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跆拳道所蘊含的文化價值探究
【第一章】跆拳道的精神文化分析前言
【第二章 - 3.1】跆拳道低段位品勢文化特征的研究
【3.2 3.3】高段位跆拳道品勢文化特征探析
【3.4】跆拳道文化特征與精神內涵研究
【結語/參考文獻】跆拳道文化的文化思想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4 結 語
本文在分析和總結國內外關于跆拳道品勢和跆拳道文化研究的基礎上,首先對跆拳道運動的演練方法、跆拳道運動的發展,以及跆拳道品勢文化的特征進行了研究。通過對跆拳道品勢文化內涵的研究,可以看出跆拳道運動是身體與精神的有機融合,在展現過程中更能顯其文化性,這種文化精神貫穿始終,通過對跆拳道品勢的修煉,可以充分理解和領悟儒家文化內涵與大韓民族文化特點。從而使跆拳道參與者的技術和文化修養提升真正的落實到實際生活之中。而通過學習跆拳道品勢文化的內涵,在實際修煉中對跆拳道精神體會汲取,能夠促使現代人在反復的身心鍛煉基礎上,最終把修身養性的習慣貫穿到日常生活中去,這就是其教育價值所在。跆拳道修煉表面上是單純使用拳腳,以肢體展現的運動,但真正體現出人格體系的現代武道精神,使人們建立法制意識和遵守道德規范及社會規范的作用這是毋庸置疑的。
參考文獻:
[1] 陳國榮。實用跆拳道[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 盧元鎮。體育社會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船山遺書》[M]第一卷,北京出版社,1999.
[4] 高誼,陳立人。跆拳道[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9.
[5] 高亨。周易大傳今注[M].濟南:齊魯書社,1979.
[6] 臘梅,劉重新。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與跆拳道[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1(2)。
[7] 馬明。中國武術哲理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08(9)。
[8] 朱伯:《易學哲學史》[M].昆侖出版社,2002.
[9] 岳松。淺談跆拳道運動中的"型"[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8(08):173.
[10] 郭玉成。跆拳道、空手道、柔道傳播對武術傳播的啟示[J].上海體育學院報,2004(2)。
[11] 白話易經[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9:316.
[12] 劉衛軍。跆拳道[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0.
[13] 成中英。易學本體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14] 林春生。圖解跆拳道手冊「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6.
[15] 沈祖綿:《八風考略》,《周易研究》[M]1995 年 1 期。
[16] 李鼎柞。易集解仁[M].成都:巴蜀書社,2004.
[17] 以煌,彥紅,等編譯。圖解跆拳道技擊全書[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0:71.
[18] 張忠興,張鵬程?,F代競技武術套跆與跆拳道品勢比較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8,(10)。
[19] 杜曉紅,李強。對《周易》與太極拳內在聯系的探討[J].體育與科學,2008(2)。
[20] 黃臘梅,劉重新。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與跆拳道[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2)。
[21] 黎曉勇 .跆拳道禮儀與中國傳統文化[J].四川體育科學, 2008(2)。
[22] 夏俊彪,程傳銀。對現階段中國武術和跆拳道不同際遇的一種思考[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0,24(3)。
[23] 王悠。中國跨文化傳播研究的發展歷史與現狀[D].華中師范大學,2007.
