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我國共經歷了八次課程改革,一直在鐘擺中尋求平衡,尤其是最后一次課程改革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成就。近期《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年)[1]中又提出“全面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武術作為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發展中的一種運動項目,也在不同的變換中求生存,促發展。武術自1954年被列為體育院校正式課程以來,一直在教學內容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然而,隨著新《綱要》的實施和素質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入推行,高校武術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原本的一些武術教學內容已經不再適應時代與社會發展的潮流,現行的教學內容弊端越發的突出,比如現階段學校出現了“學生喜歡武術,卻不喜歡武術課”“學生喜歡武術,卻不愿意學”的現象[2],其原因就在于武術教學的內容設置上,其實也是教材本身所固有的缺陷,更不利于學生運動能力、教學能力、自學能力、創新能力、身心健康水平的發展,因此,對于武術套路教材化的研究,已經成為高校武術教學的核心問題。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武術套路普修教材化教學
實驗對象:我校體育教育學院籃球專項的30名學生作為對照組為A班,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即“基本功--規范化套路”的教學模式。羽毛球和網球專項的30名學生及其健康科學學院心理專業的30名學生作為實驗組分別為B、C兩班(下文三個班級分別以序號A、B、C來替代),主要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組織與方法,從而進行為期12周教材化后的武術教學實驗,根據研究需要,我們將A班、B班、C班的教學內容分別概括為:傳統套路教學模式、段位制套路教學模式、創編套路教學模式。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電子資源中搜索并查閱大量資料和書籍進行分析、整理、歸類,了解并掌握本研究的相關理論資料,為全面分析武術套路教材化研究和教學實驗奠定理論基礎。
2.2.2 問卷調查法
根據實驗需要,設計調查問卷《學生學習態度量表》、《學生知識興趣量表》、《學生成就目標量表》和《學生自我效能量表》,授課前后共發放180份,回收180份。
2.2.3 數理統計法
對問卷調查中所獲得的有效數據進行統計和處理分析。
3 結果與分析
3.1 相關概念的界定
3.1.1 素材的概念
何謂“素材”,素材就是指一般事物的原始材料,也就是指未經處理、加工、整合過程的原本性質的事物[3].
3.1.2 教材的概念。
顧明遠主編的《教育大詞典》對教材的界定為:教材是教師和學生用以進行教學活動的材料,教學的主要媒體,通常按照課程標準(或教學大綱)的規定,分學科門類和年級順序編輯。包括文字教材和視聽教材[4].
3.1.3 教學內容的概念。
教學內容是傳授給學生的知識(廣義),涉及的是“教什么”的問題,“它不僅反映知識本身的性質,而且反映學習者的特征以及知識獲得的過程[5].
3.1.4 教材化的概念。
毛振明認為教材化的內容包括: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加工、編排和媒介化工作[6].
3.1.5 武術套路教材化的概念
綜合教材、教學內容、教材化概念的理解,那么本文認為武術套路教材化即是為了完成武術套路教學目標和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將武術套路運動中具有技擊和攻防含義的動作組合進行科學合理的選擇、加工、提煉,使之成為武術套路教學內容的過程。
3.2 武術套路普修教學教材化實驗效果的分析
3.2.1 學生技術成績的實驗效果檢驗
從圖1中可以看出:8.3-8.26分C班僅有1人,A、B兩班卻沒有一個;8.25-8.21分A班6人,B班8人,C班有9人;8.2-8.16分A班9人,B班12人,C班有16人;8.15-8.11分A、B班都是9人,C班有4人;8.1分以下的A班還有6人,B班僅1人,C班沒有??傮w來看C班的技術成績存在高分現象,而且絕大部分集中在8.25-8.16分之間,總體成績處于中上水平;而A班成績分布極不平衡,大致分布在8.2-8.11分之間,還存在低分現象;B班成績分布比較均衡,波動性不大,總體處于中等水平;由此看來,C、B兩班級比A班的技術成績提高的很多且呈上升趨勢,再次證明了教材化教學對學生的的技術能力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3.2.2 學生學習態度的實驗效果檢驗
學習態度,一般是指學生對學習及其學習情境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比較穩定的心理傾向。主要表現在學生對待課程學習的態度、對待學習材料的態度以及對待教師、學校的態度等,經過一學期的武術套路學習之后對學生的學習態度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如下:
表1所示:無論是從各自班級本身的比較還是從教學實驗結束后的角度去認識,段位制教學模式和創編套路的教學模式效果明顯優于傳統長拳的教學模式,學生們獲得了更豐富的自我認識,提高了對自我的肯定,更加堅信自己的能力,極大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3.2.3 學生知識興趣的實驗效果檢驗
興趣即是興致,是對事物喜好或關切的情緒。知識,是指人們對某個事物的熟悉程度。知識興趣對武術套路課程學生的實踐活動中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可以使人集中注意,產生愉快緊張的心理狀態,迫不及待的融入到武術套路的學習之中。經過一學期的武術套路學習之后對學生的知識興趣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如下:
