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美操是一種有氧運動,也是一項年輕的體育運動,它充滿著鮮明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動作熱情奔放、舒展柔美,令人感到蓬勃向上、精神振奮。融合“健、力、美”為一體的健美操運動,可以全面展示示范者的動作、形體、造型、音樂等諸多因素和特點,充分給人創造美感,但它更是一種復雜的運動,它對練習者在創造新動作的方面有嚴格要求。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自身優秀的理論知識,以及充滿創意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努力去激發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為的是讓學生形成終身的體育意識。
一、健美操教師必備的教學能力
\\(一\\)教學理論知識
健美操的教學過程包括了操作動作、背景音樂、示范講解,是一個師生教與學的多變工程。所以健美操教師應該懂得心理學、教學方法和教育學。只有當教師完全掌握了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知識,才能對不同年齡特征和不同身心發展規律的學生去實施不同的指導。只有當教師完全掌握了全面的健美操理論,才會擁有適當的教育手段、措施與方法。只有當教師掌握了科學的教學方法,才能認真備教案和課堂,為健美操的教學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
\\(二\\)培養創新能力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教育改革方案的最初設計目的,社會需求是牽引力,在了解了當前健美操專業創新教育現狀,以及創新能力所需的能力體系和知識結構后,對健美操原來的教學模式中的教學方法、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考試環節進行正確的修正,并予以實踐。
\\(三\\)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力量,應以優美嫻熟的身體語言、富有感力的微笑以及精心設計過的教學內容,創設出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老師教得快樂,學生自然學得快樂,這樣的老師能給學生帶來熱情奔放的情感體驗。健美操運動充滿了表現力和感染力,所以學生需要一個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和表現空間,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努力戰勝自我、展現自我,包括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積極在同學面前做動作\\(如鼓勵學生領操、表演,及擔任創編小組長\\),這些舉動可以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邊笑邊學習和鍛煉。
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萌發學生創新意識
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托爾斯泰語\\)孔子也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敝挥小昂弥薄皹分辈拍苡懈邼q的學習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學為樂。而學生的興趣源自于具體情境,課堂教學又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實施主體教育的主陣地。
在健美操的教學中,以喻激趣是常用的一種方法。例如,雙腳畫一個V字可以被當作是V字步,雙腳問的距離比肩略寬,身體的重心置于雙腿之間。在V字步的基礎上還可以改編一些新的動作,比如正和倒的v字步\\(前、后\\)、跳的v字步和轉體V字步,當學習一字步時,雙腳像一個“1”字一樣地向前和向后移動,動作的變化有:向前和向后的一字步和轉體的一字步,讓學習者能從步伐的名字去領悟動作的要點,從而能更好掌握動作的變化方向。
\\(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在學習健美操時強調五個到,即眼到、耳到、手到、口到及心到,最關鍵的是心要到。健美操是一項集思維、知覺和語言的三位智力活動,能展現出人類從外界吸收和保存信息的能力。學生在跟著老師做動作時,不僅要反復觀察這些動作的特點,更要會思考,然后發現問題,從另外的角度創新出新的動作。
\\(三\\)重視實踐培養,提高創造能力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所以實踐是培養和發展創造能力的重要條件。健美操學科的實踐性很強,所以要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實踐平臺。例如,在健美操課的開始和結束時,讓學生組織編排動作組合,讓積極活躍且協調性強的學生去前面示范領做:留一堂交流討論課,讓學生把課余學到的有意思的動作和大家分享;健美操考試時,不考一整套的動作,也不規定套路,完全讓學生自己去找音樂和編排,并且規定如果編排中教師教的動作越少,加分越多:組織學生參加當裁判等活動。另外,除了可以參加學校規定的實踐活動外,還要靠自己去找機會參加校外豐富多彩的活動,如擔任健身房課余訓練的輔導員、助教;組織及參加社區公司比賽活動、培訓健美操骨干等。這樣一來,學生能在快樂的實踐中提高能力、增長見識,更學會在工作中進行創造。
總而言之,健美操的教學中,興趣是學習的強化劑,創新是教學的手段。學生中蘊藏的創造能力是無限的,只要我們結合健美操的特點,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積極創造活躍的課堂氣氛,挖掘學生的潛力,為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提供一切可以提供的條件,就一定能激發學生對健美操的學習興趣,并為終身鍛煉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胡桂花.健美操教學應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鄭州牧業工程高等??茖W校學報,2002\\(03\\).
[2]李彤.淺談健美操教學中教法的應用[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2\\(01\\).
[3]王梅.健美操教學示范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02\\(02\\).
[4]丘小龍.健美操教學結構優化改革與實踐應用探討[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