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兆復先生認為,“史前的巖畫是一種原始的語言,一種文字前的文字?!薄?〕世界上最早的文字都與繪畫相關,是表意的象形文字。腓尼基人根據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蘇美爾的楔形文字創造出字母,從此西方的文字脫離了繪畫象形的表意方向,朝著抽象的拼音文字方向發展。中國文字卻一直保留了繪畫的象形、表意的特點,并將表意的圖形和表音的特點結合起來,組成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造字方法。在中國的文字里,像電影一樣,經??梢钥吹缴鷦拥淖匀?、社會、日常生活的蒙太奇畫面閃回,這些形象的圖畫里傳達了人們的喜、怒、哀、樂,審美觀念、人生理想,中國文字是圖像敘事與審美體驗的融合,自然、人生的感受,甚至觀念都溶化于視覺圖像之中。
中國巖畫與中國的繪畫藝術人類很早就有用堅固的材料將自己的生活活動紀錄下來的沖動。石頭是在金屬冶煉術出現之前最堅固的物質,具有長期保存對象的作用,因此,世界藝術很早就與巖石發生了聯系,突出的例子就是巖畫。據統計和測定,全世界有一百二十多個國家分布著巖畫,最早的巖畫巖產生于距今四、五萬年以前。
中國巖畫分布廣泛,分為南北兩系。北方巖畫更為古老,據專家推測,北方的巖畫大約產生于新石器時代,南方的巖畫大概產生于戰國時代。巖畫的內容與南北的地理和自然環境、日常生活密切相連,概括起來有游牧、狩獵、戰爭、生殖、祭祀、舞蹈,其中的圖形有各種動物、穹窿、氈車輪、車輛、日月星辰、天神、帝祗等等方面,這些內容包括了遠古祖先的物質生產活動、神靈意識、巫術、宗教觀念、偶像崇拜、本能欲望,它們也構成了中華民族古代社會生活的主要內容,并綿延數千年直到今天。
中國巖畫分為兩種制作方式,北方的刻制和南方的涂繪,刻制包括磨制、敲鑿、線刻;涂繪主要是用紅色的赤鐵礦粉混合牛血作原料進行繪制。
北方的刻制巖畫成為后來的雕塑藝術的先驅,南方的涂繪則是中國繪畫藝術的“祖先”。中國巖畫是人類童年時代二維空間思維的展示,側重表現對象的平面、正面形象,巖畫的風格樸拙、粗獷、簡約,充滿童稚的幻想,不注重細節的真實,如很少描摹人和動物詳細的五官,而是抓住對象的主要特征,如人的動作、體態、情感,動物的角、耳和尾巴,傳達出對象的主要標識以及精神意趣,后來中國繪畫藝術“以少勝多”、“以小見大”、“繁簡得當”、“傳神寫意”、“虛實相生”的特點在巖畫中開始萌生。南方的巖畫喜歡用紅色去表現對象,紅色是太陽的色彩也是生命(血液的色彩)存在的依據,它傳達出激情、欲望、溫暖、光明、希望、朝氣蓬勃的多重寓意,中國文化對紅色和綠色(大自然植物)的一貫的摯愛也是后來儒家“天地之大德曰生”和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觀念根源,只是后來儒家和道家對藏而不露的“含蓄”、“內斂”、“低調”的強調,紅色這種張揚、跳躍、激情的色彩才被壓抑在人們心底,只有當節日來臨,紅色才被廣泛、大膽地使用,裝點和渲染節日的喜慶氣氛。
巖畫對色彩和線條的自由運用給中國繪畫和書法藝術以深刻的啟迪。當然,巖畫還沒有從巫術和宗教的觀念里分離出來,在遠古,巖畫更多地包含了利用“交感巫術”,以幻想的方式對客觀對象的征服和占有(如模仿集體狩獵的場面)以及敬畏天地、山川、祖先神靈的方式。因此,南方的巖畫經常出現在高山、河流、峽谷的懸崖峭壁上,附近往往是空曠的場地供人們舉行莊嚴、肅穆、神秘的儀式,以此獻媚神靈,企求護佑,帶來福祉,反映的是祖先“萬物有靈”的原始思維和觀念。在這樣的神圣、恐懼的場面中,形成了審美意識里對象偉大,自身渺小,敬畏自然的“崇高”感。而先秦時代青銅器上的“饕餮”紋飾和震懾觀念實際山也來源于人類在巖畫時代積淀的神靈、巫術、宗教觀念。在蒙昧時代,神靈即是一種具有震懾力量的權力,并被統治階級利用于政治目的。
