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課是體育院系普修課教學的重要課程之一,排球技術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扣球技術是最復雜、最難掌握的基本技術之一。從動作結構上劃分,扣球技術包括準備姿勢、助跑、起跳、空中擊球、落地 5 個環節。教學中部分學生雖然能較好的掌握扣球技術,但上網扣球時還是有力量用不上,有時會感覺用力很大,但扣出的球沒有力量。針對這個問題,在排球普修課扣球技術教學中,在一般常規的教學方法基礎上,要加重針對每個技術環節的力學分析,使學生能更深層次地理解正確的扣球技術、知道扣球技術中各個環節的力學原理,加快學生的扣球技術掌握時間和技術的運用效果,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1、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教學實驗法、數理統計法、對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設計了實驗方案,實施了 2 輪次教學對比實驗,對技評、達標考核成績進行了統計與分析。
2、教學實驗設計
2.1實驗對象
實驗對象為河北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 2011 級 1 班(26 人,對照班)、5 班(24 人,實驗班),均為女生;2012 級3 班(25 人,對照班)、4 班(26 人,實驗班),均為男生。
2.2實驗條件的控制
實驗前,對實驗班和對照班基礎情況(入學文化成績、身高、100m 跑、排球專項測驗等指標)進行了調查。經統計學檢驗,實驗班和對照班在智力、排球專項基礎、身體素質和身體條件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起始實驗條件基本相同,實驗分組較為合理。
教學實驗過程中均采用統一教學大綱、同樣教學進度和同等授課時數。由筆者和另外一名教師分別承擔實驗班和對照班教學。事先不對學生介紹教學方法,按常規要求在規定時間內進行教學,課外不安排任何練習內容,并控制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就實驗方面問題的交流探討,確保學生投入學習精力的一致性,確保實驗條件的均等。
2.3實驗設計與進行
對照班,按常規模式進行授課。實驗班,除采用常規的教學方法外,加入扣球技術教學力學分析并進行技術動作教學??矍蛄W分析要點包括以下 5 方面。
2.3.1扣球技術主要有準備姿勢、助跑、起跳、空中擊球、落地 5 個環節組成。助跑過程要體現步幅由小到大,重心由高到低,速度由慢到快的特點。根據球的位置,以連貫的步數與速度接近球,選擇好合適的起跳點、擊球點,恰當的起跳時機、擊球時機,動作協調、連貫有力。分析講解時重點突出扣球動作完成效果的好壞,取決于助跑起跳的銜接、助跑起跳與空中揮臂擊球動作的協調配合。從扣球技術動作結構基本因素關系看,助跑步幅、重心、速度、起跳時機、起跳點等因素是可控的,踏跳發力是可提高的。揮臂擊球效果如何,取決于擊球時機、揮臂軌跡、擊球點、揮臂速度及全身的協調用力(腰腹帶動的揮臂力量),揮臂速度和擊球力量又決定了扣球的力量,這些因素也是可控的。(圖 1)
2.3.2扣球力量大小與助跑起跳關系。起跳是助跑制動時,利用下肢猛烈蹬地而產生地面對人體的支撐反作用力及上體和手臂向上做加速動作而引起的向下的慣性力,通過支點作用于地面產生的支撐反作用力。這些支撐反作用力和重力的合力產生,可使人體向上的加速度推動人體跳離地面。根據 F=R-W(F 為合力,R 為支撐反作用力,W 為重力)即人體跳離地面的合力 F 是支撐反作用力 R 和重力 W的差。下肢各關節肌群的蹬地爆發力越大,地面產生反作用力越大,身體重心離開地面的加速度也越大,跳離地面就越高。上體和手臂的加速度越快,地面的支撐反作用力就越大,跳離地面的速度也越快。另外,支撐反作用力的水平分力,使人體獲得向后的加速度,以減小向前的沖力(即助跑速度),垂直分力和重力的合力,使人體獲得向上的彈跳力。所以,在助跑階段必須掌握好速度先慢后快、步子由小到大的節奏,重心下降,身體后傾,減小起跳時蹬地力,做好制動動作。起跳時,加大下肢的蹬地力,加快上體和上肢的上擺,獲得適宜的助跑速度與彈跳力。
