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武術教育為武術的傳承、發展和傳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推動了武術運動的全面發展。然而,隨著社會的轉型和人文精神需求的多元化,學校武術教育作為秉承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存在的諸多問題令人深思。為此把武術教育作為學校傳承武術和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既能保障武術文化傳承的整體性,又能培養出更多更好的專門人才服務于社會,是高校武術教育肩負的歷史責任。本文將弘揚和培育學生武術精神融入武術教學中,旨在把武術教育作為當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徑。
1 武術的教學價值
武術教學是通過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能、知識,同時使身心獲得全面發展并形成特定理念的動態過程[1].武術教學作為傳承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最有效的載體,在不同歷史時期呈現出不同的教學特點和價值取向?!靶枰笔俏湫g教學存在和發展的動力,正是因為武術教學的特殊性和獨特功能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價值需要,從而使武術教學在社會的進程中實現其存在的價值。
武術教學的本身就是系統傳授技能和武德教育的過程,能使學生從身心、技能和道德人格等方面得到全面教育的塑造。教與學是師生雙向的活動過程?!敖獭闭吲c“學”者的行為和思想展示,對武術教學本身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2].武術教學從傳統的師徒關系,到現代武術教學中的師生關系,雖說稱謂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但其實質并未發生根本的變化,都是在“師”的指導下對武技的認識和互動的實踐過程,以武技內容和傳統武術文化為育人的核心。武術教學價值具有鮮明的特點,是以滿足學生主體需求為目的。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授,使學生在學習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動態教學過程中,既感到武術教學的靈活多變和嚴謹,又能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使意志更強,品質更堅。同時在武術文化的學習中能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和道德情操。武術教學對教師而言是自身價值的體現,是傳道、授業、解惑的欣慰。
對學生而言是知識的積累、技能的提高,也是情感體驗、智力發展、品質培養的過程。這種德藝兼修,“技學有進、修身有為”注重武德修養為先導的教育觀念,符合和諧社會發展的需要,對文化的傳承和學生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2 武術精神的內涵
武術在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深受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影響,逐步形成了“精忠報國”“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尊老愛幼”等諸多世人所崇尚的傳統美德和思想觀念,形成了占據主導地位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一思想觀念是蘊藏在武術文化深層的武術精神。武術精神是武術文化的重要部分,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象征著華夏民族,同時也象征著飽育儒、道、釋思想的東方文化[3].武術精神是一種普遍認同和共同遵守的品格,其內涵概括為三個方面。
2.1 個人和武德修養的認同
由此產生的“武之為道,品為上,德為先”等,表現為個人的品行與社會道德聯系,“德藝雙修”是個人修身養性的重要手段,磨礪出堅強的意志品質、將內在的修煉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完善自我?!暗滤囯p修”是人們所崇尚和普遍認同的,沒有認同,就不可能形成共識,認同一旦消失,中華武術也就不可能延續至今。
2.2 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和集體的道德觀念
即武術在長期實踐中形成和積淀下來的文化思想、傳統美德和價值觀念。表現為“匡扶正義”、“見義勇為”“和睦相處”和“以武會友”等。而美德和價值觀念是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結晶。
2.3 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
愛國主義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和主線,愛國主義精神與國家強盛密不可分。武術中所崇尚的“愛國、修身、正義、助人”是尚武精神的具體體現,不僅能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精神,尚武精神更是一種民族的精神。
隨著人們對武術精神理解的提升,武術精神不僅體現在習武者的品德方面,而是上升到武術傳統文化的層面上,以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的武術精神。武術精神是指從事武術運動中的個人、群體和武術文化中表現出來的思想、品質和價值取向,是武術文化中核心的內容,達到“天人合一”的真、善、美境域,以便把握其規律,不斷發展創造,用以指導人的全面健康發展,具有動員和團結的力量。
3 武術教學與武術精神教育的融合發展
武術精神作為一種文化類型精神品質,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具有自己鮮明的民族個性,具有其他文化不可取代的品質[4].
