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傷春" 文學意象在中國古代文學里是傳達情感的一個重要方式與媒介,在春天這個生機盎然的季節,古代文學家卻常常喜歡將自己悲傷情緒隱藏其中,在《淮南子·謬稱訓》中曾有"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的說法,這說明,中國歷來就有傷春悲秋的傳統. 而作家將這個傳統更好地運用到了文學作品中,使文學作品具有了題旨含蓄、意義深刻的特點. 想要真正理解作者的創作心理和文章所表現的情感主題,就需要對文學作品中的意象進行細致分析.從文學作品的意象中我們能夠體驗到作者精妙的想象力和深遠的內心世界,并且能夠發現社會環境以及心理對文學意象的塑造作用.
一、"傷春"意象簡析
"文學意象是'意'之象, 以象見意…… 是作者的內在感情活動與一切可選擇之物的最自然的融合,這二者在文學作品中是那樣的渾然一體, 不可離析. "[1]
"意象論注重含蓄, 反對直露, 重視暗示和象征的手法, 這是欣賞心理的理論體現. 只有蘊含深刻的藝術形象才能誘發讀者的心理活動. "[2]
傷春主題是受到文人墨客青睞的一種具有歷史積淀的典型文學意象,它具有社會環境和主觀心境的一致性,是具象到抽象的升華. 文人騷客為何會為落花嘆惋,為流水傷懷呢? 首先需要分析一下這種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的"象"的含義.
詩歌中傷春情結的產生可以追溯至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詩歌總集 《詩經》. 《詩經·召南·野有死》篇云:"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后來的詩歌漸漸發展出固定的詠嘆春天的模式,這其中有對國家興衰、繁華易逝的哀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杜甫《春望》\\)有對自身命運,時間飛逝的感懷:"無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有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惆悵 :"春心莫共花爭發, 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隱 《無題·其二》\\)……為什么春天如此美好的季節卻使得人們容易傷感與悲傷呢? 春天的落花、流水等景色以及春天冷風、寒冷的短促變幻的氣候特點無不讓詩人感到繁華易逝的悲思,時光飛逝但青春不再,季節恒定變化人生卻苦于短暫等.雖然傷春主題下的思想內涵豐富多樣,但不管怎樣都是看到了美好事物背后的短暫, 從而引起作者的敏感心緒, 這種借景抒情的細膩情感又與女子在面對季節變化時所表現出來的纖細敏感的情緒不謀而合. 一方面女子在感受外部事物時因她們所具有獨特的女性特質,情感原本就比男子更加細膩;另一方面,古代女子受到社會及家庭的種種束縛, 使她們更加珍惜稍縱即逝的青春, 因而更容易對春天的流水落花產生悲傷的審美感受. 詩人就是借用這種哀傷的心理機制來表現憂國憂民、命途多舛等主觀思想的.所以這種心理的外在表現就是"女子傷春".
二、產生"女子傷春"的社會因素及心理
認知科學認為,人類對世界認識的過程就是信息加工的過程, 世界中的事物映射到人們的腦海里,才會產生人們對世界的認知經驗和相應的心理反應.而"女子傷春"正是社會環境對人有所映射時,促使人們形成的一種特殊心理反應.
首先, 春天的氣候環境影響人的情緒. 《文心雕龍·物色》中說:"春秋代序,陰陽慘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 "瞿明剛認為:"中國……氣候的特征是季節分明.
晝夜交替,物候既變化多端又呈現規律性循環……春秋的特征是'變'".[3]春天由冷轉暖,但氣候又不穩定,這種反復更輕易使人聯想到自身命運的變幻無常.此外,暮春時節的殘花落花讓人們不禁感嘆美好時光的短暫.另一方面,中國古典詩文中,有將春天嬌艷的花朵比喻成女性的傳統,如《詩經·桃夭》中所寫"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唐代詩人崔護的"人面桃花相映紅",杜秋娘的"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等等,這些都是把女性的嬌媚與花朵聯系在了一起,這是因為女性的美麗是短暫的,而春天盛開的花朵也是花期短暫, 于是這種易逝的美麗就格外受到人們的珍惜.
而女性在面對這種比對時, 一方面欣喜無以言表,但更多的是擔憂韶華易逝后的年老珠黃,所以女性則更加珍惜自己的青春和美貌,對稍縱即逝的花樣年華也顯得尤為敏感:她們把握不住年華的流逝,對日漸遠離的美好又無可奈何,加之古代對女性的束縛,讓她們無法預知自身的命運如何,這些因素都能使她們滋生出自怨自艾的哀傷性格來.詩人們借用女性的柔弱唯美, 通過女性嘆息的口吻來抒發自身的悲傷抑郁,以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
《漢書》記載:"春,令民畢出在野. ""是月也,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合同,草木萌動, 王命布農事. "春天正是播種未來、物種繁衍的重要季節,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春天有生命、希望、生殖等象征意義. 中國又是一個農耕國家,農耕文明對人們生活方式、意識心理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 農業活動與人們的生殖愿望相互映射,所以春天對女性的性心理有著特殊的意義. 孔穎達《十三經注疏》中說:
"女是陰也,男是陽也. 秋冬為陰. 春物得陽而生,女則有陰而無陽,春女感陽氣而思男. "春天陽氣開始上升,所以萬物復蘇,適宜播種.而女性在春天如此繁盛的季節,思春感春也是正常的. 同時女性在父系社會中所承擔的任務主要是輔助勞動和照顧家庭,所以她們在春天適宜播種的季節中更容易感受到繁衍的壓力. 班固在《白虎通義·嫁女篇》中說:"嫁娶必以春何?
春者,天地交流,萬物始生,陰陽交接之時也. "春季是萬物繁衍的好時節,所以古代的青年男女就有春天相會的習俗,《周禮》有云:"仲春,令會男女. "《詩經·鄭風·溱洧》描寫的也是三月三日的男女之會. "春祭社棱不但是祈求豐收的儀式,同時也是中國古代先民進行情戀性愛活動的時刻,是一個開放性的男女狂歡的節日".[4]
在男尊女卑的社會體制下,女性則更希望在自己最美的年紀找到自己的終身眷屬,所以在春天女性也寄予了殷殷期盼. 春天是短暫的,而女性的如花年齡也是短暫的,所以,女性在短暫的婚嫁年齡中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 如此一來,當女性看到殘花落葉時, 很容易聯想到自身容顏老去青春不再時的傷感,這也從女性生理特征的本質上解釋了為什么女子更容易"傷春".
三、小結
文學意象是指文學作品中作者通過事物概念的象征意義進行聯想和想象而創作出來的符合主觀愿望的形象.女子傷春主題的文學意象是根據女性的心理特點和社會屬性的本質為基礎,與流水落花這樣的悲傷的春天意象相互投映而產生的.在古代男尊女卑的社會意識下,女性更加注重自身的年齡和相貌. 而春天短促的氣候特征和季節性的生產生活習俗象征著繁衍和生命的含義.這就與女性心理相互契合而產生了女子傷春的文學意象. 后人就通過這種原型意象, 借用女性與春天之間的象征關系表達自身感情,因而"傷春"文學孕育而生.
參考文獻
[1] 向 錦江,張 建業.文 學概論新編[M].北 京: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88.
[2] 程福財.試論文學意象的內涵及其理論定位[J].遼 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4\\).
[3] 張亞新.略談建安詩歌的秋冬景物描寫[J].延 安大學學報\\(社科版\\),1984\\(3\\).
[4] 曲德來.春與中國古代文學的情戀性愛母題[J].遼 寧大學學報,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