雖然前人沒有從學理上和邏輯上提出“美學”的概念,但中國的審美意識的緣起是源遠流長的,早在原始社會,先民就知道將獸骨和海邊的貝殼串連起來,制作成項鏈來裝飾、美化自己,山頂洞人就開始用紅色的赤鐵礦粉來表達生命和靈魂的觀念。而藝術創作的歷史也是悠久的,舊石器時代的巖畫,八千年前的河南舞陽賈湖的骨笛,新石器時代青海大通上孫家寨彩陶盆上聯袂舞蹈的形象,傳說中黃帝時期的《云門》,堯時的《咸池》,舜時的《韶》樂,禹時期的《大夏》,商代的《桑林》、《大濩》、《萬舞》,周代的《大武》,樂器鐘鼓、琴瑟、石磬、銅鈴、編庸、鎛、塤的很早使用,這些藝術的實踐和產品催化了中國人對“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認識,形成了中國先民對色彩的美感以及不同色彩對心理產生的不同反應的理性認識,他們已經意識到到節奏、比例、對稱、運動、韻律、線條的“曲直”帶來的不同美感,同時,藝術與人的快樂的需求在原始的舞蹈和音樂中充分體現了出來,它經歷了祈神、賄神、娛神、娛人的復雜演變。在這一過程中,人類由蒙昧時代走向理性的時代,藝術的形式美與內容美的關系(后來孔子提出了“文質彬彬”以及中國文化后來對美的“秀外慧中”標準)得以充分認識。中國關于藝術的美的評價廣泛存在于對書畫、戲曲、音樂、詩文的品評之中。在巖畫里反映了藝術和生活之間的關系,藝術與巫術、宗教、神靈之間的關系。甲骨文更是在巖畫的基礎上的理性發展,將中國以圖像記載華夏先民共同的“集體記憶”,以圖像作為敘事方式的歷史推向了新的階段,在甲骨文里,反映的是美與圖騰崇拜、美與宗教、美與善(道德功利)、美與形式之間的緊密聯系。
甲骨文中的審美意識和觀念商代晚期,河南安陽產生了甲骨文。甲骨文中有了“美”這個字,“美”與羌族相關,其他如“善”、“羞”也都是羌族文化影響的結果?!懊馈鄙厦鏋椤把颉?,下面為“大”,“大”在甲骨文中是站在地面上“人”的形象。從這個字里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農業文明從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文化時期就已經開端,商代也以農耕文化為主,如甲骨文已經出現“耒”,即用木頭制作的耕地的最早的犁頭,也出現了禾、黍、粟、稷、稻、粱、菽等農作物的名稱。
甲骨文“男”由“田”和最早的“耒”(像木制的犁)組成,表示男人是在田里從事耕田的人,但商代依然存在游牧文化和保存了關于游牧生活的記憶。
有足夠的證據顯示,“在商代,采摘業與畜牧業已退居次要地位,農業成為主要的生產部門,但畜牧業仍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薄?〕“美”的字形構造透露出它來自于古代的以羊為圖騰祖先的部落——“羌”人。實際上,“美”與甲骨文的“羌”字“同形同構同義”?!扒肌鄙厦媸恰把颉毕旅嬉彩恰叭恕钡囊馑?。著名古文字學家于省吾先生就認為,“羌”意指戴著羊角裝飾的人的形象,與“美”相同?!懊馈焙汀扒肌钡摹巴瓮瑯嬐x”反映了中華民族審美意識的起源與西北地區的游牧民族——羌族的直接關系,也體現了中國早期文化的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特點。
關于華夏民族與羌族的血緣宗族聯系,在古代文獻中多有記載。一些專家也認為,遠古時代作為牧羊部落的羌族一部分進入中原,成為華夏民族的主干部分?!把颉焙汀柏i”是原始先民從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到定居,從事農業生產以后最早馴養的動物。據考古資料,陶塑羊在距今8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中就出現了,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里也可見陶羊。從古代文獻中我們得知,華夏始祖黃帝和炎帝為同母所生,《國語·晉語》最早記載:“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p>
