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跆拳道所蘊含的文化價值探究
【第一章】跆拳道的精神文化分析前言
【第二章 - 3.1】跆拳道低段位品勢文化特征的研究
【3.2 3.3】高段位跆拳道品勢文化特征探析
【3.4】跆拳道文化特征與精神內涵研究
【結語/參考文獻】跆拳道文化的文化思想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3.2 高段位品勢文化特征研究
跆拳道有著嚴格的技術等級考核制度。修練者水平的高低,以"級"、"品"、"段"來劃分。"級"分為 10 級至 1 級,10 級水平最低,1 級較高。太極一章至八章是 10 級到 1 級的品勢練習內容,1 級以后入"段",段位從低到高分為一至九段。未成年選手達到一至三段水平,則授予"一品"至"三品". 而高段位品勢則是入段位考試所練習的品勢內容[48].
作為一個固定的套路,跆拳道品勢是依據一定的規律,組合了各種攻防動作而形成的。因此它涵蓋了、綜合了基礎的動作,技術攻擊動作也是千變萬化。品勢演練是練習者對需學品勢每招每勢的揣摩,以及對精神、氣勢和心理的提高。本來它就是結合了我國的太極以及八卦,最終是對天地萬物與神經和肉體相融合的最高境界的領悟。在練習過程中,練習者要在開始的時候去設想自己的對手,對實戰中各種動作的進攻和反擊進行虛擬,在多次的練習和摸索下,形成自己對進攻和防守的自然反應,加以運用到競技比賽中。
相對于大眾跆拳道練習者,品勢的練習具有一定的價值,它不但能使練習者靈活自如的運用和掌握腿法,同時還能保持動作的協調性和規范性,對練習者培養膽識和氣魄,可謂是意義重大[49].
3.2.1 高麗在太極八章基本品勢的練習達到一定程度后,就開始逐步進入高段位品勢階段,進行品勢升華的練習,而高段位品勢技術的真正內涵,并非是簡單的疊加基本技術。復雜的動作結構和寓意已經包含在技術動作之中,30 個動作存在于一段品勢中,主要招式為自然體前屈立勢和交叉立姿勢等等,攻防組成包括配拳和手中段以及腳法等,在高麗中主要多是攻擊技術,其動作具有連貫性和緊密性以及較快的節奏,是古朝鮮的一個王朝,高麗在當時有著顯赫的地位,曾是朝鮮民族的歷史驕傲,以高麗人自居也是當今朝鮮民族的時尚,朝鮮民族以高麗為驕傲[50].
在很早以前,跆拳道和韓國精神與民族文化就充分的融合為一體,自高麗時代,朝鮮民族就認為自己民族開始走向輝煌,自高麗時代開始身份的認同,因此編排品勢時,極力把這一點體現出來,為此,以高麗命名一段品勢,新的起點被寓意其中,意味著輝煌的開端。
所以,從動作上看,高麗段位品勢的流暢度顯著增加,和太極八章相比,其節奏要迅猛,而且灑脫而輕巧。把朝鮮海洋民族風格凸顯出來,在品勢的第一章節里有了低、中、高段的攻擊動作,拳和防守中段以及腳法等,內容豐富多彩,動作靈動多變,有很多手部技術的運用,在節奏上看,多為連環出擊,如同一位武士與敵人進行疾風暴雨般作戰一般,而且巧妙地安排了行進路線,這是精神境界被物質化的體現[51].
3.2.2 金剛二段品勢即為金剛,預示著樸實剛烈,其中又莫測多變。
在對金剛的每個動作進行演練時,對那種厚重感進行突出,還應更穩定的控制節奏,動作很緩慢為表面現象,肅穆則是演練氣氛給人的感受,演練金剛品勢路線是山,歷經滄海桑田,山是亙古不變的,詮釋著韓民族長盛不衰及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具備含而不露的鋒芒氣度是金剛一套動作的主要特征,但氣勢上卻具備力拔山河之勢,山字型為其練習的行進路線,山岳之勢隱約體現其中[52].穩健雄壯,很多霸王舉鼎動作被運用在動作演練中,盡管從表面上,顯得比較古拙,而實則富于變化,其每一個態勢動作特征都是獨立的,動作絕不拖泥帶水、剛猛利落,屈立勢和山形防御等等動作。
就每個動作來看,都極為厚重,能夠更穩定的控制住節奏,演練時看起來極為緩慢,但肅穆是其演練氣氛給人的感覺,就像金剛大力士從天而降,激烈雖然談不上,但猶如火山亟待噴發,是韓民族自身無比自信的體現,完美的結合力量與智慧成為二段品勢的精髓,這是以金剛命名二段品勢的原因所在[53].
