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集叢,三民主義文藝理論的代表性作家。本名王義林,筆名余明、菊生。四川南充中和鄉人。1906 年 5 月生。童年就讀私塾,后在縣城完全高小、中學畢業。曾赴重慶、成都求學。后畢業于上海私立中華藝術大學。時值“三十年代”,文藝界有“普羅文學”“民族文藝”“自由創作”的爭論,引起王氏對文藝問題的注意??箲鹬衅?江西、廣東等省開展三民主義文化運動,王氏赴江西參加工作,主編《大路月刊》及《文藝建設》周刊。后返川。中央訓練團黨政班二十五期畢業。先后任重慶市政府設計委員兼編審室主任,重慶綏署政工處科長,兼重慶《和平日報》《時事新報》《中央日報》主筆。1949 年去臺,先后任臺南高級工業學校教職“,中央廣播電臺”編審、主編,帕米爾書店主編,并在政治作戰學校、國立成功大學、私立東海大學兼課。又主持集荷出版社,并任《自立晚報》主筆。1976 年 1 月退休,1990 年 3 月去世。
抗戰時期,王集叢有關三民主義文學的觀點和主張,主要見其三本論著。一是《三民主義文學論文選》,時代思潮社\\(社址:江西泰和上田杏嶺\\)1942 年印行,154 頁。選文13 篇,分五組:“必要“”原理”“戲劇“”批評”和“寫作”。選編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引起更熱烈的討論,因而建立完美的三民主義文學理論,使中國文學走上正確的三民主義之途”序言。二是《怎樣建設三民主義文學》,國民圖書出版社\\(社址:重慶江北任家花園廿六號\\)印行,民國三十一年七月初版。118 頁。三是《三民主義文學論》,180 頁。據《怎樣建設三民主義文學》一書所附《本書作者其他譯著》,該書的出版機關原擬為江西三民主義文化運動委員會,后由時代思潮社印行,民國三十二年二月初版,其《引》則是“民國卅一年十二月十八日寫于重慶”。關于后兩書,需要說明的是,《三民主義文學論》原是十章,作者因擔心篇幅過多,不便郵寄,特將其分為兩書出版:前七章為《三民主義文學論》,后三章則合成《怎樣建設三民主義文學》。從出版時間來看,《怎樣建設三民主義文學》早于《三民主義文學論》;從內容體系而言,《三民主義文學論》當置于《怎樣建設三民主義文學》之前?!对鯓咏ㄔO三民主義文學》的緒言《要怎樣建設三民主義文學》,即《三民主義文學論》的第一章《三民主義文學的理論根據和時代背景》,題目雖異,內容則完全相同。兩書各章,大多以相當題名發表于《時代思潮》《大路月刊》《正氣月刊》《三民主義研究通訊》等刊物。兩書的出版,曾蒙葉青、印維廉、吳曼君、王貽非的大力幫助。
1952 年 8 月,兩書在臺再版時,歸匯成一冊,沿用原書名《三民主義文學論》,九章二十九節,“無形中成了‘三民主義文學’思潮在臺灣延續的一個實證”?!度裰髁x文學論》亦附《本書著者其他譯著》,據此可知,王集叢的早期著譯另有:《新興藝術概論》\\(譯\\),新墾書店;《世界經濟與世界大戰》\\(著\\),新墾書店;《轉灣抹角政策與中國革命》\\(著\\),勝利出版社。
一、三民主義文學的理論根據和時代背景
三民主義文學運動首先面臨的是三個根本問題:\\(1\\)從文學理論上說,建立三民主義文學有無可能和必要?\\(2\\)從文學歷史上說,建立三民主義文學與中國文學的發展方向是否相合?\\(3\\)從文學本質上說,所謂三民主義文學,究竟是怎樣的文學?
