頹廢源自拉丁文 decadentia,在英文中,頹廢一般拼寫為 decadentism。其本源的意思是墮落、頹廢。在中國大陸并沒有完全確定的界定,學術界主要在文學思潮的意義上使用頹廢主義這一概念。
認為頹廢主義是“十九世紀末除現實主義而外的各種文藝流派如象征主義、唯美主義的總和、總稱”
[1]93。其以主觀唯心主義為哲學基礎,否認理性認識對文藝的作用,主張個性的極端自由,崇尚感官本能的放縱,宣揚悲觀、頹廢的情緒,特別是從病態的或變態的人類情感中以及與死亡、恐怖有關的主題中去尋求創作靈感,其指向是生命本質和世界本體被異化之后所產生的一種形而上的心理焦慮和絕望。頹廢主義文學往往代表著精神的萎靡、感官的刺激、本能的放縱與病態的情緒,“是某些西方知識分子彷徨、苦悶在文學藝術領域中的反映?!?/p>
[2]801正是由于這種散點的、定性的評價,在某種程度上,遮蔽了我們對于頹廢主義文學的認知與探究,影響了對于頹廢主義文學作品的分析與解讀。
一、西方頹廢主義文學的衍生與嬗變。。
西方頹廢主義文學的出現,肇始于 19 世紀中期以來彌漫于歐洲的頹廢意識與頹廢情緒??梢哉f,頹廢主義文學運動是在特定時期誕生的文學運動,是具有鮮明特征的文學現象?!邦j廢主義運動是一個原創詞語,將作為一個有趣的發現保留在文學史上,這個不規范的詞是能創造奇跡的標志。它是在頹廢主義貶黜含義的奮力一擊中脫穎而出的一個簡短、適宜的便利詞語; 它聽起來是文學的詞匯而不是賣弄學問的……我認為這個術語的意義在這個段落中清晰地強調指出頹廢主義運動所包含的你和我都明白的意思,它是頹廢主義運動時期獨有的卓越文學,如果有人在它的時代不緊跟步伐,而總是完全反對它,反叛它,反對迂腐陳詞和卑鄙行為,文學及其他,那么它就只能在傳統中永遠無法誕生”。
[3]2西方學者對于頹廢主義與頹廢主義運動的解析,顯現了這一文學術語與文學運動的內在復雜性。
作為人類誕生之后就開始存在并廣為彌漫的一種情緒,頹廢有著悠久的歷史與傳統。在西方,可以追溯到羅馬帝國的衰落及覆滅,也可以溯源到拜贊庭的衰敗及滅亡。早期的基督教作家是世紀之初頹廢現象的見證人和記錄者,特別是當他們親自目睹尼祿最終墮入地獄之后[4]23 -24所創作的作品; 尼祿之外的暴虐、殘酷的野獸統治者還有羅馬皇帝 埃 拉 加 巴 魯 斯 \\( Heliosabalus,約 205—222年\\) 。德國詩人施特凡·安東·格奧爾格\\( stefan-George,1868 - 1933\\) 用這個原型塑造了阿爾加巴爾。格奧爾格唯美主義和反理性主義的藝術主張和思想傾向,曾得到相當一部分人的贊賞,因而在他周圍形成了一個文學集團,被文學史命名為“格奧爾格派”?!案駣W爾格派”以追求詩的唯美為宗旨,力圖以詩的美來振興并創造德國文明。
法國現代頹廢主義文學研究肇始于 A. E. 卡特的《1830 -1900 法國文學中的頹廢主義》。法國現代頹廢主義早期主要代表人物是戈蒂耶\\( ThgophileGautier\\) 與波德萊爾 \\( 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 \\) 。
戈蒂耶 1835 年在《莫班小姐》序言中提出了“為藝術而藝術”的口號,他認為藝術本身就是終點和目的,藝術可以不顧及任何道德,人生和藝術對于道德是處于截然不同的關系之中。他尖銳地批評文學的功利主義,并指責批評家道: 不,傻瓜,不! 你們這些白癡和患甲狀腺腫的病夫,一本書決不是一碗濃湯,一部小說不是一雙沒有縫好的鞋子,一首十四行詩不是不斷噴水的噴射器,一出戲劇不是一條鐵道,一切東西本質上都是使人得到教養的。頹廢主義文學文藝運動的核心觀點是文學學藝術與“自然”的截然對立,一切觀念體系的錯亂。