3.2.3 太白太白為三段品勢,在韓民族心中,太白就是歷史的開端,太白山神圣的庇護與保佑是成就一切輝煌與榮耀的根源,太白也稱為火山,由于太陽的運轉規律演變成太白,當今中國的長白山就是太白所指的火山,韓民族把長白山看做是自己民族的發祥地,所以對民族發祥地進行紀念的意思也蘊含在太白之中。
太白屬于初級段位的最后一段。也是開始新的境界,預備進入中級段位的階段。而這極好的吻合了朝鮮民族的歷史寄托,所以相比于第二段金剛,在動作演練時,有著更加敏捷的節奏[54].
工字型為練習太白品勢的路線,天和地以及人是工的三筆劃的暗示對象,是東方文化思想"天人合一"的典型體現,也是太白雄渾秀麗在天地之間矗立的喻示,把一片空間鼎力出,從而使民族得以生存,對整個民族生息發揮庇佑作用,實質是充分結合一種至高精神和肉體的體現,因此,初級三段位最高一段為太白,也是入段者開始真正走入道的表現就高段位品勢來看,前三段屬于初段位,動作豐富和穩重的演練風格是演練三段的動作主線,是后面段位的根本,是一個民族發展與壯大的暗示,穩定牢固應為其根基的必須條件,而進入中段位后面貌就不同了。
3.2.4 平原平原屬于四段品勢,舒展大方為動作特點。
一為其演練路線,為空間無限發展的喻示,左弓步右肘上擊等動作的組合,把非常舒展的平原技術動作體現出來,把廣闊的感覺充分的顯示出來。另外緩慢和諧是平原節奏的主要特征,體現出人們對和平和安靜簡單生活的向往,自然體和屈立勢以及彈拳等為主要的演練動作,大開大合為其風格所在,而且開始頻頻出現節奏高舉的動作,關節舒展。顯示出氣勢龐大之意,開闊和少轉折以及一氣呵成是整個動作布局的特點,是民族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喻示,在這里開始了一切夢想,一雖然簡單,但意味著無限變化已經開始萌芽。
在所演練的動作中,再一次體現出道家一生二和二生三以及三生萬物的思想,這充分的體現出民族的憧憬,舒展大方和緩慢和諧以及生生不息的力量是平原型精髓所在,充分的展露平原的廣闊無垠思想。
3.2.5 十進十進為五段品勢,是無限的象征。
十是其演練路線,寓意著空間和時間的無限,是民族生生不息和千秋萬代延續下去,有著廣闊發展空間的喻示,這是一個民族自強不自的宣誓。屈立勢和交叉立以及彈拳等等為主要的十進動作,緩慢為其節奏風格,在緩慢中逐漸彰顯出一種勇猛之力,通過這種緩慢的態勢,帶給人無限的遐想,其中又恰恰暗合了十進的本意。
通過自己的觀察,原始社會的朝鮮半島人類逐步把十長生確立為自己的信仰, 十進實質就是喻示著慢慢延伸的數字,型有限而意無限正是演練十進型所應體會出的境界,就是隨心而動和形未動意先動,表面的不動實質是無限動,平行方向無限廣闊是平原型一字行進路線意義所在,各個方向都無限無極是十字型練習路線的寓意,更勝平原一籌。
因此十進型精華力量所詮釋的就是緩而不絕和慢而不懈,其變化莫測是在平穩中逐步體現出來,那種全身通泰和諧的感受,恰恰是從這個動作中體現出來的。
3.2.6 地跆中段位最后一段就是地跆,把生養萬物的大地和土壤作為再一次強調的對象,是承上啟下的轉折點,T 字型為其演練路線,喻示著把大地作為平臺向更高層次飛升,地跆屬于六段品勢,大地為其象征,緩慢依舊是地蹌動作的主基調,具有穩重厚重的風格,無限的感覺孕育其中,是修煉高段位的基礎,下盤穩定是演練地跆型動作的基礎,象征著大地是牢固的根基,其向天而生,立地生根,通過動作體現了大地的穩健,而肢體動作的特征則是穩健有力,猶如破土而出的樹苗。