2.3.3扣球力量大小與鞭甩揮臂關系。從力學觀點看,一個鏈狀物體,在質量大的一端,先做加速運動,在制動過程中,其動量向游離端傳遞,使其末梢部分產生極大的運動速度,這即是鞭打動作的力學原理??矍驌]臂鞭打動作的力量傳遞,是通過各關節相互作用力的沖量來實現的,起止于相臨環節肌肉的收縮力,使遠端環節產生加速度,而遠端環節的慣性力,又通過收縮著的肌肉及骨作用于近端環節,使其產生制動,在制動過程中,近端環節的動量又傳遞到遠端環節。在扣球揮臂過程中,附在上肢各環節的肌肉都依次收縮,經各環節的動量疊加,使身體獲得巨大的動量和速度。所以,扣球起跳騰空后,身體成反弓形,便于擊球時的軀體和上肢做相對運動,以加大揮臂距離、上體和手臂的振幅及加快手臂揮動速率。擊球時,由腰腹發力,上臂帶前臂,前臂帶手腕的抽打動作,使全身的協調力量集中于手上,加大擊球力量。
2.3.4扣球力量大小與擊球手臂揮動軌跡的關系。根據線速度是角速度和轉動半徑的乘積,即 V= R(V 為線速度, 為角速度,R 為軌跡半徑)。在揮臂的角速度不變的情況下,揮動越直,擊球點越高,揮動半徑越大,線速度越大,扣球也就越有力。因此,在揮臂初期,手臂的彎曲是必要的,這樣縮短手臂以肩為軸的轉動半徑,減小轉動慣量。提高轉動的角速度,隨之伸肘加長轉動半徑,增加揮臂的線速度。
2.3.5扣球力量大小與揮臂速度的關系。擊球是應用力學中的碰撞原理進行的。根據動量定理:F·T=MV。(F 為力量大小,T 為擊球時間,M 為排球質量,V 為初速度),扣球時給球的力量越大,觸球時間越短,球的初速度越快,則球的運動速度越大,扣出的球越有攻擊性。
3、結果與分析
3.1扣球 4 個技術環節技評考核成績結果比較
從表 1 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實驗班的揮臂動作(揮臂速度、軌跡、時機、擊球點)、協調用力與對照班相比有非常顯著性的差異(P<0.01),助跑起跳、包球實打差異不顯著(P>0.05)。
3.2教學比賽扣球技術情況統計結果對比
每輪實驗后,將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各分成 4 組,每班各組之間進行 2 場 5局的教學比賽。通過統計,實驗班在比賽中扣球的技術統計情況明顯好于對照班。(表 2)
3.3期末扣球考核成績對比
實驗班的教學實踐,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期末扣球單項成績對比中,實驗班高于對照班。第 1 輪的扣球技術考核中實驗班優良率比對照班高 32.1%,及格率高 12.5%,經 X2檢驗,P<0.05;第2 輪的扣球考核中實驗班優良率比對照班高 17.4%,及格率高 8.0%,經 X2檢驗,P<0.05。2 輪實驗后檢驗結果均表明,實驗班與對照班存在著顯著性差異,實驗班的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班。
4、結論與建議
4.1將力學知識貫穿于扣球技術教學中,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4.2可使初學者盡快地掌握正確的扣球技術,深刻領會扣球技術原理,有效提高學生的扣球技術運用能力。
4.3對技術動作的力學分析,不僅適合于扣球技術的教學,而且可以運用到排球技術的傳球、墊球、發球、攔網的技術教學中。
參考文獻:
[1] 唐金根,鄭已媛 . 力學原理引導排球扣球技術教學的實驗研究 [J]. 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9(9):99-102.
[2] 劉闖 . 生物力學在排球扣球動作技術中的應用分析 [J]. 體育世界:學術版,2011(5):106-107.
[3] 羅建新,楊慶辭,等 . 運動生物力學[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8):14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