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學體育教育功能進行研究的方法多種多樣。方法不同,研究的結論也就有所差異。我們可以通過定量分析等實證主義的方法,也可從現象學、社會學、心理學、符號互動理論等社會科學領域的學科里邊常用的方法中借鑒。從具體研究方法來看,研究大學體育教育功能最重要的應該是觀察法?;诖?,本文擬對現象學理論在研究當前我國大學體育教育功能中的價值和意義做一探討。
1、 傳統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近些年來,部分學者在研究大學體育教育功能時往往缺乏一定的深度,許多問題往往不得其解。面對這些困惑,我們有必要對大學體育教育功能研究的方法論問題進行反思。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學術界開始了一個補課性質的科學研究方法的探索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出現了簡單地對西方科學哲學思想借鑒、甚至模仿的現象,體育科學研究領域自然也不例外。從上個世紀80 年代起,體育科學研究領域逐漸開始運用科學實證的方法來進行學術探討??陀^來講,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體育科學研究的進程。
然而,隨著體育科學領域研究主題的深入,以及研究領域的不斷擴展,部分學者發現單一的實證分析方法并不能解決體育科學領域中的所有學術問題。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種方法所能解決的學術問題還比較有限。特別是面對大學體育教育中的一些意識形態領域的問題,實證分析方法的應用有時會受到更多的限制。在對當前我國大學體育的教育功能進行研究時,這種問題尤為突出??梢哉J為,正是由于人們在哲學層面的方法論的運用方面存在著誤區,才導致了人們在體育教育這一實踐層面研究中出現的困境。
從歷史上看,科學實證這種研究方法在反對經院哲學、推動世界自然科學的發展方面具有無可置疑的積極意義。但是,在孔德將這種研究方法納入到社會學的研究領域以后,它所產生的消極作用便是對人類理性的一種漠視。當前我國體育領域的部分學者在一般的方法論層面所倡導并秉持的基本上就是這種實證主義,他們神化了“實證分析”。在將大學體育教育的對象物過度細化為所謂的“單體”時,他們沒有注意到這種哲學取向就像一把錘子一樣,把大學生的體育體驗的整體擊打成了碎片。從實質上來看,體育教育就是一種特殊的體驗過程。在這種過程中,大學生通過各種體育活動,獲得難以忘懷的種種體驗。非常重要的是,他們在這種體驗中獲得一種身心都得到發展的特殊教育。研究發現,在探討大學體育教育的功能之類的問題時,那些所謂的“科學實證”的方法則像一把錘子,斷然將作為意識整體的體育體驗敲打成為碎片化的單體。
統計表明,我國許多體育學者在研究大學體育教育的功能等體育領域的問題時,往往喜歡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以此來提高自己研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但其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因為我們在研究某些課題時,多元統計分析方法、定量的賦值等,在面對意識,或者心理體驗方面的問題時,則會顯得十分無能為力或者無所適從,因為大學生的內心感受和情感體驗通常難以用數量尺度加以測度。
2、運用現象學理論闡釋大學體育教育功能的必要性
當前我國體育教育研究領域中許多問題的探討缺乏深入,從根本上來看是某些學者過于相信科學實證方法在科學研究中的普遍適用性和重要性。早在 20 世紀初,現象學大師胡塞爾就已經非常理性地察覺了歐洲在哲學和科學研究領域中所存在的問題和危機。他對“人之此在”非常關注,最終通過追問“意義”何以可能而把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歸結為相對于生活經驗的形式\\( 意向結構\\) ,從而在認識論上給主體性的回歸留下了空間。
在胡塞爾的現象學那里,除了這種對意向性的正視之外,還包括對現象本身\\( 實事\\) 的尊重,即強調本質直觀的重要性。在胡塞爾的思想中,一個基本的信念就是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復,哲學的偉大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探究而得到體現。鑒于此,胡塞爾的現象學非常排斥中介的因素,他把直觀的把握或這個意義上的直觀看做是一切知識的來源和檢驗一切知識的最終標準。這樣一種哲學方法,在面對人類生活經驗、心理體驗、意識形態等問題時,就表現出了不同尋常的適應性。遺憾的是,在當前我國大學體育教育功能的研究中,許多人表現出了一種過度分析的傾向———將大學體育教育過程“分析”為單體,將單體的價值“分析”為各種不同價值的物理組合。很明顯,這樣做是不妥當的。而現象學對大學體育教育功能的研究卻顯示了無可比擬的優勢,因此,以它作為對當前我國大學體育教育功能進行研究的方法論基礎尤顯必要。
3、 現象學視角下的大學體育教育
3. 1 大學體育教育功能研究過程中兩個世界的區隔