開展三民主義文化運動,據熊天翼\\(式輝\\)的方案,第一是三民主義的思想化;第二是三民主義的學術化;第三是三民主義的制度化;第四是三民主義的行動化。而文學是學術文化的主要部門,當然也可運用三民主義的原理來建設。三民主義作為一種思想體系,其中心是民生史觀。它認為社會的組織和變化,歷史的本身和發展,文化的產生和進步,都由民生決定。這一觀點,即與文學產生于生活的事實完全合一。同時,所謂“民生”,依照孫中山的解釋,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
這里需要強調兩點。第一,民生史觀的“民生”,較之原來文學的“人生”更加“進步”“廣泛”和“完全”,以之作為文學的基礎,將更加豐富新文學的源泉;第二,所謂“人民”“社會”“國民”“群眾”,都是多數,而且有“組織”“集團”“社會”的意義,其與文學相結合,“必使文學脫離個人主義的色彩,產生有廣大群眾基礎的集團主義的新文學”?;谌裰髁x民生史觀的立場,去認識生活,研究文學,說明文學,創作文學,不僅可能,更可得到“正確偉大的收獲”。三民主義思想與文學結合,必可促進文學的發展,產生新的文學思潮,即三民主義的文學思潮。
復次,就文學的內容來看,其是否“豐富,充實”,當以“組織的思想和感情的質和量來決定”。如果思想感情是進步的、多數人的,則內容必然“豐富、充實、且有活力”,反之,則“貧乏而低卑”。如文學基于民族立場、國民立場、大眾立場,則當會產生“進步的民族文學國民文學和真正的大眾文學”。
再就文學形式而論,三民主義文學具有中國性,其內容是中國人的社會生活、思想感情,形式當然也是中國文學形式。其理論根據無需他求,因為三民主義的民族主義,即是中國“民族精神”的表現和發揚。三民主義文學既是中國的,也就無須特別提出“民族形式”問題,更用不著“中國化”。中國文學應該和世界文學發生關系,盡量接受外國文學的成就,但需要中國立場,即三民主義的民族主義立場。
三民主義作為一種政治思想,它與文學的結合,會不會傷害文學的價值,這需要從文學的價值上來研究三民主義與文學的問題。三民主義的理論體系,出自“天下為公”的思想,其有益于文學價值者,當無疑義。有才能的作家,以大公無私的態度,基于民生史觀的立場,去觀察生活,描寫中華民族的融合和爭取生存獨立的偉大斗爭,描寫中國人民的政治、經濟生活以及國家的建設等等,所產生的文學作品,決不會無價值。反之,才會妨害文學的價值。
再從中國社會的具體情形,分析中國文學是否需要三民主義。中國社會的情形,有如下幾個特點:第一,中國被帝國主義侵略,民族獨立比一切問題重要。如果民族不能自由,一切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都無法徹底解決。第二,中國是農業社會,人民與國家的組織比較散漫,如果不加強國家組織、人民團結,發奮為雄,則在強權蹂躪公理的世界,將無法自保。第三,中國是產業落后的國家,無資本主義發展中的問題,于此情形下,急需先行“平均地權”“節制資本”,以防資本主義的病態發生;同時還需國營實業,發展國家產業,“迎頭趕上”。第四,因為產業落后,中國科學技術和各種學科仍較落后,因此,既要繼承固有思想文化的優秀部分,還當接受歐美的科學理論和技術,并將兩者結合起來,創造新鮮進步的中國文化??偫ㄑ灾?無論從問題的根本上說,或從中國社會的特殊情形來講,建立三民主義文學都有依據,都有必要。王集叢認為,中國文學如不正視上述實情,拒絕三民主義,結果不是與現實的要求、歷史的發展背道而馳,便是無方向的盲目發展。