繼承戈蒂耶波德萊爾的頹廢主義文學代表作家主要有被譽為現代詩歌的三王的魏爾倫、蘭波\\( JeanNicolas Arthur Rimbaud \\) 、馬 拉 美 \\( Stephane Mal-larme\\) ,被譽為頹廢主義小說高峰的于斯曼\\( J. - K.Joris - Karl Huysmans \\) 和畫家古斯塔夫 · 莫羅\\( Gustave Moreau\\) 等。1883 年,保 羅 · 魏 爾 倫\\( Paul Verlaine\\) 寫下了以“我即是頹廢的王國”為首篇作品的《憂郁詩篇》\\( Poèmes saturniens\\) 之后,于 1886 年創辦了《頹廢派》雜志?!额j廢派》雜志雖然短命,卻為頹廢文學留下了命名。于斯曼1884 年發表的小說《逆流》使頹廢主義文學創作達到鼎盛時期,小說的成功之處在于塑造了“頹廢男主角”戴·德塞坦這一典型形象。戴·德塞坦是公爵之子,父母去世后繼承了大筆的遺產,在巴黎過著奢侈、墮落的生活,為厭煩、憂郁、幻滅、絕望情緒籠著著,成為消極被動的頹廢型人物。戴·德塞坦斷定文明的本質就在于永遠遠離自然和現實生活,他沉溺于波德萊爾、魏爾蘭、馬拉梅作品,為自己建構了一個自我設計建造的僅僅屬于個人的神秘的精神世界?!坝谒孤嗌賻в凶詡魃实闹魅斯鳌ぐY愄故且粋€欣賞一切人為、畸形和病態事物的人物,是一個厭世、過敏、精力業已耗盡的神經病患者。他躲進與世隔絕的小天地,以磨煉他本已過分高雅的鑒賞力。作為一部小說,這一作品或許因過多地運用了巴羅克和拜占庭風格的細節描寫而有所遜色”。
[5]于斯曼的創作對王爾德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從他的小說《道林·格雷的畫像》中,顯現出的法國頹廢主義的因子隨處可見。
到了 1888 年,隨著拉弗格去世,“頹廢”一詞所代表的文學意義與社會意義也隨之消散,象征主義開始取代頹廢主義成為新的文學思潮的術語。
讓·莫雷亞斯\\( Jean Moras\\) 在1886 年9 月18 日的《費加羅報》上發表題為《象征主義宣言》,指出象征主義探索的是“賦予思想一種敏感的形式,但這形式又并非是探索的目的,它既有助于表達思想,又從屬于思想?!薄跋笳魉囆g的基本特征就在于它從來不深入到思想觀念的本質。因此,在這種藝術中,自然景色,人類的行為,所有具體的表象都不表現它們自身,這些富于感受力的表象是要體現它們與初發的思想之間的秘密的親緣關系”。
[6]44 -51《象征主義》宣言的發布,標志著頹廢主義文學的結束和象征主義的興起。
英國頹廢主義運動的倡導者是阿瑟·西蒙斯\\( Arthur Symons\\) ,1893 年他的《文學中的頹廢運動》昭示了英國頹廢主義文學的到來。阿瑟·西蒙斯不僅僅創辦了《黃面志》,而且于 1896 年聯手奧博利·比亞茲萊\\( Aubrey Beardsley\\) 創辦了《薩伏伊》\\( Thesavoy\\) 雜志,宣揚文學的頹廢主義與象征主義。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頹廢并不是靜止的而是一個通用的文學概念,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對抗。
[7]44英國頹廢主義文學的代表是奧斯卡·王爾德\\( Oscar Wilde\\) ,王爾德總是對社會章法、道德的必要性和社會的陳腐思想發出質問。他的《道連·格雷的畫像》、《莎樂美》等作品成為頹廢、唯美主義文學的杰作,試圖“通過感官治療靈魂的創痛,通過靈魂解除感官的饑渴”,強調靈與肉的結合并達到和諧一致。在這兩部作品中,王爾德調動了所有的手段,來凸顯能夠引發讀者審美情趣的人物形象?!邦j廢似乎是通向神的相反方向,其實是捷徑?!蓖鯛柕碌膭撟?,徹底廓清了藝術與生活之間的界限,藝術高于生活———“一切藝術都是毫無用處的”,[8]137“藝術不因自己遠離當代的社會問題而受到損害。這一來它更為完整地實現了我們的愿望,對我們絕大多數人來說,真正的生活是我們所沒有品嘗過的生活,這種生活更忠實于自身的完美,更珍惜那不可多得的美,它難以在感受中丟掉形式,把創造的激情當作作品的美接受 下來”。[9]15 -16文學藝術家的使命就在于創造。