從現象學的視角來研究大學體育教育的功能,必須從學生的體育體驗著手。這就要求我們把以體育體驗為內核的大學體育教育過程從日常生活中剝離出來,從而塑造一個“體育教育世界”。這種“體育教育世界”即為大學體育教育活動中所有事件的總和,并與我們平時的“生活世界”相對應,且包納著諸多的“體育教育情境”。這個獨特的“體育教育世界”的構建,可以為我們進行體育體驗方面的研究搭建一個良好的平臺。另外,為了使本課題的研究建立在可靠的邏輯基礎之上,我們也需要將大學體育教育現象與日常生活現象加以區隔,以便凸顯體育教育的特征,從而得以揭露大學體育教育的實質及功能。
在本研究中,我們將生活世界理解成大學生日常所居的世界。它包含了構成大學生日常生活的所有事件的總和,但唯獨不包含\\( 充量僅僅局部地包含\\) 體育教育世界的事件。根據現象學的理論,大學體育教育是不同于日常生活的一種經驗過程。盡管我們知道,在一個人的生活世界當中,個體所經驗的各種事件中可能還有比體育教育更具有“特殊”性質的事件,但由于它們不是本研究所關注的對象,因此,我們可以將其歸入日常事件當中,并且可以忽略其意義。如此,我們即可得到一個常規性的生活世界的概念,它由大學生日常的工作、學習、生活和一些偶然事件所構成,這些事件的集合可能形成的對大學生的情感的影響,最終在很大程度上構成了他們接受體育教育的動力。
在現象學的語境中,大學體育教育世界是不同于日常生活世界的一種嶄新世界。首先,在空間上,大學體育教育世界總是大學生與生活世界的一種暫時的隔離。他們先是離開它,然后再回歸它。在這個背離和回歸的過程中,大學生的身心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其次,在時間上,大學生在體育教學場所所度過的時間,相對于他們日常所據有的完整的時間而言,將是一種永久性的逸出或漏損。如果大學生的全部生存意義由日常生活世界所給定的話,我們可以將其視為一種完全意義上的逸出或漏損。由于大學體育教育不是純粹的消磨時間,而是借助于體育活動發現意義、培養學生,致使逸出于生活世界的這段時間具有了本體的和發現的意義。
3. 2 大學體育教育過程中的學生體驗
體驗這個概念,在歷史上可以溯源到西方的古希臘哲學。除了神話中的“回憶”理論以及關于“酒神”的說法之外,西方最早的有關體驗或類似概念的闡述,則是柏拉圖的“迷狂”。
以后經過中世紀的漫長黑夜,體驗這個美學范疇在德國古典學那里又進入了復蘇期。在盧梭之后,席勒觀察到了現代社會的科學技術、工業文明對人的本性的摧殘,痛感人的“完整體”正在被“分”為“斷片”,對此,他提出了“通過體驗\\( 游戲\\) 這一絕對中介使人的被分裂的感性本能與理性重新融合為完整體”的理論。
從本質上來看,大學生的體育教育過程中的體驗既是一個心理過程,也是一個物理過程; 是一個時間現象,也是一個空間現象; 是一種個體的行為,但也屬于一種社會行為。由于體育教育體驗發生在體育教育世界當中,因此它以體育教學場所的邊界為邊界。而就其本身而言,它在經過一個物理的時間和空間變換之后,為體驗主體帶來的是心理上的種種變化。這種變化在某種程度上和某些方面是預先所期望的。但在某種程度上和某些方面,它又可能是意外的一種獲得。但不管怎樣,在體育教育的體驗過程中,大學生個體一直在整體地把握著這個體驗過程。他們希望通過努力實現事先建立起來的某種期望,或者通過積極地營造并串聯各個典型體育行為發生的情境,最終實現體育教育的目的。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變得十分突出,他們不會以物理的目光將體育體驗的客體肢解成破碎的斷片,因為那不是大學體育教育的目的所在,也不是大學生接受體育教育的意義所在。
4、 結論
當代大學體育教育功能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學生的體育體驗。根據現象學的理論,體育體驗研究在主體上是對大學生接受體育教育時的心理而進行的研究。由于大學體育教育目的的規定性,體育體驗這個心理問題突出地展現在情感層面,并且以愉悅的程度最終反映體育體驗的質量,以及大學體育教育的諸多功能。為此,本文提出了諸如生活世界、體育教育世界等概念。這些內容的探討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研究當前我國大學體育教育功能的一個重要基礎。
參考文獻:
[1] 王岳川. 現象學與解釋學文論[M]. 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9.
[2] 候均生. 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M]. 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
[3] Schutz A. Collected Papers[M]. Vol. The Hauge: MartjnusNijhoff,1962.
[4] 揚文軒. 體育原理[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13 -46.
[5] 楊春玲,高玲娣. 大學體育[M].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 8: 5- 10.
[6] 倪梁康. 現象學的始基———胡塞爾《邏輯研究》釋要[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7] 薛涌. 美國大學原來是這樣的[M]. 漓江出版社,2011.1.
[8] 張素雅,田友誼.“教學機智”研究誤區的多維辨析———基于現象學教育學的視角[J]. 現代大學教育,2013,3:22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