建設三民主義文學既有社會意義,也有時代意義。因此,有必要進一步論究三民主義文學與時代的關系??箲饡r期,是“由民族斗爭到民族解放”的時代,“由反抗強權到消滅強權”的時代,“由戰爭到和平”的時代。換言之,正是實行三民主義的時代。文學就空間而言是社會現象,就時間來說是時代產物。文學最正確的發展方向,是時代前進的方向。最好的文學作品,是把握時代、描寫時代特征的作品。因此,文學的發展,除走三民主義道路,與三民主義相結合以外,實在別無他途。
二、中國文學之走向三民主義
縱觀中國新文學的歷史發展,可以確知其正走向三民主義。由此,王集叢得出中國文學發展的幾個重要意見:
第一,中國不能建立階級文學。中國新文學,從脫離舊的形態走上新的潮流而言,是進步,也是成就,但從表現的成績看來,卻不見得偉大。所謂“資產階級文學”和“無產階級文學”,在中國并未建立,都只是一個名詞的存在,均未留下代表性的作品。自抗戰以來,資本主義更是無由發展,階級意識更趨虛無。所以,從中國的發展趨勢看,階級文學也不會發生?!爸袊F代所需要的文學,是適合國情的無階級性的國民文學、大群文學、社會文學,即是民族文學、民權文學、民生文學,統一起來,便是三民主義的文學”。
第二,中國文學需要正確的中心思想。文學運動的前途,當由其“指導思想是否正確、是否合于客觀需要”決定。
“五四”以來的中國新文學發展,從文學與社會關系上說,證明階級文學不合社會要求,中國不能建立階級文學。從文學與思想關系上看,可見當時指導文學的思想不合文學的發展,致使中國新文學不能走上正確的道路?!皣牢膶W”和“抗戰文學”的提出,是在中國民族生存受到空前威脅的時候。這是文學思想的一種進步。但國防思想、抗戰思想,其原則當如《抗戰建國綱領》所說:“確定三民主義暨總理遺教,為一般抗戰行動及建國之最高準繩?!币虼恕?國防文學”“抗戰文學”應該進一步鮮明其立場和旗幟,改寫為三民主義文學。
第三,中國需要建設自己的文學?!拔逅摹蔽膶W革命,雖然提出“建設國民文學”的口號,但此后并未向著這個方向努力。隨之而來的,有兩個極端傾向,一是由“整理國故”而趨于守舊,一是努力“西化”而跟著別人跑?!拔骰闭叩牧硪慌?更走向“蘇化”。合起來講,“整理國故”的守舊傾向,是無視現代;“西化”與“蘇化”,則忘掉中國?!拔覀円鶕袊膶嶋H情形,世界的潮流,接受中外文學的遺產,建立比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更高階段的自己的文學,即三民主義文學”。
第四,中國文學正走向三民主義?!拔逅摹蔽膶W革命時,陳獨秀提出的“國民文學”“寫實文學”“社會文學”,開始與三民主義思想接近。后來“資產階級文學”和“無產階級文學”運動,可說是中國文學發展所經的波折?!皣牢膶W”“抗戰文學”的提出,則是“中國的再發現,文學的再走近三民主義”。其中“,國防文學”與民權主義和民族主義頗為接近。至于“抗戰文學”,也可作如是觀。但這兩個口號沒有思想的原則,意義含混,易被誤解,且未包括建國的意義,不合實情。同時,“國防“”抗戰”,都有時間性。中國新文學的中心思想和基本標幟,應該是中國的建國思想。所以,中國的文學,應該是三民主義的文學?!皣馈薄翱箲稹眱H是其當前的任務,不是相等或對立的原則,故不能代表它,更不能代替它。
三、三民主義文學的本質
所謂三民主義文學,總括說來,就是表現三民主義思想的革命文學。此一解釋,包含著四個關鍵詞:“三民主義思想“”文學”“表現“”革命”。據此,可提出四個問題:
首先,三民主義思想是怎樣的思想?三民主義思想的創造,根據是中國的實際情形和世界潮流。在此基礎上,孫中山創造性地提出“一次革命論”,即通過種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的合一,同時解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問題,使中國真正成為“民有民治民享”的國家。此種制度,推行及于全世界,便是大同世界和天下為公的實現。