頹廢主義文學所主張的超越生活的藝術創造、對于感官感受的關注、對于心理情緒和變態心理的描寫,在象征主義、唯美主義的文學創作中,在二十世紀以后的文學創作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
二、日本文學的頹廢主義思緒與作家創作
日本文學中的頹廢主義是受西方文學影響下出現的創作現象,因而,在人生觀、價值觀、藝術觀等諸多方面,與西方頹廢主義產生某種契合。例如: 表達唯美、頹廢、無聊的人生態度; 注重形式,強調藝術的非功利性,強調為藝術而藝術等等。與此同時,日本頹廢主義文學在思想淵源上,與日本自然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是在創作理念與審美理念方面,又是對于日本自然主義的一種反撥。
與西方文學史上的頹廢主義思潮不同的是: 第一,日本近代以來的文學發展進程中并未形成有綱領、有流派、有體系的頹廢主義文學; 第二,與西方頹廢主義文學強調與自然對立,注重感官感受與刺激不同,日本文學的頹廢主義更注重“耽美”與“沉溺”———官能的享受; 第三,注重在藝術技巧方面的精雕細刻,追求藝術的精致、成熟,尋求精神與心靈上的解脫。
日本語言中,decadentism 一詞也與漢文相似,被譯頹廢。日文漢字表示為“退廃·頹廃”,“頹廢派”翻譯為“退廃派”。頹廢藝術,則來源于德文的“Entartete Kunst”,主要是文學藝術中相對于納粹藝術、表現主義、包豪斯藝術沉溺感官享受、展示生命的危機感、幻滅感與無力感的頹廢主義藝術。
德田秋聲在《大學章句》中寫道: “在頹廢的空氣中生長的笹村的頭腦中,家庭、家族之類觀念,猶如浮云一般的輕薄”,顯現了頹廢者的反叛與冷漠的虛無感。
日本頹廢的唯美的文學創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平安時代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紫式部所探究的是超越世俗道德的純美與純愛的極端境界。
在平安時代貴族的唯美、耽美氛圍中成長的光華公子源氏,將愛情與愛戀中的情欲體驗,作為最高是審美標準與人生追求的極致———那種“罪”\\( つみ\\)與“蜜”\\( みつ\\) 極端對立的體驗中,逸樂放蕩與唯美忠貞不可思議的同為一體。光華公子源氏,只是這個名稱是堂皇的,其實此人一生遭受世間譏評的瑕疵甚多,尤其是那些好色行為……其實源氏公子這個人處事未嘗謹慎,凡是小心翼翼,并未逗人聽聞的香艷軼事。明治維新之后,日本文學的多次論爭,其中坪內逍遙和森鷗外之間的由于概念的誤讀而引發的文學“沒理想”的論爭,是較早探討藝術創作方法的論爭,通過論戰進一步厘清了文學藝術的本質和藝術的形式以及如何運用藝術形式達到審美理想等問題。在海外文學的影響下,出現了永井荷風、佐藤春夫、木下杢太郎等唯美派作家和詩人,他們以《昴星》和《三田文學》為陣地,開創了日本文學新風格,在文學史上具有著重要的意義。主要作品有永井荷風的《隅田川》、《梅雨前后》,佐藤春夫的《田園的憂郁》、《開窗》,以及谷崎潤一郎的《刺青》、《麒麟》等。
