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射日神話母題的概述
神話是被賦予了宗教信仰色彩的史事,是高雅教訓的寓言,是原始人思想生活的見解,但是在人們的流傳中失去了其本身的含義.[1]
神話在原始社會是不能講給女人和孩子的,其具有一定的神秘功能,這與原始崇拜和原始祭典儀式有關.
只有男孩子快過成年禮時才可以給他講這些神話故事,因此神話的流傳是最好見證了部落的成長的記載.據記載,射日神話是在世界范圍廣為流傳的一個神話類型.斯蒂·湯普森\\(Stith Thompson\\)曾在《民間文學母題索引》中提出多日\\(月\\)并出射日神話母題和英雄消滅多余的日\\(月\\)射日神話母題.
胡適先生最早將母題這一術語引進到中國,并且他在《歌謠的比較的研究法的一個例》一文中又首先將"motif"翻譯成"母題",文中,他指出"有許多歌謠是大體相同的,類似的地方是剝開其枝葉的主旨,不同的地方則是根據本地風光增添出來的枝葉,因此就將相同的地方在文學上稱'母題',這樣的一個'母題'往往從北方傳到南方,從國內傳到國外,從黃河流域傳到長江流域,從西安傳到云南等等,在這些流傳的過程中都會增添上許多'本地風光',到了最后就會出現句句都變了,字字也都變了,幾乎整個歌謠都發生了改變,但是我們試圖把這些歌謠比較來看,去掉'本地風光',仍舊判斷出他們是出于同一個'母題'."[2]
陳建憲先生說:母題是民間敘事文學作品內容的最小元素,母題可以是具體的物質,也可以是一個精神層面的思想;可以是一種動態的行為方式,也可以是一個靜態的角色,或具有異國風情的動物和植物,它具有一個字符型,一個插曲.這些元素都具有不同尋常的力量,使他們能繼續延續著自己民族的文化遺產.[3]
神話母題具有民族性,它產生于擁有特有的自然、地理、經濟、政治、文化土壤之上的民族,它可以不斷復制、不斷強化,逐漸脫離了具體的表述,進而成為一個民族的文化符號.
同時,神話母題也是一個全球性的話題,因為它有類似于心理學,生理學一樣的人類的文化壓力.在人類文化發展的早期階段,人們的文化群體是極為相似的,因為他們擁有類似的社會制度、社會組織和社會風俗習慣,也創造出了例如泥土造人、開天辟地等相似的神話母題,因為這些都是世界許多民族所共有的神話母題.[4]
二、射日神話母題在臺灣海峽兩岸的分布情況
\\(一\\)射日神話母題在大陸的分布狀況
后羿射日的神話是我們所熟知的射日神話,但其主要流傳在漢族之中.在中國其他少數民族也有很多不同人物的射日神話,例如中國大陸南部的壯侗語族的壯族、布依族、傣族、水族、侗族、毛南族;彝語支系的彝族、傈僳族、哈尼族;苗瑤語族的苗族、瑤族;藏緬語族的景頗族;南亞語系的佤族以及未定語系的獨龍族、土家族等;滿---通古斯語系的赫哲族;蒙古語系的蒙古族.臺灣泰雅族布農族、魯凱族、鄒、賽夏、排灣族也有不同人物的射太陽神話.
射日神話母題主要分布在大陸:漢族《后翼射日》;赫哲族《射太陽》;珞巴族《九個太陽在天上》、《紐布射陽》;蒙古族《烏恩射太陽》;壯族《侯野射太陽》;瑤族《射太陽》、《射月亮》;土家族《天地分開》《太陽、月亮》;羌族《射太陽》;彝族《射太陽和月亮》;哈尼族《俄普浦羅》;傈僳族《射太陽月亮》;景頗族《蝙蝠的故事》、《公雞請出太陽》;布朗族《顧米亞造天造地》、《打敗太陽神》;阿昌族《遮帕麻與遮米麻》;獨龍族《獵人射太陽》;苗族《陽雀造日月》、《公雞請出太陽月亮》、《公雞喚日》;布依族《伏羲兄妹二人》、《玉姜射太陽》、《射陽》、《公雞請出太陽》、《德金射日》、仡佬族《喊出太陽》;滿族《太陽和月亮的傳說》;黎族《大力神》;佤族《射日》;畬族《太陽、月亮》、《公雞請日》;毛南族《格射太陽和月亮》;水族《化石娘故事的》;侗族《射日》;納西族《靴頂力士》;德昂族《仙人射太陽》.
\\(二\\)射日神話母題在臺灣的分布情況
臺灣南島語系的民族共有十四個,其中有六個是從原來的泰雅、布農、賽夏、雅美、卑南、阿美、排灣、魯凱、鄒中分化的.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太陽神話,除了母系氏族社會的阿美外,大多數的民族都是運用弓箭進行射除多余的太陽,但卑南族不是.由此可見他們對太陽都有著強烈的崇拜之情.
