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使自己的文學作品新穎獨特、別具一格、更有魅力,獲得更多的讀者,作家在創作時往往會運用陌生化手法。陌生化手法會使讀者在審美接受活動中有更廣闊的想象空間,在進行審美再造時也會獲得更多的審美享受。文學陌生化理論是俄國文論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為技巧的藝術》中首先提出來的,他指出: “藝術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使人恢復對生活的感覺,就是為使人感受事物……藝術的技巧就是使對象陌生,使形式變得困難,增加感覺的難度和時間長度,因為感覺過程本身就是審美目的,必須設法延長?!?/p>
[1]陌生化手法使讀者習以為常的事物或事件轉變成審美對象,喚起讀者對生活的原初感受,使讀者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進而獲得對事物新穎獨特的審美感受。陌生化手法不僅運用在語言上,還運用在形象塑造、表現手法等方面。陌生化手法使讀者積極主動參與文學的再創造活動,使文學接受活動變得豐富而生動。接受美學認為,文學作品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創造完成的,文學作品是為閱讀而創作的,如果沒有讀者的閱讀,作品的社會意義和美學價值就不可能實現。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僅僅是被動接受作品,還會積極主動參與作品的再創造。
經典作品之所以成為經典,與讀者的閱讀分不開。
克羅齊曾指出: “批評和認識某事物為美的那種判斷的活動,與創造那美的活動是統一的,唯一的分別在情境不同,一個是審美的創造,一個是審美的再創造?!?/p>
[2]這就強調了文學接受活動中審美再創造的重要性。作家在進行創作時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陌生化手法進行創作,或打破日常語法結構規則,或詞性活用,或巧用修辭,或省略句法成分,或用朦朧含蓄的語言,使語言陌生化; 或在意象、形象、主題思想等方面實現創新,在文本有限的語言篇幅中再現社會生活,表達作者對社會人生的審美評價和理性思考,展現無窮無盡的生活意蘊。由于文學陌生化手法的運用,作者在作品中總是留下許多空白點、未定點,讓讀者去填空補充。讀者在閱讀欣賞的過程中,在個人的生活經歷、審美情趣、藝術修養的基礎上,通過想象和聯想,豐富、補充和擴大作品中的藝術形象,深化和拓展作品的主題思想,這一能動過程就叫做文學的審美再造。因此,文學接受的審美再造活動不僅與讀者的生活經歷、思想感情、文化水平、藝術修養、審美能力、興趣愛好等主觀條件有關,更與創作的陌生化手法有關。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是以語言為媒介來反映客觀的社會現實生活、表現主體的思想情感的藝術。
高爾基說“文學的第一要素是語言”,作家對生活的體驗、感悟要借助于語言,作家進行藝術思維、孕育藝術形象、構思故事情節也必須依賴語言。作家創作就是用語言符號把自己對社會人生的感悟、把體現自己思想感情的藝術形象物化為文學文本。讀者閱讀文學文本時,首先接觸到的是語言符號,然后在頭腦中呈現出體現作家思想感情的藝術形象,進而產生更多的想象與聯想,心靈受到觸動,引起感情共鳴,或喜或憂,或愛或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實現對文學作品的再創造。索緒爾認為語言符號由“所指”\\( 義\\) 和“能指”\\( 音、形\\) 兩個層面構成?!澳苤浮辈灰欢芊从场八浮?,它們之間的差距、矛盾構成了創造的空間,語言環境、排列順序不同,它們所表達的意思就不一樣。因此,文學作品才能給人留下不盡的解讀空間。漢字有豐富復雜的意義,既有本義又有引申義、比喻義,還有象征義等?!澳苤浮彪m然具有一定的可感性,但“能指”并不等于藝術形象,更何況其“所指”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與“只是近黃昏,夕陽無限好”意思就大不一樣,前一句表現的是一種消極的思想,一種無可奈何的態度,后一句則表現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其實后一句就是前一句的陌生化用法。
“清晰透明的語句可能一點也不美,優美的詩歌\\( 文學\\) 語言往往蘊藉、陌生?!保?]蘇軾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也是語言陌生化的表現,別人都是以美景喻美人,蘇軾卻以美人喻美景,生動形象,別開生面。由于陌生化手法的運用使得文學文本留下很多空白點和未定點,需要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去填空、補充,甚至拓展、延伸,與作者一道完成文學作品的創作。
中國傳統的詩詞語言講究朦朧含蓄,追求意境美,這正是詩人運用陌生化手法創作的具體表現。
