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接受理論”是以讀者的解讀活動為中心的接受美學理論。它認為作為解讀對象的文學文本,不是由作家獨創的,而是由作家和讀者共同創造的。文本中的審美現實只有在讀者的解讀接受中才能實現為有生命的審美現實。在它看來,真正不朽的作品并不只是作家個人的產品,也是讀者的產品,讀者不僅是解讀批評家,而且還是“創作家”。因為解讀的過程就是對文學文本的繼續創造,只有通過讀者的解讀接受,文本的審美價值得到最終實現。
文學接受理論學派的重要理論代表是伊塞爾。他從文學解讀活動中,讀者與文本交流的相互作用來分析文本的生成及其意義的實現,闡釋讀者在解讀中集合文本意義的基本運作程序,提出了“游移視點”的概念。所謂“游移視點”就是描述讀者如何解讀文本、實現文本的一種方式——認為每一個文本中都存在著許多視點,包括“敘述者視點”“人物視點”“情節視點”“讀者專設視點”等等,各種視點通過語句得到顯示。在解讀過程中,讀者不斷游移文本里的各種視點,不斷在文本中的各視點間轉換。而每當轉換一個視點,都顯示一個清晰連續的解讀瞬間,它使諸視點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讀者正是通過游移文本中的各種視點,即從一個視點轉向另一個視點,最后展開各視點的復合,穿越文本,從文本內部結構去把握對象,發現文本潛在的密碼,挖掘文本意義,最終得以與文本交流。據此,在文學解讀的過程中便可以從多層次的“視點”來選擇分析文本的角度,如“敘述者視點”“人物視點”等等。應該從哪一種視點對文本進行分析和闡釋,既取決于文本所給定的條件,也取決于讀者角度的選擇。而視點的選擇與確立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單一性發展的,要根據文本內容的拓展而及時“游移”其解讀的“視點”。如《我的叔叔于勒》,讀者如果開始是以作品中的“敘述者視點”進行解讀,那么隨著情節的展開,圍繞著于勒的出走和復回,眾生相繼粉墨登場表演,“人物視點”又成為解讀的視點。于勒為什么過去是“全家的恐怖”而現在則是“全家的希望”?這個令人關切的問題,也很快成為“讀者專設視點”。于勒的“賺錢來信”,把“我”一家的鬧劇推向高潮?!案R魰苯o姐姐的婚事帶來了成功,由婚事的喜悅引出了全家的旅游,在旅游船上牽發出窮愁潦倒的賣牡蠣者于勒。又由于勒的出現帶出“父親”和“母親”恐慌而氣急敗壞的表演……動人心弦的故事層層展開,“情節視點”又抓住讀者的感情思維。
于是,各種視點或交錯,或交叉,或轉換,或復合,不斷“游移”讀者的解讀視野,從而獲得對文本的理解,發現文本潛在的意義。
接受美學認為,解讀的過程始終是能動的過程,是復雜的過程。在解讀初期,讀者總要把某些“預先的理解”帶到作品里來。但這只是一些模糊的理解,隨著解讀過程的展開,知道的東西增多后就會改變初期的理解,于是解讀的循環——由部分合為整體再化為部分——開始了。讀者在努力把原文的意思連貫起來時會選擇和組織各種因素,使它們連成一體,排除某些因素,突出某些因素,以某些方式把某些劇目“具體化”,同時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文本,或者不斷改變角度以建立起緊密關聯的“幻覺”……解讀不是一直向前的直線運動,不單是逐步積累的過程:讀者最初的推測產生一個框框,在這個框框里解釋隨后發生的一切,但是隨后發生的一切會回過頭來改變讀者原來的理解,突出某些特點,使另一些特點退居幕后。隨著閱讀的繼續,讀者揚棄某些推斷,修正某些信念,做出越來越多的推斷和預測;每一句都打開一片新天地,下一句又會證實它,或者提出異議,甚至暗中推翻它。讀者同時朝前讀,朝后讀,既預言又回憶,也許讀者會覺察到對文本還可以作出另外的理解,而讀者原先解讀時否認了這些可能性。此外,這一切復雜的活動是在許多水平上同時進行的,因為文本有“背景”和“前景”,有不同的敘事角度,有多層的含義,讀者在這些層次之間不斷轉移。伊塞爾認為,“最能感染讀者的文學作品能迫使讀者對自己習慣的法則和期望產生一種批判性的認識。我們解讀作品時總是抱有一些先入為主之見,作品對這些見解提出疑問并加以改造,‘否定’我們慣常的感覺習慣,這樣就迫使我們初次承認這些習慣。有價值的文學作品不是僅僅加強我們習慣的感覺,而是違反或超越這種規范的觀察方法,并從中教給我們理解的新法則?!痹谝寥麪柨磥?,“解讀的整個目的是加深我們的自我意識,使我們對自己的本質的觀點更具批判性,仿佛當我們在攻讀一本書時,我們‘讀’的是我們自己”。
可見,接受美學的理論方法可以概括為:
第一,文本只有通過讀者解讀才能充分獲得自身的存在,離開了解讀主體,它只能是潛在的、不完全的。
第二,只有通過解讀,文本才能在讀者的主觀意識中作為審美客體而存在。只有通過讀者在解讀過程中參與文本中所敘述的事件,通過文本和讀者的相互作用,文本的內容才能轉化成形象、意義、價值,以及審美效果。就藝術創作而言,作家創作藝術作品本身并不是目的。文本只有通過讀者解讀,在讀者參與再創造的過程中產生了審美效果,它才能真正獲得現實存在。所以創作并不是中心,真正的中心是解讀。
第三,應當從發展變化的角度來看讀者對文本的解讀接受。處于不同時代的讀者,由于解讀語境不同,讀者解讀同一部文學作品所獲得的整體形象、審美效果以及價值觀也各不相同。
可以說接受美學實現了文學理論從以研究文本為中心,向以研究讀者為中心的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