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田徑運動項目在各級學校體育教材中所占比重逐年減少,愛好田徑運動的學生人數也越來越少。針對田徑運動所遇到的困境,國內外的田徑工作者都做了不少工作。
作者曾于2001年10-12月曾在北京市清河第五小學進行了教學實驗。實驗結果表明“少兒趣味田徑”在影響少兒生長發育及培養跑、跳、投三項田徑能力方面,其作用不劣于小學傳統田徑教材;在激發和提高學習興趣方面明顯優于小學傳統田徑教材。為了驗證“少兒趣味田徑”是否適合初中低年級學生,本文作者特在河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進行了2個月的教學實驗,并得出本文所述的實驗結果和理論分析結果。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河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的80名初中一年級學生。\\(按自然班進行分組。實驗班42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18人;對照班42人,其中男生22人、女生2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國內外化,田徑教有關體育運動娛樂學趣味化等相關資料,分析我國田徑尤其是少兒田徑發展現狀及前景。查閱田徑專業理論,教學法等方面的教材、論著、譯著以及中學體育教學大綱和教材,包括舊教學大綱和最新教學大綱,為教學實驗做好準備。
1.2.2 實驗法1.2.2.1 實驗時間 2004年10月下旬到12月底。
1.2.2.2 教學實驗內容和場地設備 實驗班的教學內容按照國際田聯所推行的“少兒趣味田徑”的主要項目和內容安排,對照班按2001年最新中學教學大綱關于田徑教學的規定進行。教學場地為河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內操場,教學器材大部分采用國際田聯所提供的器材,部分采用了我國中小學的普通器械,如實心球、小軟墊、跳繩等。
1.2.2.3 實驗條件的控制 1\\)為了避免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實驗前存在著系統差異,在實驗前對實驗班和對照班的有關指標進行了差異性檢驗。結果表明:實驗組和對照組在這些指標上無顯著性差異。2\\)實驗班和對照班相對應的每次課的開始部分和結束部分內容基本相同,所不同的只是基本部分所安排的內容和組織方式。
1.2.3 數理統計法 對實驗數據以及調查問卷、調查量表,進行統計處理。其中,對實驗數據的統計處理,采用了SPSSfor Windows10.0統計分析軟件的數據分析工具庫。
2 結果與分析
2.1 國際田聯推廣的“少兒趣味田徑”形式及內容分析
2.1.1 國際田聯推廣的“少兒趣味田徑”不同年齡組項目如表1: 競賽是提高興趣的一種重要手段,因此國際田聯建議其“少兒趣味田徑”的內容除了教學外,也可以按競賽的形式進行,其比賽方法是:
1\\)按所比賽站數計算出分組數。方法是:【表1】
分組數=跳、投站數+跑類站數2\\(除去大家一塊比賽的耐力跑\\)。
2\\)分組后即按定時輪換的方式進行比賽,裁判員按規則計時計分。
3\\)輪換次數為組數減去1。
4\\)所有比賽完成后,將各組在每個站上的積分加起來,分出名次。
5\\)每站的積分方法也是將隊內所有隊員的成績加起來。
\\(徑賽成績按快慢排序后將名次倒數進行計分\\)。
示例:若設一個跳站,一個投站,一個跑站\\(不包括大家共同參與的耐力跑\\),則需分4隊。輪換方法如下:【表】
2.1.2 國際田聯“少兒趣味田徑”與我國中小學傳統田徑課程內容的特征對比及討論 將“少兒趣味田徑”與我國中小學開展的傳統田徑課程內容進行對比,我們可以發現它們的特征有以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2.1.2.1 相同點 1\\)年齡分組大體相同,“少兒趣味田徑”按低\\(8~9歲\\)、中\\(10~11歲\\)、高\\(12~13歲\\)三個年齡段,而我國則按1~2年級、3~4年級、5~6年級三個水平劃分,起止年齡一般為6~12歲。
2\\)主要內容均劃分為三大部分:跑\\(走\\)、跳、投三大類。
3\\)內容均多種多樣。\\(國內小學田徑課內容的規定主要側重于目的性和方向性,在練習手段上無明確規定\\)
4\\)均強調安全性,因為小學生年齡小,對安全問題容易忽略。
2.1.2.2 不同點 1\\)為學生設計的掌握田徑技術、技能的主要方法不同?!吧賰喝の短飶健敝饕捎谜T導性練習,如“撐竿跳遠”為學習“撐竿跳高”做準備;側手旋轉投擲為學習擲鐵餅作準備,而且通過設定得分標準來誘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出手角度和時機。而我國傳統田徑則做得不夠好。
2\\)器械有很大不同?!吧賰喝の短飶健钡钠餍翟O計更加安全新穎、色彩鮮艷、多種多樣?!吧賰喝の短飶健钡钠餍荡蠖加伤芰喜牧现瞥?適合少兒握持,不易造成傷害事故,因此能吸引學生,激發它們的興趣。
3\\)組織形式不同。傳統田徑課程多以師生教練形式進行;而“少兒趣味田徑”多以比賽競爭、團隊參與的形式進行,更能激起少兒爭強好勝的心理,使他們在為集體榮譽而戰的過程中培養“團隊精神”。
4\\)評價方法及理念不同。傳統田徑課程評價方法多以標準的測量為主,以精確為出發點;而“少兒趣味田徑”以提高、激發運動興趣為出發點,因此評價方法和標準寬泛。而且在比賽過程中,場地上設有比分牌,學生可以得到即時成績反饋。
