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經,是我國傳統健身養生導引術,已有千余年歷史。近年來隨著國家推廣全民健身氣功,易筋經作為源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功法,深受廣大群眾認可,為廣大群眾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貢獻。
易筋經之"易"是取義于我國傳統文化中《易經》之"易",有變易、變化、變換之義;"筋"泛指人身的經絡、筋經等,從現代醫學來說為人體軟組織,包括肌肉、肌腱、筋膜、韌帶、血管、神經等";經"是指經典、指南、法典之意。簡單的說,易筋經主要是指通過用一些特定的方法來鍛煉身體,促進人體氣血運行,并增強肢體的力量和改善人體各種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是最具代表性的變易筋絡的方法.
易筋經符合人體生理規律和解剖學的特點,易學易練.從解剖學角度來看,其運動形式包括肢體的屈、伸、收、展以及旋轉,動作舒展流暢、剛柔相濟。易筋經強調"抻筋"、"拔骨",練習時,有關肌肉、肌腱、筋膜等組織在一定長度上逐漸增加張力,牽拉肌肉和關節周圍的韌帶及體內筋膜、三焦,使之得到最適宜的鍛煉,從運動生理學上分析,這種練法實際上是一種由意念和呼吸配合的軟組織靜力性力量練習。通過長期的練習,可以使"俾筋攣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強,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縮者易之以長,筋靡者易之以壯,即綿涯之身可以立成鐵".
1 動作解析
1.1 韋陀獻杵勢
韋馱獻杵第一勢胸前"合十",從運動解剖、運動生理以及健身氣功健身原理的角度分析,認為此動作具有心靜體松、貫通左右氣血的健身作用.韋馱獻杵第二勢坐腕立掌,在練習時要求兩掌外撐,力在掌根,對拉伸前臂屈肌肌群有良好的效果。韋馱獻杵第三勢兩掌上撐,在練習時要求兩掌上托時上肢充分伸展,立在掌根,使上肢及肩袖肌群、胸大肌以及肩胛骨得到充分的牽拉,能有效的預防肩周炎、鼠標手、腕管綜合征等疾病。兩掌上托的過程中提踵,可以增強下肢的肌肉力量和穩定性。
在第二勢和第三勢中,兩臂平伸外撐和兩掌翻轉上托的過程中,前臂和肩部都有擰旋的動作,形成螺旋勁、互爭勁等各種勁力,一是可以使各部肌肉、肌腱、韌帶的充分伸展收縮,增加力量,二是可以提高上肢及肩關節的穩定性。在前三勢動作中,均要求脊柱豎直,通過上肢撐舉和下肢提踵的動作,充分將脊柱對拉拔長使脊柱得以伸展,從而達到良好的鍛煉效果。
1.2 摘星換斗勢
摘星換斗勢動作以脊柱的左右旋轉屈伸運動為主,前屈旋轉時從頸部經胸椎、腰椎至骶部,依次逐節彎曲,伸展時從骶部經腰椎、胸椎至頸部,依次逐節松解。脊柱在屈伸旋轉之間,能夠充分活動脊柱的各節段,提高頸、肩、腰、背部的肌肉力量,對于預防頸椎病、腰椎病、下腰痛等大有益處。其機制是通過上肢關節各方向的活動和脊柱逐節牽引屈伸扭轉運動,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除粘連、調整脊椎小關節位置,從而緩解病痛[7].
