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云南省高校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現狀
1.1 教學目標
在課程的教學目標方面,云南省各院校間存在著相當大的一致性. 整體目標可以基本上歸結為:
通過《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術、技能,掌握運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進行社會調查及科學研究的理論依據和方法,使之勝任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組織教學、組織訓練、參與競賽、社會體育健身指導等工作.
開設課程的具體目標可以概括為以下九方面內容:
\\(1\\)弘揚、發展與傳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2\\)開發《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思想性與人文價值;\\(3\\)應用現代先進的教育思想與教育理念作為課程設計的基本依據,積極開展探究式、合作型體育教學課程,以提高本課程教學質量與效果;\\(4\\)掌握民族傳統體育主要項目的技術、技能、戰術及身體訓練的基本教學方法;\\(5\\)重視民族傳統體育知識與技能實踐能力的培養;\\(6\\)具備對社區與社會大眾運用民族傳統體育鍛煉身體的基本技能的傳授方法與組織能力;\\(7\\)增強學生對復雜工作環境的應變及適應能力;\\(8\\)使其掌握開展民族傳統體育社會調查與科學研究的基本理論和方法;\\(9\\)積極組織課程組成員開展科學研究活動并及時將學科最新成果與教師研究成果引入課堂教學,以提高課程教學的前沿性與科學性.
1.2 教學內容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等特征,各地區院校的教學又具有相當大的異同點,這對教師任教是一項相當大的挑戰.它要求任課教師要知悉不同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產生流變的文化背景,熟練掌握其技術技能,深入了解不同地區的學生對不同民族傳統體育的認知水平以及不同民族學生的群體差異.只有這樣,才能合理地選擇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使多個民族的學生學到并能夠掌握所學知識與技能.
1.2.1 實踐教學內容及學時調查顯示,云南省五所本科院校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教學內容主要是以本地區或本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為主,開設時間基本上為一個學期,每周一到兩次課,課時基本上在 33 至 36 節.課時量屬于中等,相對于部分課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課時量已經較高,但是相對于田徑等現代體育課程普遍在 72 節以上的課時量就仍顯較少.目前,楚雄師范學院的課時最高.因為楚雄師范學院在體育教育專業下招收民族傳統體育方向的學生,開設有專業方向選修課.要求每位學生選修兩個以上項目,實際課時在 36 至 52 節.
各院?;緵]有專門開設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公共課. 開課對象完全限定在體育學院內部,采取專業必修、專業選修和方向選修的形式.在采取專業必修和專業選修形式的四所院校中多數采取由一至兩名教師完成全部項目教學的方式.而僅有云南民族大學采取了多名教師合作,每名教師完成一個項目的教學形式.這樣的合作教學方式有利于教師集中精力提高教學質量,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教學形式.但是在調查中,本研究也了解到雖然各院校領導都很認同這種形式,然而由于經費、場地、設施和師資力量等客觀因素的限制,短時期內還沒有在本校推廣的想法.
另外,通過與任課教師的交談還了解到,大多數教師雖然認為課時偏少,完成教學任務難度較大.但是出于安全等方面的考慮而不愿加大課時數或引進新的教學內容.這成為了影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實踐教學進一步發展的主觀因素.
由此可知,各學院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在實踐教學方面已經有了較為理想的現實基礎.經費、師資和教學安全等因素成了制約課程發展的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
1.2.2 理論課教學內容及學時當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理論課的授課內容主要有:傳統體育與文化傳承、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概論、民族傳統體育學等.云南省高校根據各學院的實際情況,課程名稱有所不同,教學側重點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從整體看來,理論課教學內容較為全面,且理論課教學課時數基本在 18 至 36 節之間,屬于中等的課時量.這些課程可以提高學生的體育文化素養與知識水平,尤其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方面的知識,對培養學生的教學能力、民族愛國情懷、傳承民族文化等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云南大部分高校缺少室內場地,如遇雨雪等特殊天氣,實踐課改為理論教學.通過與體育教師交談得知,雨天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實踐課要么被改為理論課,要么學生自習.實際上執行的理論課數量會多于計劃課時.
但是由于基本上為臨時決定,課程的教學效果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
1.3 教學方法
本研究調查的五所院校中,針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法的探索已經有部分教師發表過多篇相關研究成果.
