度的相對穩定等,在運動實踐中,C是代表機體分解代謝快慢的指標。測定運動員的T和C可以監控運動員的內分泌系統機能狀況。一般來說,當運動員身體機能良好時,T、C水平變化不大,大負荷的運動會造成T的下降和C的上升。T水平過低、C水平過高則合成代謝不足,運動員得不到有效的恢復。高強度訓練中T的變化較大,長時間的運動則對C的影響明顯。
從表4可以看出,運動員的T、C指標在整個賽前訓練期間雖有變化,但變化范圍不是很大。賽前6周運動員T、C值均處于正常范圍,分別為38.66ng/dl和12.14μg/dl,值比較理想,提示運動員機能狀態較好;經過一周大強度訓練后,賽前5周測試值基本沒有變化(P>0.05),分別為37.92ng/dl和13.49μg/dl,提示運動員對當前訓練負荷能夠很好適應,機能狀態保持較好;賽前4周至賽前2周,運動員T持續下降,C值持續升高,與賽前6周相比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賽前2周T值降到最低,C 值升到最高,分別為 23.28ng/dl 和22.53μg/dl,說明賽前訓練兩周后,運動員機體對運動負荷刺激產生了反應,機能水平有所下降,運動員有一定程度疲勞積累;賽前1周調整訓練后,運動員T值升高,C 值下降,與賽前 2 周相比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與賽前6周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提示經過1周的調整訓練后,運動員機能水平得到一定程度恢復,無過度疲勞現象,結合其他指標看,運動員在此階段機能良好,這也是保證比賽取得好成績的重要因素。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遼寧省女子武術套路運動員在賽前訓練期間,部分生化指標不同時期表現出不同的變化特征,賽前訓練對運動員的機體能夠造成大負荷的刺激,但周一晨起各指標值均處在正常范圍之內,說明賽前運動員對訓練負荷強度和量能夠適應,機能狀態正常。在賽前1周的調整訓練后,運動員的各項指標均處于正常范圍,且值均比較理想,提示賽前運動員的機能狀態已經處于良好狀態??衫肏b、RBC、HCT、BUN、CK、T、C的變化規律來反映運動員的身體機能狀況和對訓練強度的適應情況。
3.2 建議
應注意在同等條件下,各指標的變化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性,因此,建議教練員制定訓練計劃時,要充分考慮運動員的個體差異性,有針對性地制定訓練計劃,確保訓練質量和運動能力的提高。同時應注意多個監測指標的綜合應用,以相互彌補,防止單一指標的片面性,保證結果的可信度,對掌握運動員的機能狀況,制定有效的訓練計劃,防止運動員過度疲勞,確保訓練質量和運動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馮連世,馮美云,馮煒權,等。優秀運動員身體機能評定方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
[2] 郭子淵。應用生理生化指標對備戰第九屆全運會散打運動員賽前訓練控制的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2001(4):64-70.
[3] 馮煒權。運動生物化學原理[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杜,1995.
[4] 敬繼紅,李振斌。散手運動員賽前訓練生理生化指標監控手段與方法[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5,20(1):64-66.
[5] 女子速滑運動員賽前訓練階段部分生化指標變化規律的研究[J].運動,2010(14):4-7.
[6] 王 燕,田 偉,張赫男。武術套路高水平運動員運動性疲勞的評價與恢復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1,29(4):39-42.
[7] 劉同為,崔永勝,丁麗萍,等。對我國優秀武術套路運動員賽前不同訓練負荷的生化監測[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2,26(2):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