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是中國著名四大古典戲劇之一,是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湯顯祖最被公眾認可的作品??峙轮挥型瑫r代的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在藝術水平上才能與之相媲美。從中國知網搜索的信息了解到,有關《牡丹亭》英譯研究的文獻為數不多,且研究成果不盡人意。本文主要從翻譯美學的角度,對比分析許淵沖和汪榕培的譯文在音美、形美和意美三個方面是如何展現原文審美意境的,以期拓展《牡丹亭》的研究視角,為它的研究注入新的血液。
一 翻譯美學
西方翻譯理論的萌芽,以美學為依托,逐步發展成熟。國外的翻譯流派,早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以前,已關注翻譯中的美學研究,譯論家如泰特勒阿諾德、西塞羅、賀拉斯等都曾提到翻譯中要注重美學。\\( 張玉蘭 2013\\) 翻譯家們已開始關注并強調翻譯中,尤其是文學翻譯中的美學問題。
Shirley Chew 和 Alistair Stead 編著的《翻譯美學研究》,從理論上對翻譯中的美學問題進行了系統的描述和研究,奠定了美學在翻譯研究中的地位,樹立了一個新的翻譯理論研究視角。
我國的翻譯家在他們的翻譯實踐中,也早已注意到翻譯中的美學現象,他們的翻譯美學理論各成體系。佛經翻譯實踐中概括出的文質之爭,嚴復的信達雅翻譯標準、傅雷的神似說、錢鐘書的化境論和許淵沖的三美論。盡管各家表述迥異,其本質都圍繞著文學翻譯中的美學問題進行探討,他們都不同程度地強調了文學翻譯中的美學意識,遵循將再現原作的文、雅、神、境和美作為文學翻譯的基本宗旨。
翻譯美學是翻譯與美學的聯姻,是二者的結合。翻譯美學在我國的發展源于奚永吉的《翻譯美學比較研究》\\( 1992\\) ,是我國一部具有深遠影響的翻譯美學著作,他在此書中重點分析了文學作品中的美學因素,并提出譯者的基本標準應該是在翻譯操縱中保留這些美學現象。
劉宓慶\\( 2005\\) 認為現代翻譯美學就是在現代美學的基本原理的指導下,分析、闡釋和解決語際轉換中的美學問題。由此可以看出,翻譯美學是以文學作品中存在的美學因素為契機,把現代美學理論的研究成果應用到文學翻譯之中,借此來幫助譯者挖掘原文文本中的“文”和“雅”,審視領會這些美學現象,并把這些美轉換到目的文本中,讓目的讀者感知到原文的審美意境。翻譯美學的研究對象是翻譯中的審美活動,翻譯中的審美客體,翻譯中的審美標準,翻譯中的審美主體,審美欣賞,審美判斷以及翻譯過程中富有創造力的審美再現等等。\\( 毛榮貴 2005\\) 翻譯活動中的審美客體毫無疑問,就是源語文本,或確切地說是源語文本中的美學要素。美學要素包括可感知的原文語言美,和只能心領神會的原文風格美、意境美和神韻美,故在語際轉換中,應充分考慮原文中可感的和不可感的美學要素。翻譯美學理論中爭論最多的莫過于,到底誰是審美主體,原文還是譯者。從以上翻譯美學審美對象的研究,我們可以得出,譯者首先得意識到、體會到原文中的審美要素,進行審美判斷,建立審美標準,轉化審美體會,最后發揮個人能動性再現審美體驗。由此可見,審美主體———譯者是整個翻譯美學理論框架的核心,他承擔著翻譯中的審美活動,其一切審美活動決定著原文的氣質是否能成功地轉移到譯文中,同時也決定著譯本的譯介程度。
二 翻譯美學視闕下的審美意境翻譯
在文學翻譯中,審美再現指的是再現原文的音韻聲律美、修辭模式美、語言形式美、篇章結構美和內容情志美。\\( 黨爭勝 2010\\) 下面我們來對比分析下許淵沖和汪榕培的譯文是否再現了審美客體的美學要素,以及他們分別采用了哪種再現手段。
1. 音美
戲劇作為一種文學藝術形式和潛在的表演藝術形式,要求語言要擲地有聲,富于音樂性。這一特殊的藝術形式的要求,使得戲曲中大量運用唱詞和韻文,突顯出戲劇中詩化、講究音韻美的語言特色。
【蝶戀花】
白日消磨腸斷句,
世間只有情難訴。
玉茗堂前朝復暮,
紅燭迎人,
俊得江山助。
但是相思莫相負,
牡丹亭上三生路。
許譯: Tang \\( Singing to the tune of Butterflies in Love with Flowers\\) :
Writing heart - breaking verse by day,
What of love can a lover say?
