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政策指政府、機構、體育組織或個人為實現體育發展目標而訂立的計劃.臺海兩岸人民同根同源,種族同一淵源,文化同一源流,各種條件相近.但是由于歷史原因,造成了中國人民分治臺灣海峽兩岸.兩岸經歷了四十多年的不相往來與隔絕,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差異 .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和文獻,實地考察臺灣體育政策的現狀,對海峽兩岸競技體育、學校體育和群眾體育的政策走向、優勢劣勢和異同點進行比較研究與分析,找出兩岸體育政策中可以借鑒和吸取的經驗,為以后兩岸體育更好的融合打下基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 兩岸體育政策概述
1. 1 大陸地區體育政策
中國領導人歷來重視體育運動,1952 年起就成立了國家體育委員會.1995 年8 月29 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這是我國第一次把學校體育、競技體育、群眾體育等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加以規范 .近年來,大陸地區體育發展非常迅速,取得很多巨大的成就,中國政府為了使體育的發展越來越全面性、系統性、長期性與前瞻性,特別成立了中國體育發展戰略研究會、國家體育總局政策法規司,這兩個機構的設立對中國體育的政策制定、研發具有深遠的意義 .
大陸地區體育政策的制定機構主要有三個,其一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它使體育政策隨著政策改革而做出某些調整; 其二國家體育總局政策法規司,研究制定體育工作的政策法規,對體育體制改革問題進行調查并提出解決方案,指導體育理論和體育發展研究,擬訂體育事業發展規劃草案,提出政策建議,調查研究體育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并提出方案,為職能部門提供參考; 其三中國體育發展戰略研究會,主要是研究和提出體育戰略思想及戰略方案,為體育決策提供發展建議[1].
大陸地區競技體育政策主要是指國家為創造優異成績,奪取錦標所頒布的政策.國家體育總局設立"競技體育司"主管競技體育方面工作,制定《運動員技術等級管理辦法》、《全國性單項體育協會命名訓練基地監督管理辦法》、《國家體育訓練基地管理辦法》等政策.
大陸地區學校體育政策是針對學校體育的特定問題,各種有關學校體育政策、法規由中共中央、全國人民代表人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國務院、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等中央政府層的國家機構所頒布 ,2011 年發布的《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在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實施"體育、藝術 2 十 1 項目"的通知》和《切實保證中小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的規定》兩項政策是貫徹"堅持全面發展、全面加強和改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要求,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國家重視群眾體育的建設和發展,國家體育總局下設群眾體育司,非常重視群眾體育政策的執行權和執行進程的檢查與監督 .近年群眾體育發展迅速,形成了民族傳統體育、休閑體育、農村體育、老年人及特殊群體的體育共同發展的繁榮景象,并頒布相關政策: 《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全民健身條例》、《全民健身計劃\\( 2011 - 2015\\) 》、《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和《雪炭工程》等.
1. 2 臺灣地區體育政策
1954 年臺灣"教育部"恢復設置國民體育委員會,1958 年撤銷,1961 年再恢復為"教育部"國民體育委員會,1973 年教育部設體育司,1997年"行政院"設體育委員會,2012年"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及教育部體育司,合并為教育部體育署.
臺灣地區"教育部"為積極推進全民體育、終身體育,制定了《積極推進全民體育運動計劃》、《積極推進全民體育重要措施實施計劃》及《體育建設中程計劃》,為臺灣人民的身心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1982 年《國民體育法》修正公布.
1987 年臺灣地區"教育部"邀請體育學者與專家重新研究并審定修改《積極推進全民體育運動計劃》,包括健全體育行政法規制度,增進人民健康、衛生、體能,加強培訓優秀運動員,促進體育競技水平的提高,加強體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等等.
1997 年臺灣"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成立,成為臺灣最高體育行政管理機構,編訂了臺灣地區第一本《體育白皮書》.同年第三度修正《國民體育法》,由新設置的"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主導,以"強化國民體質"與"提高競技實力"為雙軸,由硬體設備、軟體資源、人才培養、宣導研發四條策略為輪,其重點與特色就是強化人民的體質和提高競技實力.
2013 年 1 月 1 日,臺灣地區成立了"教育部體育署",規劃和制定"體育政策白皮書",主題為"健康國民、卓越競技、活力臺灣",其中"健康國民"主要在營造富而好動的健康臺灣; "卓越競技"旨在強化運動人才提升國際競爭力; "活力臺灣"則為活絡運動產業與建置優質運動文化; 體育再分為學校體育、全民運動、競技運動、國際及兩岸運動、運動產業及運動設施等六個主軸議題,以全民體育為基礎,運用多種方法,提高整體體育運動水平,進而躋身國際體壇,成為有一定體育地位的地區.
