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代三寶記》概述
《歷代三寶記》,又名《開皇三寶錄》、《房錄》,凡十五卷,隋費長房所撰,為隋代有影響的佛教經錄著述.費長房于隋初被召為翻經學士,曾于大興善寺譯場參與譯事.感于以前經錄多有散落,年代湮沒,新出之書無目可據,因詢訪搜集,在總結前人成果,吸取已往史傳和當時存有的佛經目錄的經驗和不足的基礎上,于開皇十七年\\(597\\)撰成此書.本書與梁僧佑《出三藏記集》的主要分別是《出三藏記集》僅載南朝諸經,而《歷代三寶記》則詳載南北朝諸經.
全書分為四部分:
\\(一\\)帝年\\(卷一至卷三\\),從釋迦牟尼誕生時間約相當于我國周莊王十年\\(公元前 687\\)開始,一直記敘到隋開皇十七年\\(597\\),總計一千二百七十四年.卷一周秦,卷二前后漢,卷三魏、晉、宋、齊、梁、周、隋.每卷前有敘論,后列年表,年下間注時事,佛事.
\\(二\\)代錄\\(卷四至卷十二\\),以朝代更迭為經,以譯經者為緯,記敘從東漢到隋十七朝,僧俗一百九十七人,翻譯的佛學經典兩千一百四十六部,六千二百三十五卷.每個譯者一般都有一個小傳.卷四后漢錄,卷五魏、吳錄,卷六西晉錄,卷七東晉錄,卷八前后秦錄,卷九西秦、北涼、魏、齊、陳五錄,卷十宋錄,卷十一齊、梁、周錄,卷十二隋錄.
\\(三\\)入藏錄\\(卷十三、十四\\),分為大、小乘,經律論,著錄應當入藏的經典,總計一千零七十六部,三千二百九十二卷.卷十三大乘經入藏目,卷十四小乘經入藏目.
\\(四\\)總目\\(卷十五\\),著錄《上開皇三寶錄表》、《歷代三寶記》之總目和歷代佛經經錄.歷代經錄學家都指責其內容駁雜,考核不精、偽濫甚多.唐釋道宣說:"房所撰者,入藏之中,瓦玉相謬."[1]\\(頁279\\)智升《開元釋教錄》也說:"余檢長房《入藏錄》中,事實雜謬.其闕本、疑偽,皆編入藏,竊以為不可."[2]\\(頁576\\)到梁啟超更甚,直接批評費長房的人品和學風,他評價此書說:"在現存諸經錄中,號稱該博",然"長房為人,貪博而寡識,其書蓋鈔撮諸家之錄而成,搜采雖勤,別裁苦鮮,其最可觀者實惟前三卷之年表,雖考證事實,舛訛尚多,然體例固彼所自創也."[3]\\(頁353\\)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個問題用不同的標準去看,就會有不同的看法.如果依照智升、道宣、梁啟超等人的佛教經錄的標準去看,他們的評價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拋開宗教的標準,從史學、文獻學的角度來看,我們不能不能承認,《歷代三寶記》在保存資料方面可謂居功甚偉,值得大加褒揚.費長房說:"臣幸有遇,屬此休時.忝預譯經,稟受佛語.執筆暇隙,寢食敢忘? 十余年來,尋訪舊老,搜討方獲.……今之所撰集,略準三書以為指南……其外旁采隱居、歷年國志、典墳、僧佑《集記》、諸史傳等,僅數十家.摘彼翠零,成斯紀翮."[4]\\(頁120\\)從其自敘可以看出,費長房花費十余年搜集數十種史料,并采訪故老傳聞,才寫成此書,可謂用力甚勤.其資料之豐富,可見一斑.道宣雖嚴厲批評《歷代三寶記》為"瓦玉相謬",但也不得不承認其"得在繁富",并說"非無憑準,未可偏削".可見道宣對《歷代三寶記》的評價還是很高的.由于取材廣泛,加之時域所限,其錯誤、疏漏之處自是難免,但并不能因此而否認其具有很高的史學和文獻學價值.
二、《歷代三寶記》的史學、文獻學價值
史學泰斗陳垣先生指出:"中國佛教史籍,恒與列朝史事有關,不參稽而旁考之,則每有窒礙難通之史跡.[5]\\(頁1\\)據不完全統計,此書撰寫所參考的史籍,就有數十種,且一些材料還是博咨古老,廣訪先達所得,另外該書最大的特色就是采取紀年的方式成書,湯用彤先生《隋唐佛教史稿》指出,該書"敘佛陀行化及東漸以后之歷史,并譯著目錄及作者略傳,實中華佛教全史也;而首列年表,則佛史編年之始"[6]\\(頁90\\).因此它不僅是研究佛教經錄、佛教史的重要著作,也是研究中國歷史的重要參考資料.卷四至卷九逐代列出漢、魏、晉、南北朝譯經名錄,分為后漢二百五十九部,魏、吳二百七十一部,東、西晉七百十八部,前后西秦、北涼二百二十三部,都可補后漢、三國、晉藝文志之用,可惜尚未有人利用.關于其史學價值,陳垣先生曾舉過幾個典型的例子:
《隋志》別集類又有陳沙門釋靈裕集四卷,姚氏引《法苑珠林》、馮氏《詩紀》,知為相州大慈寺沙門,是也.《歷代三寶記》十二有《靈裕傳》,裕久住相州,即今彰德,地屬北齊.周既滅齊,復為隋滅,裕飽經憂患,乃杜門不出,"開皇十年降敕所部,追裕入京,至見闕庭,勞問殷重.到未幾何,頻辭請退,乃云不習水土,屢覺病增.十一年放還歸鄴".蓋亦沙門之有篤識高行者.所著有《安民論》、《陶神論》、《因果論》等,皆有關人心世道之書,而以佛教之言出之,與亡名同.《三寶記》著錄.然裕未嘗受陳供養,《隋志》列入陳朝,殆為錯簡,可以《三寶記》證之也.《續高僧傳》九《靈裕傳》,即本于《三寶記》而加詳.