“填補空白”在詩歌鑒賞中經常遇到,因為詩歌本身的語言高度凝練,跳躍性大,必須靠再創造加以補充,才能構成完整的畫面。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痹娭袥]有一字寫到詩人的形象,沒有一句提到詩人此時此刻的心情,但是讀者卻能通過想象和聯想,在腦海中構建完整、清晰的畫面: 詩人站立岸邊,目送友人遠去,直到友人所乘之船看不見了還舍不得離開,并真切地體會到詩人依依不舍的惜別之情??傊?,藝術創作總是在有限的語言篇幅中表現無限的生活內容,深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卡西爾說: “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如果不重復和重構一件藝術品藉以產生的那種創造過程,我們就不可能理解這件藝術品?!保?]讀者閱讀欣賞作品的語言符號的過程,同時也是“重復”和“重構”藝術畫面和藝術形象的過程?!爸貜汀本褪且笞x者對作品的語言符號進行解讀,通過聯想和想象,再現作者所描寫的豐富、生動的社會生活畫面。但是讀者的閱讀接受并不僅僅停留在對原作的重復,讀者還需要對原作進行“重構”。文學是通過塑造藝術畫面、人物形象來表現作家對社會、人生的體驗和評價,但是無論作家的描寫如何生動、形象和具體,讀者閱讀時都不可能直接看到具體的畫面和形象。這就需要讀者進行再創造,通過想象和聯想甚至移情,將語言符號轉變為藝術畫面和形象,才能使人產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歷其事、如觸其物的真切感受,這也就是藝術畫面或藝術形象的重構的過程。
“重構”是根據讀者自己的閱歷、學識、審美經驗等對作品進行新的創造、新的組合,創造出自己感受到和認識到的藝術畫面或藝術形象。馬致遠的《秋思》就是成功運用陌生化手法的典范之作?!翱萏倮蠘浠桫f,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短短的 28 個字,“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等十幾個意象,有的句子只是名詞的排列,給讀者留下了很多空白點和未定點。
這些意象如果不與作者的時代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思想聯系起來,僅僅從物象的描述上看,那么只是一些客觀存在的物體,是沒有關聯的一個個物象,談不上藝術,更談不上美,這時候便需要讀者的“重構”。
而“重構”就是要從這些物象出發,聯系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人生際遇,借助讀者的審美經驗和人生閱歷,把這些物象進行組合和構建,從而再創造出一個完美的藝術畫面和嶄新的藝術境界,挖掘出作品隱藏的深刻含義和價值。馬致遠生活的時代正是元朝取消科舉制度的時代,中下層知識分子入仕無路、報國無門,很難實現建功立業的理想,對前途感到迷惘、彷徨,產生苦悶之情,發出憤慨之感。據此,讀者就會明白這首小令是當時整個社會中下層知識分子的真實寫照。
二、文學形象陌生化使讀者再造出豐滿的藝術形象
在敘述性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重要任務。優秀作家善于運用陌生化手法塑造藝術形象,使人物在語言、行動、心理、外貌等方面有著鮮明獨特的個性特征,使之有別于其他同類人物形象,深深吸引著讀者參與再創造。在文學鑒賞中,由于讀者與作者的人生經歷、審美情趣、文化層次、藝術修養的藝術畫面和形象也不相同,對作者的創作意圖和作品主旨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另外,不同讀者的生活閱歷、審美經驗和期待視野也各不相同,因而對同一藝術畫面和形象也產生不同的理解和體悟,在對作品進行審美再造時就出現”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的情況。
讀者的審美再創造是以作家的文本為前提和依據的,文本又是以語言符號的形式而存在的,而文學陌生化語言本身是具有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的特點,在這種情況下,讀者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追尋作品的弦外之音,探求象外之象,體悟味外之旨,使形象變得清晰明確而豐滿。海明威曾提出文學創作的“冰山”理論,他認為作家寫出來的作品,語言只占八分之一,而蘊含在語言中的思想意蘊卻占八分之七。因此,讀者欣賞文學作品時要善于在文本有限的文字中發現空白點、未定點,充分挖掘作品中那些潛藏的元素,用想象去參與文本的再創造,再造出豐滿的藝術形象。例如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形象,作者對其描寫的語言是模糊不確定的,“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比比干多一竅,病如西施勝三分?!边@段文字就給讀者留下很多的空白點和未定點: 什么愁? 什么病? 怎樣的嬌花? 怎樣的弱柳……不同的讀者在閱讀時調動各自的知識閱歷、生活經驗和審美能力,對作家所描寫的形象進行想象和聯想,使林黛玉的形象變得清晰豐滿、具體可感。
聰明的作家往往只是平靜地客觀地敘述,或只提出問題而不回答問題,把問題留給讀者,讓讀者自己去尋找答案。留下的這一問題便是留下的空白,這也是一種“召喚結構”,讀者在這個召喚結構的激發和誘導之下,發揮各自的主觀能動性,從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文化修養出發,根據各自的審美標準和審美情趣,運用聯想和想象,在這塊空白之地進行再創作,使形象更加豐滿,意蘊更加深厚。
三、原型意象陌生化使讀者再創造出藝術新境界
千百年來,文學作品中的原型意象不知道被多少文人墨客吟詠,但是在不同作者的筆下原型意象的含義各不相同,這就是原型意象的陌生化。自然界中的名川大山、江河湖海、春花秋月等原型意象,向來是文人們鐘情的對象,但是在不同的作品中相同的原型意象卻傳達出不同的意蘊。例如,李白《月下獨酌》中的”月亮“意象與李煜《虞美人》中的“月亮”意象意義完全不同,李白詩中的月亮意象很好地表達了詩人的孤獨寂寞的思想感情,而李煜詞中的月亮意象卻隱含著作者不盡的故國之思、亡國之痛。
