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秧歌是在傳統秧歌的基礎上,根據人體運動生理規律,把運動和舞蹈結合起來創編而成的,既能鍛煉身體又能學習舞蹈的一項新興的群眾體育項目。本文以國家級健身秧歌比賽規定套路為例,探討和研究健身秧歌這一新興體育健身項目的產生、發展及對人體的健身作用,以期為健身秧歌更好的蓬勃開展、更好的服務大眾、更好地實現國家體育總局號召的“全民健身與奧運同行”作出一定的貢獻。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我國部分地區經常參加健身鍛煉的青中年、中老年人,以及部分學校教職員工、學生。
1.2 研究方法
1.2.1 訪問法 由于本人2001年親自赴京參加健身秧歌國家級培訓,在本文研究過程中,有幸親自調查訪問了國家社體中心工作人員;國家一級編導、秧歌舞蹈專家呂鋒老師;國家著名演員、天津體育學院體育文化藝術系董炎老師;以及參加第二套健身秧歌培訓的來自全國各地的成員。又通過書面、口頭、電話和網絡通信等形式,調查訪問了參加晨練和晚練的群眾、部分大中專院校教職員工和學生共2 826人次,認真聽取了他們對本論文的某些問題、觀點和方法的意見和建議。
1.2.2 問卷調查法 在查閱大量相關資料的基礎上設計調查表,分別對我國部分地區晨晚練點如鄭州市綠城廣場、濮陽市中心廣場、河南省財稅??茖W校等24個經常參加晨練和晚練的、基本覆蓋各行各業的部分青中年、中老年人,以及部分學校教職員工和部分學生進行調查,旨在了解健身秧歌開展狀況及健身作用,共發放問卷1 000份,其中青中年組發放問卷500份,回收問卷428份,有效問卷387份,有效回收率90.4%;中老年組發放問卷500份,回收問卷452份,有效問卷408份,有效回收率90.2%。
在多次修改后,請20位體育專家對問卷的有效性給予評定,一致認為問卷的效度符合本論文的要求\\(表1\\)?!?】
1.2.3 邏輯法 在分析文獻、數據資料以及撰寫論文的過程中,綜合運用了比較與類比、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的邏輯方法。
1.2.4 數理統計法 對獲得的調查數據,采用Excel97進行統計處理。
2 結果與分析
2.1 結果 從我們問卷調查的結果看,發現在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中,有將近89%的青、中老年人曾經參加過健身秧歌鍛煉,尤其是中老年組,有將近78%把健身秧歌當作身體鍛煉的一種主要形式。72%的鍛煉者認為健身秧歌的運動強度適宜。他們一致認為健身秧歌不僅能鍛煉身體,愉悅身心,改善情緒狀態,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而且對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人們和諧交往都有著不可泯滅的作用。另據訪談調查,有許多僅僅停留在早晚出去散散步,揮揮手臂、擺擺腿做些簡單體操活動的鍛煉者都曾經耳聞目睹過健身秧歌的風采,都向往或愿意有機會參加健身秧歌鍛煉。但在調查過程中也發現,有81%的鍛煉者認為鍛煉場地嚴重不足,健身場所人滿為患。59%的鍛煉者認為現有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人數太少,希望能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63%的鍛煉者認為應該舉辦各種各樣的比賽促進健身秧歌的開展和交流,但也有21%的鍛煉者認為喜歡自娛自樂和愿意參加表演。他們一致認為健身秧歌有著很好的發展前景,需要編排出更多更美的健身秧歌套路,進一步推動健身秧歌產業化進程和在全國各地的普及。
