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出身農家,深刻了解農民的個人特質與中國革命的主力軍是農民的特點相契合,他清楚農民保衛自己家園的急迫性。
1917 年,年僅 20 歲的毛澤東出于對“人本大原”的認識,在《新青年》第三卷 2 號上,發表了以“二十八畫生”署名的著名的體育論文《體育之研究》,他認為:“體育之主旨,武勇也”,武勇則指猛然、不畏、敢為、耐久等,這都是意志品質的體現,意志品質“固人生事業之先驅也”“北方之強,任金革死而不厭;燕趙多悲歌慷慨之士;烈士武臣多出涼州”。這是近代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份體育文化珍寶,也是他早期的體育論文?!艾F今文明諸國,德為最盛,其斗劍之風,播于全國;日本則有武士道,近且因吾國之緒余,造成柔術,觥觥乎(一二)可觀已?!彼v觀世界國家,認為國之強弱與國民體質有關,體質如何提升,與其思想認識有關,如德、日兩國,是當時世界上國力最為強盛的國家,國民的體質相比其他國家也要好許多,這兩國的國民從思想上就認識到了國民不強,則國家不強盛之道理,所以毛澤東在他的文章里舉出這兩個國家的例子,來警示世人。
1.張學良體育救國思想
張學良(1901 年 6 月 3 日~2001 年 10 月 14 日),生于遼寧省鞍山市臺安縣桓洞鎮鄂家村張家堡屯(今屬臺安縣),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的長子。他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愛國將領、政治家、軍事家?!盎使猛褪录敝?,他繼任為東北保安軍總司令,主政東北,拒絕日本人的拉攏,堅持“東北易幟”,為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積極主張抗日,反對內戰,曾同楊虎城將軍一起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促成國共二次合作,結成抗日統一戰線。在其主政期間,他大力發展東北教育事業和體育事業,在當時,東北的體育事業可以說是全國發展的最出色的。在他主政時期,創造了不少我國體育歷史上的第一,例如:他創建了中國第一所新式體育場;他促成了我國首位運動員參加奧運會;他資助成立了第一支中國女子壘球隊;他還在遼寧舉辦了首屆中外運動員對抗賽。他不僅在思想上重視體育,也在實踐中為體育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愛國人士體育救國思想相同點與不同點的比較
2.1 體育救國思想的相同點
四位愛國人士的“體育救國”思想的最核心內容就是“強國必先強種”,他們從理論指導、精神提高、發揚民族傳統以及提高國家軟實力等發面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無論以何種方式、何種手段,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抵抗外辱侵略,提高國民戰斗力,富強國家。
2.2 體育救國思想的不同實踐途徑
毛澤東的“體育救國”思想,是建立在廣大人民生活的現狀上?!绑w育一道,配德育與智育,而德智皆寄于體。無體是無德智也。顧知之者或寡矣?!薄耙坏┥聿淮?,德智則從之而隳矣?!?/p>
毛澤東在教育的理念上提倡“三育并重”,即,德、智、體全面發展,在上一言中,他把體放在了三育的首位,他認識,人的身體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德與智的教育也不會達到好的效果,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就沒有生活的根本,沒有生活的根本,就不會投入到挽救民族危亡,挽救國家危亡的戰斗中去。所以,身體教育,體育鍛煉才是毛澤東救國思想的基礎。
張學良所生活的年代是中國最恥辱和最黑暗的時期,張學良的教育思想是在期待國家內部和平統一,抵抗外部侵略的危機意識下形成的。張學良認為,如果沒有好的身體,那么就是學問再好,恐怕也是沒有用的。教育屆就是他“體育救國”思想實踐的重要途徑。體育代表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健全的身體是智育的載體,體育的目的正是增加學生的身體素質,來為學習打下良好基礎。他不僅認為體育是教育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認為體育與挽救民族危亡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健身強國、抵御外侮;強國必先強種#強種必先強身,并在學校推行嚴格的軍訓制度,通過提倡和重視體育,不僅可以改變國人東亞病夫的形象,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實現國家民族的復興他作為一名偉大的愛國將領,對體育發展的支持正是他愛國深情的表現,作為軍人的他,懂得強健體魄的重要性,也更懂得救國需“救種”,要通過提高個人體質的同時來促進國家的體魄,他的這些思想,在客觀上,大大促進了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為日后的民族戰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總結
經過比較,無論是什么時代,無論是什么階級、地位、出身、受教育的程度。四位愛國人士的“體育救國”思想不盡相同,都是心系國家安危,以挽救民族危亡,喚醒國民意志為己任。雖然四位愛國人士的“體育救國”思想的實踐途徑不同,但“強國”“強種”的核心價值卻是相同的。他們的“體育救國”思想中都含有“強國必先強種”的理念,他們從國民生存現狀出發,深知國民需要一個和平、復興的國家。但是,國民只靠一己之力是無法改變的,所以他們提倡強健體魄,保衛民族,保衛國家。這一思想在當時社會是一種比較先進的思想,他們看到了列強的先進與根本,實質是國民的強弱所決定國家的強盛。雖然我們在國際上已成為體育大國,但是,任何時期,“體育救國”的思想精髓是不能摒棄的,它將會成為我們在國際體育競爭中的,乃至國力競爭中的核心價值。
參考文獻:
[1][2]毛澤東.體育之研究.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79.
[3]楊樹標等.張學良家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4]張友坤,張學良年譜[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
[5]孫景悅等.張學良與遼寧教育[M].香港:香港同澤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