日本頹廢主義文學集中的兩個派別分別是“新感覺派”和“無賴派”。1924 年 11 月,千葉龜雄發表了《新感覺派的誕生》,為新感覺派命名。文章指出: 新感覺派作家“站在特殊視野的絕頂,從其視野中透視、展望,具體而形象地表現隱秘的整個人生。所以從正面認真探索整個人生的純現實派來看,它被指責為過于追求技巧。不過,我覺得這也不錯。它,不僅把現實作為現實來表現,同時通過簡樸的暗示和象征,仿佛從小小的洞穴來窺視內部人生全面的存在和意義。這種微妙的藝術之發生,是符合自然規律的?!薄八麄兊男睦頇C能,首先是心情、情調、神經和情緒具有最強烈的感受性。
因此文化的藝術應當引導到這一步,即具有內部的生命”,“迄今表現出來的,所謂‘文藝時代’派的人們所具有的感覺,無疑比任何感覺藝術家更沉浸在新的語匯、詩和節奏的感覺中,……從正面顯示了這是應該存在的一種藝術傾向”。[10]320新感覺派作家應和批評家的命名,寫出了一系列新感覺主義的理論文章。主要有: 橫光利一的《感覺主義》、川端康成的《新進作家的新傾向解說》、《新感覺派辯》,片岡鐵兵的《告年輕讀者》、《新感覺派的主張》等,公開自己的文學主張,推動建立屬于新感覺主義的理論,并且在文學創作的實踐中有意識地強化新感覺主義的傾向。新感覺派要求文學創作中追求新的感覺和新的生活方式,以及對事物的新的感受方法。橫光利一不僅提出了提出“純粹小說論”的創作觀念,而且創作了《蒼蠅》等作品; 川端康成則以《伊豆的舞女》、《雪國》、《千只鶴》等小說,為新感覺派文學實踐創造了阿薰、島村、駒子、葉子、三谷菊治、近子等人物形象,小說“富于抒情色彩而內心隱藏著無情的虛無主義”[11]129?!盁o賴派”文學主要以坂口安吾、太宰治、石川淳、織田作之助為主要作家?!盁o賴派”一詞,是戰后由太宰治率先提出的。他在 1946 年 1 月 15 日致恩師井伏鱒二的信中寫道: “因為我是無賴派,所以我要反抗戰后的風氣?!蓖?5 月他在《東西》雜志上再次撰文強調: “我是自由人,我是無賴派。我要反抗束縛,我要嘲笑掛著一副得勢面孔的人?!保?2]319太宰治的言說被稱為“無賴派宣言”,也為這一文學流派命名。
與太宰治同時,坂口安吾和織田作之助多次強調:“文學本來乃是戲作?!庇捎跓o賴派的文學創作與江戶時代的“戲作文學”近似,也被稱為“新戲作派”。坂口安吾的《廢墟》、《白癡》,太宰治的《斜陽》、《維庸之妻》、《喪失為人資格》,田中光英的《野狐》等是無賴派文學的重要作品,他們的共同的特質是濃重的頹廢情緒———沉溺于虛幻的自我世界,藐視世俗與道德,追逐虛幻之美,感受墮落的痛苦與愉悅。認為人必須墮落,“只有穿越地獄之門,才能到達天堂?!保?3]135日本頹廢文學寫作中,值得注意的還有“私小說”與“耽美小說”。前者主要作家作品有田山花袋的《棉被》和巖野泡鳴《耽溺》?!睹薇弧繁憩F老師于女弟子之間愛而不得的哀婉,從而鉆入女弟子用過的棉被里,通過嗅覺感悟女弟子曾經的存在。
《耽溺》則表現一種剎那的感受,正如作者自己認為的那樣,“文藝必須把那種時刻不停盲目地轉動著的表象的神秘性,盡量偉大地、深刻地表現出來”,“文藝創作應該和軍人在戰死時的行動具有同樣的態度?!保?4]65 -66后者則有三島由紀夫的《假面告白》、《憂國》,森茉莉的《戀人們的森林》、《甜蜜的房間》等。三島由紀夫面對死亡所體味到的那種不可思議的陶醉與森茉莉堅信世界上最純潔的愛是父親與女兒之愛沉溺,都是耽美小說的實踐。他們的創作把頹廢文學推向了極致,也是日本頹廢與唯美的文學之精華。
如果說西方頹廢主義文學注重從外部觀察的感官體驗的話,日本頹廢主義文學創作則更加注重沉溺其中的內在感受。但是,當三島由紀夫將頹廢文學的體驗歸結為性愛與切腹時,頹廢文學也就徹底走向了它的反動,展示為一種殘酷的美學。
三、頹廢寫作微觀: 《喪失為人資格》與《我的帝王生涯》