從表面上看,地跆一招一勢比較緩慢,而實則剛進有力,似乎是要彰顯大地所蘊含的無窮的力量。通過大地的滋養,天地萬物能夠生息衰亡和周而復始的延續,世間萬物在大地的包容下,獲得了生長的根基,通過對足夠的養分的汲取,而不斷的演變和進化,物質變化所需要的條件都由大地所提供,因此說達到是萬靈之基。
大地為萬物生存的開始也是萬物最終的歸宿,地跆屬于中段位最高段位,是向高段位進入的根基,是成大道和一飛沖天的預示,中段位后就進入高段位品勢,是民族進入蓬勃發展階段的暗示,處于最關鍵階段。
3.2.7 天拳天拳屬于高段品勢,是天的奧妙的象征,在演練的動作中常常出現一種俯沖向下和雄鷹展翅的造型,詮釋了一種橫掃千軍萬馬、君臨天下的氣魄,天拳的精華,恰恰表現了一種王者之氣,剛勁威猛、氣貫如虹。是以自我為中心把天地之氣吸收集于一身的體現,是把無限力量發揮出來的體現。左腳側踢等動作的結合演練舒展流暢,具有奔放的風格,這是把九五之尊王者之氣的本章主旨淋漓的體現。
天為萬物之首,在太極八卦理論中,乾就喻示著天,寓意著至高無上,而天意己成和至尊無上以及與天比高是天拳的暗示,應體現出大無畏和大成就的內涵。高段位把天拳作為起始,在初級和中級段位磨練的基礎上,向修成正果方向邁進,主要動作為屈立勢和正拳等,氣勢如虹,具有很多的雙臂舒展造型,剛柔并濟,王者風度隱隱表露出來,飛龍在天之意猶存,這與天拳之名相吻合。從其演練路線上來看,把依托大地,向天而進思想形象的展示出來,同時也極好的詮釋了韓民族對夢想的無限憧憬,和那種無比自豪的愛國主義和國富民強的美好愿望。
3.2.8 漢水八段品勢即為漢水,象征著水,它的另一個名稱叫漢江,是朝鮮半島一條著名的大河,其發源地在長白山,長白山被韓民族視為是神,因此對韓民族哺育的河流自然就是漢水了,韓民族把漢水視為母親河,可見感情之深, 上世紀七十年代,南韓經濟騰飛以漢江為中心,這就是著名的漢江奇跡。分析本段品勢動作,具有非常小的幅度,且連綿不絕、密度極大,其典型特征為積少成多。形成水滴石穿之勢,組合了剛柔相濟特性,把水表面柔弱,但強大的滴水穿石力量蘊含其中的陣勢充分的體現出來,以柔克剛和滴水穿石之一被隱喻在其動作之中,因此在八段的品勢動作要求上應強調滴水成河和剛柔相濟特征的體現,這也體現出韓民族的民族性格。
水是時間萬物之源,能夠無限滋養大地,使世間萬物生生相息,作為一種無色無味的液體,為世間最柔軟的東西,但能擊破它的東西不存在,就是在被蒸發掉的情況下,憑借自然界的循環還會重新匯集成水,并且永恒不變,川流不息,象征著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永不破滅的雄心壯志,而且就水流淌在自然界中的狀況來看,由于不同的環境,水以不同的形態適應著萬物的變化。其存在的形式是江河湖泊,依據不同的環境,水以不同的形態對變化進行適應,這種特征充分的體現出民族生命韌性,韓民族自古就處于強鄰環四的環境下,不斷受到倭寇侵擾,韓民族每一次都能夠經受住血與火的洗禮,終于發展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而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就是民族的凝聚力。
漢水的動作主要包括并步站立和騎馬勢等,水字為其演練路線,動作的演練變換大,跟天拳進行比較,明顯表達出了水的無孔不入的滲透力。體現了一種凝聚力,朝鮮民族在歷史上,一直處于一種不安定狀態,使整個民族都沒有放松驚醒與斗志,在面對外敵入侵的狀況,全民族能夠團結一心,共同應對外敵入侵,韓民族精神支柱就是儒家文化思想,韓民族的人民同心同德,緊密相連,去改變自己的命運。