5\\)課程內容、組織形式設計的出發點不同?!吧賰喝の短飶健钡钠攸c是挖掘、激發、保持學生對田徑活動的興趣,使少年兒童在“樂中練、樂中學”;在手段的選用上也注意少兒的心理、生理的特點,并貫穿安全性原則\\(如“撐竿跳遠”\\)。而我國傳統的田徑教學則偏重于運動技術的傳授和掌握,因此容易進入教學“運動技術化、成人化、專項化”的誤區,從而不能很好地激發,甚至破壞學生對田徑運動的興趣。
6\\)獎勵方法及理念不同?!吧賰喝の短飶健钡谋荣愐詧F隊比賽為主,在比賽中,能力差的學生只要大家齊心協力,靠集體的力量也有獲得好成績的機會,因此更能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而我國小學田徑課程的測驗或比賽一般以個人為主\\(也有接力賽\\),因此,獎勵以個人為對象,獲得優勝的只有少數幾個人,而且往往總是那幾個素質好的同學,所以不利于培養、激發那些運動能力差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
7\\)主要缺陷不同?!吧賰喝の短飶?的缺陷主要是學生在比賽中過于專注于本隊勝負、成績,容易忽略正確的技術動作;而我國傳統田徑課程則過于偏重正確技術動作的傳授,忽視了學生的心理感受。
2.1.3 “少兒趣味田徑”的價值
2.1.3.1 為少兒身體全面發展打好基礎 少兒時期通過體育運動的方式促進學生的身體全面發展是小學體育教學的中心任務,其中田徑教學的主要任務和目標是發展學生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韌和協調等基礎運動素質。少兒趣味田徑活潑有趣的組織形式、多種多樣的走、跑、跳躍、投擲練習可以為他們的身體全面發展打好基礎。
2.1.3.2 為學習田徑技術打好基礎,培養對田徑運動的興趣和愛好 簡單易學、多種多樣的走、跑、跳躍、投擲練習及豐富多彩的組織形式、安全新穎的器械可以強烈地吸引少年兒童,使他們樂在其中、寓煉于樂,從而培養他們對田徑運動的興趣和愛好?!吧賰喝の短飶健痹诮虒W過程中,以啟發、誘導的方式進行技能教學,兒童少年相對易于接受,從而為學習、掌握田徑運動技術打下了基礎。
2.1.3.3 為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打好基礎 “少兒趣味田徑”的練習負荷適中,而練習的內容與方式豐富多樣。與傳統田徑技術的學習相比,練習難度較小,練習者不易產生厭倦、排斥和畏懼心理。另外練習大多以比賽競爭、團隊參與的形式進行,可以在發展個人身體運動能力的同時,養成良好的團隊精神。這對少兒健康心理素質的培養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這里必須強調的是,由于“少兒趣味田徑”在我國尚屬一個新的概念,而且它可涉及的范圍又比較大,因此,就目前的認識程度而言,尚難以對其進行嚴密和準確的定義,上述歸納僅是本文對于“少兒趣味田徑”的一種初步認識和特征介紹。另外,由于國際田聯“少兒趣味田徑”的適用對象為8、9~12、13歲的少年兒童,基本與我國的小學生年齡相近,而初中一年級學生的年齡與國際田聯“少兒趣味田徑0的適用對象年齡相近,因此本次教學實驗以初中一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
2.2 實驗結果的分析
2.2.1 身高【表2】
2.2.2 體重【表3】
2.2.3 50 m跑【表4】
2.2.4 原地立定跳遠【表5】
2.2.5 后拋實心球 【表6】
2.2.6 興趣量表綜合分析\\(表2~表7\\),我們可以看出教學實驗后,在實驗班和對照班的測試結果中只有興趣量表一項有顯著性差異\\(P<0.01\\),其它項沒有顯著性差異,這說明“少兒趣味田徑”教學內容能夠吸引少年兒童,并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而在影響少兒生長發育與發展跑、跳、投等田徑能力方面,其作用不劣于傳統田徑教材。因此,將其引入中小學體育課,部分地替代傳統田徑教材,基本上是可行的?!颈? 】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1\\)“少兒趣味田徑”是針對少年兒童的身心特點而專門設計的某些田徑練習手段的總合,其特征是采用走、跑、跳、投等田徑的基本動作形式進行練習,在組織形式上具有一定的體育游戲的特點,目的是培養少年兒童的田徑能力和田徑興趣。2\\)“少兒趣味田徑”符合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和田徑改革的總體方向。3\\)“少兒趣味田徑”在影響少兒生長發育及培養跑、跳、投三項田徑能力方面,其作用不劣于中小學傳統田徑教材;在激發和提高學習興趣方面明顯優于中小學傳統田徑教材。4\\)“少兒趣味田徑”符合中小學體育課的基本要求,且能達到較好的身體鍛煉效果,因此可以部分地替代初中低年級體育課中的傳統田徑教材。
3.2 建議 1\\)建議從“少兒趣味田徑”的理念出發,參考國際田聯“少兒趣味田徑”模式,創編出更多更好的“少兒趣味田徑”的練習手段與組合。2\\)學生在上趣味田徑課時,由于全身心關注著團隊及個人的表現與成績,容易忽略技術動作的正確性,因此建議教師在上課時要關注并強調技術動作的正確性。
參考文獻:
[1]楊文軒.體育原理導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6.
[2]張洪潭.娛樂與娛樂體育理論之研究[J].體育與科學,1993,3.
[3]王則珊.終身體育[M].北京: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1994.
[4]曲宗湖,等.全國“學校體育與全民健身0論文報告會綜述,19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