表2所示:從各自班級本身來看,無論是哪種套路教學模式,三個班級都對各自所學的套路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說明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運動的樂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動機水平,基本形成體育鍛煉的好習慣!而從教學實驗結束后的角度來看,段位制套路教學效果明顯優于傳統三路長拳的教學效果,說明段位制套路中的攻防技擊性和對練套路,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縮小了學生之間的各種差異,自然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編套路教學模式與傳統長拳教學模式相比,前者學生比后者學生學習興趣稍微好一點但效果不是很明顯。
3.2.4 學生成就目標的實驗效果檢驗
成就目標是指個人盡力獲得或回避的、基于能力的認知表征,它是由個體對成就行為的信念、歸因和情感所構成的有機系統, 反映了個體對成就情境的一種認知傾向[7].經過一學期武術套路學習之后對學生的成就目標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如下:
表3所示:從各自班級本身來看,段位制套路和傳統長拳的教學模式要比創編套路教學的模式要好一些,學生基本都能掌握各班級所學的基本套路,絕大部分學生能夠最大發揮機體能力的合理,有效的完成動作的方法,無論是在身體控制、動作的流暢性還是細節復雜的修飾性,都對武術套路普修教學的學生來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從教學實驗結束后的角度來看,段位制套路教學和創編套路教學的學生在成就目標上的自我感覺卻不及傳統三路長拳的教學的學生深刻,說明傳統長拳的教學模式還是有可取之處,才會深得學生的喜愛。
3.2.5 學生自我效能的實驗效果檢驗
自我效能指人在某一特定情境時,自己是否有多大的程度足夠的能力去完成該項任務。一般說來,成功經驗會增強自我效能,反復的失敗會降低自我效能。在教學實驗結束后,對實驗各班級進行了自我效能調查,結果顯示如下:
表4所示:從各自班級本身來看,無論是哪種套路教學模式,三個班級的學生都能應付自如的出色完成所學套路,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內心的成就感比較強烈。而從教學實驗結束后的角度來看,段位制教學模式和傳統長拳教學模式相比,前者雖有進步但兩班變化不是很明顯;傳統長拳教學模式和創編套路教學模式相比,兩班雖然有顯著性變化,但是后者的自我成就感反而沒有前者好。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4.1.1 實驗結果顯示,武術套路普修實踐研究的三種教學模式,各有優勢,基本符合教學要求,也能適合不同類型學生的學習需求,武術套路普修合理優化的模式須吸收三種教學模式的長處。
4.1.2 從自我效能上看,橫向看,三種教學模式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縱向看,段位制套路教學模式比傳統套路教學模式稍好,說明學生更追求一些具有攻防技擊性、即可單練又可對練的技藝簡短的武術套路,但傳統套路教學模式又優于自主創編套路教學模式,說明傳統套路有其獨到之處,我們在保留精華部分的同時,也要對其進行合理的優化,使之更符合學生的追求與喜愛。
4.1.3 從成就目標上看,段位制套路和傳統套路教學模式明顯優于自主創編套路教學模式,說明對于非體育專業的學生而言,自主創編套路教學模式對于他們的技術能力、思維發展能力和動手創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這些方面的能力也是他們所缺乏的。
4.1.4 從知識興趣和學習態度上看,段位制套路和自主創編套路兩種教學模式比傳統套路教學模式更有顯著性的差異,更能提高學生的動作技能能力、探究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表明這兩種教學模式均適合在體育院校武術套路普修課中推廣。
4.2 建議
4.2.1 三種教學模式中有注重技能教學的傳統模式、有注重單練與對練相統一的攻防模式、有注重創新思維模式,我們應當保留傳統套路的精髓,適當增加一些具有攻防技擊性、即可單練又可多練的段位制套路,也能充分發展學生團隊互助合作能力、創新思維及其動手創編能力的自主創編套路,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4.2.2 段位制套路和自主創編套路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差異適當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創設語境,激發動機,誘發興趣等一些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從而進一步優化教學質量。
4.2.3 自主創編套路教學模式對非體育專業的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可以把自主創編套路教學模式推廣到體育專業學生或者武術學院學生的普修課中效果會更好。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2010,7,29.
[2]邱丕相,馬劍。武術學科的科學化歷程與面臨的挑戰[J].體育科學,2004,24(4):62-63.
[3]孫輝。試論體育教材與體育素材[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1994,2.
[4]顧明遠主編。教學大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6-90.
[5](美)JeromeS.Bruner著,姚梅林,郭安譯。教學論![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6]毛振明。體育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毛晉平。成就目標理論與大學生的學習動機[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2,1(2):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