韓民族具備較強的集體凝聚力,世界杯上運動員永不放棄的身影,面對金融危機,舉國上下團結一心共度難關等等,都是韓民族強大集體凝聚力的彰顯。滴水之力不以為然,但萬川聚海,所形成的力量就驚人。漢水常常帶給人一種深不可測的感覺,具有無比的包容性,詮釋著一種不可阻擋的力量,正如文中古語所說的"智者樂水",漢水的命名,極好的詮釋了民族的智慧,而在動作的編排上,也極好的體現了這一巧妙的構思。
3.2.9 一如九段品勢即為一如,相比于漢水,一如具有略微緩和而穩健的動作節奏。
金剛防御是其主要的動作特征。其中的雙手交叉緩緩成上格擋的三七步,就在動作上充分的融入精神意念,使兩者融為一體,進入形神合一境界。中國古代文化思想被融入韓民族文化中,九是中國文化中最大的單位數字,代表著一種極限。為代表至高無上,古代皇帝常常以九五之尊自稱。因此在高段位劃分上,九段即為最后、最高位段位,前面八段對世界上存在的事物百態進行總結,一如則是達到了精神與肉體,形神合一的境界,象征著返璞歸真、萬法合一,實現了隨心而動,貫通天地和自身,不刻意追求細節動作,精神力量的提升上,也進入了一種無比崇高境界。
大智慧和大領悟蘊含在其動作的一招一式之中,動作組合主要為并步站立勢和扣腿獨立等,正拳和金剛防等配合在動作之中。樸實無華是這一章節的演練動作所表達出的寓意,又有剛直不阿的特性,與上一段相比較,演練過程稍慢,迅猛的動作貫穿其終,最后變得緩慢而平靜。而有蓄勢待發,準備下一次輪回,進而詮釋了傳統文化再次收官的境界。而縱觀高段品品勢,實現了進退自如、不徐不緩,動靜分明,泰山壓頂之態勢,處于萬籟俱寂的境界,描寫了品勢演練的攻防特點,充分體現了漢民族的精神及文化特征。一直以來,跆拳道被韓民族視為是國術,其承擔的載體為演練的節奏風格和技術造型,并完美融合了韓民族的文化精神,向全世界宣揚著整個民族的文化實質和精神追求,并把這視為最高尚的榮耀。
3.3 跆拳道品勢演練的文化特征
3.3.1 跆拳道蘊含了豐富的禮儀文化
韓國和中國是鄰國,而且韓國是東方文化的繼承發揚國之一,我國的傳統文化對韓國的影響深厚。就韓國技擊術跆拳道精神價值體系來看,禮是其自身最主要的部分之一。
跆拳道技擊形式盡管激烈對抗,猛烈的攻擊對方為主旋律,但雙方努力追求的目標為提升技擊技藝,修煉精神品格。人們歷來都唾棄斗狠逞兇和驕狂自大的行為,贊揚學習和尊重對方的行為,所以在跆拳道比賽場上,競賽雙方的心態應充滿敬意和謙虛,倡導尊重對手和重視對手以及感激對手的風格[55].在練習或比賽前,雙方頻頻的鞠躬禮儀就是請教于對手等等內在心理要求的外在體現,鞠躬禮儀看起來簡單,卻把跆拳道習練者修煉內在精神和外在肉體的成果體現出來。習練者日復一日的進行著艱苦訓練,不僅真正強健體魄,還使自己的攻防技藝不斷上升,達到了一種超凡脫俗的境界,塑造了自身完美的人格。因此,在對跆拳道練習的過程中,一種長期堅持的禮儀教育,就是對自身精神的修煉,并以此作為強調的重點,以期不斷的熏陶和陶冶練習者的心靈[56].
在東方格斗中常常需要充分的融入儀式化的東西,就跆拳道組成而言,禮儀屬于其重要組成,在對跆拳道學習過程中,一系列的禮節是必不可少的,是作為行為規范和準則必須具備和遵守的,清醒的認識到這一點是跆拳道習練者必須做到的,但還決不能僅停留在動作表面的表現形式上,還要充分學習并透徹的了解跆拳道品勢的特點,以及在演練過程中所要表達的寓意。練習者衣著穿戴整齊,頭發梳理光滑,不管是上課前后以及配合練習時,每練習完一個動作的完成之后,都需要向隊友和教練行禮,表示尊敬。
這些要求,都是跆拳道禮節的體現[57].