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現代競技體育在教學方法上是基本一致的,只是具體細節上存在著細微的差別.現代體育課程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講解法、問答法、示范法、討論法、矯正法、演示法、練習法、比賽法、探究合作和互動學習法等.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之最大的不同在于大多數項目起源于生產勞動、節慶祭祀、娛樂休閑等.項目本身具有很高的娛樂性、游戲性、表演性等特征.所以,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應側重游戲法、演示法、錄像法的運用.但云南省高校體育教師在教授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時,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方法主要是示范、講解、練習與糾錯等方法.雖然游戲教學法以游戲的形式,使學生在激烈的競賽中,在無比的興奮中,不知不覺地學到了教材中的內容,并掌握相應的知識,但由于游戲法組織教學較困難,很少被教師采用.
隨著網絡化、信息化的普及,教師在教學中制作多媒體課件,并使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已相當普遍.但在調查的云南省高校中,由于多數院校缺乏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校園網絡平臺,云南師范大學建有國家級精品課程,針對教學內容和課堂視頻等專門制作了網頁,供同學網上觀看和下載學習.這樣的標準其他院校暫時還沒能實現.院校相關人員應該緊跟時代步伐,完善教學手段,改進教學方法,為教學服務,為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1.4 教學評價
由于民族傳統體育專業開設時間較短,各地區存在顯著性差異,評價體系尚不完善,大部分院校依據教師、學生兩大主體,針對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為兩大評價指標來綜合衡量教學質量.
1.4.1 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體育是以身體運動為基本手段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的文化活動.又由于學生在身體、技能方面存在先天差異.所以,體育教學評價具有其獨特的特點,如即時性、多元化等.但通過調查研究發現,云南省高校在對學生學習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情況進行評定時主要依據三個方面的內容:技術動作掌握和理論掌握水平、課堂表現和作業、出勤率等,分別占 20:20:60.
從上述情況可以得出,云南省高等院校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教學評價方式較為單一,改進完善的空間很大.本研究認為,在針對學生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學習狀況進行評價時可以分成三個部分來進行,即學習過程中的激勵評價、學習結束時的體育成績評定和工作后用人單位的反饋性評定.應從多維度、多視角進行,具體包括:教師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定、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定、學生自評、同學互評、用人單位的反饋性評價等.
1.4.2 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體育教學評價中所謂評價主體,是指主導評價活動的人與團體.高校在對教師教學質量考核時為保證考核工作的“全面”性,在考核主體的確認時,應考慮實現“多元化”方案,即:教師自評、領導考核、學生評教、同行互評等.評價主體選擇的準確性和評價過程的合理性是成功教學評價的根本保證.
調查結果顯示,云南省高校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行的教學評價是比較合理的.五所高等院校都已采取了教師自評、領導考核、學生評教和同行互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在具體實施時,各院校具體的操作比例存在一定差距.如曲靖師范學院采取了同行互評中包含領導考核內容的方式,教師和領導評分比例為 60:40.
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所以,本研究認為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評價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以加強師生間的交流與合作. 通過教學評價促進學生潛能的發展,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才是教學評價更為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云南省高校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評價在很多方面仍需改進,如缺少社會評價模塊,特別是用人單位的反饋性評價.在進一步完善評價體系的過程中,各級領導應重視社會層面的反饋評價,使教學評價成為一個動態的交互評價,保證評價主體的客觀性和有效性,以此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以及教學方法的完善.
1.5 教學態度
本文對在職教師是否愿意擔任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任課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75%的教師表示非常愿意,25%的教師表示比較愿意.從而可以看出,盡管現在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存在著諸多不盡如人意之處,但是教師們并沒有因此而不愿意任教,反而大部分教師都表示愿意為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因此,云南省高校體育教師對教授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教學態度是較為端正的.
1.6 教學環境
1.6.1 物理環境體育教學的物理環境是指教學過程中各種有形的、靜態的硬環境.主要包括教學場所和設備、自然環境、班級規模、教學信息等因素.根據研究需要,本文選取教學場所和設備、教學信息等參數進行研究.