東漢許慎在解釋“姜”和“姬”字時曰:“神農居姜水以為姓,從女,羊聲?!薄包S帝居姬水以為姓,從女,姬(姬去掉女字旁)聲?!薄?〕東漢賈逵在《周語》中指出:“共工氏姜姓”?!渡胶=洝ず冉洝芬沧匪萘斯补さ募易遄V系:“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并,節并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于江水,生共工?!庇纱丝梢姽补儆谘椎鄣暮蟠?。宋代《太平御覽》里更有直接了當的“神農氏姜姓”的說法?!敖痹诠糯c“羌”通,前者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意識的反映,而“羌”和后來的“美”則帶有父系社會的特征了。所以,章炳麟在《檢論·序種姓》中說:“羌者,姜也?!?/p>
甲骨文中與“美”同義的是另一個字“每”,其下的“母”代表婀娜多姿的年輕女性,上面的部分是女性華麗的頭飾。王獻唐先生認為,甲骨文中的幾個“每”字,“皆像羽毛斜插女首,乃古代飾品?!薄?〕同時,指出在原始時代,男女都有以鳥的羽毛作為頭飾的習慣,但甲骨文男女之美的“美”字有所區別:“毛羽飾加于女首為每,加于男首則為美?!薄?〕因此可以說甲骨文“姜”、“每”是相通的,都是指女性的美。事實上,雖然商朝已經進入父系社會,但女性的美,在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關于美的描述大多是針對女性的。到周朝依然如此,如《詩經·關雎》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都是在告訴女性美(外在和內在的美)的魅力。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女部》里,關于女性的美的字就有:媚、媄、媛、好、 、姣、嫙、嫵、媌、 、娟、妭、姝等?!墩f文解字》曰:“媄,色好也,從女從美,美亦聲?!薄?〕關于夏朝的歷史,西漢司馬遷在《史記·六國年表》里說道:“故禹興于西羌,湯起于亳?!薄妒酚洝は谋炯o》又說:“夏禹,名曰文命?!睏钚鄣摹妒裢醣炯o》記載:“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也,生于石紐?!比龂鴷r期蜀國史學家譙周在《蜀本紀》里曰:
“禹本汶山廣柔縣人也。生于石紐?!保◤V柔包括今汶川、理縣、茂縣、北川。石紐,今汶川縣),宋代《太平御覽》里引晉代皇甫謐的《帝王世紀》說:
“伯禹夏后氏,姒姓也,生于石紐……長于西羌,西羌夷(人)也?!币虼?,國內學術界的多數專家認為,根據文獻史料和神話傳說,北川禹穴是大禹的出生地。著名歷史學家徐中舒先生也曾指出:
“夏王朝的主要部族是羌,根據由漢至晉五百年間長期流傳的羌族傳說,我們沒有理由再說夏不是羌?!薄?〕到了商朝,羌人集聚的部落成為了商王朝的“方國”,是經常被征伐的小國。雖然《詩經》“玄鳥生商”的圖騰故事說明,商代的人不再認為自己是“羊”的后代,而是“玄鳥”所生,羌族也早已臣服于商王了(如《詩經·商頌》中說:“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保┑坠俏闹械摹懊馈?、“羞”字和周代金文中的“善”字與羌族之間的淵源關系,卻反映了羌人的生活和文化對后世不可磨滅的影響。周人在追述祖先后稷的歷史時就認為,后稷是姜姓的女人姜嫄感應上帝的腳印懷孕后誕下的后代?!柏食跎?,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保ā对娊洝ど瘛罚┚C上所述,都在證明后來的羌族就是炎帝的后代,整個中國早期的文化都與羌族有關,羌族的文化基因構成了中華民族審美意識事實上的源頭。
商代甲骨文里還沒有“善”字,金文中有了“譱”,后來簡寫為“善”,“譱”表示對烹煮后的羊肉味道的連連贊美,即“美味”的意思?!墩f文》曰:“譱,吉也。從誩,從羊。此與義美同意?!薄?〕“善”的原始含義是指羊肉吃在嘴里有很舒服的感覺,因此情不自禁地發出了美的贊嘆,它既是審美的評判,也是對事物的功利性評價,這種味覺的美感后來演化為對人的行為的道德評判。而與羊的外形相連的“義”在甲骨文里已經出現,本意為用刀具屠宰牛羊以祭祀,表示場面氣氛的莊嚴肅穆。后來許慎將“義”解讀為人的外表:“義,己之威儀也。從我羊?!薄?〕所以,“美”、“善”、“義”都有美好的意思,與羊帶來的視覺的美感有關,而“美”和“善”又與羊肉的味覺的美相連,“美”和“義”又可直接指事物的崇高、威嚴、偉美的外表。甲骨文與味覺感受直接相關的是“羞”字。徐中舒等人認為:
“羞,從羊,從又,羅振玉釋羞,謂為持羊進獻之像。(《增訂殷墟書契考釋》中)按羅說可從?!薄?〕羅振玉的解釋源于許慎,《說文解字》曰:“羞,進獻也,從羊,羊所進也。從丑,丑亦聲?!薄?0〕“羞”在甲骨文中為上下結構,上邊為“羊”,下邊為“又”,“又”在甲骨文里指“手”,兩者組合起來的意思,即用手握著羊肉。寓意把美味的羊肉進獻于鬼神,代表古代的一種祭祀活動。后來“羞”加上食旁,變為“美味”的意思,如“珍饈”。在漢字里另一個與羊的味道之美的字是“鮮”,甲骨文還不見“鮮”字,“鮮”在金文里是上下結構,上面為“羊”,下面為“魚”。羊為聲符,魚為義符。原來是指一種魚,《說文》曰:“鮮,魚名。出貉國。從魚,羴省聲?!薄?1〕雖然本義為一種魚,但不可否認,上面加上“羊”,肯定與羊肉給人的味覺美記憶有關,于是后來漢語就用“鮮美”來比喻食物的味道之美。在甲骨文中直接表示味覺的字為“甘”和“旨”,“甘,從一在口中,像口中含物之形,與《說文》篆文同?!墩f文》:
‘甘,美也。從口含一?!薄?2〕“旨”在古代也是味美可口的意思,“旨,從人從口,陳夢家以所從人為尸(殷墟卜辭綜述三六六頁)口或作甘,蓋從甘之字古文多從口?!墩f文》:‘旨,美也。從甘,匕聲?!薄?3〕由此可以看出,“甘”和“旨”在商代同義,都指食物帶來的美味的感覺。而甲骨文還沒有“味”這個字,只有“未”,“未”指樹木的枝葉繁茂。直到許慎的《說文解字》里才有了“味”的對應于味覺的解釋?!拔?,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于未,象木重枝葉也。凡未之屬,皆從未?!薄?4〕許慎是用夏天枝繁葉茂的濃蔭來形容食物的美味給人帶來的強烈感官刺激,留下的沉甸甸的難忘記憶。
“美”與“善”的聯系,表明中國原初的審美意識里既看重事物的外在“形式美”:即外表必須好看,同時在外表好看之外,更強調事物的內在品質,后來就演變為功利性的“道德”維度的考量。
“德”在甲骨文里已經出現,而“道”在金文中才見到,春秋時期“道德”已經成為儒家文獻中廣泛流行的詞語,并作為帝王政治統治倫理的“合法性”根基,以后便順理成章地成為老百姓日常生活和統治者政治生活中的一種規范、法則?!墩f文》中“德”寫作“悳”和“德”,《說文》曰:“悳,外得于人,內得于己也,從直從心?!薄?5〕許慎說:“德,升也?!薄?6〕“悳”在這里專指一種后天的內心修養,這種修養將惠澤于人,有利于社會的團結、凝聚,德,不僅是自我靈魂的凈化升華,而且有德的人也必將濡染影響周圍的人,提高人群的精神素質。
“道”在金文里由三個字組成,“首”和“又”兩個字在“行”的中間,“首”在上,“又”在下,“行”指街道,“又”指手,“首”指人的頭部,組合起來意思是:人走在街道上,手在頭前指引方向,引導前行。
“道德”后來的連用則指在精神上“正道直行”,道德是通過后天的學習修煉達成的,即儒家強調的:無論天子與庶人,皆以修身為本。在儒家看來,這樣的人遵守社會行為規范,堪稱萬世師表,思想楷模,即儒家的“內圣”,也只有這樣的人才可能管理好家庭和有資格治理天下,即儒家的“外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從上面的甲骨文和金文里“美”、“善”、“鮮”、“羞”、“旨”、“甘”、“味”的含義可以看出,中國文化所指的美感與視覺和味覺的舒適感是分不開的。中國美學包含味覺的感受,可以說是從商周時代開始的,商代的農牧業發展,帶來了豐沛的糧食和肉類產品,催生了釀酒、釀醋業的產生,人們不再純粹為溫飽而進食,而是不斷地追求味覺的美感、快感。商代物質生產力的發展也形成了“民以食為天,國以器為重”的時代觀念,在夏代陶器制作的基礎上更重視青銅器的鑄造。我們從司馬遷的《史記》里就可以看出這一歷史面貌,商紂王對奢侈的感官生活的追求和享受達到了極致:
“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薄?7〕而后來的告子也說:“食色,性也?!薄拔丁背蔀橹袊栏性搭^是代表了中國文化是以生命體驗為主的文化,《周易》說“天地之大德,曰生?!睆闹苯拥纳娴綄徝赖某绞侵袊軐W和美學發展的道路。商代以后,春秋時期提出了“五味”,“味一無果”的觀點,老子有“味無味”的哲學命題,后來以味覺的美感來評價藝術的原則更是代代相傳,于是,魏晉時代有劉勰《文心雕龍》中的“余味曲包”,唐代有司空圖的“味外之旨”對含蓄美的界定,竇蒙論書法藝術的美則有“百般滋味曰妙”,“五味皆足曰秾”的評說。
