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一個重要時期,專家學者們在經濟、社會、文化上都提出了改革的方針政策。湘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這一時期既面臨著機遇,也面臨著挑戰。魯迅先生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如何抓住這個機會在保持生態發展的前提下把自己推銷出去,成為擺在它面前的難題。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湘西是苗族、土家族人民聚居的地區,他們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了獨屬于他們自己的文化,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也是其中的一部分。目前,湘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已有多個項目被列為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湘西苗鼓、擺手舞等等。由此說明,我國已關注到了湘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所面臨困境。在發掘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之初,我國采取的是一種粗放型的開發方式,把發掘、利用、保護,籠統地糅合在一起。筆者認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一個開放性的生態微系統,故此,在信息、能量的傳輸過程中勢必就要依賴于物質、文化、制度等外在的因素,這也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獲得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生態化保護模式探索的過程中應該結合自然、社會、制度等各方面的條件,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2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生態化概念的界定
關于生態化的問題,離不開對生態學的論述。論及生態學規律及原理筆者認為美國科學家歸納的較為合理、全面。他將生態學的一般定律總結為三個方面。生態學第一定律多效應原理:“我們的任何行動都不是孤立的,對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具有無數的效應,其中許多是不可預料的?!钡诙上嗷ヂ撓翟恚喝魏问挛餆o不與其他事物相互聯系和相互交融。第三定律勿干擾原理:我們所生產的任何物質均不應對地球上自然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有任何干擾。[1]
生態學原理的應用思路為物質、能量、信息之間的相互傳替,進而達到一種動態平衡的狀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生態化,是體育生態化的一部分,是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動態描述,運用可持續發展的原理,追求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內部關系及外部關系之間的平衡、和諧。
3 湘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生態環境的影響因素
3.1 物質因素
物質包括實物和物化了的思想產物。湘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產生離不開人們的生產生活,而人們的生產生活又離不開物質條件,不言而喻,物質對湘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物質條件的變化會影響到社會環境的變化,而社會環境的變化會造成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變遷。例如高腳原來是作為一種交通工具,現如今成為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中的一個項目,這是高腳這個項目的體育物質條件發生改變的結果。
3.2 文化因素
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于物質之外,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等,是人類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在這里筆者主要談及關于精神層面的東西,湘西這塊土地哺育了這塊土地上的人民,而他們也同樣對這塊土地愛得深沉,在這塊土地上他們創造出了苗鼓文化,讓鼓韻奏響千年,傳承至今?,F如今,湘西少數民族還保留著古老的民風民俗,如婚俗里面的哭嫁,節日有趕年、四月八、六月六等等。
3.3 制度因素
制度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準則。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保護過程中,制度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制度的好壞和完善程度直接影響著保護的成效。湘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保護包括有開發、整理、利用等三個環節,各個環節都相互聯系,一旦哪個環節出現了偏差,就有可能造成某個或某些民族傳統體育的異化。因此,就需要一個好的制度來規范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保護,使其處于一種有序的狀態。
4 湘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生態化存在的問題
4.1 美人遲暮,難覓傳人
近年來,湘西地區的少數民族人口正持續的增加,人們的受教育程度也在不斷的提高,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并沒有得到它應得的關懷。在湘西少數民族地區,很多中青年人都在外務工,留守的大部分是孩童和老人,其中老人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上起著主體的作用,但由于他們年事已高,已沒有更多的體力、精力來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而孩童在學校自小接受的都是現代的體育教育,可以猜想的是,他們對本民族的體育運動興趣就會有所降低,故此就形成了難尋傳承人的局面。
4.2 文化與環境的脫節
馬克思主義原理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2]。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一種體育文化,其依托于傳統經濟而誕生、發展,由于當前我國經濟的發展“,西部計劃”戰略的實施,湘西地區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致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原有的生態環境發生了改變,而文化在一定的地域和時期內又有著一定的滯后性,使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環境造成了脫節。長此以往,會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面臨斷層、失傳的危險。
4.3 傳承主體散雜的居住條件
理論上來說,獨立、封閉的地區,更有利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3]。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很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傳承人遷出了最初的居住環境,沒有了在一起討論、戲耍的環境,呈現出了散雜居住的格局。我們常說環境影響人,在沒有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交流的情況下,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難度將會增加。湘西是漢民和少數民族族民聚居的地區,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族民專門移居到了漢民居住的地區,致使了少數民族文化和漢文化的融合,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種原有居住格局的打破,會沖淡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致使一些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4.4 多元文化的沖擊
我國市場經濟制度的實行,為西方新型文化的傳入提供了前提,隨著西方新型文化傳播,社會物質、信息、能量傳替的加快,湘西原來的農業文化受到了多樣新型文化的沖擊。人們不再囿于自己所處的環境,文化更加開放,文化選擇更加多樣。特別是西方體育思想在湘西已經大行其道,在校園、社區等地到處都可以看到西方體育的影子,相對而言原本占優勢傳統體育思想受到了冷落,多元文化的沖擊使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走向非生態化的池沼,導致部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斷層、失傳的困境。
5 湘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生態化的意義