Sitting in my hall day and night,
The fair scene beautifies my verse
Even in candlelight,
For better or worse,
If you are worthy of her love,
You’d win a new life from above.
汪譯: Announcer: \\( To the tune of Dielianhua\\)
Among the sentimental tales I write,
Love is as mysterious as the sea.
I write the tale from morning till night,
With candles burning bright,
Enlightening me in the brightest ray.
When a beauty falls in love with a man,
The Peony Pavilions sees her ardent way.
原曲的韻律非常規整,基本上在每行末尾的音節上,押 u 這一種韻。對比許和汪的譯文,可以看出,許淵沖和汪榕培都體會到了源語中的音韻美,并分別建立了自己的審美標準; 在翻譯操作中,他們都充分發揮了各自的主觀能動性,運用了不同的翻譯策略,在目標語中完美地再現了他們的審美體驗。許的譯文采用的是 AABCBBCDD 的韻律模式,而汪的譯文呈現出 ABAACDC 的押韻規律。因為兩種語言之間在韻律運用上的巨大差異,顯然許和汪都沒有完全仿照原文中一韻到底的樣式,但他們借助熟練的翻譯能力,都非常巧妙地把原文中的音美最大程度地在譯文中得到體現。許和汪采用套用譯文中的韻式、仿照原文中的韻式和創造新的韻式相結合的翻譯策略,使得他們的譯文整體上再現了原文中的音美要素。
基于以上分析,翻譯中如何再現原文的音美特征,可以參考以下翻譯建議: 第一,原文通常采用一定的押韻格式,譯者可以最大程度的發揮自主性,套用譯語中已有的韻式,讓譯語讀者能夠領略到譯文的音樂美。第二,譯者還可以仿照原文韻式,生成一種和原文相似的韻式。盡管在某種程度上,原文和譯文的韻律存在一定的差異,但還是可以給譯文讀者帶來一定的聲韻享受。第三,如實在無法移植原文的音美時,譯者可以考慮創造一種新的韻式,再現原文的音韻問題。
2. 形美
《牡丹亭》中有大量的詩、曲、詞,它們都講究形式上的對稱,因此,《牡丹亭》的形美主要體現在對偶、排比、反復等這些修辭構成的句式的平衡美。
【前腔】[旦]
我待要折,我待要折的那柳枝兒問天,
我如今悔,我如今悔不與題箋。
許譯: Belle \\( Singing to the previous tune\\) :
I should have plucked a willow spring,
I should have plucked a willow spring,
To ask the sky on high.
I regret now,
I regret now.
汪譯: Du Liniang: \\( To the previous tune\\)
I should have held,
I should have held the twig and yelled.
Now I regret,
Now I regret that not a word he did get.
原文使用了排比和反復的修辭手法,兩位譯者都運用了直譯的翻譯方法,“我待要折”“我如今悔”分別譯為“Ishould have plucked a willow spring. ”和“I regret now,Now Iregret. ”許采用直譯的翻譯方法,他的譯文基本上完全和原文的形式對應; 相比之下,汪嚴格亦步亦趨地按照原文來翻譯,導致他的譯文在一定程度上并沒有完全再現原文的形式美??傮w來說,他們的譯文都再現了原文形式的均衡美。
由此可以看出,再現語言的形式結構時,譯者可以采用完全和原文對稱的結構及部分內容與原文形式對應的翻譯策略,向譯文讀者呈現原文的形式美,讓讀者感受到原文在行文結構上的審美效果。語言的形式與其承載的內容是戚戚相關的,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能丟棄具有交際意義的形式,要最大程度在譯文中保留原文的結構。
3. 意美
郭英德認為\\( 2004\\) 戲曲意境并不是指作家和人物形象之間、作家和客觀對象之間的關系,而主要是指劇中人物的主觀情志和自然中的客觀景物之間的關系———前者是包含于、隱藏于后者之中的。意境是情、景、事的交融,以物和景襯托人物的情感,是意象與人物的情感的統一體,是借景渲染人物情緒的藝術創作手法。
【好姐姐】[旦]
遍青山啼紅了杜鵑,
荼縻外煙絲醉軟。
春香啊,牡丹雖好,
他春歸怎占的先!