1.3 倒拽九牛尾勢
倒拽九牛尾一勢中,隨著身體重心的移動,腰、肩、上肢在張弛、松緊之間活動,一是增加了上肢肌肉的力量和肩關節的穩定性,預防肩袖損傷和肩周炎;二是通過腰的旋轉,可以充分鍛煉腰部肌肉,使腰椎的正常生理曲度得到鞏固和恢復,提高腰椎的穩定性,解除肌肉刺痛,防止腰椎關節僵硬[8];三是可以增加下肢肌肉的力量、耐力和身體的穩定性,降低老年人跌倒的風險。
1.4 出爪亮翅勢
出爪亮翅勢中兩臂緩緩前伸,逐漸轉掌心向前、指尖向上,猶如排山倒海之勢,胸大肌、胸小肌、前鋸肌等靜力性收縮,背闊肌、菱形肌等被動拉長。繼而收臂、展肩、擴胸,在這個過程中,背闊肌、菱形肌、三角肌后束等肌肉處于靜力性收縮,胸大肌、胸小肌等處于被動拉長的狀態。展肩闊胸和雙臂前伸交替運動,使胸部肌群和背部肌群交替收縮與拉伸,對于經常伏案工作的人,能夠有效的緩解疲勞,防治頸肩疾病、含胸駝背、上十字交叉綜合癥等。
1.5 九鬼拔馬刀勢
九鬼拔馬刀勢中有脊柱旋轉屈伸動作,本勢動作可提高腰椎周圍的肌肉、肌腱、韌帶等軟組織的彈性和韌性,提高腰椎的核心穩定性。在身體旋轉屈伸的過程中,對臟腑起到擠壓按摩的作用,可以改善臟腑的供血供氧和神經調節,起到調理臟腑的功效。
此勢中通過脊柱的旋轉屈伸運動以帶動四肢,有擴胸展臂和松肩合臂的動作,一是鍛煉了肩部周圍肌群,如大圓肌、小圓肌、肩胛下肌以及前臂和腕部肌群,使其周圍的肌肉、肌腱得到加強。二是可以提高肩部的柔韌性和舒展胸背部,能夠預防肩周炎、肩袖損傷、頸肩痛、鼠標手等肩肘腕疾病,對于伏案工作的人起到良好的鍛煉效果。
1.6 三盤落地勢
下肢肌肉占人體肌肉的 50%,下肢血液循環占人體血液循環的 50%.人體的靜脈血回流主要是靠四肢肌肉收縮舒張來完成的,即通過肌泵作用使靜脈血回流,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心臟".三盤落地勢中通過屈膝下蹲成馬襠勢的練習,可以增加下肢的肌肉力量,提高人體的穩定性,同時也可以鍛煉到腰背部的肌肉。長期靜坐少動的人的心肺功能和肌肉力量會下降,長期練習此勢動作,可以提高心肺功能,改善體質。
三盤落地勢,此勢下肢靜力性鍛煉時間較長。有研究發現,靜力性負荷鍛煉有利于肌力增長,從而減緩老年人骨骼肌減少癥病變進程[9].
1.7 青龍探爪勢
俗話說"筋長一寸,壽延十年".青龍探爪勢通過手掌下按、俯身、探臂轉掌,可以充分的牽拉下肢后側和腰背部的肌肉,起到很好的抻筋效果,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同時,通過身體的扭轉、伸展和旋轉運動提高頸部和軀干部的肌肉力量,還可以改善人體肩部和脊柱的活動功能,有效的緩解頸肩痛、下腰痛等職業病。
1.8 臥虎撲食勢
臥虎撲食勢,后仰伸髖、展腹,俯身挺胸、塌腰,十指伸展、下按著地,在這一屈一伸的過程中,呈波浪式往返進行,使脊柱生理彎曲得到最大限度的擴張?,F代人們常常伏案工作,含胸、駝背、弓腰,導致身體姿勢異常,使身體前面肌肉張力增高,腰背部肌肉被動拉長,這種不自然的姿勢帶來諸多身體不和疼痛,而臥虎撲食勢動作恰恰與人體工作的姿勢相反,使人體呈反弓狀態,可以舒展身體,放松緊張的肌肉、肌腱、韌帶等組織,對緩解疲勞、提升精神狀態,以及預防肩周炎、頸椎病、腰肌勞損等軟組織疾病有很好的效果[10].
1.9 打躬勢
打躬勢時,雙手掩耳鳴天鼓,可以松解枕肌,改善頭部供血,使頭清目明。兩腿伸直,俯身由頭經頸、胸、腰、骶,自上向下逐節緩慢牽引前屈;起身時,由骶經腰、胸、椎至頭,由下向上依次緩慢伸直,前屈時重在意會脊椎節節伸展,伸直時重在意會脊柱節節放松。此勢動作中,身體有三次前屈和伸展,使脊柱大幅度的活動,可以改善腰間盤突出癥及下腰痛癥狀[11].
