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體育的目的是為社會培養身心健康的“社會人”。大學體育是學校體育的最后環節、是終身體育的中間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梢?,大學體育的功能不僅僅是教給學生體育技能和技巧,還注重大學生體育鍛煉的習慣養成和意識培養,更肩負著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使命。然而,我國的高?;静捎眉乃拗?,學生們踏入大學校園那一刻起就有了“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自由感覺;更隨著網絡游戲的泛濫,智能手機的廣泛應用,使學生們沉浸在科技帶來的樂趣的同時,成為了“低頭一族”,忽略了身體鍛煉的重要性。如何讓學生們重新走向運動場、提高身體素質,是每個高校管理者和體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課題。
1同伴關系、同伴效應和同伴教育的含義
Weiss 和 Smith 等研究認為,同伴帶來的社會影響對體育行為有激勵作用,運動中的同伴關系可能影響到青少年對體育的參與程度?,F實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發現,很多不愛參與體育活動的學生由于受到身邊同學或朋友的影響而積極參與到體育活動中。
同伴關系指同齡人之間或者心理發展水平相當的個體之間在交往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人際關系。同伴之間更容易接近,溝通起來更容易彼此接受,同伴關系為個體學習技能、交流經驗、宣泄情緒、習得社會規則、完善人格提供了充分的機會,它在個體發展和社會適應中具有無法取代的獨特作用,心理學上稱之為“同伴效應”。同伴教育指年齡相仿,知識背景、興趣愛好相近的同伴、朋友之間傳播知識、分享經驗、傳授技能的過程。大學生在學校期間與同學們朝夕相處,共同生活、共同學習、共同玩耍,如何發揮同伴效應,促進同學們體育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性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
2學校體育工作中的改革與實施
現代課程理論認為,體育課程展開的全域范疇是由顯露體育課程和隱蔽體育課程所共同構成的。顯露體育課程指正式排入學校課表的體育課;隱蔽體育課程指學校為學生安排的、鼓勵學生在學校參與的一切體育活動內容和社會體育課程。
2.1體育課堂教學中的同伴教育應用
現今的高校體育課堂教學基本采用的是選項式教學模式,學生們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相應的體育項目。例如,我校開設了籃球、排球、足球、武術、健美操、形體、乒乓球、羽毛球等項目。每個項目的學生不是來自一個完整的行政班,基本上每個行政班在某個選項上是三五個不等。因此,利用這種同伴關系來為課堂教學服務,將大大促進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同伴教育主要采用小組討論、游戲、角色扮演等參與性強和互動性強的方式進行。同伴教育的組織中,側重于態度的討論和技能的培訓,而不是知識的傳授。其中,主持人的角色不是老師,而是話題討論的引導者,啟發大家就共同關心的話題提出建議。
筆者是校健美操代表隊的教練員,也是校健美操協會的指導教師。在每個健美操選項班上都有 2~3 名健美操隊的隊員,在具體教學中筆者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在平時健美操代表隊的訓練中筆者會進行一定的技能和教學技巧的培訓,并在課堂上讓隊員們負責管理和組織。在課堂教學中以每組 6~8 人的標準進行分組練習,大部分時間的講解、示范、糾正和初步評價都由學生自主實施,由健美操隊隊員或協會基礎好的成員作為同伴教育者,向周圍的同伴傳播知識和技能,以達到實施同伴教育的目的。
當然,同伴教育不是對過去傳統教學形式的否定,只是課堂教學形式的有效補充。這種方式不僅在課堂上發揮作用,在課外體育鍛煉上也同樣適用,能讓更多的同學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來。
2.2學校體育活動與競賽方面的改革
2.2.1體育代表隊的訓練與管理各項目的體育教師應加強對各體育代表隊的訓練與管理,提高隊員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爭取在各項比賽中取得好的成績,提高隊員們在同學中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努力將代表隊的成員培養成同學們的體育骨干,為學校的體育工作服務。
2.2.2體育社團的指導與管理給每個體育社團安排專門的體育教師作為指導老師,制定詳盡的規章制度,定期給社團進行指導,以提高社團成員的運動技巧,提高社團干部的組織能力和業務能力。
2.2.3學校體育競賽方面的改革我校各體育競賽一般由體育教研室主辦,以系為單位進行組織。為了發揮同伴教育和同伴效應的作用,以籃球賽的組織為例,第1 個學期組織學生以 1 個大班(4 個小班)為單位報名進行 5 對 5 的籃球比賽;第 2個學期以寢室為單位組織學生報名參加 3對 3 的籃球賽。比賽的組織、管理、裁判工作均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由協會負責,學校只負責經費的支出。這樣大大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同時也能促使學生們在平常的訓練中發揮同伴教育和同伴效應的作用。
3發揮教師在課外體育鍛煉中的作用
高校中有大量的體育場地和設施,經常有很多老師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來,這時要發揮教師的指導和示范作用,同學生們變成朋友,帶動學生們進行體育鍛煉。例如,我校有 2 位男老師喜愛踢足球,但我校是一所醫學院校,男生相對較少,會踢球、愛踢球的學生少之又少。但在 2 位老師的帶動下,發展了一大批同學參與到足球運動中來,學生們的運動技能和運動興趣得到了大幅度提高,還經常和外單位進行友誼賽。
4充分發揮體育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功能
大學生的校園生活,是他們從家庭走出來,逐漸疏遠父母,走進學校,走入同齡伙伴后最重要的社會性發展過程。然而,現在的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在父母的溺愛下,或多或少有任性、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謙讓、害怕承擔責任、在交往中容易傷害別人等不足。在體育活動中應充分利用同伴關系,發揮同伴效應,能教會學生們人際交往中的技巧,學會堅強、忍讓、相互鼓勵與相互幫助,提高個人交際能力。
5結論
5.1高校體育教師應遵循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深化體育教學改革,用同伴教育的方式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5.2抓好體育代表隊和各體育協會的指導與管理,為學校的各項體育活動與競賽培養體育骨干,促進體育活動的有序開展。
5.3學校教師應當發揮自身的示范榜樣作用,與同學們共同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來,形成一個良好的學校體育氛圍。
參考文獻:
[1] 陳福亮,楊劍,季瀏 . 成就目標定向與大學生體育鍛煉參與的關系——友誼質量的調節作用 [J]. 體育科研,2013(4).
[2] 冉建 . 城市社區群眾體育活動中的同伴效應研究 [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11).
[3] 向渝 . 中學生校外體育活動中的同伴效應研究 [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4).
[4] 莫連芳 . 同伴關系與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關系 [J]. 體育科研,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