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為祖國培養人才的搖籃,學生在高校接受的教育對其影響是畢生的。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是高校教育的組成部分,其教學內容豐富,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顯著作用。武術本身的特性決定了武術教學與其他體育項目教學的不同,同時也決定了武術教學評價的獨特性。完善高校公體課武術教學評價可以促進學生學習、鼓勵教師進取、推動教學管理,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評價是依據社會的教育性質、教育方針和政策,對所確立的目標,運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對實施的各種教學活動的過程與效果,完成和滿足個體學習與發展需要的程度作出價值判斷的過程,是對學生實現教學目標程度的行為進行系統的定量與定性描述,最終作出價值判斷的過程。
教學評價在教學過程中承擔著重要角色,它從整體上調控課程進度,保證教學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教學評價具有診斷教學、激勵師生、調控過程、輔助教學等功能,所以完善教學評價對于提高教學質量意義重大。高校公體課武術教學評價的改善使高校武術教學得以順利完成,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對傳承中華武術有積極作用。
1 高校公體課武術教學評價內容現狀分析
高校公體課中包含很多運動項目,武術教學作為其中之一,既存在與其他體育項目的共性,也有武術教學的特殊性。所以在武術教學評價時需要著重對于武術本身的特殊之處進行相應的評價,而不是采用千篇一律的評價標準。
1.1 武術教學評價的綜合性
在素質教育理念影響下,我國教育部制定教學目標更加注重對于綜合素質的要求。高校公體課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運動能力,更希望以此提高綜合素質,以便日后更好的適應社會、為國家做貢獻。傳統的武術教學評價內容主要是以學生的身體素質和理論知識為主,缺乏對于學生精神體驗的評價。
例如學生在武術學習過程遇到難度動作,通過個人努力克服困難獲得成功時的心理體驗或者面對困難無法挑戰的膽怯心理都應該是武術教學評價的內容。高校公體課武術教學評價不僅僅是對大學生地身體素質、理論知識進行評價,也應該關注學生的心理過程評價,體現了武術教學評價內容的綜合性。同時武術教學中多是以個人完成學習目標為主,缺乏對于團體合作能力的培養。高校學生都即將面臨就業,在工作中不乏對團隊合作能力的考驗。武術教學評價內容中應體現出對學生之間合作能力的考察,這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
1.2 武術教學評價的差異性
高校公體課武術教學評價應該考慮每個學生個性特點,如果武術教學評價采取一樣的標準對每個學生進行量身定位肯定是不公平的。學生對于武術這項運動的適應能力本身就存在差異,即使一個身體素質很差的學生經過努力也不會超越本身具有武術天賦的學生。所以說武術教學評價內容應該根據學生的個人情況對于學生能力的考察也是有區別的。評價內容應該趨于一種進步的定量評價而不僅僅是定性評價。
1.3 武術教學評價的特殊性
高校公體課武術教學內容涵蓋了武術本身具有的特質。武術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富含中國古代哲學的傳統思想;具有攻防技擊性;內外合一、形神兼備;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種多樣,具有廣泛的適應性。武術自身的特點在公體課武術教學中都有體現,同時在武術教學評價中反映出武術與眾不同的特質,更能讓學生深刻理解中華武術,從而獲益其中?;谖湫g的這些特點,在武術教學中必然存在與其他體育教學的不同之處,所以在武術的教學評價內容中也應該將其特殊性納入其中。
1.4 武術教學評價的發展性
高校武術教學評價的存在形式多是學期形式,在學期中或者學期末對于學生的武術學習進行衡量。每次武術教學評價都是一個階段性的終結,很少涉及學生的后續學習,不利于武術教學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高校武術教學評價應該著重武術學習的發展性評價,不能因為學生自身能力的差異,出現打擊學生自信心與學習積極性的內容,所以武術教學評價內容的發展性不僅是時間上的持續,也是內容本身的發展性。
2 高校公體課武術教學評價的問題分析
2.1 評價內容強調技術達標,忽略綜合素質要求