除了視覺和味覺的美感以外,中國的審美意識還與古代發達的音樂文化有關。據考古發現,早在距今8000年前,河南舞陽賈湖就有了用獸骨制作的長笛,在甲骨文里也出現了“磬”和“鼓”,統稱音樂的“樂”已經出現在甲骨文中,寫作“樂”。
“樂,從絲,從木,羅振玉云:‘此字從絲附木上,琴瑟之象也’。(《增訂殷墟考釋中》)”〔18〕許慎則認為“樂”為音樂的總稱:“樂,五聲八音總名,象鼓鞞木虡也?!薄?9〕他甚至將音樂的誕生追溯到了神話傳說時代,如他對“琴”、“瑟”的解釋:“琴,禁也。神農所作。象形?!薄吧?,庖犧所作弦樂也?!薄?0〕音樂的“聲樂”部分在古代無法記錄保存,我們只能通過文字記載的對應樂器和考古的實物證據來了解音樂的起源、發展。在我們看來,音樂、舞蹈、繪畫是早于文字和文學的。前面已經說明,原始的巖畫已經早于文字出現,巖畫里有舞蹈的場面,應該說音樂在當時存在,只是聲音保存困難,無法給后人留下足夠的證據,但是從仰韶文化彩陶盆上手牽手的舞蹈畫面里,我們已經知道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了“三人操牛尾,投足歌八闋”的載歌載舞景象了。而我們從傳說中黃帝時代的《咸池》,顓頊時代的《承云》,帝嚳時代的《唐歌》,以及《詩經》里的“窈窕淑女,鐘鼓樂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的記載里,也了解到中國文化“樂”的源遠流長。
“美”字在很大程度上萌生于圖騰巫術,與巫術直接相關的字在甲骨文里是“巫”和“舞”,甲骨文的“巫”是兩塊玉十字交叉的形狀,代表巫以玉祭神的意思?!墩f文》曰:“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兩袖舞形,與工同意?!薄?1〕在古代巖畫里,其中最重要的場面就是舞蹈,可以說舞蹈是最能體現人的生命歡悅的一種形式。不但人高興時會手舞足蹈,甚至很多動物也會用舞姿來表現喜悅或者以此獻媚、吸引異性,如雄性孔雀的開屏舞蹈等,因此在漢語成語中才有“歡呼雀躍”的說法。在我們看來,原始巫舞主要是以迷狂、恍惚狀態下的舞姿故意制造一種神秘、恐怖的鬼神附體的氣氛,從而給人“代神立言”、“通天通神”的假象,而并不是以獲得快樂為主要特征的。朱志榮先生認為:“原始的舞蹈主要是閑暇時刻的娛樂和狂歡,其中就有‘鳥獸蹌蹌’,‘鳳凰來儀’、‘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等?!薄?2〕朱先生的觀點值得商榷,其實最早這種生命的歡悅是與圖騰信仰不可分割的,也就是說,最早的舞蹈還是出于巫術、宗教的目的,并不是酒足飯飽后的游戲沖動。朱先生所舉的“鳥獸蹌蹌”,“鳳凰來儀”、“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實際上都是一種圖騰崇拜的儀式場面?!秴问洗呵铩吩唬骸拔舾鹛焓现畼?,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帝德,八曰總萬物之極?!痹谶@里,我們看到原始的音樂舞蹈與人的功利目的、日常生活、圖騰信仰之間的聯系,先民通過載歌載舞的形式來表達感恩、祈福、敬祖、求生的愿望。葛天氏當然是古代部族首領兼巫師的統治者,它進一步說明在原始時代神權和政權是一體的,甚至神權控制著政權。古代的巫覡都承擔“以舞通神”的職責,以此祈求神靈保佑諸事順利。巫師在做法事時會出現口念咒語,手舞足蹈,亦歌亦舞的狀態,可以說,音樂和舞蹈實際上都起源于原始的巫文化,“舞”是既“娛神”也“娛人”的迷狂狀態。甲骨文的“舞”是象形字,像兩手操牛尾等舞具翩翩起舞的形象,本意為樂舞。故《說文》有:“舞,樂也。用足相背。從舛,無聲?!薄?3〕當然,不可否認,隨著人的理智的成長,主體意識的覺醒,人們逐漸擺脫了神靈的控制,后來舞蹈里“娛樂”的需要在不斷增強,在許慎的《說文解字》里我們已經看到了這一點。