3.1 武術教學能培養學生的尚武精神、激發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溫力教授在《武術與武術文化》一書中指出:“梁啟超所推崇的尚武術精神應該說是一種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崇尚勇武為特征的中國傳統的剛健有為的民族精神,是一種每一個中華民族的成員都應具備的崇高的社會公德----這種精神和態度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崛起和振興所必需的?!?/p>
縱觀中國武術的發展史,許多文武雙全、技藝高超,或者普通習武者在長期的歷練中,受到傳統文化和尚武術精神的影響,人民和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在民族興亡和國家安危之時,不畏強暴、不怕流血犧牲的高尚品質和動人事跡, 教育和激勵著每位中國人。因此,重視武術教學,并將尚武精神融入教學的實踐之中,就是要讓學生通過對尚武精神的感悟和解讀,將其融入到自己的血液里,內化成激勵自己自強不息的精神。學生的品質和修養在學習中得以升華,樹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3.2 武術教學能磨練學生堅忍不拔的精神,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
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理念,是推動民族發展和富強的巨大動力。武術歷經千年,傳承著剛健有為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深刻體現。武術歷來注重技藝的“爐火純青”,追求精湛技藝是艱辛而漫長的過程,是習武者“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與嚴寒、酷暑斗爭的過程;是不懈追求身心全面發展的過程;是“內練精神氣、外練筋骨皮”精益求精、勤學苦練的過程;更是勇于拼搏和意志品質磨練的過程,這是自強不息精神的具體體現。在武術教學中,能使學生在習練過程中體悟到技術上的點滴進步離不開努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更是長年累月刻苦磨礪的結果,從而使學生在生活實踐和成長的道路上,養成勝不驕敗不餒、吃苦耐勞、果敢頑強的精神。只有具備堅韌不拔的精神和良好的意志品質,才能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3.3 武術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道德觀念,塑造健全的人格
武術作為一項體育運動項目,一種文化事業,已成為學生學習內容的一部分,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育人環節[5].中國武術從內容、形式和所崇尚的習武理念都彰顯出中華民族的的優良品質。
由古至今,武術教學一直把“禮”“德”作為習練武術的格言,倍受推崇?!拔丛曃湎葘W禮、未曾習武先習德”被視為武術傳承不變的鐵律和指導思想,要求習武者自覺遵守社會公德,不為名利,樂于助人。
武術中的“禮”代表著一種思想,有明確的要求和規矩,從武術本質角度看,它是武術延續至今良性循環的微妙而關鍵的連接環節?!暗隆笔切袨闇蕜t、規范。盡管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但人們對社會文明程度的期盼越來越高,我們更應崇尚傳統美德,這種美德是社會所倡導的。把高尚的品格融入武技之中,以崇德尚仁對人的行為進行規范, 有著深刻的社會價值。習練武術不僅是“體悟”的過程,也是武術傳統文化“領悟”的過程,更是品行修養不斷提升的過程,通過武術技能的學習和文化的熏陶,使學生的人格在學習中不斷得以升華,更加珍惜生命,崇尚自然,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對塑造立身正直、善惡分明等優良品質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及健康的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 結語
武術教學價值是多元的,既能滿足學生的身心需求,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又能使學生在教學的實踐中學習掌握武術知識和技能,陶冶情操、培養意志,塑造健康的人格。因此,重視武術文化的傳承是塑造當代學生立身正直和全面發展的需要,也是武術文化整體傳承的需要。武術教學與武術精神教育的融合發展,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尚武精神、激發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磨練學生堅韌不拔的精神,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同時對提高學生的道德觀念和塑造健全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段三真,價值論略解武術教學[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2:142.
[2]孫建芳,簡論武術“教”與“學”的人文價值[J].體音美教學,2009,7.
[3][4]李岳兵,淺析傳統武術精神對提升高校學生體質健康的作用[J].搏擊·武術科學,2008,8.
[5]栗勝夫,武術在服務國策培育民族精神過程中的功能與作用[J].體育科學,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