其次,文學是什么?文學是“以活生生的力來表現生活認識生活”,是“藝術地組織人類思想和感情的一種手段”,同時具有“影響人生作用社會的機能”。三民主義文學,當是“站在三民主義立場描寫現實生活的文學”,也就是“把三民主義思想通過藝術形式,活的生活表現上來的文學”。這并非三民主義和文學機械的疊加,而是兩者的統一和融會。
再次,三民主義文學怎樣表現三民主義思想呢?只有把握現實的實情和需要,才能正確地表現三民主義的思想。當然,這并不是要求任何一個作品,都要把全部的三民主義思想體系表現出來,或者去表現三民主義思想的某一部分。三民主義文學,是以三民主義為寫作立場和作品主題,全部或部分,主要或次要,并不成為問題。
最后,何以三民主義主義文學是革命文學?第一,就文學史的發展來說,三民主義文學,是較“資產階級文學”和“無產階級文學”更高階段的大眾文學、社會文學,所以是革命的文學。第二,就三民主義來說,是革命主義。所謂革命,即是除舊布新,創造新的歷史、新的社會、新的國家和世界。三民主義是綜合民族、民權、民生三主義而成,從實踐上說,就是民族革命、民權革命、民生革命,由此可見三民主義革命性的顯明。如果說民族主義是對外的種族革命,民權主義則是對內的政治革命。民生主義呢?是行經濟革命、社會革命的主義??梢哉f,三民主義文學就是表現三民主義思想的革命文學。
以上便是關于三民主義文學本質的說明。至于三民主義文學的創作態度,既要描寫現實,又要表現正確理想,則與浪漫和寫實這兩個立場都有密切的關系。首先,基于民生史觀寫實主義的立場,自然要批判浪漫主義的玄妙觀點,同時還須重視其有關人生和藝術的積極意義。至于寫實主義,已有者可分為兩種:一是機械物質論的寫實主義;二是唯物史觀的寫實主義。前者可稱為“舊”寫實主義,后者可稱為“新”寫實主義。民生史觀的寫實文學,是浪漫主義與寫實主義綜合的文學,是“新”“舊”寫實主義更高發展的寫實文學,是適合中國國情的進步文學。其特點,可歸納如下:\\(1\\)以寫實為基本精神,服務現實的人生,反對虛空的理想主義。\\(2\\)由民生史觀的見地與相應的藝術手段,去描寫現實的發展變化,宣傳三民主義,奔放革命熱情,反對機械的“再現”觀點和絕望的悲觀傾向。\\(3\\)由民生或全民的見地,去描寫事物,刻畫個性,反對個人主義和階級主義。\\(4\\)鼓吹互助團結以謀生存和促進社會進化的思想,引導人類互助前進,反對階級斗爭。
三民主義既然包含解決人類社會根本問題的三個部門,三民主義文學也可分為三個部分。
先說三民主義的民族文學。三民主義民族文學,是反侵略的、全民的、自力更生的民族文學。它基于“中國民族自求解放”和徹底反侵略的立場,以文藝的手段,組織全國人民的思想感情,表現整個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爭取中國的獨立解放,進而實現“各民族間真正平等,以達世界大同之目的”。它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文學,反對階級主義的分裂民族的文學。前者阻撓人類進步,后者妨害民族解放,因而也阻撓“大同之治”的實現。
次說三民主義的國民文學。三民主義的國民文學,即民權主義的文學。其特點是:反對封建形態,割據言行,個人主義,以及奴化、西化、蘇化的傾向;宣揚國家觀念,統一思想,守法精神,公忠態度,民權思想,三民主義,以教育國民,使其生活、思想、行為現代化,三民主義化,為建設三民主義的新中國而奮斗。概括起來,三民主義國民文學,是基于三民主義立場,用現代的語言文字,描寫現代中國國民生活的文學,并將同時完成五四時代的任務和現在的新使命。