甲骨文里“娛”和“樂”都出現了,“娛”寫著“吳”,上為“口”,下為歪頭婀娜跳舞的人形“大”,“表示邊舞邊唱,會歌舞娛樂之意。是‘娛’的初文”〔24〕“娛”、“舞”、“樂”都有表示人興奮、快樂的意義,但其最終起源應該歸結為“巫”這個歌舞源頭的巫祝文化。美國美學家托馬斯·門羅認為,原始歌舞常常被原始人用來保證巫術的成功,祈求下雨就潑水,祈求打雷就擊鼓,祈求捕獲野獸就扮演受傷的野獸等等。正如國內學者所說:“舞蹈是與音樂同源的。甲骨文‘舞’字像兩人執牛尾舞,遠古時代的詩、歌、舞是渾然一體、相互結合的?!蹲恪且环N舞的姿態。三人操牛尾,投足而歌,正是舞蹈和音樂結合的說明?!薄?5〕如,商代就有天旱時祈雨的“雩舞”。史書記載,商湯克夏以后遭遇大旱,五年谷物無收,于是商湯以身禱于桑林,祈求天降甘霖,于是,天乃大雨,拯救了萬民。(即文獻記載的《桑林》之舞)王國維先生當年也曾認為,歌舞都肇始于原始時代的巫文化:
“歌舞之興,其始于古之巫乎?巫之興也,蓋在上古之世……古代之巫,實以歌舞為職,以樂神人者也?!薄?6〕歷史學家楊向奎先生指出:“舞的確是巫的專長,在甲骨文中‘無’(舞)本來就是巫,也是一種舞蹈的姿態?!薄?7〕“和”:儒家美學的最高境界起源于視覺、味覺、聽覺的中國審美意識不但強調美的對象對于感官的刺激,而且強調感官的美是一種“適中”的美,因此在先秦時期提出了“和”的觀念,它強調的是多元、差異的事物形成的對立統一的和諧美。關于味覺的美,《左傳·昭公二十年》中晏子說:“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薄?8〕晏嬰認為,所謂“和”像烹制羹湯一樣,是在食材中加入多種調料,通過精細加工、烹煮后使各種味道協調適中,取得無法言說的美味效果。君子長期食用這樣的羹湯,就會溫和敦厚,不走極端?!昂汀奔坠俏膶懽鳌褒槨?,從龠禾聲?!墩f文解字》曰:“龢,調也,從龠禾聲。讀與和同?!薄?9〕“龠”是商代的一種三孔竹管樂器,類似后來的排簫,因此,龠為口吹排簫的意思?!墩f文解字》曰:“龠,樂之竹管三孔,以和眾聲也,從品侖,侖,理也?!薄?0〕許慎認為,龠的聲音之所以美,好聽,就在于它的三孔發出不同的聲音,并相互調和,符合聽覺感官對“多樣”、“差異”、變化、“和諧”的審美訴求。春秋時期的晏子以聲音比附味道,對此進行了具體的闡述:“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清濁,大小,長短,急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濟也。君子聽之,以平齊心,心平德和?!薄?1〕在晏嬰這里,聲音的美與味覺的美的原理是相通的,是“多樣統一”的結果?!昂汀笔且环N不偏不倚的規則,是中國儒家所創的“禮樂文明”的最高準則,“和”之所以“美”是因為它代表的是天地的意志,也是老百姓應該自覺遵從的規則?!蹲髠鳌吩唬骸胺蚨Y,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則天地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氣,用其五行。氣為五味,發為五色,章為五聲。淫則昏亂,民失其性。
是故為禮以奉之?!奔驹^周樂,當歌至《豳》時,季札感嘆道:“美哉,蕩乎!樂而不淫,其周公之樂乎?”〔32〕季札的觀點為后來孔子提出“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中和”為美的藝術原則提供了直接的思想資源。在《國語》中,單穆公對音樂的美和視覺的形象美做出了更進一步的具體解釋,認為這種美不應該對人產生負面影響,以至于妨礙五官對美的感受:“夫樂不過以聽耳,而美不過以觀目。若聽樂而震,觀美而眩,患莫甚焉。夫耳目,心之樞機也,故必聽和而視正?!薄?3〕伶州鳩則把音樂的中庸、平和之美與政治聯系起來論述其重要性:“夫政象樂,樂從和,和從平。聲以和樂,律以平聲?!薄?4〕在伶州鳩看來,音樂的“平和”之美,不但會帶來政治的穩定,而且會帶來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民安居樂業,神人皆和的景象:“夫有和平之聲,則有蕃殖之財,于是乎道之以中德,詠之以中音,德音不愆,以和神人,神是以寧,民是以聽?!