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秧歌是在傳統秧歌的基礎上,根據人體運動生理規律,把運動和舞蹈結合起來創編而成的、既能鍛煉身體又能學習舞蹈的一項新興的體育項目?,F代大學生渴望更多豐富多彩的室內和戶外體育鍛煉和課程項目,引進先進的體育教育理念和項目是高等體育教育改革和實踐的重要內容。青海大學體育部自2003年開始將第二套健身秧歌引進大學課堂,作為大學一年級女生體育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5年來在教學中不斷嘗試、探索從第二套健身秧歌到第三套健身秧歌教學的過程中,總結出健身秧歌這種新型的體育健身項目不僅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而且加強了學生身體素質的鍛煉,很大程度上對提高女生的協調性、音樂的節奏感有很大的幫助,也為其他健身舞蹈項目的開設和教學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同時對增強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樹立構建和諧校園意識,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高原地區高校開設健身秧歌的課程價值分析
\\(一\\)高原地區大學體育課程建設的需要
現有的體育課程設置中,田徑課由于專項技術性強、學習難度大,練習過程中易有單調、枯燥、運動負荷量大的感覺,且與中、小學體育教學內容重復,學生難以產生興趣。球類課強度高、對抗性強,使大部分女生感到畏懼,因而造成學生喜歡體育課但不喜歡上體育課的現象。針對現有課程設置的不足和女生自身的特點,從素質教育需要出發,對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等進行改革,及時開設健身秧歌,對于促進女大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身體素質的全面提高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群體活動創新和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需要
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吸納國內外體育項目新進展,嘗試性開設新項目課程,加強課內外一體化教學實踐與研究,使教學工作和教學效果不斷取得新的成果,是大學體育永恒的目標。健身秧歌是近年來健身舞蹈領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大眾健身項目,它是健身舞蹈發展趨勢的最直觀的體現。健身秧歌在傳統秧歌的基礎上推陳出新,舞蹈步伐、節奏、動作的選定更符合人體的生理需求,強度適中屬于有氧運動,更加符合科學健身的要求,將傳統的秧歌規范化、科學化,使其真正成為一項集娛樂、觀賞、健身于一體的全民健身活動,充分體現了大學體育課程建設和群體活動的創新性、時代性,對倡導終身體育等方面具有積極的意義。
\\(三\\)加速在高原地區普及和推廣健身秧歌運動的需要
秧歌是傳統,健身是現代,健身秧歌本身就是傳統與現代的有機融合。這種發展與進步,使健身秧歌加強審美的同時,顯示了一定的娛樂性和社交性,還可以使人們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養其韌性、耐力以及和諧精神,直接間接促進他們在學術、專業、人格、身體和精神方面的發展。正因為如此,在我國很多大中城市,各種各樣的健身秧歌如雨后春筍,成為我國大眾體育中新的亮麗的風景。在這種背景下為大學生開設健身秧歌新課程,無疑有助于加速其在高原地區的普及與推廣進程。一方面使學生的身心得到進一步的健康發展,加強了學生身體素質的鍛煉,很大程度上對提高女生的協調性、音樂的節奏感有很大的幫助,也為其他健身舞蹈項目的開設和教學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另一方面通過青海高校與社區體育的互動,使健身秧歌得到普及、教育與提高相結合,為群眾性秧歌活動的健康發展打下基礎,使健身秧歌在人們創新發展中健康蓬勃地開展,以嶄新的姿態為社會服務。
\\(四\\)增強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樹立構建和諧校園的需要
健身秧歌要求動作規范,即每一個動作的路線、方向和動作造型必須統一,在教學要求上是一致的,因而在練習中學生既要保證動作的完整性,又要注意和其他學生配合完成路線的跑動、動作造型的整齊配合。健身秧歌在教學、訓練、比賽和團體操的表演都是以團隊為單位參與,有助于加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團隊協作能力,而且學生通過對健身秧歌規定套路的學習,可以自編自演各種風格的健身秧歌,對構建和諧校園文化生活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高原地區普通高校開設健身秧歌課的現狀
\\(一\\)健身秧歌課的內容