最后是三民主義的生產文學。民族抗戰與生產建設必須同時并行,文學也應同時肩負救亡與建國的責任。1941 年5 月號的《文藝月刊》,王平陵曾提出“文藝與生產建國運動”的問題。有鑒于此,三民主文學當基于三民主義的立場,描寫各種生產建設。三民主義作家,也當努力去理解民生主義生產建設的理論、方案和計劃,參加三民主義的實際行動,實地考察乃至體驗各種生產情形。通過“為生產而寫作”,不僅可以增加生產,充實國力,有利抗戰,而且還有助于民生主義的經濟建設,使三民主義新中國的經濟基礎得以迅速建立和鞏固。
四、三民主義文學的內容與形式
所謂文學,即是內容與形式兩部分合一的組成物。三民主義文學的內容是什么呢?即三民主義的思想感情。第一是革命精神。第二是科學精神??茖W性即具體性;而科學理論,必能正確反映客觀因果關系的中國,且具有實踐性。
三民主義理論是實踐的原理,“建國大綱”是具體的實踐方案。第三是全民精神。階級分化不明瞭的中國,只有整個的民族,全體的人民。三民主義的思想,即是全民族全人民的思想。第四是創造精神。三民主義的實行,即將完全解決民族、政治以及經濟的問題,創造新的中國,新的世界。在其革命進行中,它曾創造許多可歌可泣的戰斗生活。在建設工作中,更要創造新的生活,新的環境,新的社會。因此,三民主義及其文學內容,有著實際的創造精神,不趨舊,不保守,也不空想。
三民主義文學的形式,第一是有力的。革命需要堅決的信仰,至高的熱情,無畏的勇氣,強大的力量,果敢的實行。所以革命精神的表現,必要富有熱和力的形式。第二是寫實的。三民主義文學形式是科學的寫實主義,不同于逃避現實的唯美主義,沒有根據的理想主義,同時與機械的寫實主義也有區別。第三是通俗的。三民主義文學,要根據三民主義的全民精神、一般國民的生活習慣及其易于理解的語言文字,創造新的通俗的形式,來宣傳三民主義。不僅要努力適合一般民眾的要求,而且要積極提高其文學的知識水準。由于適合與提高是在不斷地進行,三民主義的文學形式,也必將永遠通俗化、大眾化和現代化。第四是時新的。所謂時新,就是三民主義的實踐既能創造新的生活,則其形式也將不斷得到新的養料,從而永葆“進步的健康姿態”。三民主義文學形式的特點,都來自其內容所具的各種精神,同時,它們要在整個三民主義文學形式中才有意義,而不能機械地單獨化。
五、三民主義文學的功用
三民主義文學,是為三民主義服務的文學。三民主義文學的總任務,即是以文學的手段,有目的、有意識地引導人們努力實現三民主義。在此之下,因時間情形的不同,還有許多特殊的實際任務。三民主義的實行,可分為三個程序:一曰軍政時期,二曰訓政時期,三曰憲政時期。三民主義文學的實際任務和功用,也可分為三個時期來說明。
第一是軍政時期。三民主義文學于此當負起宣傳的責任,以現實的革命戰爭與國民生活為題材,以三民主義為思想內容,以藝術的創作來“宣傳主義以開化人心”,幫助革命軍隊和民眾“掃蕩革命一切障礙”,“促進國家之統一”;第二是訓政時期,即行“約法之治”的時期。三民主義文學當描寫人民行使四權的一切活動,描寫實行地方自治的各種建設,把三民主義的建設步驟與人民的現實生活藝術地結合起來;第三是憲政時期,即行“憲法之治”的時期,三民主義文學當描寫全國人民的生活,表現絕對真實的三民主義思想。
三民主義的實行,其本身就有三個步驟,則三民主義文學的著重點,在三個時期中也有所不同。具體言之,即三民主義文學在軍政時期,應該特別把握民族主義,注意民權主義。訓政時期,應該特別把握民權主義,注意民生主義。憲政時期,民生主義特別重要,而在大同世界的實現中,民族主義的最后目標,即世界各民族平等,也很緊要。