2.2 分析2.2.1 健身秧歌的產生 2000年由國家體育總局社會體育指導中心組織,來自北京、河北、吉林、山東、陜西的秧歌專家和學者會聚北京,在這里進行研討及技術培訓。通過對我國秧歌四大流派技術的挖掘和科學整理,主要根據陜北秧歌,從中擇出對人體健康有益的“扭”與“踏”,如“十字扭步”、“三進一退扭步”、“二進二退扭步”、“前進扭步”、“扭腰步”等共24個手法和步伐,根據人體運動生理的規律和中老年人的生活規律及身體承受能力創編出了第一套健身秧歌規定套路,普及之后,以其科學性、健身性、安全性、趣味性、觀賞性、群眾性等特點深受廣大群眾歡迎,為滿足中、青年秧歌愛好者的要求,國家體育總局社體中心又設計了第二套、第三套針對中青年、青少年的健身秧歌。該套動作無論是動作力度強度及運動量較第一套有明顯加強,體現了不同人群的活力和需求。目前,健身秧歌已被國家體育總局列入全民健身的96個比賽項目之一。
2.2.2 健身秧歌的形式 國家社體中心在健身秧歌競賽規則\\(2003年試行版\\)中把健身秧歌的形式分為比賽規定套路和自選套路兩大類。健身秧歌比賽中一般包括規定套路和自選套路兩部分[1]。比賽規定套路根據健身秧歌競賽規則\\(試行\\)的要求進行編排、訓練、比賽,是由國家體育總局社體中心組織創編出的第一套、第二套及第三套健身秧歌。健身秧歌自選套路是普及性的,沒有統一要求,但其編排應選擇傳統秧歌中健康的、適用于體育鍛煉的基本步伐,并考慮到人體運動的基本規律進行創編。到目前為止,各地市共創編出幾百套健身秧歌自選套路。其中僅北京市就創編出近百套“北京新秧歌”。河南鄭州創編的“鄭州俏秧歌”受到國內有關專家的高度評價。
2.2.3 健身秧歌的開展狀況 到目前為止,各地市共創編出幾百套健身秧歌自選套路。其中僅北京市就創編出近百套“北京新秧歌”,北京市文化局對北京地區的秧歌進行大力的改革,給傳統的秧歌加入了許多開拓創新的元素,豐富了秧歌的形式和內容。河南鄭州創編的有\\(以手中所拿器械命名\\)“轉花秧歌”、“長扇秧歌”、“春鈴秧歌”、“花棍秧歌”、“袖鼓秧歌”、“拍手秧歌”、“退步秧歌”、“花轎秧歌”、“俏婆婆秧歌”等等?!班嵵萸窝砀琛本幇鎱⒓尤珖八倪M社區”文藝匯演獲銅獎?!稗D花秧歌”、“袖鼓秧歌”參加全國健身秧歌大賽分獲金獎、銀獎,受到了國內有關專家的高度評價。上海市浦東新區的一個街道--梅園新村街道創作編排的一套別具一格的“海派”健身秧歌,在全國大賽中不僅引起全國各地參賽者的關注,甚至還推廣到了韓國、日本。2005年2月,中國健身秧歌團受澳大利亞多元文化節理事會的邀請,向澳洲人民和旅澳僑胞展示了中國健身秧歌風采、為中澳兩國民間體育文化交流增添新光彩,填補了中澳民間文化體育交流的空白,這是對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最佳傳頌方式。目前健身秧歌已經在全國各地得到廣泛推廣,各地市紛紛根據本地特色編排了大量的健身秧歌,異彩紛呈,套路翻新,無不受到當地群眾的大力歡迎。
2.2.4 健身秧歌的特點
2.2.4.1 健身秧歌具有健身性、觀賞性、娛樂性 調查中我們發現,凡是參加過健身秧歌鍛煉的所有鍛煉者一致認為健身秧歌具有健身性、觀賞性、娛樂性??捎行У赜柧毶眢w各有關部位的正確姿態,使人體勻稱、協調地發展。隊形變化自然、流暢、清晰、美觀,男女運動員穿著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裝或運動服在節奏鮮明的音樂伴奏下完成動作,特別是在大型比賽時,場面氣勢恢弘、頗為壯觀,具有較強的觀賞性和娛樂性,2003年12月中旬北京市全民健身秧歌萬人展示活動以萬人集體表演的形式展示了青、中老年人的精神風貌,倡導健康文明的健身方式。2004年正月十五,由鄭州市委宣傳部和鄭州市文化局共同主辦的鄭州市第六屆民間藝術大賽暨“鄭州俏秧歌”大賽在綠城廣場舉行,3 000人的“鄭州俏秧歌”表演隊匯集綠城廣場,共慶元宵佳節。整個比賽的場面紅火熱烈,秧歌鬧起來,鑼鼓敲起來,彩綢舞起來,花傘撐起來,無論男女老少都爭著鬧,搶著看,圖個紅火熱鬧,為個喜慶歡樂,整個廣場變成了一個舞的世界,歡樂的海洋!