陸游詞《卜算子·詠梅》中的“梅花”意象與毛澤東詞《卜算子·詠梅》中的“梅花”意象也完全不同,陸游詞中的梅花意象表達的是一種孤芳自賞、寂寞悲觀的思想感情,毛澤東詞中的梅花意象卻充滿了自信和樂觀的思想感情,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給人信心和勇氣,使人獲得獨特的審美感受。原型意象所蘊含的情感和意義不是固定不變的,是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的,原型意象內涵的豐富和發展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意象不斷陌生化的過程,原型意象的陌生化之所以能使讀者再造創造出不同的藝術新境界,是因為讀者在進行審美再創造時不可能停留在作者所描寫的語言層面,讀者不會滿足于對作品語表的具體性的感知,而是更注重對語里的多義性的理解,發掘作品深含的意蘊,獲得更多的審美享受。再創造使讀者突破作品中意象的淺層含義,更深入地探索作品的“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體會其“弦外之音”“韻外之致”,創造出藝術新境界。原型意象陌生化使讀者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深度挖掘,而這種挖掘是超越性的再創造,使讀者超越眼前的畫面,穿越時空與作者交流,體驗作者創作時的情景,體悟詩中深層次的意蘊,創造出屬于自己深層次的藝術空間,從而完成詩歌的新的藝術境界的創造。
四、文學陌生化手法使讀者思想情感得到升化
不論是文學語言陌生化、文學形象陌生化還是文學意象陌生化,都可以使讀者的感情得以陶冶、思想得到升華、靈魂經受洗禮。陌生化手法的運用使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既感同身受引起共鳴,又有新的思考和發現,獲得新的感悟。作家所創造的文學形象或文學意象都飽含著作家的審美情感和審美評價,是新穎獨特的“這一個”,讀者必須憑自己的人生經驗、審美情感去體驗、感知、想象,達到與審美對象的默契共鳴,從中體味作品中所描述的種種人生經歷,引發思考與情感的宣泄。因為文學陌生化手法的運用,作者的思想感情隱含或寄寓在藝術畫面和藝術形象的描寫之中,讀者在鑒賞文學作品時只從語言表面是難以直接領悟到作家的思想感情的,必須要憑借再創造過程中的體驗玩味、理解和領悟來完成。讀者必須借助自己的審美經驗,積極主動地全身心投入,才能調動生活中儲存的情感記憶,復現記憶中情感元素,并將自己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比照進而交融,才能體會作者的情感經歷,引起強烈的感情共鳴,或產生新的情感體驗,獲得新的情感升華。這種情感已經不是作者或讀者的一己私情,而是帶有普遍性的具有社會意義的全人類情感,是一種審美的情感。這些情感也許是超越的,也許是創新的,但無論如何都表明了讀者已經獲得更深層次的思想領悟,已經啟用了自己的內化了的知識積累以及個人的觀念,體驗、玩味作品中的思想意蘊,在反復的審視和切磋中與作家的思想情感達成一致,或超越作家的情感,使個人的思想得到升華,從而完成讀者對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的二次創造活動。盡管讀者獲得的思想、情感上的飛躍是以原作品的情感體驗和思想體驗為基礎的,但讀者是主動參與文學鑒賞活動的,是讀者積極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投入其中的結果,是讀者對作品進行的再創造。再創造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內化為讀者的思想觀念,從而使讀者的鑒賞帶上濃厚的感情色彩,使讀者的思想感情得到升華,也使審美的延伸性和超越性得到更大的發揮。
在文學創造的整體過程中,讀者因素是不可忽視的,讀者的審美接受活動不是消極被動的過程,而是一個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參與文學作品的創作過程。作者運用陌生化手法對客觀世界和社會生活進行藝術的反映,通過生動、具體的藝術形象來表現豐富復雜的社會生活內容,反映社會發展的本質和規律,讀者從各自的生活閱歷和審美經驗出發,對作者塑造的藝術形象進行閱讀鑒賞,了解社會生活,感悟人生哲理,提升思想感情,提高審美能力,也對作者的創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讀者的接受和再創造活動才能將作品的內涵和外延拓展開來,并賦予它現實的生命,促進作者的創作。作者的創作如果沿襲老套,沒有新穎獨特之處,那么就不會吸引讀者,如果沒有讀者的閱讀,那么作者的文本就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因此,文學創作的陌生化手法對文學接受的審美再造有著重要的意義,作家創作時陌生化水平越高,讀者再造時獲得的審美享受就越多,讀者獲得的審美享受越多,對作家創作的促進也越大。
參考文獻:
[1][俄]什克洛夫斯基. 作為技巧的藝術[C]/ /俄國形式主義文論選. 方珊,等,譯.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6 -7.
[2][意]克羅齊. 美學原理 [M]. 朱光潛,譯. 北京: 外國文學出版社,1983:131.
[3]吳培顯. 陌生化程序與語言的張力[J]. 齊魯學刊,1994,\\( 2\\) :42.
[4][德]恩斯特·卡西爾. 論人[M]. 甘陽,譯.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