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大學時期是青少年各項身體素質不斷發展、心理不斷健全的成長時期,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不僅關系到個人的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更關系我國人才培養的質量。高校體育是學校體育的最后一站,是社會的銜接點,而隨著全球經濟水平的迅速提高和社會的不斷進步,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居民生活方式都不同程度地由傳統走向了現代,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這一大環境下,高校大學生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一些異變,出現了大學生消費水平提高、身體素質下降、意志力薄弱、心理承受力較差、自殘生命、責任感下滑等現象。本課題通過在體育生活化背景下對湖北科技學院大學生生活方式的調查與析,旨在探討如何通過體育課和課外體育俱樂部來實施體育生活化的教育,科學地引導大學生的生活方式,為我國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服務。
2、 體育生活化和生活方式的解讀
生活化就是指社會行為的形成融入個人或家庭生活的過程,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行為,體育生活化就是指人們為了獲得健康,使體育活動行為滲透到個人或家庭生活中,成家庭生活支出構成的一種日常行為。
學校體育生活化是在批判傳統學校體育脫離生活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強調的是生活之于體育教育的重要意義。因此,體育生活化的主要涵義是要使學校體育重返學生的現實生活,以生活為基點來考慮學校體育中的問題。具體地說體育生活化源于學生的生活、又高于學生的生活,是為了學生將來的生活。學校體育生活化具有以下特點,一是體育與生活的相融性; 二是體育價值觀念的多元性;三是體育活動的經常性; 四是體育活動項目的多樣性??傊?,體育生活化就是人們生活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和重要內容。生活方式是指人們在某種價值觀的指導下,各種生活活動的形式,它包括人們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既有外在的表現形式也有支配人們行為的內在價值觀。體育發展的動力在于生活化,在于生活主體人的生活意識和生活行為之中。當生活通過體育作為自己的媒介時,對生活的體驗、對生命的感悟就在體育中變得更為清晰和勃發,這將是體育向生活化發展的生生不息的源泉。體育生活化的標志是體育融入生活 ,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 體育生活化背景下對湖北科技學院大學生生活方式的調查與分析
3. 1 學生對體育生活化理解調查與分析
通過調查統計我們可以得知: 學生對體育生活化概念理解的基本情況,主要是理解和有點了解的學生分別占 18. 9%和53.1% ,完全不理解的學生占 28. 0%。這說明了大部分學生對這一概念的理解基本處于字面含義,對于具體的內涵并不是完全理解,并且還有少數學生從來就沒聽說過這個詞語,不過在涉及這個調查問卷才去打聽下,這反映出學校通過課堂及其他傳播方式讓學生了解現今體育知識還不全面。
3. 2 學生對體育活動喜愛程度及參與情況的調查與分析
通過調查統計得知: 很喜歡體育活動的學生占 38. 3%,一般的占48%,不喜歡的占 13. 7%。而經常參與體育活動的僅占21%,偶爾和很少參與體育活動的占大部分同學,分別是:39% 和 40% 。這些數據說明了學生對體育活動的喜愛程度較好,但是參與面并不廣泛,產生這種境況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出去鍛煉沒有群體,沒人引導,沒有運動習慣等等。
3. 3 大學生活中休閑生活方式的調查與分析
從調查結果得知: 學生業余時間的主要生活方式還是學習,其次是上網,然后參與部分的體育活動,少部分的時間去跟朋友逛街,去 KTV 等休閑場所。這也充分說明了學生安排參與體育活動的時間的還不是很多,體育活動還不能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運動參與意識不強,有些參與體育活動的也因為是班集體活動不得不參加,如何正確地引導學生主動地到操場去是我們體育工作者急需面對的問題。
