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楊紅櫻校園小說的創作主題探究
【緒論】楊紅櫻的創作特點分析緒論
【第一章】與兒童展開心靈對話
【第二章】對兒童健康成長的由衷期待
【第三章】對教育的凝重思考
【第四章】不懈的藝術追求
【結語/參考文獻】楊紅櫻校園小說的藝術性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緒 論
楊紅櫻,來自四川成都,我國知名的兒童文學家,擔任四川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以及成都市文聯副主席,曾經做過六年的小學教師和兒童讀物編輯。楊紅櫻自19 歲起就開始文學創作,童話和小說都有涉及。她的作品類型多樣,其暢銷品牌圖書包括“童話系列”、“校園小說系列”、“淘氣包馬小跳系列”和“笑貓日記系列”,總銷量超過 6000 萬冊。當她在 2000 年創作完《女生日記》之后,她逐漸從童話創作轉向了校園小說創作。在她當老師的階段,楊紅櫻就會將她創作的童話讀給她的學生聽,她并不告訴學生是她寫的,楊紅櫻一邊讀一邊認真觀察學生的表現,根據學生的表現來評判自己的作品,并不斷改進。所以,楊紅櫻一開始的創作姿態便是“蹲著寫作”的,并一直沿用到她后來的創作之中。楊紅櫻對于自身的文學創作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她始終把保證作品的質量放在首位。她的寫作不是為了單純的經濟利益,而是真正給孩子創作出影響心靈的好作品,因此,她戲稱自己在寫作的過程中會產生“如履薄冰”的感覺。楊紅櫻深知自己的大部分讀者都是成長中的孩子,所以楊紅櫻嚴格要求自己,始終努力創作出能夠影響孩子一生的作品。
楊紅櫻的作品在國內市場銷量上也是遙遙領先。進入 20 世紀末,當大量國外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涌入我國市場的同時,比如英國作家 J.K 羅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和美國作家 R.L 斯坦的《雞皮疙瘩》系列等,楊紅櫻又成為了唯一可以與他們相匹敵的童書作家,維護了 20 世紀末本土兒童文學工作者的榮譽。諸如《淘氣包馬小跳》《笑貓日記》等作品都被翻譯成各種版本流入韓國、法國、德國等世界各地,擁有很高的國際知名度。
楊紅櫻的成功在社會上引起熱烈討論,從 90 年代一直持續至今。這些研究內容大多是比較零散的評論文章,而形成的專著性研究作品比較少,根據掌握資料看,關于楊紅櫻研究的專著主要包括喬世華的《楊紅櫻的文學世界》《新世紀中國兒童文學視野中的楊紅櫻》《楊紅櫻作品中的教育觀之學校教育篇》,另外李利芳、陳莉、徐魯也分別編寫了《楊紅櫻作品中的教育觀》的個性教育篇、快樂教育篇、家庭教育篇、情感教育篇以及博識教育篇,分別從不同角度分析了楊紅櫻作品中的教育觀念??v觀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說創作理念、創作內容、創作思想以及創作特點四個方面:
一 創作理念方面。李虹在《解析“楊紅櫻現象”通往孩子心靈之路》(后發表于 2006 年 8 月 15 日的《中國圖書商報》)中,積極肯定楊紅櫻在創作中對于兒童心理的準確把握,認為楊紅櫻走進了兒童內心,破解了兒童的內心密碼;王羽在《樸素的寫作觀--談楊紅櫻的兒童文學創作》(2006 年發表于《長春教育學院學報》第 9 期)中,著重探討了楊紅櫻“以兒童為本位”的創作觀給其作品帶來的巨大成功,認為楊紅櫻在創作中真正注重的是讀者的感受,這成為了楊紅櫻創作的優勢;汪曉軍在《有讀者,寫作才有意義--以兒童文學為例》(2007年發表于《出版廣角》第 11 期)中,認為孩子是否喜歡閱讀作品,應該是衡量作品好壞的重要標準,而楊紅櫻的校園小說在國內外均收獲了大量孩子的喜愛,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成功;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王泉根,在《童年文學的難度與楊紅櫻的意義》(2009 年發表于《中國圖書評論》第 1 期)中,稱贊楊紅櫻的校園小說基調陽光向上,語言和情節幽默流暢,在培養孩子閱讀興趣的同時,也教育了孩子做人的道理。