許譯: The painted veranada with golden powder bright,
In misty waves mingle the threads of rain.
When spring has said farewell,
However fine the peony,
how can she rank as queen coming to bloom!
汪譯: Du Liniang:
\\( To the tune of Haojiejie\\)
Amid the red azaleas cuckoos sing;
Upon roseleaf raspberries willow - threads cling.
Oh,Chunxiang,
The peony is fair indeed,
But comes the latest on the mead.
此唱詞描寫的意境是: 杜麗娘看到春意盎然一片生機,觸景生情聯想到自己的境地而有感而發。杜麗娘被眼前的景色所感染,觸動了她的內心感受,字面上她唱頌的是春景,實際上是以景烘托她的真實情感。前兩句曲詞通過“青山、啼紅、杜鵑、荼縻、煙絲、醉軟”這些意象營造了春天的美妙意境; 后兩句作者發出了“牡丹雖好,他春歸怎占的先! ”的感嘆,表露了杜麗娘內心失落、自怨自艾的心跡。許和汪的譯文都形象地再現了原曲中表現春景的意象,甚至汪榕培發揮了自己的創造力,在譯文中增加了“sing”和“cling”這兩個動態的意象,渲染了生機勃勃的春色,更能讓讀者感受到文中的意境美。后兩句是這首曲的靈魂,許淵沖的譯文省掉了“春香”這一意象,“怎占的先”譯為“how can sherank as queen coming to bloom”此句中的“queen”簡直是畫龍點睛之詞,巧妙地反襯了杜麗娘凄涼的境遇; 許淵沖對應的把最后一句譯為感嘆句,完美地再現了曲中人物的幽怨心境。汪的譯文直接移植了“春香”這一意象,把最后一句中的感嘆句譯為一個轉折句,以至最后兩句押同一個尾韻,隨句式上和原文有些出入,但汪很靈活保留了原文的意境,兩位譯者都意識到并領會了原文的審美意境,發揮各自的能動性,在翻譯過程中再現了原曲的意境美,使得他們的譯文有異曲同工之美。
三 結語
《牡丹亭》所蘊藏的審美要素是毋庸置疑的,以上分析了許淵沖和汪榕培這兩個審美主體在翻譯行為中,如何轉化、加工審美客體中的美學因素,然后把他們展現給譯文讀者的。兩位譯者發揮各自的審美意識和審美體驗,捕捉到了原文的美學表象要素: 音美和形美及非表象要素———意美,在翻譯過程中,他們采用直譯、意譯等翻譯策略,有時甚至發揮各自的創造力轉換移植原文中的審美效果,最大程度地再現了原文的審美意境。
參考文獻
[1]黨爭勝. 從翻譯美學看文學翻譯審美再現的三個原則[J]. 外語教學,2010\\( 3\\) :97.
[2]郭英德. 牡丹亭[M]. 戲曲文體研究[M]. 北京: 商務印書局,2004:282.
[3]劉宓慶. 翻譯美學導論[M].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224.
[4]毛榮貴. 翻譯美學[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21.
[5]湯顯祖. 牡丹亭\\( 第二版\\) [M].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
[6]汪榕培. 牡丹亭[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7]許淵沖. 牡丹亭[M].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9.
[8]張玉蘭. 翻譯美學理論對唐詩英譯意境再現的指導作用[J]. 北京化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3\\( 2\\)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