3. 4 體育活動在學生生活方式中所處的地位調查與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19.3%的學生生活中體育活動已經必不可少,占有重要的位置,32.2%的學生認為可有可無,48. 5%的學生覺得不重要,因為他們感覺自己身體狀況良好,同時學習、就業的壓力使他們覺得花太多的時間去玩不值得。而且有些同學已存在著或多或少心理障礙,不愿意面對太多的人和事,他們自己卻沒有感覺到而已。也這說明了學生們對健康概念的理解不足,他們總認為身體沒有疾病就是健康的表現,其實在不自覺中有可能形成了心理疾病或長時間的累積成為日后身體出狀況的潛因。
3. 5 體育課對學生生活方式影響的調查與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 大學體育課對其生活方式有很大影響的僅占8.9%,覺得影響不大或沒有影響的占 52. 1% 和 39. 1%,占被調查人數的絕大部分,從對部分學生的走訪中了解到,由于應試教育,初高中的體育課很多沒有正規上,上課基本上以自己玩玩為主,有些課也被文化老師占去補習,根本沒有時間玩,體育課在學生中的地位和價值并不高,大學體育課由于有學分要求,他們也只是應對而獲取學分為主要目的。至于體育課對他們生活的影響真的不是很大。
3. 6 大學體育課對學生掌握 1 - 2 門運動技術的情況調查
根據調查得知: 學生大部分經過為期二年的體育課,通過興趣和專項選項課的學習基本能掌握 1 -2 門課程,有一部分同學還不能完全掌握,通過調查得知: 這部分同學大多運動能力較差,長期不參加體育運動,雖然對體育運動不排斥,但是由于各種原因對體育課的學習興趣不大,覺得以前\\(初高中時期\\) 上體育課沒有這么規范,現在突然對一些技術進行學習,覺得很吃力,沒有信心,所以影響其上課及鍛煉的積極性。而那些基本能掌握技術的同學堅持到操場進行體育鍛煉的學生也不是很多,他們大多是因為沒有這個運動習慣,再加上現在網絡世界豐富多彩,大多學生愿意把空閑時間投入到上網方面。
3. 7 應試教育體系對大學生生活方式的影響調查與分析
從統計的結果得知: 很大部分學生都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只有少數部分認為應試教育沒有對他們體育技術的習得和體育理念的形成產生影響。這主要是由于我國教育體制強調升學率,家長學生都是為了孩子自己的前程努力拼搏,所有的教育以文化課為主線展開,對于體育鍛煉,他們覺得只要身體沒有病就行了,雖然有些家長認為也應該參加體育鍛煉,但是教育升學壓力太大,時間不夠用,所以也不會抽時間去運動。這樣一個長期的習慣便養成了,到了大學許多學生想去參加體育活動,但由于不知道如何去運動,思想上也放不開,所以主動參與體育活動就少之又少,他們會把大部時間用在其他方面,嚴重地影響他們的身體健康,同時對其生活方式產生負面影響。
4、 實施體育生活化教育引導學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4. 1 通過體育課實施體育生活化教育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新綱要》的指導下大學體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全國各高校大學體育課程模式呈現出多樣化,哪種模式最好也沒有定論,但我們必須堅持的原則是體育課程模式應當根據各學校的實際情況,以學生的健康教育為本,以文化傳播為導向,以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為終極目標。課程模式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的生活,也就是說最合適學生的模式才是最佳的課程模式,課程模式的選擇可以根據各方面的具體情況依照上述原則采用多種模式相結合的復合式模式; 在體育課程內容的選擇上要更貼近學生的生活,要充分考慮學生在未來競爭社會中能通過體育項目來健身、緩解工作壓力、形成交友圈子,從而形成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體育課堂的教學方法與組織形式上更要注意融入生活化,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組織形式的多樣化,教學方法要注意啟發與創新相結合,多采用分組教學和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鍛煉學生之間的合作、創新、自主學習和組織領導的能力??傊?,通過大學體育課程的各個環節實施體育生活化教育,為學生今后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儲備條件。
4. 2 通過體育俱樂部實施體育生活化教育提高學生休閑生活質量