2.2.4.2 健身秧歌具有民族性、群眾性、安全性 秧歌起源于中國唐代的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是我國漢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種群眾自娛性民間舞蹈活動。它洋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凝結著漢族人民熱愛生活、美化生活的情操與智慧。健身秧歌采用鼓點、嗩吶的伴奏音樂,音樂旋律極富有民族特色。健身秧歌活動的運動方式、強度適合于青、中、老年人的身心特點,也比較安全,所以被許多青、中老年朋友當作強身健體的首選方式,已成為群眾平日健身娛樂,表達喜悅情感的重要手段。據調查,目前健身秧歌在全民中得到了極大開展,全國各地是絕大多數晨、晚練點均有健身秧歌健身隊伍,這一項目已經在全國蓬蓬勃勃開展起來。來自權威部門的確切數字表明:目前,扭秧歌逐漸成為我國健身的“第一運動”,全國每天以扭秧歌的形式參加鍛煉的人已超過3 000萬。河南省體育局社體中心的統計表明,目前河南省練習健身秧歌的群眾已有3”萬之多,并且還在快速地普及和發展。僅就鄭州市區而言,跳“鄭州俏秧歌”的人已不下萬余名,大街小巷,清晨黃昏處處可見扭動俏秧歌的身影[2]。
2.2.4.3 健身秧歌能夠全面發展身體 健身秧歌動作中包括:前進后退步、橫扭步、十字步、三進一停步、跳扭步、蹲步等六種基本步法及這些基本步法的變化,配合多種多樣的手臂動作,使身體的各部位協調配合,并且同一動作組合考慮了動作對稱和在不同的方向表現。套路動作由慢到快、運動量有小到大,最后有整理動作,能全面發展身體。
2.2.4.4 健身秧歌動作設計符合年齡特點\\(以國家健身秧歌規定套路為例\\) 在調查過程中,有73%的人認為套路創編從實際出發,符合年齡特點,既強調了體育的娛樂休閑功能,也達到了健康這個體育運動的最終目標。國家體育總局社會體育指導中心副主任林潔介紹說,社體中心先后推出的兩套健身秧1人;第二套歡快,動作選定符合人體各部位的需求,強度也比較接近有氧運動,彌補了大秧歌的不足之處,更符合科學健身的要求,因動作幅度較大,也備受年輕人的喜愛[3]。而現在正在普及的青少年組動作輕俏活潑,非常優美。
2.2.4.5 健身秧歌伴奏音樂具有鮮明民族特色 據調查,健身秧歌鍛煉者非常喜歡富有民族特色的伴奏音樂,健身秧歌的音樂伴奏不僅烘托氣氛、激勵隊員情緒,而且其風格繼承發揚民族特色,具有明顯的健康色彩。
2.2.5 健身秧歌的健身作用及其理論依據
2.2.5.1 能提高人體生理各項功能 1\\)增強體質功能。經常進行健身秧歌鍛煉,可以增強運動系統的功能,促進心血管系統機能的提高,提高呼吸系統機能水平,改善消化系統機能。2\\)發展身體素質,提高藝術修養。3\\)煥發精神面貌,陶冶高雅情操。健身秧歌是在音樂伴奏下進行的身體練習,人們在歡樂的氣氛中進行鍛煉,心情愉快,不宜疲勞,還可排除精神緊張。
在調查訪問過程中,鍛煉者一致認為健身秧歌鍛煉能提高人體生理各項功能,特別是部分慢性病患者。從以人為本、建設和諧社會的角度出發,堅持健身秧歌鍛煉也是從根本上緩解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途徑之一。即使無病,進行健身秧歌鍛煉也可以延長我們的“健康人年”,使自己活得更有質量。
2.2.5.2 可以改善情緒狀態,使人性格開朗、疲勞感下降,幫助鍛煉者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在健身秧歌鍛煉中要不斷克服客觀困難\\(如氣候條件的變化、動作的難度或意外的障礙等\\)和主觀困難\\(如膽怯和害羞心理、疲勞和運動損傷等\\),能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人生活在錯綜復雜的社會中,經常會產生憂愁、緊張、壓抑等情緒反應,持續緊張的工作壓力極易造成身心疲勞和身心衰弱,參加健身秧歌鍛煉則可以使青、中年人減緩壓力,幫老年人排遣孤獨和寂寞。體育鍛煉還被公認為是一種心理治療方法。