2 兩岸體育政策比較分析
2. 1 相同點
海峽兩岸現階段的體育都是由競技體育、學校體育和群眾體育組成的有機整體.三者有不同的對象、目的和作用,有各自的發展規律,又互相聯系互相促進; 學校體育為群眾體育、競技體育的發展提供基礎; 群眾體育為學校體育、競技體育發展提供社會環境,競技體育為學校體育、群眾體育的發展添注動力[1].兩岸現階段體育政策的共同優點和共同缺點如下,見表1:
2. 2 不同點
海峽兩岸的體育政策都以競技體育為主導,群眾體育為輔,學校體育為基礎,這三個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影響[1],存在以下不同點:
2. 2. 1 競技體育
大陸地區競技體育政策是由國家體育總局主導,為政治服務,實行舉國體制,有思想統一,訓練統一,組織一條龍,高度集中化的特點; 政策內容主要針對高水平運動員,包括運動員安置、訓練和獎勵等方面; 政策制定有國家體育總局或其他研究機構作長期的探討,具有科學性、可行性和前瞻性.
而臺灣地區的競技體育政策是由臺灣"教育部"主導,以學校體育和全民體育來推動,使其逐步市場化.對優秀運動選手有四級培訓體系、輔導機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教練培養等方面,都有具體的政策,包括《準備參加亞奧運會選訓計劃》\\( 1968 年\\) 、《國軍運動人才培訓》\\( 1974 年\\) 、《體育競技代表隊服補充兵役辦法》\\( 2001 年\\) 、《運動人才中長程培養計劃》\\( 2009 年\\) 等.
競技體育政策是由"教育部"體育署、體育運動總會、"奧委會"一起來執行,對競技體育政策認識不足; 缺乏專門的機構或組織做系統的研究; 對高水平運動員的保障較少,難以出成績[1].具體見表2:
2. 2. 2 學校體育
大陸的學校體育政策由國家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和體育運動委員會共同參與制定,特點是加強學生政治思想教育,注重體育教育功能,重視學校體育課程 .一方面是發展專業體育院校,改革招生辦法,努力建設一支高水平的訓練隊伍,為發現和培養大量的體育后備人才打下基礎; 另一方面是使學生注重衛生保健、增強體質,培養終身體育的良好習慣,提高未來的勞動生產率[1].臺灣地區的學校體育政策以臺灣"教育部"為主導,學校體育政策充分給予權利由學校來執行,教育行政機構發揮其輔導監督的作用.他們注重體育教學改革研究,注重體育娛樂化發展,重視殘疾體育實施,提升體育活動及運動團隊質量,促進學生的體育意識,鼓勵學生探究性學習,養成終身體育的意識習慣[15].主要政策有: 《學生體適能計劃》、《國中小學生普及化運動方案》、《自行車推廣計劃》、《游泳推廣及海洋運動教育推廣方案》等等.
臺灣地區適應體育\\( 適應體育: 指為不同個體的特殊要求提供改良的體育活動.如殘疾體育、老年體育等等\\) 發展態勢良好,重視每一位學生平等參加體育活動的權利,并有開放相應的專業."教育部"于1994 年擬定《改進推展特殊體育教學實施計劃》,并于1999 年持續推出為期五年的《適應體育教學中程發展計劃》,2003 年公布《增進適應體育發展方案》,積極推動適應體育.而大陸地區還沒有相應專業,也沒有專門機構 .見表3:
2. 2. 3 群眾體育
大陸的群眾體育政策由國家體育總局來制定和協調執行; 國家體育總局群眾體育司領導和宣傳,有系統的研究體系.
群眾體育以增強身體健康與素質為主,促進群眾體育發展,近年來群眾體育發展迅速,形成了民族傳統體育、休閑體育、農村體育、老年人及特殊群體的體育共同發展的繁榮景象; 臺灣地區群眾體育政策由臺灣"教育部"與其他內政部門共同制定,也有一定的參與,以體育運動的全民化、社區化、休閑化為主,重視健康資訊平臺和身心障礙國民體育活動,提高運動志工質量,推崇國民運動卡.主要有《陽光健身計劃》\\( 1997年\\) 、《運動健康促進計劃》\\( 2000 年\\) 、《運動人口倍增計劃》\\( 2002 年\\) 等等.政策執行由體育運動總會、各個單項體育運動協會、企事業單位來辦理,政府負責監督,經費輔助和場地提供等等[1].見表4:
3 結論
海峽兩岸的體育本是同根同源,中間因為政治原因而導致暫時性的分開,體育的發展也有分道揚鑣,由于國共兩黨政策各有不同,體育的發展有了各自的特點.
大陸地區主要由中共領導,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體育政策由國家決定,并借助媒體進行大量宣傳報道.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及縣市都有體育專門機構,貫徹中央的體育政策.大陸地區的體育以舉國體制為主,集中力量以提高運動水平,爭取國家榮譽為目的.有完整的政策研究和執行體系,思想統一,為精神文明建設服務.但是有時會造成體育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缺乏.在"體育強國"的目標下,權力過于集中,造成金牌至上的思想,這些都影響著體育的發展.盡管學校體育和群眾體育的發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特殊群體的體育發展相對滯后,金牌熱使學校體育及群眾體育無法得到競技體育相同的地位.