上述的分期實行,對三民主義和三民主義文學而言,并不會損害其整個性和統一性。三民主義文學當在總的目標和旗幟之下,努力把握各時期的實際任務,描寫與此密切相關的實際生活,引導人民走向三民主義之途。
抗戰建國是以“軍政時期為本”同時“加緊訓政工作”的時期。民族抗戰,即是實行三民主義的民族主義;而建國工作,則是“以人地財物事作為主要的對象”,“管教養衛同時并重”,“使國力民力均能增進”,以達抗戰勝利和建國成功的目的。此一時期,三民主義文學的題材和主題更加豐富,更為擴大。同時,既以“軍政時期為本”,則三民主義文學描寫人民抗戰生活,表現三民主義的民族思想,都要引導人民為民族解放奮斗,即便是描寫人民的政治和經濟生活,也要基于三民主義立場,反對個人主義、階級觀點和割據言行,宣傳統一思想,鼓勵生產建設,以整個的國力民力來爭取抗戰勝利和建國成功。這就是三民主義文學的現實任務,也即是它能在戰時顯示的功能。
六、三民主義文學批評
大致說來,文學批評有兩個對立的派別:一是唯心論的批評,或觀念論的批評;一是唯物論的批評,或物質論的批評。三民主義文學批評,是伴隨三民主義文學思潮和運動而來的一種文學批評。批評的觀點自然是三民主義,其基礎,則是民生史觀。對于觀念論文學批評,三民主義文學批評要吸取其重視精神作用的積極意見和其他長處,但要反對其形而上學。對于唯物論批評,則要吸取其客觀立場,尤其是社會立場,但要反對其機械觀點和階級主義。在此基礎上,三民主義文學批評遂成為“不偏于精神,亦不偏于物質”的更高階段的文學批評。它可以說是觀念論批評和物質論批評的綜合,如同民生史觀是唯心史觀和唯物史觀的綜合。
三民主義文學批評者首先要注意作品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是基于何種立場。文學批評的最終任務,是評論作品的價值。而價值的高下,一是要以表現的社會思想與情感是否高尚、真實或美好來判定。二是要注意作品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與三民主義思想原則的距離。其次,還須注意文學的藝術特性。三民主義文學批評不應對美學關門,而應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歡迎它進來,由社會價值到藝術價值,得到統一的評論。
七、怎樣建設三民主義文學
如何建設三民主義文學?王集叢以為,有七個重要的步驟:
1.從研究學習中建設三民主義文學。建設三民主義文學,是一個非?!昂拼蟆啊本睢倍覐碗s的“工程”。其進行,必先“求知”,要特別努力于專門的研究與學習,以求有關豐富而有系統的知能,才不致“費時失事”。第一要研究三民主義。第二是研究和學習文學。此外,還須研究其他有關的學問。至于“研究之道”,即如何研究的問題,第一是“即物窮理”,第二是“研究與預備”,第三是“分工合作”,第四是“精神實在”,第五是“條理與系統”,第六是“自強不息”。
2.從實際行動中建設三民主義文學。三民主義文學建設,要有理論的根據和實際的內容。首先應該以文學手段去描寫和歌詠實際行動,宣傳行動的意義,鼓勵行動的精神,以助行動的開展和成功,以盡其國民的神圣責任。復次,通過實際行動,使研究三民主義與學習文學的知識得到實驗和印證,獲得并增進實際的“真知”,力求三民主義理論、文學知識和客觀實情的統一。
三民主義的實際行動,也可一分為三。首先是民族主義的實際行動,即對日抗戰。文學工作者當努力參加并注意這場行動,創作反侵略的民族主義文學。其次是民權主義的實際行動。民權主義的政治建設,如政治統一的加強,國民參政會參議會的設立,憲政的努力籌劃,新縣制的實施,地方自治的推行,教育普及的加緊,科學運動的開展,都是其實際行動。文學創作,應當描畫這些情形,以宣傳教育一般國民。最后是民生主義的實際行動。政府正努力建設民生主義的經濟。對于囤積居奇的奸商,自私自利的資本主義傾向以及破壞生產建設的階級主義,都當予以無情的打擊。此即是三民主義文學的任務。