2.2.5.3 能促進人的社會交往活動,而且其社會交往特性又會吸引人參與和堅持體育鍛煉 健身秧歌訓練和比賽都是以團隊為單位參與,有助于加強合作意識,培養團隊精神。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健身秧歌作為一種科學、文明、健康的健身方式,以其民族性、全民性等特點,正在為創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2.2.5.4 是人體和心靈健與美的完善結合 在健身秧歌這一鍛煉形式中體現出多種多樣體育美的形式,主要包括身體美、運動美、技術美、行為美和心靈美、環境美、色彩美。在健身秧歌這一健身形式中充滿了雄偉、豪放、剛毅和崇高柔和、典雅、秀婉的優美。健身秧歌訓練者既是體育美的塑造者,又通過其行為特征表現出其感受美的情感,欣賞者同樣以其特有的行為特征:喜、怒、哀、樂與運動者共同構造體育運動美的世界。筆者在對晨晚練點的走訪過程中,健身秧歌鍛煉者在整潔、優美的環境里鍛煉,整齊的鍛煉隊伍也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鍛煉者身著不同顏色的服裝,手持不同顏色的道具,令舞者、觀者均產生心曠神怡的感受,引起耳目一新的美感,其美麗的畫面使人深深的陶醉其中。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健身秧歌深受健身鍛煉者的歡迎,成為全民健身有效手段之一。健身秧歌具有健身性、觀賞性、娛樂性、民族性、群眾性、安全性等特點,符合人體運動生理的規律和青少年、青中年、中老年人的生活規律及身體承受能力。參與健身秧歌鍛煉能提高生理功能,改善心理狀態,培養人們的社會交往能力和審美能力,具有較高的科學健身健心價值,還是實現國家體育總局具有歷史意義的“全民健身與奧運同行”號召的需要。北京奧運會不僅僅是促進我國競技體育水平的提高,更為推進我國群眾體育的開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為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要真正實現“人文奧運”的辦賽理念,就要求大家著力發掘中國文化和中國體育中的優秀成分,通過推廣和普及像健身秧歌、武術等多項民族傳統體育,向全世界展示中國體育的豐富內涵和中華民族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蘊。
3.2 建議
1\\)各地市群體部門應進一步推動健身秧歌在邊遠農村地區的普及。目前,健身秧歌在城市及郊區農村開展比較普及,但在邊遠農村地區開展還不夠,這主要受人們健身意識、經濟等主、客觀條件的影響。
2\\)各行業部門應進一步調動中、青年男性參加到健身秧歌鍛煉隊伍中來。中青年男性是家庭和社會的頂梁柱,平時很少參加健身活動。健身秧歌對于解決這一老大難問題是一個很好的補充方式,其動作生動活潑、舞姿優美,不受場地、經費、時間限制,完全符合中年人身體活動規律,這一特點將會推動中年人健身運動的開展,也會提高他們的健身意識。
3\\)政府要增加群眾健身場地,擴大社區鍛煉場所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進行全民健身知識的廣泛宣傳和指導。如今群眾的健身意識增強,但身邊的健身場地較少,沒有合理配置利用公共和部門單位的體育場地資源。此外,需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社區體育健身服務系統,在社區鍛煉場所建立一支足夠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進行全民健身知識的廣泛宣傳和指導,這些問題的解決將直接影響到市民健身潮的持久性。因此政府要進一步重視,加強決策、投入和引導,群眾這一自發的熱情才能得以延續和發展。
4\\)適時舉行一些各層次的比賽,激發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增強集體榮譽感和凝聚力。比賽時,賽場上整齊、干脆的動作可極大地發揮他們的團隊精神,也把秧歌與體育的結合推上一個近乎完美的境界,使秧歌運動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群眾體育運動,鍛煉了體魄,豐富了業余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各單位通過賽前長時間的精心準備,加深了同事之間的團結與協作,增強了職工的集體榮譽感和部門的凝聚力。
5\\)進一步推動健身秧歌運動產業化進程,大力推進民族特色項目,并創立國際名牌。
參考文獻:
[1]國家體育總局社體管理中心.健身秧歌競賽規則\\(試行\\),2003.
[2] [3]王純.新秧歌不擾民[J].環球時報生命周刊, 2005.8.16\\(13\\).
[4]趙立.讓“健康人年”更長久些[J].中國體育報,2006.5.17\\(6\\).
[5]季瀏.體育與健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