首先,傳統的武術教學評價多是集中在對于技術的掌握情況上,此種評價內容多強調技術達標,忽略了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很多情況下都是教師評價學生學習的結果,是否掌握已學內容,缺乏對于整個學習過程,運動體驗及情感變化的了解。雖然學校評價指標中包含多種能力測試但是最終進行評價結果的都是以技術為主,其缺乏公平性,忽視了學生協調性、柔韌性、學習興趣與個性的差異性,這種評價有失公允。
再者,高校公體課武術教學評價中缺少對學生掌握中華武術文化的量化。中華武術歷史悠久,其孕育在中華大地,具有我們中華民族的特質。武術獨具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富含中國古代哲學的傳統思想;具有攻防技擊性;內外合一、形神兼備;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種多樣,具有廣泛的適應性。這些都是與其他體育項目不同的地方,所以在武術教學評價中應該注重對于武術本身特質的評價,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武術教學的作用,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2 評價方法刻板,缺乏靈活性
高校公體課武術教學評價基本上都是教師在期末或者期中,以教師為評價主體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考核。武術教學評價方式一般包括筆試與術科考試,而且多以分數的形式來體現學習成果。這種評價方法很多情況下并不能反映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也無法達到教學評價的目的?,F行的武術教學評價模式對于大學生來說太刻板,不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缺乏靈活性。
2.3 武術教學評價形式化,缺乏有效力
高校一般都是在學期末對公體課武術教學進行評價,一個學期的結束代表著當下學期任務的完成,學期目標完成的質量高低已然不是師生關注的焦點。武術教學評價趨于形式化,缺乏有效反饋的環節,其存在只是為了說明現狀卻沒有達到在再學習的目的。教學評價存在的意義不僅僅是對當下的學習結果進行定性,更是為了以后更好的再學習?,F今高校公體課武術教學評價缺乏可持續學習的思想指導,評價缺乏有效力。
3 高校公體課武術教學評價的對策
3.1 武術教學評價方法諸多,避免單一性評價
武術教學評價內容的特點說明評價方法應該豐富多樣,找到更適應當代大學生的身心發展,適合武術發展的方法很重要。例如對于武術理論知識的評價多用試卷形式考試,在今后的評價中可以嘗試面試的評價方法。在武術教學過程中涉及的專業知識及文化內涵以面試的形式體現,此種評價方法能夠盡快的了解學生的學習現狀更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關注定性的同時側重定量評價
每個高校學生自身的身體素質截然不同,現行的武術教學評價方法是在同一標準的指引下對每個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測量,這樣的結果肯定是片面的。傳統的武術教學評價方法缺乏對學生學習進步的量化評價,學生的起點不同、資質不同肯定取得的學習結果也大不相同??茖W的武術教學評價方法秉承素質教育的原則,真實的反映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同時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自信心得提高。
3.3 注重評價方法可持續性,形成發展性評價模式
通常情況下高校武術教學評價方法的周期較短,教學評價缺乏反饋環節,只能是說明師生現狀卻不能解決師生學習問題。
延長武術教學評價的周期,制定可持續使用的武術教學評價方法,形成發展性的評價模式對于武術教學意義重大。高?,F行的階段性武術教學評價方法,在有效組織與適當調整的前提下轉變為適應大學生整個大學期間的武術學習評價模式。
4 結論
高校公體課武術教學評價的內容與方法直接影響到學生習武的自覺性、積極性,并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效果和效率。我們應該根據武術自身的特點,豐富武術教學評價的形式,尋找更客觀的武術教學評價方法,是我們武術教學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應引起每位高校教師的高度關注與重視。
參考文獻:
[1]范曉玲.教學評價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王振興.關于體育教學評價的思考[J].現代教育科學,2004(3):56-57.
[3]張艷永,楊云霞.普通高校武術教學方法與評價的探討[J].搏擊·武術科學,2007(4):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