3.從接受遺產中建設三民主義文學。接受文學遺產的問題,在建設三民主義文學中,具有特別的重要性。首先,三民主義文學是中國的,它必須接受中國文學的遺產,來謀其成長與繁榮。其次,還要努力接受世界文學的遺產。接受中外文學的遺產,當基于三民主義的立場,去分別,去選擇,取其精華加以綜合與發揮。值得注意的是,文學遺產終究是歷史的,其本身并無正確的現代意義,必須經過新的融化和新的運用,才能表現現代的思想內容。
4.從批判工作中建設三民主義文學?,F代中國文學的發展,有兩個批判運動值得注意:一是五四時代的批判運動;二是北伐以后“普羅文學”的批判運動。中國文學的情形,便是由這兩個運動發展而來。其中最主要的是殘余的封建文學、五四文學革命產生的個人主義文學、“普羅文學運動”以來的“左翼文學”三者的合一。而“左翼文學”是有組織的文學活動,并有“路線”的領導和“國際”的援助,所以對青年的影響,較前兩者為大。上述三者,與三民主義的民族思想、國民精神以及民生見地并不相合,應當予以必要的批判。但批判的進行,要有中心,分輕重,不能一概而論。
怎樣批判呢?第一是確立批判的立場。批判工作,為的是三民主義文學的建設和發展。因此,其唯一立場,即三民主義。三民主義的文學工作者,尤其是從事批判工作者,必須在研究與實踐中,努力去理解三民主義,以之為人生觀和對付一切的基本立場,方能勝任自己的職責。第二是嚴正批判的態度。批判既然是一種理論斗爭,即當以理論為主,不應以意氣之爭或謾罵方式來代替。第三是運用批判的方法。首先應當把握思想的中心,依據中心去梳理其發展線索,從而一一批判。其次是當注意對方思想的矛盾。第三是要暴露其錯誤而吸收其長處或精華。第四是要宣揚自己的理論。
5.從學校教育中建設三民主義文學。建設三民主義文學,必須注重教育。三民主義教育,并不只是教學三民主義,而是以三民主義為原則,來教學各種有用的學科,其目的是造成三民主義的良好國民,樹立三民主義的“國家精神”,實現三民主義的新中國。首先要糾正種種阻礙三民主義教育的情形。其次是當努力闡揚三民主義的真義,發展其“文化價值”,造成三民主義的時代精神。
6.從社會教育中建設三民主義文學。社會教育是國家教育的一部分,其實施,雖有多種方式,但直接相關者,卻是文藝教育的方式。首先,要把三民主義的思想與民眾的實際生活深切地聯系起來,由此構成社會文藝教育的具體內容。至于其形式問題,則不能離開內容來規定其獨立的意義。既不要與三民主義不合的通俗形式,也不要為一般民眾不了解的形式。
實施三民主義文藝教育,可同時負起下列幾個重要使命:第一是用文藝的手段去宣傳“三民主義的精神”,掃除“神道與迷信”,改正民眾一切不合理的習慣和觀念,“提高民眾知識”。第二是改造民間文學和藝術,使之現代化、三民主義化。第三是在工作中理解民眾的生活,創作新的三民主義民間文學。第四,由于民間藝術文學的改造,可使愛好文藝的民眾努力學習三民主義,從而產生三民主義的民間劇團、民間文藝工作者,為國家民族服務,為三民主義服務。這些使命,其共同目標就是建設三民主義的文學。其中第一點是目的,其余三點,則是建設三民主義文學的道路。
7.從政治領導中建設三民主義文學。關于這一點,首先要知道三民主義實行的方略、步驟及其組織的領導情形。