薄?5〕“于是乎氣無滯音,亦無散陽,陰陽序次,風雨時至,嘉生繁祉,人民和利,物備而樂成。上下不罷,故曰樂正?!薄?6〕史伯也提出“和”是物的多樣性的表現,每一個事物保持了自己的獨立性、特殊性,才可能構成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同”意味事物喪失了自己的獨特性,史伯認為,由相同特點的事物組成的世界,必然是一個喪失生命力的,單調、衰弱的世界,也就無美可言,“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薄奥曇粺o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薄?7〕戰國時期的《樂記》將“和”上升為天地的規則,指出音樂是這種“和”的具體體現,宇宙自然遵從了這一“多樣統一”的“和”的原則,才可能各司其職、合情合理、秩序井然?!皹氛?,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薄?8〕“樂”之“和”,產生于中國先民對自然神、圖騰和祖先的祭祀文化,即在祭祀天地山川、動植物圖騰、鬼神、祖先的儀式中必須遵守嚴格的程式、規矩、秩序,這就是規范我們行為幾千年的“禮”。甲骨文的“禮”寫作“豊”,像禮器“豆”中盛滿了祭品“玉”,表示祭祀之意?!墩f文解字》曰:“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薄?9〕也就說,“禮”為祈求祖先神靈保佑、賜福的一種祭祀儀式??傊?,儒家美學雖然主張藝術是情感的表現,但同時儒家強調這種表現必須是有節制的,符合“中和”原則,即“以禮節情”的原則,而不是任意的、狂野的、無拘無束的宣泄。
【參考文獻】
〔1〕 陳兆復.古代巖畫[M].文物出版社,2002.3.
〔2〕 朱志榮.商代審美意識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2.14.
〔3〕〔5〕〔7〕〔8〕〔10〕〔11〕〔14〕〔15〕〔16〕〔19〕〔20〕〔21〕〔23〕〔29〕〔30〕〔39〕 許慎.說文解字[M].中華書局,1963.258,260,213,78,58,267,310,244,311,217,43,124,267,100,113,48,48,7.
〔4〕 王獻唐.釋每美[M].中國文字·第35冊,臺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1970.3934.
〔6〕 徐中舒.我國古代的父系家庭及其親屬稱謂[J].四川大學學報,1980,\\(1\\).
〔9〕〔12〕〔13〕〔18〕 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Z].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1584,497,512,650,〔17〕 司馬遷.史記[M].岳麓書社,1988.18.
〔22〕〔25〕 朱志榮.商代審美意識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2.39,39.
〔24〕 谷衍奎主編.漢字源流字典[Z].華夏出版社,2003.272.
〔26〕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1.
〔27〕 楊向奎.中國古代社會與古代思想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63.
〔28〕〔31〕〔32〕〔33〕〔34〕〔35〕〔36〕〔37〕〔38〕 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M].中華書局,1980.4,4,3,7,7,8,7,8-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