臺灣地區的體育政策以"憲法"為原則,受民意和執政黨的影響較大.2013 年成立"教育部"體育署,全面領導體育政策的發展.臺灣地區實行的是三民主義,群眾體育發展態勢良好,政府大力推行體育的全民化、社區化、大眾化,大多事業單位的運動場地都向民眾開放,民眾的體育意識相對較好.而競技體育多以高校培養為主,朝著職業化的發展道路,推出了眾多競技體育的政策,但由于經濟等因素,使專業運動員的經費和后勤大多都得不到保障; 學校體育則以興趣為導向,著力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推進適應體育的發展,重視殘疾體育的實施,這些是大陸所缺失的.但由于來源多元化,整合有限,加上沒有專門的政策研究機構,致使臺灣地區體育政策的連貫性不好,行政運作不健全,運動技能水平停滯不前等等.
4 展望
海峽兩岸體育政策經過對比分析,互有優劣,也帶來一系列問題,思考和謀劃大陸地區相應的體育對策,必須淡化政治色彩,深化和加強合作與交流,互補共進,促進兩岸體育的發展,為今后的融合打下基礎.
4. 1 健全體育行政機制運作
建立一套以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國家奧委會等三個機構良性的互動模式,促進各機構之間交流與互動,有效整合各類體育事項,使效率最大化,使競技體育、學校體育、群眾體育協調發展.加強體育政策研究,適當下放體育權力,改善民間體育運動組織,推動體育更快更好的發展,開創體育事業新局面.
4. 2 重視體育教學,發展適應性體育
要采取有效措施解決目前體育教師專業水平不高、隊伍不夠穩定的問題.加大學校體育經費投入,優化優秀運動人才的培養機制,改善學校體育場地設施等.學習臺灣地區的探究性學習和以興趣為導向的方法,提高學生的體育興趣與意識,培養終身體育的習慣.加大對體育教學教法的研究力度,創新體育教學模式與方法,修訂體育成績評價方法,完善體育升學考試.
應重視學生個體差異,發展特殊群體的體育活動,尊重每個人享有體育運動的權利,加大對適應性體育的研究.保證一定數量的特殊體育活動場地,推動適應性體育的發展.如坐式排球、盲人舞蹈、輪椅籃球等等.
4. 3 扶持群眾體育,擴增體育人口
體育大眾化是體育發展的基石,也是為提高運動技能水平鋪平道路.要優化體育運動文化,整合體育資源,鼓勵全民參與的趣味體育活動.有效利用媒體宣傳體育運動,使大眾對全民運動、終身體育有更深刻的認識,不斷加大對群眾體育的政策支持,促使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積極參與體育活動,宣傳各類體育知識.鼓勵學校體育教師為社區體育活動服務,激發全民運動興趣,發展體育人口,提升體育技術,達到全民體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鄭光慶. 臺灣海峽兩岸現階段\\( 1980 -1992\\) 體育政策之比較研究[D]. 臺灣體育學院,1992.
[2] 閆華. 中國舉辦奧運會前后體育政策的發展變化之研究[J]. 遼寧體育科技.2010,\\( 2\\) :6 -7.
[3] 田雨普. 努力實現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的邁進[J]. 體育科學.2009,\\( 3\\) : 5 - 10.
[4] 陶克祥,張文天. 學校體育政策的倫理研究[J]. 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12,\\( 3\\) :97 -100.
[5] 劉寧,劉靜民,張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學校體育政策、法規演變脈絡之研究[J]. 體育科學.2009,\\( 12\\) :90 -94.
[6] 馬宣建. 論中國群眾體育政策[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 2005,\\( 6\\) :5 -11.
[7] 林國棟. 臺灣百年體育政策發展回顧與前瞻[J]. 學校體育\\( 臺灣\\) . 第125 期. 2011\\( 8\\) .
[8] 教育部體育署 - 維基百科[OL].
[9] "教育部體育司"簡報,臺灣"教育部體育司"[M]. 1991 年 11 月11 日,pp: 18 - 29.
[10] 臺灣"教育部體育司"編印. 體育法規選輯[M]. 1990 年 6 月.pp: 13 - 45.
[11] 臺灣"教育部"體育署. 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OL].
[12] 陳少堅,謝軍. 海峽兩岸體育交流事務的處理與展望[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0,\\( 7\\) :26 -29.
[13] 王書彥,周登嵩. 學校體育政策執行力的評價指標體系[J]. 體育學刊.2010,\\( 6\\) :54 -58.
[14] 適應性體育 - 百度百科[OL].
[15] 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鑒[M]. 臺灣"教育部"教育年鑒編纂委員會\\( 1987\\) . 臺北: 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