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武術起源于人類的生產勞動,是人類頭腦智慧與肢體語言、時代影響的完美結合。武術歷經先秦時期、秦漢三國時期、兩晉南北朝時期、隋唐五代時期、宋元時期的不斷發展與演變,至明清時期武術發展達到巔峰狀態、興盛時期,再到現代社會武術發展所面臨的困境。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中國武術綿延了數千年。在傳統文化的持續熏陶下,中國武術煥發著異常繽紛絢麗的生命色彩: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武術逐漸借鑒了哲學、兵學、佛學、道家、法家等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與內涵,并融合了健康學、人體學、教育學等一系列現代理論學科。在極大豐富武術內容的同時,也逐漸揭開了武術與人體之間的神秘面紗。
明代戰將戚繼光認為"拳法似無預于大戰之計,然活動手足,貫勤肢體,此為初學如藝之門也",武術從整體運動觀出發,強調"內外合一""、形神兼備",講究"內三合""、外三合",注重心、神、意、氣與動作的協調配合,武術的健身價值似乎已然成為現代大文化背景的重要標簽。
2 太極拳的健身價值(靜中養生)
"太極"一詞源于《周易·系辭》,太極拳的名稱取義也是因為其變幻無窮、含義豐富的拳風特點。[1]"拳起于易,理成于醫",太極拳是一項內外統一的拳術運動,要求意識、呼吸、動作三者密切配合。[2]
太極拳運動所采用的螺旋纏繞式的伸縮旋轉方法和其動作之間銜接的旋移扭轉無不與生物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太極拳的所有技法特點無不蘊含著深刻的健身哲理:虛靈頂勁豎項,在運動中保持思維集中、頭部自然放松微領控制身體平衡,保證脊柱在生理平面的垂直。"[3]
此時,大腦皮層中的運動中樞處于興奮狀態,其他區域(如感覺區、嗅覺區、視覺區、語言)得到相當大程度的放松。大腦更有時間專注于對各運動器官的調節與支配,有利于中樞神經對器官機能的調節、抑制習練者腦細胞的不斷死亡、延緩大腦的不斷衰老,進而達到對大腦部分功能的修復作用、抑制慢性病的發展;含胸拔背實腹,使胸腔上下徑拉長從而使橫膈肌向下更加舒展,有利于腹式呼吸的深長,增大肺通氣量而提高肺活量,達到改善呼吸系統、增強體力的最終目標;心靜體松意注,使身體自然放松、思想高度集中并排除一切雜念,機體完全處于一個平靜無外界干擾的狀態。此時,心率逐漸平緩,舒張壓與收縮壓適中,心肌力緩慢而強勁,血液充盈并緩慢無間斷循環流動,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和調節了心血管系統功能;輕沉虛實兼備,落如抽絲、邁如貓行,起如葉、落生根,在一招一式的旋移扭轉之中都要求氣沉丹田,有利于呼吸加深,在增加肺通氣量的同時肌肉的橫斷面積不斷發生變化,并使氣血隨著身體的旋移扭轉運行全身貫穿于肢體末梢,帶動充盈的血液不斷循環,對治療心腦血管疾病有關鍵性的作用。機體在參與虛與實的旋移扭轉之中,腰部肌肉得到放松,從而緩解了四肢肌肉張力,整合了全身肌肉力量,從而達到力貫全身之功效。
3 形意拳的健身價值(動中養生)
"心意誠于中,肢體形于外",講究內意與外形高度統一的形意拳,以三體式為基本樁功,以五行拳和十二形(模仿十二種動物的行動技巧)為基本練習手段。其拳勢勇猛、勁力精巧,蘊含內三合、外三合的拳風特點對習練者有著很大的健身價值。