第二套健身秧歌規定套路分四段:第一段包括叫鼓、十字顫花、插秧步、大交替花動作,共3學時;第二段包括叫鼓、雙扛花、跳十字、小顫花、蛙步斜跳和點晃步動作,共3學時;第三段包括叫鼓、對跳步、搓步拉花、十字纏腰和平攤花動作,共3學時;第四段包括叫鼓、拋巾推花、倒丁字步捻步、收式動作,共3學時。復習第二套健身秧歌規定套路2學時,測試2學時,一學期共計16學時。從規定套路的內容來看,動作較多,第一段的大交替花動作,第二段的雙扛花、跳十字動作,第三段的搓步拉花、十字纏腰動作,第四段的拋巾推花動作為授課的重難點內容,其深度定位在健身秧歌套路的練習。輔助介紹健身秧歌的起源、練習的方法。
第三套健身秧歌規定套路分四段:第一段包括叫鼓、抱扇正崴、鳳點頭、小崴放扇和背靠巖動作,共4學時;第二段包括叫鼓、反崴十字步、反崴橫移步、風擺柳和月光花動作,共3學時;第三段包括叫鼓、撩手跳步、撩腿跳顛崴、鏟扇跳步和跳花組合動作,共3學時;第四段包括叫鼓、行禮步、扣飄扇、半抱月、側劃扇動作,結尾動作:喜鵲登枝,共2學時。復習第三套健身秧歌規定套路2學時,測試2學時,一學期共計16學時。從規定套路的內容來看,動作比第二套健身秧歌有所增多,將健身秧歌“扭、擺、走”這三要素作為授課的重難點內容,其深度定位在掌握健身秧歌套路的基礎上,表現出動作蘊含的寓意。
\\(二\\)健身秧歌新課程的實施過程和教學效果
課程性質和任務。第二、三套健身秧歌動作節奏歡快,較適合中青年人的鍛煉。套路編排上,動作有慢到快,從熱身開始,運動量逐漸加大,最后到調整。練習時心律為每分鐘140至160次之間,屬于中等強度的有氧練習,運動強度適合大學生。健身秧歌新課程的教學對象為全校本科一年級女生。通過一學期系統講授和實踐練習,讓學生掌握健身秧歌規定套路動作、特點和規律,一方面通過這種有氧練習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學生的健康體魄和健康心理;另一方面使學生掌握一種運動技術手段,為學生終身體育打下良好的基礎。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也遇到一些問題,高原冬天寒冷,室外課學生穿少了太冷,穿多了做動作不但顯得笨拙,而且在練習時出現流汗等現象,又容易感冒。針對這些現狀,對女生課的教學及時作出調整,從2006年第二學期開設第三套健身秧歌,一方面天氣相對暖和一些,另一方面開設第三套健身秧歌,無論從動作難度、動作美感、動作編排等方面更加符合人們參與健身活動的生理特點。
教學實施效果。首先,健身秧歌課的007級600名女生對一年級體育課開設體育項目的興趣\\(前三位\\)進行調查問卷\\(見表1\\),結果表明:女生喜歡健身秧歌的比例達4714%,籃球占1116%,健美操占1113%。說明新的教學內容由于符合女生的心理、生理需要,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增強鍛煉信心。究其原因,通過表2可以看出,喜歡健身秧歌是因為有健身性占2418%,其次提高其協調性占1912%,增強柔韌性占1818%,健身秧歌是近年來健身舞蹈領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大眾健身項目,學生喜歡這種新型的健身舞蹈占16%。從調查數據反映出健身秧歌不僅在音樂的伴奏下,通過歡快的舞步提高女生上課的積極性,豐富教學內容,達到全面發展身體、增強體質的作用,克服女生在上體育課中存在的懶惰等不良的心理因素。另外健身秧歌要求動作規范,很大程度上對女生音樂的節奏感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也可以調整學生因學習和生活壓力造成的緊張情緒和疲勞狀態,提高其心理素質。這不僅有利于健身秧歌項目的教學,而且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其他體育舞蹈項目的教學也會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其次,健身秧歌鍛煉對女大學生身體素質的影響。健身秧歌鍛煉不僅對學生的上肢、下肢、胯腰、軀干的協調性、柔韌性、力量等素質有很大提高,而且經常進行這項運動的鍛煉能改善心肺功能,加快運動后心率的恢復,提高臺階實驗的成績。肺活量是衡量人體健康狀況的重要標志,它反映人體呼吸系統最大工作能力。從表3可以看出,受試者經過一學期的健身秧歌鍛煉后,肺活量均明顯高于鍛煉前。同時參加健身秧歌鍛煉的女大學生的臺階實驗的成績也較實驗前顯著提高。
三、高原地區普通高校開設健身秧歌課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課程設置有待進一步完善健身秧歌規定套路雖然音樂歡快,節奏感強,動作新穎,運動強度適中,但在教學中發現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還不能完全適應學生發展的需要。具體表現在:第一,教學內容多且技術難度過大。健身秧歌課時少\\(16學時\\),內容較多,初次接觸健身秧歌訓練的女生中,大部分節奏韻律感差,沒有一定的舞蹈基礎,學生僅僅停留在掌握動作套路,對健身秧歌賦予的動作內涵和/扭、擺、走0的運動特點掌握得較差。第二,教學方法缺乏針對性,教法粗糙,缺少對動作概念的講解和動作幅度的練習。第三,課程設置不合理。大學一年級第一學期安排全國大眾健美操鍛煉標準一級、二級操規定動作的教學,第二學期安排健身秧歌和球類課的教學,學生跑跳動作過多,運動量較大,容易產生厭倦和害怕上體育的現象。課程之間的不匹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健身秧歌課程的教學效果。
