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杜鵑鳥以及“望帝啼鵑”的神話故事,歷來廣為流傳,并成為中國傳統文學不可或缺的創作題材。而其故事本來面目及流變過程,很典型地展現了古人對社會現實的認知與診釋,并體現了傳統社會政治以及文學藝術的發展規律,同樣值得研究。
關于杜鵑,一般認為它是蜀國望帝杜宇的化身—望帝生性仁厚,關心百姓疾苦,帶頭耕田植桑,使蜀地日漸富足。然而,每年都有大水禍害百姓,望帝憂心忡忡卻無能為力,后宰相鱉靈治水有功,杜宇便將王位讓出,自己獨居西山……望帝死后,魂魄化為杜鵑鳥,日夜悲啼,“杜鵑”便成了杜宇的代表。這是中國人對于杜鵑最具詩意的認知和解釋。
對于其傳說,有兩個截然不同的版本:一說望帝歸隱,鱉靈即位后極盡驕奢淫逸,甚至霸占了望帝的妻子,百姓受盡壓迫,望帝得悉后悲憤而死,蜀地百姓每每聽到杜鵑鳥那凄涼哀婉的叫聲,便想起故去的帝王杜宇,這一說法以《太平寰宇記》的記載為代表:“望帝自逃之后,欲復位不得,死化為鵑。每春月間,盡夜悲鳴。蜀人聞之曰:我望帝魂也”。
另一說,杜宇在鱉靈治水之時同鱉靈之妻產生了一段“戀情”,事后悔恨不已,便將國君之位傳給鱉靈,自己悄悄躲到西山隱居起來,鱉靈即位以后也頗有作為,使蜀地國泰民安,而其子孫卻一代不如一代,昏庸貪婪,最終被秦惠王滅掉\\(這時候,杜鵑鳥的叫聲越來越凄婉,百姓聞之無不落淚\\),這一說法以《蜀王本紀》《華陽國志蜀志》等為代表。
就上述分歧而言,筆者比較傾向于前者:神話是先民對生活和自然現象的理解和認知,相比較而言,前者似乎更有生活和現實基礎一一蜀地洪水泛濫,宰相治水有功,帝王便通過禪讓制把王位讓出,而這位宰相獨攬大權后專制武斷,百姓民不聊生,便懷念起退位后故去的望帝,恰巧杜鵑鳴聲哀婉,與百姓此時的心境正好相合,反抗暴君無望的平民很自然地把帝王同杜鵑鳥聯系起來,認為杜鵑鳥的叫聲是帝王在抒發心中的悲憤,又像在督促子民不要誤了農時,從而在無道的統治下尋得精神上的依靠—中國向來重視農業,或許這便是“望帝啼鵑”最初的素材。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上古極有可能洪水泛濫頻繁,所謂大禹治水的傳說必定有現實的基礎,那么,蜀地洪水或許與大禹治理的洪水存在某種聯系,而大禹治水有功,虞舜將帝位禪讓與之,這與杜宇讓位于宰相鱉靈同樣存在相似性。
與前者相比,后一種說法既沒有符合邏輯的現實依據,有許多不合情理之處:首先,望帝溫良仁厚,愛護百姓\\(若非如此,便不會有后來杜鵑哀國悲鳴的說法\\),怎么會不顧分寸霸占正在治水的宰相的妻子呢?其次,如果望帝真的做出荒唐事,為什么死了以后又變成杜鵑不住啼叫呢?再次,鱉靈的后人昏庸無道,鱉靈卻是有為之君,為什么百姓單單懷念杜宇而不理會鱉靈呢?杜宇可以變成杜鵑鳥,鱉靈為何不可?另外,如果望帝貪戀美色,會得到百姓擁護,死后受人懷念嗎?從這一點判斷,后一種說法其實是偏離了現實,遠離了“望帝啼鵑”故事的本來面目。
第二種版本不合情理,第一種版本接近實際,那么第二種版本又是如何出現的呢?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一方面,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以口耳相傳為主,包括“望帝啼鵑”的故事在內,并沒有專門記述的書籍,只不過散見于先秦諸子百家的著作中,而“望帝啼鵑”所出的《華陽國志》《太平寰宇記》等典籍,其實是地理類書籍而記載了一些當地的神話傳說。后人進行文學創作及“借古諷今”時,往往要根據自己的用意對所引典故進行側重點不同的敘述,因而在流傳中出現分歧,而且越來越大\\(這在勞動人民的口耳相傳中表現得更為明顯\\),這也就頗類似“以訛傳訛”的演變規律。另一方面,中國傳統社會對意識形態領域的控制相當嚴格,對當權者不利的言行決不允許其存在\\(少數王朝除外\\),在“以臣就君”之后,新的帝王要想使自己“即位”符合道義,最巧妙的理由無非有二:一,先帝主動讓權,承先帝之命掌控國家;二,先王無道,順天意民心而奪之。二者在“望帝啼鵑”第二種版本里似乎得到了極貼切的印證:望帝奪臣妻,“無道”;望帝修書給鱉靈,“主動讓位”一一一箭雙雕,既平息了民間輿論,有穩固了自己的統治。這種貼切,無法用簡單的巧合來描述。新帝登基,在法律上宣布自己合法的同時,手下的御用文人又不失時機地“改動”傳說,從道德層面上穩固了統治,不失為良策。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兩種“版本”雖然有很大差異,但其共同點也是很明顯的,集中體現在其精神內涵上:版本一中的望帝及版本二中的鱉靈\\(開明帝\\)都是極有作為的君王,這在懷念望帝的基礎上又多了一層勞動人民對幸福生活的渴望,這種情感是真摯而美好的,在傳統社會,百姓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多流于空想,然而也有將生活的富足寄意于帝王,盼望明主賢臣來匡扶社稠\\(如“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望帝無疑扮演了明主的角色,而治水有功的鱉靈,自然就是賢臣的代表。而望帝和鱉靈身上,又都體現了人性層面上不容忽視的弱點—欲望,貪婪,放縱,作為帝王、名臣,他們有治國理政的非凡能力,使百姓生活安樂富足,并以此獲得了百姓的擁戴。
“望帝啼鵑”是中國極為重要的神話傳說之一,其故事在流傳過程中發生了較大變化,日漸偏離了其本來面目。然而起精神內涵沒有改變,典型地體現了中國古人對于社會現實和個體命運的思考與認知,而其流變過程,又典型地診釋了中國傳統社會政治與文化、藝術相互影響的微妙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