"起勢如崩墻倒,落地如樹栽根",形意拳要求的力量充實、落地有聲對機體與地面的接觸上有很大的力度要求。如形意三體式的樁功練習中要求的撐筋拔骨、五行拳練習中的形意雞形步的練習以及十二形中的龍行跳步練習等,骨在機體運動中不僅起著杠桿作用,同樣也起著支撐作用。經常練習形意拳能夠增強骨的代謝水平,增加骨的密度,在不斷的運動中骨的抗壓、抗扭、抗拉性逐漸增強,能夠有效的預防人體的骨質疏松。在三體式基本樁功與五行拳、十二形拳的練習中,全身得到充分調動與整合,鉆、崩、劈等一招一式貫穿一氣,勁力不斷。肌肉的伸展性、彈性都得到很大提升,身體的外形即肌肉的飽滿均勻程度更是不斷完善,具體則表現在練習形意拳過程中對勁力的掌握上使骨骼肌的橫截面逐漸增大。肌肉及骨的鍛煉能增加人體的穩定性與行動的協調性,增強各關節的靈活性。
"形意拳的五行拳(劈、崩、鉆、炮、橫)對應人體的外五官(眼、鼻、舌、耳、人中)與內五官(肺、腎、肝、心、脾胃),習練形意拳的健身價值的表現更是練習相應的拳使相應的內臟與器官收益。"[4]加上形意拳為一項有氧與無氧結合的運動,總的來說其健身價值主要在于在套路練習中采用的有氧與無氧結合形式使心臟得到鍛煉,心臟正常性增大,心肌供血量、儲備量、收縮力增強,改善了心血管功能;對脾胃的鍛煉改善了人體消化系統的功能;對肝臟的鍛煉,加大了人體對有毒物質的化解功能;對肺部的鍛煉增加了人體的呼吸系統功能等等,另外鍛煉了眼的明銳、鼻的敏嗅、耳的靈巧、舌的味蕾。
4 八卦掌的健身價值(足底養生)
"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掌因其運動時縱橫交錯于八個方位故得此名,主要以八卦學說為理論依據、以掌法變化與形步走轉為特點的古老拳種。歷經百年磨練,從其精湛的技擊技術中融合了醫理、易理,總結出其健身價值。"人老腿先老,腳底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心臟,一個人腳力的強弱與身體健康程度密切相關。"[5]
腳底的許多部位與人體的各個器官都有密切關系,也是人體健康狀態的反射區。八卦掌最典型的特點就是趟泥步、繞圓走圈,全腳掌趨地繞圓走步,腳步離地,兩膝彎曲扭轉配合腰部左旋右轉,人體的每個部位都被充分調動起來。由于腳底離心臟最遠,回心血量相對最少,造成對心臟的負擔加大,走步的過程中,腳底經受著持續不斷的刺激,血液循環也在這刺激中不斷加速,不但加速了機體本身的新陳代謝,也增強了各個內臟器官的功能:緩解失眠、促進消化吸收、預防心臟病等。加之經常進行足底鍛煉,加快神經的傳導與反射,便可協調各內臟器官,增加其免疫力與抵抗力,激發人體預防疾病的潛能。足底有許多經絡連至大腦,經常鍛煉可緩解腦部神經疲勞,緩解壓力。另,以腳底為中心,以腰為軸的旋轉式八卦掌鍛煉方式對機體關節的靈動性、肌肉的伸縮性、骨密度的增長都有極大的完善作用。
5 結語
傳統武術之所以能夠流傳千年而成為民族瑰寶,不僅僅是其豐富的技擊哲理,更重要的是蘊含著豐富的壯外強內的健身價值。太極、形意、八卦統稱內家拳,傳統武術的權威代表,在歷經百年的傳承中,加之與現代醫學的完美驗證,對機體的益處將被無限放大。未來社會將是注重健康、營養與保健的社會,而傳統武術作為老祖宗傳下來的財富會是不錯的選擇。
參考文獻:
[1]任早珍。赤足鍛煉與人體健康[J].咸寧學院學報,2003(5):131-132.
[2]施載煌。打太極對神經系統的鍛煉作用[J].鷺江職業大學學報,2003(1):80-84.
[3]凌 昆,楊 維。論八卦掌健身機理與健身功效[J].搏擊·武術科學,2007(8):36-37.
[4]康德強,毛明春。形意拳的健身價值初探[J].搏擊·武術科學,2004(2):47-50.
[5]高元元。長期練習太極拳對老年女性骨健康狀況與骨代謝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9):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