1.10 掉尾勢
掉尾勢時,要求兩腿伸直,兩手交叉,十指外撐下按于地(年老者和柔韌性差者視身體情況盡量向下),身體前屈塌腰、抬頭,目視前方,使脊柱拉長。頭向側后轉,同時臀向同側扭動,頭尾相應。本勢動作不僅可以鍛煉腰背部肌肉力量,改善脊柱的側彎和屈曲活動度,還可以充分拉伸上下肢和軀干的肌群,有助于提高身體的柔韌性。但患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頸椎病以及年老體弱者需要注意,應該根據自身情況調整練習幅度和次數,且動作要緩慢輕柔,以免發生不適。
2 總結
2.1 脊柱運動
脊柱是人體的支柱、生命的脊梁,為我們的信息中樞 - 脊髓提供安全保障,同時為支配內臟活動的自主神經提供適宜的環境.其正常生理活動是在肌肉的舒縮活動和椎間盤、小關節、韌帶等支撐維系作用下完成的,以上任何一種組織成分發生異常均可導致脊柱的平衡功能失常、椎間孔變小、椎間隙變窄、黃韌帶肥厚、骨質增生等病理變化,進而刺激和壓迫脊神經、自主神經、椎動脈、頸動脈竇及鄰近動脈,造成組織器官缺血缺氧、神經功能紊亂、代謝功能障礙而產生一系列的病癥,其早期臨床表現多為亞健康狀態.
易筋經是以脊柱的旋轉、屈伸運動為主,如摘星換斗勢的脊柱左右旋轉屈伸動作;倒拽九牛尾中,以腰帶動全身的旋轉屈伸動作;九鬼拔馬刀勢中的脊柱左右旋轉屈伸動作;青龍探爪勢中,脊柱旋轉、前屈、轉體動作;臥虎撲食勢中的脊柱前后波浪式運動;打躬勢中椎骨節節拔伸動作;調尾勢中脊柱前屈并反伸的狀態下,做側屈動作。這些動作都要求脊柱充分地旋轉、屈伸,不僅可以保持脊柱的生理曲度和運動幅度,保證脊柱的健康,預防亞健康等癥狀;還可以以拉伸人體各部位的軟組織,促進血液循環,加快疲勞的消除,緩解身體疼痛,提高肌肉、肌腱以及韌帶等軟組織的彈性和韌性,增強關節的活動功能,具有防治頸椎病、肩周炎、腰椎病等常見疾病的功效。
2.2 呼吸運動
易筋經的各勢動作練習,有助于胸廓呼吸肌肌力的增長,從而達到增強呼吸肌力和增強肺呼吸功能的作用.比如韋馱獻杵三勢中的兩掌外撐、上撐,使胸廓逐漸的擴大;出爪亮翅勢中展肩擴胸,使胸廓逐漸擴張;摘星換斗勢、倒拽九牛尾勢、九鬼拔馬刀勢、青龍探爪勢、臥虎撲食勢、打躬勢等,隨著脊柱和上肢的屈伸、旋轉使胸廓隨之擴大與縮小。
在練習過程中,隨著呼吸的配合,胸廓有規律的擴大與縮小,從而刺激呼吸肌群,增強呼吸肌肌力、耐力和呼吸肌的伸縮性,提高呼吸肌的儲備力.同時,隨著呼吸肌群收縮能力的提高,增大了膈肌上提下降的幅度,對胸腔的心臟、肺和腹腔的肝臟、膽囊、胰臟、腸道、胃脾起到天然的按摩作用,可以調理內臟器官的功能,改善整個機體的生理功能。另外,腹部有多條經絡通過,中間是任脈,兩側依次是對稱的腎經、胃經、脾經和肝經,還有側腹部的膽經以及橫行腰腹部一周的帶脈。通過脊柱的屈伸、旋轉和呼吸使腹部有規律的起伏,可以激發疏通經絡,加快氣血的運行,使人體的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得到加強,使人體各器官系統處于平衡狀態。
總之,易筋經是一種內外兼修的健身方法,通過其獨特的屈、伸、收、展、旋轉等動作的組合,以及腹式呼吸的配合,通過"抻筋""、拔骨""、以形引氣"的方式,可以達到外強筋骨、內壯臟腑的目的,對人體有健身、防病、延年、益壽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林永德,李華東。易筋經與推拿[J].按摩與導引,2008(1)。
[2]褚宇帆,吳 敏。"易筋經"改善老年人體能衰退初探[J].體育與科學,1998(3):33-35.
[3]石愛橋,等。健身氣功·易筋經新功法的編創及其成效初探[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4):47-49.
[4]侯志鵬。易筋經治療亞健康狀態的機理探討及展望[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2):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