行禮動作具體要領為:表情肅穆,兩腿跟并攏,雙手下垂置于體側,在進入場館之后,先向國旗敬禮,再一次按照輩劃分,向教練隊友和館長等敬禮。在進入館內后,應始終保持安靜,并保管好自己的物品。
運動過程中需要調整服裝時,動作馬上停止,轉身與國旗和會旗以及教練同伴形成背向狀態,快速整理好自己的服裝,整理完成好后向原來方向轉回。綜上所述,習練跆拳道者要時刻牢記言語要謙遜和禮讓,具備謙讓友好的態度,在個人作風上注重虛心好學。跆拳道禮儀不是僅僅停留在形式上,而是發自于習練者內心深處要執行,把這種禮儀作為一種習慣,內化為心理動力去努力學習跆拳道[58].
(1)謙遜禮讓的品格。
跆拳道體育運動具有世界性特征,但更多的時候是以一種符號體現,這是跆拳道在韓國的狀況,在數千年前,在與中國的民間交流中,韓國就開始逐漸的吸收了了中國文化的精髓,特別是中國的儒家文化,在一千年前左右,就開始徹底的統治了韓國的文化領域。儒家文化具有內斂的特征,其主題思想倡導的是容忍與和諧。這恰恰符合統治集團的利益,特別是對于社會的穩定和團結,更是彰顯了積極的一面。儒家禮儀規范成為全社會價值觀和行為建立的導向,廣大民眾在接受教化的同時,也孕育了高貴的品質和厚德載物的精神境界。精神支配人的多數行為,而流傳時間久遠,被人們一致認可的行為就更是如此,是經過時間的沉淀,人們提煉和高度概括的精華所在[59].
文化實質就是一種思維,是以世代流傳為途徑,需要人們共同遵守并發展的所有行為的準則,或者說是對區域內所有人產生影響的文化思維邏輯準則,儒家文化君子的標準成為韓國文化的推崇,含蓄的美受到全社會的欣賞,謙遜的品格受到全社會的贊賞, 受這種思維的影響,這種理念被融入古朝鮮武術發展的過程中,正是在不斷的運動之中,詮釋了禮的概念和精神內涵,譬如師生間的行禮,雙方行禮等等,而這些禮節,是封建社會君臣禮節的源泉。但它的功能,已經遠遠超過了封建社會對統治階級進行維護的意義,以這些禮節所搭界的平臺,極好的詮釋了人們虛心好學、禮讓三先的品格。通過跆拳道的練習,對自己的舉止、言行等去很好的克制。在與人交往之中能過做到彬彬有禮,而在社會交往方面,更加凸顯了其現實意義[60].
跆拳道的首要精神是"禮儀",禮是一種次序,是儒家文化等級制度的觀念。儒家倫理的核心構架為"三綱五常",而這種次序的遵守在一方面對人產生文明教化的作用,使得個人在跆拳道品質上得到環境影響下的教化,另一方面滿足跆拳道核心領導層集權要求,有利于健全跆拳道制度下的管理工作。跆拳道練習者都是在不斷練習中,強化"禮儀"的規范,甚至把它的地位提升至跆拳道技術層面之上,一切以"以禮為先"[61].而這些"禮儀文化"意識的輸入源于中國古代儒家學者朱熹的理論,他為了達到鞏固和維護當時中國社會秩序、規范人際關系的目的,制定了一系列的相關儒家規范,包括"三綱五常"和"世俗五戒"等。當前的韓國政治生活表面上奉行的是"三權分立"的運作機制,實質上是以總統為"綱",進行國家行為規范的要求和決策[62].在韓國社會生活中,父母與子女仍然是上下從屬的關系,個人需要遵從家庭禮制的規范要求,跆拳道制度的建立將"禮儀"貫入始終,它既可以是看得見的"敬禮"、也可以表現為內心對長者、對對手以及求教者的尊重和理解,以此達到"禮儀"貫穿始終的目的。跆拳道禮儀規范制度之內對于"唯上"是對于父母的尊重,而"唯長"是對跆拳道人際關系的橫向管理,以"長幼有序"儒家倫常次序來界定跆拳道業內的人際關系,而此時,跆拳道的段位制為此作出了參考標準,以此從精神文化層面上對段位制進行了完善和補充[63].