二 創作內容方面。李蓉梅、楊宏敏在《成長小說的另類敘事--論楊紅櫻的頑童成長小說》(2005 年發表于《當代文壇》)中,從“頑童”和“成長”這兩個角度來品評楊紅櫻校園小說,認為楊紅櫻校園小說中的“頑童”形象不僅向孩子傳遞了快樂的精神,還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指導了正確方向;李虹博士在 2008年于北京舉辦的“多維視野中的楊紅櫻”學術論壇發言中,通過《一位童書作家的生成》全面回顧了楊紅櫻的創作歷程,并進行了簡單的評論,認為楊紅櫻是一位及其負責、成功的兒童作家,她的創作最大動力就是對于孩子真摯的喜愛之情;姜慧芳也在該論壇中發言,通過《楊紅櫻小說中老師形象分析》具體分析了楊紅櫻校園小說中的老師形象以及意義,不僅總結了楊紅櫻校園小說中的老師形象,同時也為成人如何教育孩子提供了建議與方法。
三 創作思想方面。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后陳苗苗在“多維視野中的楊紅櫻”學術論壇發言中,通過《楊紅櫻作品中的欣賞型教育》分析了其校園小說中的欣賞型教育模式,即楊紅櫻在校園小說中表現出的對于孩子的欣賞與鼓勵,讓孩子在大人的贊美中健康成長;孫云曉同樣在此次論壇中,通過《楊紅櫻兒童文學創作中的人格探索》,以《女生日記》為例探討了楊紅櫻作品對于孩子的性格培養,主要通過冉冬陽和吳緬兩個孩子形象表達了對于女孩、男孩的成長期待;喬世華在《我們該怎樣認識楊紅櫻--兼與劉緒源同志商榷》(2009 年發表于《博覽群書》第 6 期)中,以及在《楊紅櫻童書--一個有意義的話題》(2013年發表于《文化學刊》第 6 期)中,主要從楊紅櫻校園小說的思想層面評價其創作,并澄清了學界對楊紅櫻創作的誤解。
四 創作特點方面。金菁在《可以走得更遠--“淘氣包馬小跳系列”淺談》(2007 年發表于《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 10 期)中,從作品的情節等方面分析楊紅櫻的創作特點,探討了楊紅櫻作品的語言、情節、結構等方面的藝術特色;李瑩在《楊紅櫻校園小說的幽默風味》(2008 年發表于《成都大學學報》第 1 期)中,主要分析了楊紅櫻作品的幽默因子,包括幽默的語言和故事內容;浙江少兒出版社副社長鄭重在“多維視野中的楊紅櫻”論壇中,通過《楊紅櫻的出版意義和童年閱讀價值--兼析楊紅櫻暢銷與兒童文學評價維度》分析了楊紅櫻在創作上定位準確的創作特點,以及填補了我國童年文學的空白,不僅培養了孩子的閱讀興趣,同時也為我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另外,從掌握的資料看,關于楊紅櫻創作研究的碩士論文主要有 6 篇。四川師范大學常琳的《“楊紅櫻現象”的多維解讀》,主要從兒童文學原創、閱讀接受、作品評價、市場營銷方面對“楊紅櫻現象”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廣西民族大學曾輝的《回歸童年,溫暖童心》則主要以《淘氣包馬小跳》為依托,探討了楊紅櫻小說對于童年的生活意義;山東師范大學張利芹的《論楊紅櫻校園小說創作中的游戲精神》則主要分析了楊紅櫻小說中體現出的游戲精神;廣西師范大學的陳曼榕的《“楊紅櫻現象研究”--兒童文學商業化的問題與規避》則主要分析了楊紅櫻作品中的四種暢銷元素,包括愉悅的環境、相似的故事自我復制、電視圖像式的敘事、明確的商業意識四個大方面;西北大學李建華的《論楊紅櫻的校園成長小說》主要研究了楊紅櫻校園成長小說的兒童形象、成長的表現以及意義、小說明快的語言等方面;武漢理工大學的王昱茜《楊紅櫻童書出版傳播研究》主要從圖書出版以及傳播方面來分析楊紅櫻作品,包括楊紅櫻圖書出版現狀分析、楊紅櫻圖書暢銷原因以及相應的啟示意義。
在關于楊紅櫻校園小說的眾多研究中,對于校園小說的主題思想、教育觀念等方面研究的比較少,因此,本篇碩士論文力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在深入探討楊紅櫻校園小說的創作觀以及藝術性的同時,對于其作品中的成長主題以及教育觀念做了更加細致的探討與分類,力圖全方位、更為具體的展示楊紅櫻小說的深刻內蘊與巨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