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以下簡稱非遺\\) 重要組成部分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眾閑暇時間主要的娛樂內容之一,曾在地域社會精神文化建設方面,起到凝聚民心、規范鄉俗、民約、豐富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等發揮重要的作用?!吧赀z”之后怎么辦的問題,同樣困擾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究竟怎樣保護? 保護什么? 以及為什么保護是體育學界亟待解決的問題。通過文獻梳理、田野調查、專家訪談等方法,發現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踐,遠未達到預期的目標,非但未保護好文化遺產,甚至遭遇更大的破壞,祖先留下的體育文化遺產,僅為一消費文化符號。面對這一現象,“非遺”專家大聲呼吁: “高校對‘非遺’關注介入的程度,讓‘非遺’真正進學校、進課堂、進教材,是‘非遺’保護進展的一個重要的標志”[1]。本文針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高校實踐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運用文化遺產學、民俗學、課程論等領域的理論,分析闡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高校實踐過程中所呈現的,諸如授予者的相關知識背景,學科體系構建,教學教法模式及教材等方面的問題,并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高校傳承與保護模式給出具體建議與設想。
1 高校傳承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的問題及致因分析
1. 1 高校對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選擇之惑
國家公布的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與傳統體育有關項目達224 項,又據國家體育總局出版的《中華傳統體育集成》一書記載,我國各族傳統體育達 9000 多項,表明傳統體育文化遺產是深受老百姓喜愛的項目,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民間留存大量的體育項目亟待開發,諸如風箏、秋千、跑竹馬、舞龍舞獅、落子舞、摔跤、石鎖、登山等,如何將它們引入高校體育教學、運動競賽、群體活動,發揮其應有的價值,當前還沒有很好地理論支撐和實踐經驗。造成這一困惑的主要原因是: “非遺”領域所涉及的學科知識較為豐富,有文化遺產學、人類學、民俗學、社會學等領域,而體育學界對其相關學科知識掌握尚顯不足。
1. 2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建設的困惑
高等教育使命在于傳承文化,培養人才,那么高校參與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其使命與責任不可忘卻。對于體育工作教育者來說,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是需要去認真研究的,這直接關系到教學體系構建和教學資源的合理分配,師資隊伍建設等重要問題。由于缺少“非遺”背景知識及與其相關的文化遺產學、民俗學、人類學等相關知識,加上田野調查工作不夠深入等原因,體育教師往往表現出熱情有余,而考慮問題欠周全,在制定教學方案時缺乏對國家保護“非遺”性質、運作模式、人才結構、管理機制等方面的足夠認識,出現不知應當以什么樣方法引導學生學習,以什么樣的內容、方式傳承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問題。
1. 3 校園體育文化傳播的問題
傳播是傳統體育文化保護、繼承和弘揚的重要前提,高校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傳播主體是學校宣傳部門和學生社團組織。學校宣傳部門傳遞國家、省市、校制定的高屋建瓴的傳統體育文化傳播政策、體育文化制度、文化活動等。學生社團組織的傳播類似于民間傳播,帶有濃厚的“日?;?、世俗化、狂歡化”等特點,呈現出民俗體育文化豐富性、多元性等特點。這兩個傳播主體是相互交叉,相輔相成的關系。學校宣傳起到引領作用,如徐州工程學院自 2009 年以來,承辦二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淮海地域”高層論壇。影響甚廣,整理出版了“非遺”年鑒,對我國“非遺”保護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是在現實中還存在另外一種現象,即: 在熱烈的慶典活動及各大小活動結束后,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非但未有得到很好的彰顯,反倒出現弱化現象。為了避免民俗體育文化精神價值被邊緣化,必須依靠學校傳播來完成,必須依靠一個實體來整合散亂的各類活動,將各種力量整合起來,發揮最大傳播效果。
1. 4 師資隊伍、教材及場地設施的問題
好的計劃要在教學中實施,必須依靠教師,因此教師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的認識,對其保護性質的了解及對技能掌握、教學方法運用極為重要,目前,體育教師大多是以掌握現代體育項目知識、技能為主,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知識、項目形成背景及技能技巧的了解不深,因此,教學效果不佳,呈現師資短缺或能力欠缺等問題。另外,在教材編寫上,缺乏深入的田野調查,什么內容進入教材、該向學生傳授什么樣的知識,不是很清楚,缺少教材,出現想上什么就上什么或者上課內容與大綱不一致的現象。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繁多,有些項目對場地設施有特殊要求,有的設施過于繁瑣,高校傳承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受限與場地、器械等問題的普遍存在。如龍獅設備價格日漸增加,加之消費水平提高,外出比賽或組織活動開支過大,經費彰顯不足。
2 高校傳承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路徑選擇