通過文獻資料得知: 我國大部分學校體育課的時間是由教務處規定好的時間段,大學體育課程的模式也主要以體育課的形式體現出來,體育課又以選項的形式組成各單項教學俱樂部,而僅僅通過一周2 節的體育課是無法達到使學生熟練掌握1 - 2 項目運動技術,更無法貫徹“終身體育”的理念目標。而體育課外俱樂部是體育課教學俱樂部的一個補充和延伸,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鍛煉機會,使他們能夠選擇個人需要的內容和方式,在業余的時間能充實自己的生活,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興趣和愛好。通過課外體育俱樂部的實施使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豐富多彩,他們有了自己的活動圈子,有了自己的朋友,有了緩解生活學習壓力的方式,有了心靈依托的處所,長此以后便形成了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學生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所以我們要大力提倡并實施體育課內外俱樂部,通過這種雙軌制俱樂部來實施體育生活化教育,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改變他們以學習和上網為主導的生活方式,提高學生休閑生活的質量,引導他們成為社會人后的生活方式。
4. 3 灌輸體育生活化理念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個人的生活態度和理念決定了他的生活方式,一個人生活理念和態度的形成是經過一個長期的生活習慣而沉淀出來的,所以要改變大學生們現有的生活理念與態度是需要各種平臺來改變他們因高考形成的生活習慣,上述我們已陳述了通過體育課堂,體育課外俱樂部來實施體育生活化教育,那么我們更要通過這些平臺多灌輸體育生活化的理念,同時還要通過網絡平臺宣傳體育生活化理念,通過各種體育競賽活動讓學生感知體育生活化理念,使學生在形成運動習慣的同時建立正確的生活態度和理念,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 結論與建議
5. 1 結論
通過對湖北科技學院部分在校大學生的體育生活化的調查與研究,了解到了我校大部分學生的生活狀態,大部分學生對體育活動的喜愛程度較好,但是參與面并不廣泛,產生這種境況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出去鍛煉沒有群體,沒人引導,不知道如何去運動,思想上也放不開,所以主動參與體育活動就少之又少,他們會把大部時間用在其他方面,嚴重地影響他們的身體健康,同時對其生活方式產生負面影響。所以根據我們學校學生生活方式的現狀,我們從學校體育課程和課外俱樂部的實施幾個方面提了一系列意見,使體育貼近學生生活,更大限度的讓學生學有所得,更科學地引導大學生今后的生活方式,為我國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服務。
5. 2 建議
1. 大學體育課程模式設引導和體育課堂各教學環節的構建要貼近學生生活,努力實施體育生活化教育,指導和引導學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2. 通過俱樂部教學模式的實施使學生形成運動習慣,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俱樂部教學更具有專業性和刺激性,經常定期組織開展各項目的業余比賽,鼓勵學生參與比賽,讓學生形成經常鍛煉、樂于鍛煉的習慣,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
3. 通過各種平臺灌輸體育生活理念引領學生今后的生活方式。通過各種平臺來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形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有效的引領學生今后的生活方式。
參考文獻:
[1] 但愛蘭,羅遠東,李 濤. 論用體育理念引領現代大學生的生活方式 - 以野外生存訓練為例[J]. 湖北體育科技,2012,31\\(2\\) : 134 - 136.
[2] 丁豐斌. 論學校體育生活化趨勢及實現途徑[J]. 湖北體育科技2006,25\\(2\\) :245 -246.
[3] 焦健瑋,等. 體育教學生活化的理念與實施[J]. 教學與管理2009\\(21\\) :122 -123.
[4] 梁利民. 體育生活化之視角: 大眾體育權利和義務探析[D]. 廣州體育學院社會體育系,2001.
[5] 鄒桂芳. 我國體育生活化構建策略探析[J]. 重慶大學體育學院,2008,35\\(4\\) :26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