三民主義的總路線和總目標,是“同時”解決三大問題的一次革命。在這之下,還需具體的方案和步驟,來完成革命的任務。中國國民黨是一切政綱、政策、方案、計劃的決定者及實行的領導者,堪稱三民主義革命的總司令部。建設三民主義文學,既是實行三民主義的一個手段,因此需要正確的三民主義文藝政策,需要政治的組織領導。首先,對于藝術至上主義者和文學自由主義者的異議,應該分別解答。其次,是把三民主義文學建設工作與政治領導對立的意見,也應該予以糾正。王集叢以為,三民主義文藝政策,應該具有下列內容:第一是確定基本方針。第二是建立統一組織,一是國民黨指導這項工作的組織,一是三民主義文學工作者的組織。兩類組織,都當有計劃有步驟地自上而下地組織起來。第三是設立研究學院。第四是籌辦出版機構。第五是鼓勵文學寫作。此外,如運用政治力量,指導國家的教育和文化乃至其它的機關團體,致力于三民主義文學建設的工作,也當是文藝政策的內容。
上述步驟,其相互之間,有著不可分離的聯系,不能單獨理解,不能將其視為幾個階段,分期實行。當然,各個三民主義文學工作者,可根據其興趣和生活環境,在某一方面特別努力??傊?要注意全部建設工作的統一和聯系,否則便有脫節、殺偏鋒或畸形發展的危險。
八、有關三民主義文藝的討論
1942 年 9 月,張道藩在《文化先鋒》創刊號上發表《我們所需要的文藝政策》,提出“六不”和“五要”,被視為國民黨文藝政策的綱領性文件,王集叢乃撰文呼應。在他看來,因為中國社會情形的特殊,政治任務的艱巨,與西洋文藝影響的阻礙,所以中國文藝才未照著國家的需要,政治的要求,真理的指示,及早走上三民主義的正路。而三民主義文藝政策的正式提出,有著重大意義,具體而言:\\(1\\)說明大多數的中國人和先進的文藝工作者在數十年的歷史教訓中,認識了中國,知道三民主義是中國文藝前進的燈塔。
那些走不通的歧途,將日益失去惑亂的效用。\\(2\\)五四以來由外國搬運過來的文藝思潮,已證明不合中國民族要求,此后將日益失去阻礙的力量。\\(3\\)可使中國文藝工作者不為外人文藝政策“向導”,不跟著外人走,不去為外人歌功頌德,而一心服務于自己的祖國。\\(4\\)可使文藝運動漸與政治運動配合,以正確的政治任務給予文藝,并幫助其發展;同時,以文藝的手段去喚醒民眾,去宣傳正確的政治任務,幫助政治任務的完成。從而使政治與文藝工作,在三民主義新中國的創造中,表現出密切的聯系。\\(5\\)使過去中國文藝的盲目發展迅速終止,并使中國自己所需要的文藝有“計劃”和“目的意識性”地建立起來。
除是否需要文藝政策,關于三民主義文藝的創作,亦有幾個重要問題,值得研討:\\(1\\) 寫作對象與為誰寫作問題;\\(2\\)暴露黑暗與寫作立場問題;\\(3\\)理智控制與情感奔放問題;\\(4\\) 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問題。王集叢的觀點和主張,大多已如前述。需要補充說明的是,黑暗與光明,本是生活的一體兩面。問題的中心是在寫作立場和方法,不在是否暴露黑暗。如果站在三民主義立場,用寫實主義的方法,即便是所寫的題材帶有破壞或黑暗的意味,也可體現出建設或光明的價值。
抗戰時期,尤其是 1942 年以后,以“三民主義文藝政策”和“延安文藝講話精神”為標志,國共兩黨在文化戰線上,展開更為廣泛深入的激烈爭奪。王集叢有感于當時“所謂‘左翼作家’相當多,觀眾、讀者較多,影響力較大”,“即在‘三民主義學術化’的原則下,努力文藝評論工作,‘破’‘立’并行:一面批評‘左翼作家’的作品,一面研究三民主義的文藝理論”?!度裰髁x文學論》和《怎樣建設三民主義文學》就是“為建立三民主義文藝理論體系”所寫,堪稱三民主義文藝觀的集中論述。因其“指導性”,兩書對“當時的文藝創作方向”,“具有巨大掌握力”。同時,該著也是王集叢“文藝評論的座標”。時移勢易,有必要對其進行全面充分的了解,并予以客觀公正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