2. 1 加強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調查研究,了解其本質性
高校應加強推進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做好對非物質體育文化遺產資源的遴選、利用與研究工作。特別對其保護的性質類型、概念等重點開展研究。組成師生參與學校所在地域的體育非物質體育文化遺產田野調查工作,可以由教師帶隊深入基層開展全面的調研,探查高校所在地域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其精神文化內涵,整理出學校所在地域的體育非物質資源的檔案,并將一些重要民俗傳統體育項目編配影像資料,以便今后更好地保存和傳承。使之成為學校開展專業教學或公共體育教學的第一手資料。組織教師參與相關學科進修,聘請民俗學、社會學大師來校講學,吸納相關學科教師及傳承人等編寫適合教學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教材,依托校園體育文化節及相關科研課題認真研究,力爭形成一系列研究成果,充分利用地域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構建學科課程體系及為特色課程提供理論依據。
2. 2 授課模式力求教學實效性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授課方式,可以采取“1 +1”授課模式,即每一門民俗體育課程既安排 1 名專業體育老師,又聘請1 名民間藝術家擔任兼職老師,共同推動課程建設。實現民間藝人現場表演,專業教師負責現場講授的預期目標。為此,需要選聘民間體育藝人作為學校的兼職教師。建議以技藝優、品行端學識背景深厚的人才。爭取校領導支持,實現人才柔性流動。
2. 3 加強校園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知識的傳播
高校應組建以分管校領導,宣傳部、相關學院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非遺”領導小組,整體設計,利用校園傳播文化信息陣地平臺,借助“體育文化節”、“運動會”、“非遺”紀念日等傳統節日,開展傳統文化宣傳工作,傳播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知識。將校園“體育文化節”打造為宣傳主戰場,利用節日的開幕式,邀請地方民間藝人,展示傳統的民俗體育項目,營造濃郁的傳承保護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氛圍,使得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耳讀目染,自覺與不自覺中接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熏陶,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會漸漸進入學生視野,實現自覺保護意識的愿望。
2. 4 選拔學生組建校民俗體育代表隊
高??山Y合學學校實際,有重點的選取一些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開展業余訓練,組建大學生武術、龍獅代表隊,利用課外活動開展業余訓練,參加各類各級比賽,力爭取得好成績,以提高帶動普及,普及促進,切實促進校園體育非物質文化活動的開展。以民俗體育競賽作為學校競技體育突破口。
3 結論
在高校體育課程中進行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學活動,首先應該構建自己的理論和教學體系,其基礎來自民俗文化。在教學中里應該把圍繞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選擇保護的對象的完整知識體系給學生講授清楚,在設立教學體系時,充分利用已有的對在西方民俗體育基礎上形成的現代體育文化的研究成果,借鑒其它諸如民俗戲劇、舞蹈等領域研究成果,放開教學思路,把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擺在我國體育歷史發展的大背景中。利用高校人才集中、教育后代重鎮等優勢,讓大學生們能對祖先遺留下來體育文化遺產有正確的認識,提高其保護自覺意識,讓出走后的“娜拉”回家。讓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民眾提高健康水平,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建設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張仲謀.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代建設[M]. 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2013: 36.
[2] 王媛,胡惠林. 文化認同: 非物質文化遺產存續發展的核心機制[J].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 10\\) :49 -55.
[3] 張泰城,龔奎林. 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體育教學的方式研究[J]. 中國大學教學,2013\\( 2\\) :71 -73.
[4] 徐英微,孫韜. 原生態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教學中的傳承研究[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 6\\) :153 -155.
[5] 張泰城,龔奎林. 高校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勢與路徑探究[J]. 江蘇高教,2012\\( 6\\) :36 -38.
[6] 王林,陸海. 王卓. 公益訴訟: 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的新思路[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3,37\\( 4\\) :20 -25.
[7] 孫大亮. 首屆全國傳統體育論文報告會開幕儀式上的講話,2010年云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