太宰治\\( 1909 - 1948\\) 是日本戰后的重要作家,也是無賴派文學的巔峰作家。太宰治出生于青森縣的大地主之家,家境富有而缺少關愛。母親多病,父親忙于工作無暇顧及孩子,太宰治由保姆哺育照顧。太宰治本人體弱多病,生性敏感??释P愛而不得,渴望愛又不敢表示愛。高中期間由于受到芥川龍之介自殺的刺激,太宰治產生了強烈的輕生的念頭,這個念頭伴隨其一生,反復尋死,直到最后以自殺身亡。
太宰治由于對現實生活不滿而導致厭倦,加之一生失意頗多,逐漸養成了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和玩世不恭的性格。他的小說《斜陽》、《維庸之妻》、《喪失為人資格》,都是以無賴派為主人公的,在描述無賴派人物的感悟、生活、性格、行為的同時,揭示他們頹廢的精神狀態和憂傷、陰郁的心理。太宰治小說中的人物最擅長的就是“偽裝”,《斜陽》中的從戰場歸來的直治沉湎酒色,過著放蕩而頹廢的生活,終日沉浸在酒精與毒品中,戰爭使得這個青年人面對人群無法表達自己真實的內心和體悟,他總是把自己隱藏、偽裝起來,以另一幅面孔示人。
因為人們不相信真實,只愿意相信偽裝: 我偽裝早熟,人們便傳說我早熟。我偽裝成懶漢,人們便傳說我是懶漢。我偽裝不會寫小說,人們便傳說我不會寫。我偽裝說謊,人們便傳說我說話。我偽裝有錢,人們便傳說我是有錢人。我偽裝冷淡,人們便傳說我是冷淡的人。然而,當我真正痛苦的不禁呻吟時,人們卻傳說我的痛苦是偽裝的。這是多么殘酷的人性揭示與存在批判!
《喪失為人資格》是太宰治最好的作品,小說敘事是從外部觀察與人物自敘的方式來結構作品的外部敘述者我是一個觀察者,我接到了咖啡館老板年遞給我的三張照片和三本札記。照片和札記分別記錄的是同一男士生命的三個不同階段———少年、大學生、未老先衰的瀕死者。大庭葉藏立志要當一名畫家,從東北鄉下來到東京。受到同學的引誘和唆使,他開始吸毒、嫖娼,體驗異性之愛,過起了放浪不羈的生活。葉藏不相信愛情、信仰、永恒,只相信體驗,相信感官和身體與心靈的稍縱即逝的剎那體驗。他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尋求刺激———生理的刺激、心理的刺激、不合法活動的刺激。當這些刺激再也無法滿足他的體驗的時候,葉藏選擇了自殺,但自殺未遂,結果使自己成了一個植物人,被遺棄在東北某海濱的一間廢屋中,連他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現在算是“死了”還是“活著?!?/p>
蘇童的《我的帝王生涯》是蘇童“建構”的歷史。是按照蘇童的意愿搭建、配方組合的歷史。這段歷史年代不詳,地域不明,屬于蘇童自己。小說中,一個不該做皇帝的人做了皇帝,一個做了皇帝的人最終淪為雜耍藝人。蘇童說“我癡迷于人物峰回路轉的命運,只是因為我常常為人生的無常歷史的無情所驚懾”?!段业牡弁跎摹芬远税椎囊暯莵斫Y構小說。端白自幼長在深宮,“不幸生于帝王家”注定了端白內心的孤獨與無依。他是別人手中的棋子與工具,祖母和母親依靠他的帝王之位追逐權利; 異母兄弟時刻覬覦著他的皇位與他劍拔弩張; 身為一國之君既無法保護自己心愛的女人,也無法留下忠實于他的童仆、導師,親情、友情、愛情在高墻的拘囿中成為人生的奢望,殺罰帶來的恐懼與殘酷的快感預示著災難的降臨,而災難的降臨也成為端白逃出深宮,獲得體驗底層生活艱辛的契機。宮廷生活與底層生活雙重痛苦的人生體驗,帝王生活的魔影與民間生活的苦難,使端白由宮廷的不自由\\( 帝王文化\\) 到民間的不自由\\( 民間文化\\) 而走向絕世藝人———走索王\\( 藝術文化\\) ———的自由?!敖涍^淪落和救贖的精神洗禮,端白再次進京已是一個傲視蕓蕓眾生的自由之子,一個面對‘死亡之邀’無所畏懼的超人?!保?5]52
