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浪潮滾滾而來, 現行國家教學大綱將悄然隱退, 取而代之的是課程標準。原來的教學大綱主要強調的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對于運動技能的學習和掌握, 而新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則注重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 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 把關注學生運動興趣比關注學生技能的掌握看得更為重要。
當前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許多, 如內容相對陳舊、模式較為單一, 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重身輕心, 尤其是田徑教材內容重復, 教學方法簡略, 教學組織單一等等都影響教師的積極性,在部分學校的體育教學改革中已經取消了田徑教學的內容。田徑教學面臨的這些現象和問題, 顯然是一種不正常的狀態, 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和關注。
趣味田徑的開發與實施符合《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 把一切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和激發學生運動興趣的教學組織形式、內容和方法都納入到課程之中。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以湖南工程學院學生 98 人\\(其中男生 49 人, 女生 49 人\\)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文獻資料法、實驗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邏輯分析法
二、教學實驗設計與實施
\\(一\\)實驗時間。從 2005 年 9 月 1 日至 2005年 12 月 30 日共 18 周, 每次課 90 分鐘, 共 36 學時。
\\(二\\)實驗施加因素。本文的施加因素為趣味田徑。趣味田徑教學內容的開發是通過對 30 名專家和體育教師的調查認證,78%的人認為下列活動可作為趣味田徑教學內容。18 個項目分三階段進行, 遵循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實施。\\(見表 1\\)【表1】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 一\\) 趣味田徑的定義。趣味田徑是針對學生的身心特點而專門設計的某些有趣味性的田徑活動形式的總稱。它具有以下特點: 1.以“健康第一”、“以人為本”為指導思想, 以健身、增強體質、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為目的。2.以一般的走、跑、跳、投等身體活動與游戲, 改變場地、器材、規則等制約, 并溶入娛樂性、趣味性和休閑性作為教學的內容, 真正體現“重要的在于參與”。3.它的教學目標是以健身為目的, 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并營造一個寬松、愉悅的培養模式和環境, 做到“重視過程, 淡化結果”。4.向學生傳授健身的原理、原則、方法和手段, 使他們能夠根據其自身的特點、需要和可行的條件,確定不同的內容、形式和方法進行健身、娛樂和休閑, 并養成良好的健身習慣。
\\( 二\\) 學生參加趣味田徑的心理過程與表現。趣味田徑的教學符合快樂體育的教學模式。
該模式的核心是將全面育人視為體育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 把面向終身體育視為體育教學目標, 強化情感、興趣、創造、個性和能力培養, 以教師“樂教”和學生“樂學”為中介, 達到學生在體育教育中的主動學習和心身愉快發展的目的。
從學生們參加趣味田徑課的過程和表現來看: 教師在第一次課就把本學期的教學計劃與任務和學生進行交流, 學生對本次實驗教學非常支持和感興趣。趣味田徑課的組織形式多采用分組練習、分組游戲或競賽等, 而且分組方式以學生自由組合為主。在每次課上同學們都積極參與, 群策群力, 充分發揮小團隊的智慧與力量; 學生之間自由交往, 互相幫助, 小組之間互相比賽, 你追我趕, 課堂上呈現出生動活潑的局面, 最后不論比賽結果的勝負, 每個人都收獲很大。
\\( 三\\) 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高、耐久力強、抗疲勞能力強。學生喜愛體育的原因之一,是體育運動能給他們帶來機能的增強和精神的愉悅。從學生的《健康自我評價問卷》來看:78.8%的同學認為自己心理狀況明顯好轉, 其中情緒控制能力明顯好轉的有 75.4%, 學習效率好轉的有 77.1%, 動作記憶速度增強的有71.8%, 自我肯定程度明顯好轉的有 84.3%。趣味田徑之所以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是通過在課堂教學中施加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內容, 引起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在與對手抗爭中斗智、斗勇, 在與同伴的默契配合中、在戰勝困難、戰勝自我中, 得到美妙的快感和心理滿足, 一旦進入狀態, 即使體力消耗大, 練習也覺得不枯燥、單調, 對疲勞的注意易于轉移, 從而表 現 出 注 意 力 集 中 程 度高, 耐久力強和抗疲勞能力強。
\\( 四\\) 學習動機、興趣與行為。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本領, 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币虼苏f培養和激發學生的課堂學習動機, 是一個相當重要而困難的任務。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最現實的因素, 學習興趣是學習成功的內驅力。
趣味田徑教學多以帶有主題內容的活動性游戲來貫穿整個教材內容, 如帶有軍事題材的“長征”、“闖三關”、“沖過封鎖線”等游戲; 帶有生活色彩的“貼膏藥”、“二人三足跑”、“開火車”、“打野鴨子”等游戲; 帶有團隊合作的“迎面接力賽”、“袋鼠跳接力”等游戲。因為學生在游戲中的跑、跳、投帶有較強的情節性和明確的目的性, 故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并產生良好的情感體驗和積極的行為, 使學生在每一節課之中都能積極主動地練習, 為最終形成終身體育鍛煉習慣奠定基礎。
\\( 五\\) 趣味田徑有益于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在趣味田徑中, 通過“二人三足跑”、“長征”、“開火車”、“湘西跳竹竿”、“沖過封鎖線”、“打野鴨子”這樣需要團隊合作的活動來加大學生間的互相幫助、互相合作的精神, 能夠為學生創造相互交往的良好環境, 對于提高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有一定作用。如在教學中有意設置挫折環境, 給學生出難題、設障礙、樹對手、同時誘導他們向難題、障礙、對手挑戰, 在競爭激烈、對手如林、障礙重重時, 要有奮力向上、敢于拼搏的精神來鼓勵自己, 勇敢地面對現實, 去迎接新的挑戰。
從學生的《健康自我評價問卷》來看:84.6%的同學認為自己的人際交往與適應性明顯好轉, 其中人緣關系明顯增強的有 77.9%, 組織能力增強的有 78.2%, 活動參與能力增強的有 89.4%, 與人合作的意識增強的有 88.5%。這就說明通過趣味田徑教學能培養和展示人的表現意識、創新意識、競爭意識, 在逆境中培養學生的競爭能力、應對能力和創新能力, 提高學生對社會生活和環境的適應能力。
四、結論與建議
通過趣味田徑的開發與教學實驗研究, 其結果表明:
\\( 一\\) 趣味田徑通過在課堂教學中施加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內容, 引起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在與對手抗爭中斗智、斗勇, 在與同伴的默契配合中得到美妙的快感和心理滿足, 從而表現出注意力高度集中、耐久力強, 抗疲勞能力強。
\\( 二\\) 趣味田徑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 從而產生積極的學習行為。
\\( 三\\) 趣味田徑能培養和展示人的表現意識、創新意識、競爭意識, 提高學生對社會生活和環境的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胡小明.新世紀體育的走向———娛樂與健康[J].體育與科學, 2001,22\\(4\\):42- 48.
[2]許世巖.田徑類課程設計的若干理論問題探討[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5,28\\(8\\).
[3]馮傳誠. 新課程標準下體育田徑教學改革的思考[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05,10.
[4]王秀香,富學新.試論田徑運動的“三重性”[J].體育學刊, 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