5.1 促使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生境的優化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一種文化,是我國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對湘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優化時,我們可以借助建構主義的思想進行闡釋,即結構—解構—建構[4],對原有結構的不合理之處進行解構,并以合理的形式進行建構,如此在否定之否定中使湘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生境趨于完美。湘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生態化,是對自身的一種審視和一種優化,由于其包涵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生境之中,因此對其的優化即是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生境的優化。
5.2 推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可持續發展
當前,有很多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已走向了異化,在項目的表現形式上,沒有了最初的味道,這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生境是分不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局部的優化調整有利于推動整體的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生態化保護,是為營造原來的生態境或利于傳承的生態境進行的一種保護形式,其追求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內部和外部相聯系的各個要素之間的和諧發展。因此,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生態化有利于推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整體的可持續發展。
5.3 有利于各民族的團結
湘西地區,是一個多民族人民聚居的地區,其中又以苗族、土家族的人民居多。文化是一定地域的人共同生活生產而形成的,是構成民族的一個重要因素。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少數民族的人民生產生活中創造出來的寶貴財富,是獨屬于少數民族的文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生態化,既有利于湘西地區的民族認同,又有利于和諧體育氛圍的營造;既有利于各民族之間互相交流,又有利于實現民族平等、和諧。其注重內部文化內涵保護,旨在推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如當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體育運動會的舉辦和各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節日的復興就是很好的佐證。
6 湘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生態化保護模式
在湘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上,可分區域的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進行開發、利用、保護,以實現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持續發展。開發是指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行發掘;利用是指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行整理,并運用于實際,創造效益;保護是指保持原有的傳統體育生態,使其得以延綿、發展。這是對湘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一個整體宏觀的保護模式,具體可細分為家族傳承、社團、企事業單位保護、政府機關的保護等四種保護模式。
6.1 家族傳承保護模式
家族傳承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最古老的一種傳承方式,是一種由長輩把手藝傳授給晚輩的一種言傳身教的傳承方式。早期的家族傳承存在著男女之分、身份之別、門第之見、種姓之見等芥蒂。隨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生境的改變,這種傳承的弊端日漸凸顯,如果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再不與時俱進,消除傳承中的種種偏見,實現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長足發展將愈加困難。家族傳承的生態化要求打破原有的傳承制度,增加傳承的信息渠道,加快物質、能量、信息的傳替,廣開言路、有教無類地進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技術技能的傳授。如數字化工具的應用、班級授課的實施等等。
6.2 體育俱樂部、社團保護模式
體育俱樂部、社團是一群對體育有共同興趣、共同追求的人聚集在一起而形成。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中有很多項目具有娛樂性強、健身性好的特點,這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體育俱樂部、社團的需要。尤其是,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俱樂部、社團在全民健身運動中作用的發揮需要采納貼近人們生活、新奇的項目,如陀螺、秋千等就是很好的佐證。體育俱樂部、社團保護模式的建立需要領頭人看清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價值,引進人才推廣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促使其在群眾中傳承與發展。
6.3 企事業單位保護模式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有著民族性、歷史性、多方面文化融和的特點,因此在文化的開發利用上有著很大的前景。在這一方面剛好可以迎合企事業單位謀利的特點,企事業單位可以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進行多方面的開發和利用,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則可以利用企事業單位這個平臺進行自身的保護和傳承,進而營造雙贏的局面。企事業單位應研究現可開發的項目和具有開發潛力的項目,并建立項目開發博物館,這樣既是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尊重,也是企事業單位自身一個經驗的儲存。
6.4 政府保護模式
當前有很多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面臨著失傳的危險,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作為我國文化的一部分,理應得到它應有的關照。政府機關作為我國的權利機關,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上責無旁貸,如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搶救、整理、推廣等。眾所周知,制度可以引導人們的行為,政府相關政策制度的頒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興衰。建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政府保護模式,筆者認為首先要從思想上提高民族自覺性,其次在保護上應該強調“主角意識”[5],了解本區域的具體特色項目,最后建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保護的長效機制。
7 結論與建議
湘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保護受到物質、文化、制度等多個方面的影響,這也是其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湘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還存在著缺乏傳承人、受外來文化沖擊等問題,在其的保護模式的構建過程中,透徹把握現階段所存在的問題,以家族、企事業單位、社團、政府為依托,趨利避害、統籌規劃是實現湘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生態化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王忠寶.體育生態化探析[D].吉林:東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2]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黃淑萍.福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現狀及傳承路徑探析[J].福建體育科技,2014(3):12.
[4]楊 文,謝 琴.建構主義視域下民族傳統體育危機研究[J].寧夏大學學報,2013(2):195.
[5]劉學軍.創建體育生態學的動因[J].體育學刊,2009(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