三、從歷史淵源與文化意蘊看射日神話母題
列維·斯特勞斯認為,"神話的功能是解決先民們對自然與文化世界中存在的對立,也相信所有的神話都是基于自然和文化的對立,反對神和人,生命與死亡之間的對抗,還基于人類文化共有性與特有性的兩極對立,基于人類思維基本結構空間結構特性和時間順序特性的兩級對立.就像在不同文本中,先民們覺得太陽太炎熱了,需要射掉多余的太陽,但是,他們又不能完全的擺脫太陽,只要消滅多余的太陽,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先民們了解他們身邊世界和克服與他們生存相生主要矛盾的無意識愿望.在當時生產力不是很發達的背景下,先民們就不自覺地把人與自然都賦予神話色彩,他們希望通過這種神力,可以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進而產生了大量與之相應的神話故事.
在我國,生產力、文化相對發達的民族對相對落后的民族會間接地引導他們學習其優良的文化,學習其科學的生產力,特別是漢族文學對少數民族文學的影響,這些影響不僅表現在作品的傳播上,還表現在少數民族自己作品上,從他們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在體裁、風格、韻律等方面都是受到了漢族文學的影響.[5]
民族遷徙,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例如東漢末年的大戰亂,由于戰爭,陜西、河南等地人口數量急速下降,需要補充大量的人力及物力,因此在漢魏投降后,中原地區涌入大量的北方和西部邊疆地區的匈奴、鮮卑、揭、氏、羌等少數民族,并逐漸從原有的游牧生活改變為定居的農業生活.封建的統治者在爭權奪利中,往往借助少數民族的力量擴充其實力,進而使統治者之間的大混戰變成民族之間的大混戰.這場大混戰,延續了三百年之久,雖然對于百姓來說這不是一個好的現象,但是民族間的文化得到了充分地交流.尤其是對神話來說,這種交流在民族分化、融合的時候就悄無聲息地已經完成了.戰爭與融合必然會帶來文化的交融,一些射日神話在戰爭或者融合的情況下,是不會阻隔的,特別是族源相近、地域相近的民族之間,一個民族的射日神話也會影響了另一個民族的射日神話,或者一個民族中保存著另一個民族射日神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同樣戰爭使得百姓流動性增大.[6]
因此一個地區或者一個民族的射日神話,也會被一個地區添加出一些適合本地區、本民族的色彩,就成為了自己本民族、本地區的射日神話了,深挖其本質也是大抵相同的.
射日神話母題同樣也反映出政治上統一這一觀點.部分學者認為可以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出發,例如明清時期的王夫之就認為,"射日神話其實是一個有內涵的故事,'例如堯承之亂,天下分割出十個部落,后羿滅掉其中的九個,《莊子》謂堯伐叢枝、胥敖是已'."[7]
這一觀點揭示出射日神話母題蘊含了部落統一的寓意,這一大膽的解釋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和文明演變的角度出發,進而使得后世許多學者對后羿射日的寓意解釋不再單一局限于先民們與自然作斗爭,還延伸出部落、民族之間的融合,從這樣的角度挖掘使得他們有意識的分析探究,進而取得更為有效的分析成果.孫作云認為"后羿射九個太陽,其實是在消滅其他九個不同的氏族"[8];同時,李玄伯也表示贊同,"后羿射日的故事……表示當時有十個太陽,后羿曾經消滅其中的糾葛".[9]
同樣,郭沫若也認為后羿所射的毒蛇猛獸都是各個氏族的名稱,十個太陽均為十個氏族首領的,[10]朱天順、蕭兵也都同意此觀點.[11]
由此可見,后羿射日的神話以及演變出的不同少數民族的射日異文,不僅蘊含抗旱射日的直接需要,還包含了更為廣闊的民族交流與融合的社會意義.
四、從射日神話母題看臺灣海峽兩岸的關系
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看那些射日神話,雖然他們增加了許多"本地風光",但可以剖開其"外衣"看其本質,便可以尋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系,進一步發現它們之間的某些千絲萬縷的淵源.射日神話母題存在于社會不同的發展階段和人們的文化知識程度的不平衡上,致使射日神話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存在時間上與地區上的差異,這為我們研究臺灣海峽兩岸的關系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在這些不同版本的射日神話中,撥開其外衣,看其本質,就不難發現我國各民族與臺灣海峽兩岸在射日神話母題中的交集,進而看出海峽兩岸是一樣多源多流、同源異流、異源合流、源流交叉的民族關系,當然也可從中透視出他們自古以來就是血肉相聯的一家人,同時也可以看出民族的交往已經由來已久.民族自身發展需要包括群體利益在內的各種有利于民族發展的物質和精神的因素來維系本民族共同利益,這里所指的利益并非一般意義上的經濟利益,而是更深層次的精神利益的統一,這就需要我們不僅僅從物質的角度出發還要從精神的角度出發,促進其共同利益的發展.