體育場所和設備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必要物質基礎.據調查,云南省高校開展較好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大部分是受場地器材影響較小的.在實際的教學中,多數項目都可以與田徑、籃球、排球和足球等項目共用場地.通過調查,五所本科院校中玉溪師范學院建有專用場地一塊,其余都是使用室外田徑場地和籃、排、足球場地.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師認為現有的場地基本能滿足教學需要.這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對場地要求不高,可以與其他項目共用場地有直接關系.但在對民族傳統體育器材的調查中卻發現,一半以上的教師認為現有器材不能滿足基本教學訓練需求.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器材在普通商店很難買到,需要到專門的商店訂購;第二,部分項目器材限制購買,需要公安等政府部門的許可;第三,部分項目器材允許使用者自行制作和改裝,為了使器材更好地適應教學需要,任課教師往往需要自己動手.
教材是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和思想的材料,是教學信息的主要承載體.在對云南省五所本科院校民族傳統體育教材使用情況進行調查后得知,各院校理論課程都配有相應的教材,主要采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和云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等教材,部分院校的教師還出版了個人在民族傳統體育方面的研究專著.調查中,教師們反映理論課程的教材內容相對較為豐富和系統,學生認可度也比較高,基本可以滿足教師上課和學生自學的需要.但是,在實踐課程方面教材情況就不容樂觀.五所本科院校所采用的教材多是一本教材介紹多個項目,平均每個項目內容在一章左右.內容也主要介紹項目文化背景、基本規則等,對于如何訓練則缺乏相關內容.由此可見,教材也是影響云南省高校開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與實踐的制約因素之一.
1.6.2 心理環境體育教學的心理環境是教學中無形的、動態的軟件環境.主要包括課堂常規、課堂教學氣氛、傳統與風氣、班風與校風、人際關系等因素.本文根據研究需要,選擇對學校體育傳統與風氣影響較大的經費作為調查對象.通過對云南省五所高校的調查發現,位于核心圈城市和中間層城市的院校經費相對較為寬裕.各院校經費的來源也較為多樣.除了大部分來自于財政撥款,還有部分橫向資金.但是現有資金對于并不便宜而又易耗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器材而言并不是很充足.如何獲得更多的資金也是各院校面臨的一項重大問題.
2 云南省高校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發展對策
2.1 合理設置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目標
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現在被國家教育部列為控制增設的專業,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就業率過低.而究其原因與其最初的教學目標設置不夠合理有關.調查的各高校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教育目標是較為接近的.調查得知,這些院校都是參考省外重點高校的教學目標而進行設置的,自身特色并不明顯.建議各高校充分考慮本校實際、所處地區的特點設置本校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教學目標.
2.2 開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科研,編寫教材
目前關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的研究剛剛起步,所以高校中用于指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教學的教材屈指可數.云南省也不例外,目前還沒有能系統指導教學與訓練的教材.高等院校擁有較高素質的教學科研人才,應當鼓勵引導這些教師開展教學科研,研究總結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規律,并將研究成果編寫成教材指導教學實踐.
2.3 改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教學評價方法
本研究認為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評價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加強師生間的交流與合作. 評價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水平,包括學習效果和學習成績.通過教學評價要及時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這才是教學評價的最終目的和價值.同時,在云南省高校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教學評價中還應引入社會評價模塊,特別是用人單位和家長的反饋評價.從而使評價結果具有真實性、客觀性、實用性,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參考依據.
2.4 加大經費投入,??顚S?/p>
經費作為教學活動的物質保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從整體上看來,云南省各高校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經費并不充足.為了保證云南省高校課堂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穩定快速發展,需要國家、地方、社會和學校的大力支持,并且將資金設為專項經費.從制度上保證高校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持續穩定發展.這些經費應當用于三個主要方面:第一,扶持獎勵高校開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訓練和競賽,從而擴大影響,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第二,鼓勵支持教師、專家和學者圍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和文化保護開展研究,為其發展提供理論支持;第三,引導鼓勵任課教師進修、訪學和攻讀學位,為師資隊伍建設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王 崗 ,王 鐵 新 .民 族 傳 統 體 育 發展 的文 化 審 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
〔2〕方征.我國少數民族體育科學研究之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08\\(9\\):51~54.
〔3〕閉錦源.我國少數 民族 傳 統 體 育 的 特 點 及 美 的特征[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94\\(2\\):91~92.
〔4〕趙忠偉,陶華濱,張永剛等.東 北 地 區 少 數 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現狀及其未來發展趨勢 [J].武漢體育學院報,2006\\(9\\):14~16.
〔5〕劉少英,田祖國,吳永海等.湘、鄂、渝、黔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分析及其發展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1\\(2\\):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