[24] 毛景宇,武勇成。武術跆拳道段位推廣策略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9,(5)。
[25] 黃臘梅,劉重新。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與跆拳道[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38(1)。
[26] 趙輝。從跆拳道文化看跆拳道的傳播[J].內蒙古體育科技,2008,21(4)。
[27] 龐俊鵬,彭國華。跆拳道的文化闡釋[J].湖北體育科技,2010,29(5)。
[28] 張繼生,雷軍蓉,吳天佑。韓國學校跆拳道發展的調查與思考[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43(3)。
[29] 謝冬興。跆拳道風靡大學課余鍛煉的人文思考[J].學理論,2009,(28)。
[30] 郭玉成。跆拳道、空手道、柔道傳播對武術傳播的啟示[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4,28(2)。
[31] 丁峰,王明建。中國散打與跆拳道之比較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31(6)。
[32] 黎曉勇。跆拳道禮儀與中國傳統文化[J].四川體育科學,2008,(2)。
[33] 華少君。跆拳道何以能在北京大行其道[J].今日中國,2004,(5)。
[34] 崔浩瀾。"韓流"對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沖擊與反思[J].體育文化導刊,2007,(11)。
[35] 邱郁,王伯余。中國傳統文化與跆拳道[J].福建體育科技,2006,25(6)。
[36] 鄭國威,劉民生。淺談跆拳道運動的發展[J].解放軍體育學院節報,2000,19(1)。
[37] 馬振水,劉素靜,謝永廣。跆拳道運動風靡世界的原因及其發展趨勢[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1,15(3)。
[38] 牛林杰,李學堂。17-18 世紀中韓文人之間的跨文化交流與文化誤讀[J].韓國研究論叢,2007,(2)。
[39] 邱長源,黃艷斌。獨具魅力的韓國文化[J].國際人才交流,2003,(12)。
[40] 李充陽,趙麗。韓國文化在中國,中國文化在韓國--為深化韓中文化研究所作的提案[J].當代韓國,2001,32(4)。
[41] 金順敬。儒家思想對韓國文化的影響[D].山東大學,2011.
[42] 侯江淵; 竇燕; 任為民; 崔玉紅; 高志紅,我國跆拳道后備人才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4/11
[43] 胡衛東; 徐玄沖; 王衛星; 董德龍,我國優秀跆拳道運動員體能訓練中的幾個關鍵點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4/01
[44] 徐福振,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運動成就動機的調查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4/03
[45] 彭召方; 范安輝,我國優秀跆拳道運動員力量訓練探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08
[46] 關碩; 關博,跆拳道新規則的實施對裁判員執裁的影響[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 2011/02
[47] 馬曉利; 劉衛軍,2013 年世界跆拳道錦標賽女子決賽運動員技術特征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02
[48]李蕾,跆拳道裁判執裁過程中存在問題和對策研究[J].山東體育科技,2014/01
[49]唐守彥,奧運會瘦身計劃對跆拳道項目競爭格局的影響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03
[50]劉宏偉,跆拳道競賽規則與裁判法變革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3/04
[51]陳有忠,安徽省普通高校跆拳道發展現狀調查[J].體育學刊 ,2012/03
[52]李可峰; 周長濤; 董貴俊,優秀跆拳道運動員靜態平衡特征定量分析[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2/04
[53]張會景,我國跆拳道優秀女選手歷屆奧運會技、戰術特征研究[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08
[54]向寶國; 王賓; 王海峰,跆拳道世界競爭格局與發展趨向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0/05
[55]周長濤; 于岱峰,男子跆拳道運動員橫踢技術動作生物力學特征分析 [J].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0/09
[56]劉奇,我國跆拳道教練員創新能力的現狀調查及問題分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12
[57]楊鳴亮,關于韓國跆拳道歷史根源觀點的分析[J].山東體育科技,2014/05
[58]李愛華; 張娜; 吳賽,簡析跆拳道與武術的差異[J].體育文化導刊,2015/01
[59]孫茂君; 宗紹娟 ,北京市跆拳道項目發展的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5/01
[60]張雷; 楊毅,跆拳道發展史研究[J]. 體育文化導刊,2014/12
[61]徐福振; 王三保,競技跆拳道制勝因素宏觀架構及微觀理論解讀[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3/05
[62]孫茂君; 楊娜; 王麗莉,北京市跆拳道后備人才培養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4/02
[63]張慶春; 高志紅; 劉珊; 崔玉紅,2012 年倫敦奧運會跆拳道世界區資格賽裁判員記分特征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4/03
[64]陳??; 周偉; 黃華莉,跆拳道與韓國民族主義探析[J]. 體育文化導刊,2014/10
[65]吳建忠; 王丹; 吳素英,DaeDo 電子護具下跆拳道新得分技術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10
[66]郭海峰,中國優秀男子跆拳道運動員前下劈技術肌肉用力表面肌電特征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03
[67]孔義平,跆拳道運動中的儒家文化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 ,2013/05
[68]高平; 胡亦海,女子跆拳道項目運動競賽結構特征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3/04
[69]張玉強; 徐曉飛,跆拳道對改善大學生羞怯感和身體自我概念的影響[J].體育學刊,2012/02
[70]劉宏偉; 王浩,高志紅,2011 年全國跆拳道三次重要比賽錄像審議情況研究[J].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