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提出,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決定中還提出,“實施素質教育應貫穿于幼兒教育、中小學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級各類教育”。
體育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相互作用、密不可分,作為有效鏈接體育與教育的紐帶和橋梁,不僅是素質教育的先導,也是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徑。體育課程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覆蓋于各類教育體系,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的重要陣地,其在素質教育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中的優勢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
定向運動是一項參與者借助地圖和指北針,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到訪若干個標志\\(檢查點\\) 的體育運動。定向運動是一項集智能、體能于一體的運動。
1999 年,我國頒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后,定向運動作為一種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手段引入學校體育課程中。2002 年8 月,教育部頒布《全國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其中第二十條明確指出: 因時因地制宜開發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是課程建設的重要途徑。充分利用校內外的體育場館設施,合理布局,合理使用有限的物力和財力,開發體育設施資源。充分利用空氣、陽光、水、江、河、湖、海、沙灘、田野、森林、山地、草原、雪原、荒原等條件,開展野外生存、生活方面的教學與訓練,開發自然環境資源。
教育部門的大力支持,為定向運動在學校全面開展提供了適宜的環境,定向運動開始了蓬勃的發展,至今已發展為深受廣大學生歡迎的體育課程之一。定向運動符合《全國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提出的高校體育課程改革趨勢,是培養高素質人才和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
2 體育與大學生素質教育
回顧人類的發展歷程,體育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體育,從其表面來看僅僅是一種身體運動,從其本質來看則是一種教育手段。體育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也是塑造人健康體魄的最積極有效的途徑,對人的全面發展方面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的意義。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與應試教育相對應。
培養高素質人才,提高教育質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務。蔡元培提出“完全人格、首在體育”的教育思想,所謂完全人格內分四育,即“體育、智育、德育、美育”,把體育置于首位,堅持以體育為本。
可見體育在其教育思想中占據重要的位置。
3 定向運動對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作用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大學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原有傳統體育課程已經無法滿足大學生身體鍛煉的需求。因此,高校體育課程只有不斷完善,推陳出新才能與時俱進,吸引學生重新回到運動場,滿足學生身體鍛煉的需求。
定向運動具有趣味性、健身性、實用性和挑戰性,在參與過程中突出以學生為本,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定向運動內容豐富、形式靈活、路線多變等特點,深受廣大學生的喜愛?;诖它c,定向運動理應在實施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可發揮更大的作用。定向運動對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作用主要體現在身體素質、心理素質、自強不息、團結協作和道德教育等方面。
3. 1 身體素質
定向運動是一項有氧與無氧相結合的運動,對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最重要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強身健體方面,可強健體魄,增強體質。參與定向運動時,學生會進行走、跑、跳躍,甚至還會有攀爬,在這個過程中參與者在速度、力量、耐力、靈敏性和柔韌性等身體素質都會得到提高。經常參與定向運動會使血液循環會加速,從而適應肌肉活動的需要,可從結構上和功能上促進和改善心血管系統,提高心臟功能; 經常參與定向運動可使呼吸肌更發達,并調動更多的肺泡參與呼吸工作,攝氧量會逐步增大,同時肺活量也會增加,還可有效增強呼吸系統的功能; 經常參與定向運動,可促進參與者骨骼肌肉的生長發育; 長期參與定向運動可增強大學生機體免疫力。定向運動可提高大學生的身體適能水平,對外界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以及身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均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3. 2 心理素質