美國學者戴維·利明從"心理學的解剖"角度分析":一個神話被證明出是由商人從一個地方傳到另一個地方的也是不全面的,我們必須探討出它為什么能夠在與它有相悖的地方得到承認,是如何被當地人所接納的,某一個神話從哪里傳出去的不是重點,關鍵在于他人是如何接納其神話的,原因是不是這個神話悄無聲氣地激發出早已存在他們思想中的潛意識."[12]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從民族精神的形成與發展來看,它是一個民族長期的共同生活、共同實踐,是該民族大多數成員所共同認可和接受的思想品格、價值取向、精神風貌和道德規范,是民族傳統的積淀,是民族文化的結晶,是一個民族的思維特征、心理特征、思想情感、文化傳統及行為方式的綜合體現.[13]
雖然,各民族的射日神話母題都不是最先進的或者最優秀的,甚至還可能是與時代發展相悖的,但我們不能因此就否認神話存在的價值.但是,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來說,任何一個神話母題都蘊含著本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精神力量.中華民族是一個古老民族,其飽含著豐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積淀,各民族的射日神話母題不僅為后世文學發展和文化進步提供一定的基礎,同時也是人類發展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許多射日神話母題不僅體現出不畏艱難、自強不息的意志,同時也體現出強大的生命力量,各民族、各地區隨處都會發現這種不畏艱難、積極進取、戰天斗地、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臺灣海峽兩岸雖然在射日神話母題的內容上有所其不同,但是深究其思想文化與價值觀念是趨向于同一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不是民族凝聚力的表現,民族凝聚力是對本民族一種永恒的認同與不變的歸屬,不管身處于何方,和有著和自己本民族一樣的認同,最終在總體上反映和體現出一個民族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并成為一個民族的共同的思維方式及相對應的行為方式.民族凝聚力也證明最真摯的愛和深層的心理寄托國家,這表明人們為理想人格和情感依戀對人民的個人心理和情感的升華,激發本民族成員的自信,推動民族成員追求民族整體利益的能動力量.[14]
中華民族是一個整體,因此它所代表的根本利益也是一致的,在廣泛的流傳過程中,不僅弘揚了民族精神,而且還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繼承了民族優秀的文化,培育了民族精神,增強了民族的凝聚力.社會在不斷地變化,我們的生活、思想也在發生著改變,但唯一不變的是傳承千年的射日神話母題的內涵.
五、結論
據史料記載,射日神話主要來源于太平洋東岸,中國的東方即渤海灣沿岸的東夷部族,是在中國各個時期民族分化融合的背景出現的中國的大部分民族以及與境內民族有親緣關系的境外民族中的融合和分化中產生的.
人類從遠古時期到文明的今天,毫無疑問,人類也必將從今天走向更加文明的未來,因為我們現在所流傳的射日神話,在未來的某個時間、某個地區也會發生著變化,以便更適用于當時的社會背景.從射日神話母題在臺灣海峽兩岸不同的版本中,我們不難看出臺灣海峽兩岸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地關系,我們文化相融.
參考文獻:
[1]袁坷《.中國神話通論》.成都:巴蜀書社,1993 年.第 4 頁.
[2]方芳《.臺灣海峽兩岸射日神話比較研究》《.中央民族大學》,2010.
[3]陳建憲《.神話解讀:母題分析方法探索》.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年.第 17 頁.
[4]陳建憲《,神話解讀:母題分析方法探索》.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年.第 26 頁.
[5]梁庭望,張公瑾主編《.中國少數民族文學概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 年,第 217 頁.
[6]王憲昭《:中國民族神話母題研究》,《中央民族大學》,2006.
[7]王夫之《:楚辭通釋》
[8]孫作云《:后羿傳說叢考》載于《中國學報》第 1 卷第 3、4、5期, 1944 年.
[9]李玄伯《:中國古代社會新研》,開明書店,1949 年版第 208 頁.
[10]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一冊,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39頁.
[11]分別參見:朱天順的《中國古代宗教初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蕭兵的《中國文化的精英》,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 年版,第 28 頁.
[12][美]戴維·利明等《:神話學》中譯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第 99 頁.
[13] 王憲昭:《解讀我國少數民族神話中的民族精神》,《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07 年第 1 期.
[14][美] 路易斯·亨利·摩爾根:《古代社會》,《中央編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