閱讀《喪失為人資格》和《我的帝王生涯》,可以發現其中都蘊含的旁觀意識、恐懼意識與逃亡意識?!秵适槿速Y格》中,我是葉藏日記的閱讀者,生命的旁觀者,葉藏也是自己生命和生存世界的旁觀者。葉藏觀察者自己,也觀察他者,觀察性愛中的女性和吸毒的自己,最終觀察到的是不知死了還是活著的自己?!段业牡弁跎摹范税滓苍谟^察,觀察皇甫夫人,與此同時,端白也觀察孟夫人、端文,觀察嬪妃和宮中諸人,觀察燕郎和民間的各種人物。他們對于自己生存意識、生存環境、生存機遇的觀察的理念是相似的,不同的是小說主人公的選擇,太宰治的葉藏選擇了沉溺其中,以酒精和毒品麻醉自己,最后自殺未果成為植物人; 蘇童的端白選擇了耽溺后的出走再回歸,由不自由變成為一個藝術高超的自由人。無論何種選擇,恐懼一直伴隨著小說的主人公。因為恐懼而渴望目睹真相,因為恐懼而希望隱匿自身的描寫在兩部小說里都有明顯的描述?!皩θ祟惖目謶值娜?,反而會比任何人都渴望親眼見識妖怪的可怕。愈加敏感,愈是膽怯,愈盼望暴風雨降臨的更加猛烈”\\( 《喪失為人資格》\\) 端白生存在充滿危機的宮廷,當每天目睹后宮夫人的互相傾軋、爭權奪利,不得不提防著異母兄弟的明爭暗斗、篡權奪位,這些殘酷的現實不僅使他厭惡,更讓他感到恐懼?!霸跒碾y與死神降臨之前,端白別無選擇的選擇地選擇了出離與逃亡,而葉藏自覺自愿選擇了身的禁錮,心的放逐。端白走向了民間和藝術,葉藏走向了自戕與沉睡。兩種不同的逃亡選擇,在小說所設定的空間推進演示,是帝王與貴族之間在生命意義上的不同選擇,還是中日文學文化的不同質地影響了作家對于人物及其情感的建構? 可是,我們需要看到的是,選擇雖然不同,但逃亡卻是相同的,逃往塵世與逃往死地都有一個逃的動因,逃的動作與逃的行為的實施。
逃亡象征著拒絕,逃亡暗喻著疏離,逃亡蘊含著恐懼。這正是頹廢審美對文學寫作產生重大影響的結果。
參考文獻:
[1]趙澧、徐京安. 唯美主義[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2]朱立元. 美學大辭典[M].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3]PAUL. V. Lettre'd caden. Le Décadent,1888\\( 1\\) .
[4]參見 J. F. Jobnston,Jr. 重訪頹廢[J]. 現代季刊,1990,\\( 33\\) .
[5] Huysmans Joris - Kar. l Oeuvres compltes de J. - K.Huysmans. VI - VIII,Genve Slatkine reprints,1972.
[6]黃晉凱等主編. 象征主義意象派[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7]瑪利·高利克. 中西文學對峙中的頹廢主義[J]. 傅光明,譯. 中國現代文學叢刊,2009\\( 1\\) :37.
[8]吳剛. 王爾德文藝理論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9]奧斯卡·王爾德. 王爾德全集[M]. 北京: 中國文學出版社,2000.
[10]參見葉渭渠. 日本文學思潮史[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11]吉田精一. 現代日本文學史[M]. 齊干,譯.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12]無賴派文學研究會. 無賴派文學研究[M]. 東京: 教育出版中心,1975.
[13]坂口安吾. 墮落論[M]. 東京: 銀座出版社,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