體驗性、場地和天氣的復雜多變性是定向運動的重要特性,這三個特性的結合使定向運動具有了挑戰極限、超越自我的特點。大學生參與者單獨在艱苦復雜的場地和變化多端的天氣環境下進行定向運動,本身就對參與者的心理素質有較高的要求。參與定向運動,從起點開始就要獨自面對未知地帶,只能借助指北針和地圖這兩個合法工具來進行定向,期間會有成功的喜悅,也會有失敗的痛楚。成功時不能得意忘形、驕傲自大,失敗時要沉著冷靜,做出正確的決策,一錯再錯的時候,不斷體驗挫折的沮和失落的痛苦,參與者要能經受得起對心理的考驗,如果沒有過硬的心理素質和鍥而不舍的精神,完成定向運動是不現實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參與者每經歷一個挫折,都要沉著應變、冷靜思考,并做出正確的決策,逐個克服困難,每成功的到達一個目的\\(檢查點\\) ,都會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自信心不斷增強,這樣完成一次定向之旅后,心理素質將會得到極大的提高。在陌生的環境里,參與者只能獨立做出判斷和決策,執行決策到達目標,真正體驗到成功感,產生自我效能,提高自信心和在壓力下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應變能力。
經常參與定向運動還能促進大學生人格的全面發展和完善; 定向運動大多在野外的自然環境中進行,參與過程中可使參與者愉悅心情,并能調節情緒。
3. 3 自強不息
“更高、更快、更強”,“永遠爭第一”,“愛拼才會贏”,“永不言敗”,“永不放棄”這些體育口號,既是一種體育文化,又代表了自強不息的體育精神。定向運動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自強不息、開拓創新、勇于進取是定向運動的重要文化特征。穿越未知地帶到達終點,整個過程中困難重重,個人項目的定向運動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平臺。每完成一次定向運動,都會成功一次,定向運動的路線不是坦途,每條路線都會有許多障礙,甚至是艱難險阻,參與者只有不斷地挑戰自我、超越自我,成功的客服每一個困難,才能最終到達終點。大學生通過參與定向運動,在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實踐操作、創新進取等方面的能力會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并且有助于大學生的個性發展。
3. 4 團結協作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 學校體育教學的目標之一就在于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對于當今社會而言,社會適應能力就意味著要與別人充分合作,協作意識與協作能力已經成為人們生存發展的重要內容。
定向運動中的團隊定向是建立在團隊協作的基礎上進行的定向運動。在定向運動中,能使大學生學會競爭,學會表現個人的才華與實力,同時還會學會團結協作。團隊定向中參與者組成團隊分工協作完成比賽,可以從中體驗到團隊力量、體會到個人對團隊的價值及團隊對個人的重要性,并逐步培養和發展團隊精神,以滿足個體的社會歸屬感和社會團體培養團隊文化的需要。在進行團隊定向中,如果想取得成功,就需要每個個體都要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融入團隊,融為一體,這樣才能發揮團隊的作用,齊心協力,克服一個接一個的困難,最終到達終點,戰勝自我、戰勝對手取得成功。完成定向運動需要團隊成員間互相幫助、互相扶持、互相鼓勵,同時也需要明確的分工協作和較強的團隊凝聚力,上述均是完成一次定向之旅的必備條件,只有具備了這些條件團隊才可能完成定向運動,獲得成功。團隊定向運動的特點決定了其對團結協作的需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團結協作意識會與日俱增。
3. 5 道德教育
倫理學者們認為,道德乃是人之為人的本質特征之一,道德既是人的存在方式,同時又為這種存在\\(人自身的存在\\) 提供了某種擔保。
體育與道德存在著必然聯系,兩者水乳交融,如影隨形,體育可作為有利于社會發展的行為和道德教育的手段。任何一項體育比賽都具有體育道德和嚴肅、不可侵犯的比賽規程和規則。參與定向運動要把體育道德作為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是在參與定向運動中調整和制約人們相互關系的行為準則,同時也是規范參與者在參與定向運動中行為的自律性約束。大學生通過參與定向運動將會從中學會與人相處的道德準則: 個人成功時要戒驕戒躁,別人成功時要學會欣賞,團隊成功時要懂得分享。定向運動參賽環境、外部條件以及比賽方法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在道德教育方面具有的作用。
4 結語
體育是素質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體育將會發揮其特有的、不可替代的功能。同時,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也對體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體育應借此機會進一步完善自身,以期在素質教育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每項運動因其自身特點不同,在素質教育過程中發揮的功效也不同,作為新型體育項目的定向運動,對提高大學生身體素質、心理素質、自強不息、團結協作和道德教育等方面的綜合素質有顯著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新華社.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N]. 人民日報,1999\\(1\\) :206 -207.
[2] 教育部.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R].2002.
[3] 張東明,等. 素質教育新論[M]. 北京: 中國社會出版社,2009.
[4] 高平叔. 蔡元培教育論集[M]. 長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5] 王 翔,等. 定向運動[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 教育部.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R].2003.
[7] 楊國榮. 道德與人的存在[J]. 中州學刊,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