(2)人倫的維護。
在先秦時期,中國東北部地區就和古代朝鮮有了經濟文化上的往來。漢武帝時期,中國與朝鮮來往頻繁,而儒家文化順勢傳入朝鮮(傳播順序:高句麗一百濟一新羅),并成為朝鮮三國的正統思想。"為國盡忠,敬信節用,愛民如子,人倫之中,忠孝為本"的思想從那時起也成為了貴族子弟需要教習的內容。隨后新羅將三國統一,并不斷地派出大批專使前往中國學習儒學,并帶回朝鮮。朝鮮人改良了中國的活字印刷術,并將大量儒學經典傳入本國。在隨后近兩千年的漫長歷史中,無論朝鮮半島上的朝代如何更替,歷史如何發展,朝鮮半島都以儒學奉為經典,作為主流文化向民眾傳教,以至現代韓國人日常生活中無時不刻不反映著儒家文化的影響[64].在亞洲金融風暴過后,韓國人自身進行反思,考慮到自身發展受到資源、地理、國土等方面的影響,且在韓國人看來,"儒家思想"恰到好處地對西方文化制度自由主義過渡發展而易產生的道德缺失問題產生彌補和修正的作用,故而提出了"文化立國"的國策。"文化立國",從實質上來講就是以傳承和發揚傳統韓國儒家文化為出發點,大力發展"文化產業".
韓國文化對倫常格外的重視,盡管存在著一定的爭議,但儒家三綱五常的文化宗旨在韓國文化中被長期保持,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就是在現在,還有韓國女孩在結婚后,放棄自己的工作,待在家里相夫教子,雖然現在的社會并不支持這樣的做事方法,但是從另一個方面它還是能把韓國的文化體系展現了出來,而跆拳道屬于韓文化的代言人,在禮節的制定上就要要求大家做到這一點,練習者在一堂訓練課的伊始,就要求學員先向教練行禮,年紀小的學員向年長的學員行禮,訓練、比賽中要向對手及對手的教練行禮。絕對服從教練管教,憑借對禮儀的嚴格執行,在人們中間的人倫維護自然形成,這樣在一個集體中,就會具有分明的等級,在同步行動過程中,決策層在強有力和執行層的高效率就會彰顯,這是人倫維護的優點所在,對于一個集體或國家而言,這種能力需要具備[64].
3.3.2 跆拳道體現了崇高的精神修煉
文化的功能所在,就是不斷的解決社會發展過程出現的各種矛盾,同時將群體向心力凝聚功能充分的發揮出來,而文化對社會的發展產生影響,必須要對個人的言行舉止和思維方式去改變。因此跆拳道所追求的目標,并非是技術上的無敵,精神上的無限才是其追求的完美境界。因此跆拳道品勢在修煉過程中,修煉的本質,就是認真揣摩每一個動作的精神和氣勢,還有更深入的揣摩實戰的每招每式,動作意義的進一步升華,這些為品勢追求的宗旨[65].在跆拳道演練的技術動作中,將中國的太極八卦理論進行了潛移默化的融合,修煉者在初級階段的演練中,會全神貫注的對各種動作進行模仿。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就會將每一個動作的具體形式逐步的忘記。
而以天人合一的感應看待自身的舉手投足,使肉體和精神以及天地萬物達到同化,每一個修煉者真正的追求就是對道的最高境界進行領悟,也是不斷提高現代社會個人修養的具體體現?,F代社會激烈競爭為主流,大森林最原始的物競天擇法則被現代人越來越認可,成為摩天樓宇間被遵守的原則,在人們的理念中倡導憑借自身努力對生活環境進行改善,對人生進行改變,這成為自己理想實現的有效途徑。而練習跆拳道品勢,勝負并不是強調的重點,自身的修煉為重中之重,這種修煉已經不僅僅停留在鍛煉身體的層面上,完善個人品格為更多的內涵。對人自強不息精神進行培養幾乎成為品勢包容的所有內涵,歷史上韓民族受到屢次分裂和統一,對外敵入侵進行抵御,長時間的戰亂導致全民族尚武精神的保持局面密不可分,自強不息成為民族的強大與富饒的真正動力。
因此基于這種背景,作為國術的跆拳道,把這種意識深埋其中就成為必然之舉,依靠肢體動作的象征意義體現民族生存競爭的本能,而演練品勢體現這一點要遠遠超出競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