\\(二\\)師資力量薄弱,不能完全適應教學需要
師資力量的強弱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的高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青海高校專門從事體育舞蹈的教師,特別是女教師嚴重缺乏,不能滿足學校體育發展的需要。具體來講:一方面,青海高校女體育教師少,女教師不僅承擔大學一年級女生班的體育課,而且還要承擔大學二年級女生班的體育選項課,工作量較大,不能滿足教學需求,因而教學質量難以保證;另一方面,高校女教師專業培訓少,專業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培養不足的問題。青海高校大部分女教師不是長期從事體育舞蹈專業的教師,但限于學校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專業進修或短期專業技能培訓的機會較少,遠遠不能適應高校學校體育發展的需要,致使專業教師的專業技能長時間得不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
\\(三\\)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
健身秧歌課程因自身的特點,一般在室內場館授課效果較好。雖然青海高校健身秧歌新課程的開設豐富了教學內容,但由于基礎設施建設不能滿足學校體育教學的需要,健身秧歌仍在室外進行授課。因缺少直觀視覺效果,學生無法對自己的身體語言做出正確判斷,導致學生領會動作要領難,學習的積極性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四、進一步加強高原地區普通高校健身秧歌課程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根據青海大學體育教學的現實需要,積極采取多種形式鼓勵教師到國內著名體育院校攻讀學位、短期進修和做訪問學者,提高學歷層次,補充知識、完善結構。以穩定、提高為根本,加強對中青年教師的培養。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教師是學校辦學的根本0的意識,努力為中青年教師營造良好的成長、成才和干事業的環境,建立起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風尚及和諧的人際關系,營造生動活潑的學術氣氛和心情舒暢的工作氛圍。實行/公平競爭、擇優選拔、重點扶持、滾動培養0的人才選拔和管理制度,進一步激發廣大教師投身教學科研的積極性。重點選拔一批高素質的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和骨干教師,集中有限的財力和物力在生活和工作條件上對他們進行重點支持,做到/在競爭中選拔、在激勵中培養0。
\\(二\\)完善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根據高原地區的氣候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完善教學內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具體來說:第一,適度降低健身秧歌的技術難度,使健身秧歌的內容便于學生學習;第二,合理安排健身秧歌課的課時數,突出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第三,正確處理健身秧歌課程與其他課程之間的關系,為健身秧歌課程教學的順利實施提供保障;第四,多舉辦健身秧歌比賽,增加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習健身秧歌的積極性。
\\(三\\)加大基礎設施建設
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的好壞直接影響體育教學的教學效果,尤其在高原地區表現得更為明顯。一方面學校應重視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在學校辦學經費有限的條件下,對體育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給予傾斜;另一方面,可考慮通過援助項目方式,加大場館建設,以彌補學校經費不足的瓶頸。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健身秧歌課程授課創造良好的硬件環境。
參考文獻
[1]史作陽,劉立峰.《全國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實施進程的研究[J]1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5, \\(6\\).
[2]董焱.從健身秧歌的編創淺析大眾健身舞蹈的發展趨勢[J]1體育文化導刊, 2006, \\(8\\).
[3]李芬蘭.高校體育課開設健身秧歌運動項目初探[J]1青海大學學報, 2006, \\(5\\).
[4]程新英.高校體育課開展健身秧歌運動項目初探[J]1體育成人教育學刊, 2007,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