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體育訓練關系到學生的成長,因此在任何一個文明過度都對體育訓練進行重點關注,如美國每年撥出的體育訓練經費比教育經費還要高很多。隨著今年來我國經濟的增長以及人民日益渴求提升人民身體素質的遠方,體育訓練成為了熱門。但是由于我國剛剛起步,條件有限,投入資金能力有限,導致體育訓練常常面對訓練器材短缺,訓練場地無法滿足訓練要求的狀態,但這是一個長期問題,我們要做的是在有限的條件內找到合適的解決方式以及解決途徑,本文正是著眼于小場地的體育訓練,展開相關理論分析。
一、以興趣提升小場地訓練的效果
小場地不能滿足一些如跳高、體操、游泳等項目的訓練,但這并不妨礙這些項目的體能訓練,如跳高的身體平衡鍛煉與腰腿肌肉鍛煉都可以在小場地當中借助一定的訓練器材進行訓練,只是因為這些訓練過程比較枯燥乏味,無法提升受訓者的興趣,所以常常被受訓者忽視,因此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提升受訓者的興趣愛好,幫助受訓者在訓練的過程中夠享受訓練帶來的樂趣,從而減少小場地帶來的影響,加強受訓者機械重復訓練的時間。但現在國內對如何提升興趣并沒有明確的研究效果,只是提出了“鼓勵式、激發式、喜好式”等有限的模糊理論,具體作用在實踐效果上的并不多見,所以作者結合自己訓練學員的角度具體談一下這個問題,我在訓練學員的過程中較注重他們個人的感覺,將他們個人的情感放在第一位,因此盡量選擇滿足學員興趣愛好的科目,配合他們訓練,比如用打籃球的方式增加他們身體的協調性,用踢足球的方式增強他們的耐力和平衡感,每天都會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訓練,拒絕機械重復的訓練模式,讓體育帶動體育,從而增強訓練效果,但這樣的方式只屬于個人的淺見,實踐性雖好但沒有形成具體的理論系統。因此我們應當將理論和實踐效果相集合,用“訓練手段”培養學生的訓練,這里的訓練手段主要指因人制宜和因地制宜的方式,也就是針對不同人和不同環境進行的培養調整。
二、增強科學手段,增強小場地訓練水平
運用現代化的科學手段幫助受訓者增強個人體能訓練非常有效,運用現代化器材能夠最大限度的減少場地有限帶來的訓練難度,增強學員訓練與學習過程當中的速度,加快學員的成長。利用科學體育鍛煉器材能夠最大限度的開發學生的自我協調能力,加強學生的自我成長能力,使學生各方面得到鍛煉。比如跑步機、臂力器、拉伸器等等體育訓練器材,這些器材從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空間小的限制,為學生打開了更寬闊的培訓視野。但是這樣的訓練有兩大弊端,第一是資金問題,好的體育器械是資金成本非常昂貴, 并且在訓練的過程中很難滿足所有學生的使用要求,因此只限于范圍內的掌控和使用;第二對肌肉群組的訓練較為死板,眾所周知,用體育器材訓練出來的肌肉群組較為僵硬,并不適合真正的體育運動,因此對特殊體育人才沒有起到增進作用反而阻礙了他們的發展。并且在重復使用機械的過程中,由于單調反復的鍛煉身體一個部位,導致訓練效果并不明顯,而且很容易對身體造成協調性障礙,因此想要利用機械解決小場地受限的問題,首先就要解決上述兩個問題。我的解決方式是“組合利用”,并不完全依賴科學器械,在使用的過程中也增強受訓者自然的鍛煉,讓二者有機的結合,從而加強學習效果。
三、運用合理的訓練方法,提高小場地的訓練效果
眾所周知,體育訓練工作是一項巨大的人才培養工程。合理而有科學的訓練方法是保障訓練工作出成效的基本保證。在訓練中,教練員要遵循教學訓練的一般規律,遵循運動員成長的生物學規律,樹立科學的訓練觀,這對促進運動員訓練的興趣,提高訓練質量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在訓練中要注意以卜幾點:(1)重視運動技術的指導。運動技術的學習與掌握需要一個過程,教練在指導過程中要有一定的技術含量,還要循序漸進,不要急于求成。要讓運動員在長時問的訓練中,一步一步地適應并提高。
例如,八百米跑的訓練,首次練習不能讓運動員一次性跑完全程,可讓其在跑與走的交替中,或用慢跑的形式逐步完成。隨著訓練的進行,再逐步提高要求,滲透運動技術。(2)避免大強度的訓練廠大強度訓練易使運動員產生疲憊感,也容易使關節韌帶受傷,導致運動員對訓練產生畏難發愁心理,這對運動技術的學習與掌握,對培養刻苦的訓練作風都無益??茖W的訓練應該是強度小量大,運動量隨訓練時日的增加而增加,這樣可保證運動員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3)訓練要有系統性。從基礎做起,在運動技術上進行系統的指導,切不可為了一時的成績和名次采取“握苗助長”式的訓練方法,使一些有發展前途的運動苗子由于缺乏系統的技術學習而中途天折,這不利于體育人才的長期培養與輸送,違背了訓練的科學合理性。(4)還有我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制定一些合理的訓練方法,具體的訓練方式為:
游戲法、競賽法、定、模擬法、輪換法??偠灾?,現如今體育已經成為群眾廣泛參與的社會活動,不但可以強身健體,也可以培養人們超越自我的品質、勇敢頑強的性格、承擔風險的能力和迎接挑戰的意志,還能夠培養人們的協作精神、公平觀念和競爭意識。
結語:
受訓場地過小并不能成為阻礙學生訓練發展的阻礙,我們可以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對這一問題進行調整,但是在調整的過程當中我們應當努力的學會正視出現的問題,不能盲目的按照理論研究對學員進行訓練。我認為任何訓練方式都應當有一定的上限和下限,在這樣的限制過程中如何有機的結合并且夠運用到的全部的訓練項目中這才是重點。因此作者提倡合理的利用場地和機械結合訓練學生,從而幫助學生完善學習。
參考文獻:
[1]陳林祥。我國運動訓練基地的現狀與發展[J].體育函授通,2008(1)。
[2]于濱。來自我國體育訓練基地的最新報告,新聞周刊,2013.
[3]侯海波。體育強國大型訓練基地的科研配置與科技服務[[J]體育科研,2013(3)。
[4]宋愛軍。培養世界冠軍的搖籃-青海省多巴國家高原體育訓練基地[[J]青海政報,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