又《隋志》醫方類有《龍樹菩薩和香法》二卷,姚氏未有考證.此書亦見《三寶記》九,一卷.注云:"凡五十法,梁武帝世,中天竺三藏法師勒那摩提,或云婆提,魏言寶意,正始五年來,在洛陽殿內譯."卷九者元魏錄,正始者元魏年,然必冠以"梁武帝世"者,所謂以梁為正朔,與《元經》異者也.《開皇錄》六以此方非三藏教,置諸應刪之列.姚氏曾見《開元錄》,特未注意此條耳.
又《隋志》地理類《洛陽伽藍記》五卷,今存,《四庫》著錄.近世吳若凖集證本,號稱最善,然楊銜之自序,見《三寶記》九,與今本異同數十字,皆比今本為長.其最關史實者,為今本"武定五年,歲在丁卯,余因行役,重覽洛陽"句.《三寶記》作"武定元年中",無"歲在丁卯"四字,諸家皆未校出.據藏本,則此四字當為后人所加,惜吳氏未見《三寶記》也.嚴氏《全北齊文》二見之,而亦未校出,蓋從前校書者多注意詞句,而忽略事實也.[5]\\(頁9\\)同時,《歷代三寶記》是費長房花費十余年時間搜集資料,編撰而成,內容博雜,是文獻學研究的極寶貴文獻材料,具有較高的文獻學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保存了大量已軼佛經目錄的部分內容,為研究佛經目錄和佛經翻譯史提供了豐富資料.《歷代三寶記》含有頗為豐富的佛學目錄史料,全書著錄佛教著述二千一百四十六部,六千二百三十五卷.該書在已有經錄的基礎上,吸取儒家目錄優點,加以綜合組織提高,較前代經錄有所發展,所錄包羅存佚,兼有考年、分代、入藏三體,于譯書年代記載尤詳.書中保存不少已佚經錄面貌,過去諸多注疏、論著、傳記、類書等,今亦不傳,多賴其記載,于研究佛典目錄學及譯經史頗有作用.目錄學家姚明達先生《中國目錄學史》從中推演考證,描述隋以前佛學目錄之大概.
其次,序目中保存了二十多種前代目錄的史料,彌足珍貴.序目中保存了三十多種佛經目錄的名目,其中不但著錄年代、著者,而且還將各目分類,各部所收部數一一列出的佛教經錄,主要有六種:《眾經別錄》、《出三藏記集》、《齊世眾經目錄》、《魏世眾經目錄》、《梁世眾經目錄》、《隋世眾經目錄》六種,而《古錄》、《舊錄》、《都錄》、《趙錄》、《始興錄》、《廬山錄》、《岑號錄》、《漢時佛經目錄》、《釋道安錄》、《朱士行漢錄》、《聶道真錄》、《釋正度錄》、《釋僧叡二秦錄》、《竺道祖眾經錄》、《竺法護錄》、《支敏度錄》、《釋王宗錄》、釋道慧《宋齊錄》、《釋弘充錄》、《釋道憑錄》、《王車騎錄》、《菩提流支錄》、釋僧紹《華林佛殿錄》、靈裕法師《譯經錄》、《眾經都錄》等二十四種傳記有目,也舉其經錄名、著者、卷數,間有時代,均列之于后,以傳后世.
梁代奉敕編寫的《華林殿眾經目錄》和《梁世眾經目錄》是我國最早的官修佛經目錄,在佛教史和文獻史上有重大的意義,但是已經亡佚了.但是從《歷代三寶記》的記載中我們不僅可以知道這兩部目錄所出的具體時代、撰者等情況,而且還可以知道兩者編寫時的分類方法:大、小乘以后是異經、禪經、疑經、戒律、數論、注經、義記,末卷則為隨事利名、隨事共名、神曉、佛名、譬喻等,這對了解佛經目錄的編寫體例和分類原則都是極其寶貴的資料,對目錄學史的研究和佛經翻譯史的研究更是彌足珍貴.
再次,專門設立《入藏錄》一目,為后世很多佛教經錄所效仿.漢文大藏經南北朝時期已經初步形成,但是文獻目錄學理論角度上的確立,卻是從《歷代三寶記》中《入藏錄》的設立開始,因此可以說《歷代三寶記》的編纂是漢文大藏經正式形成的標志.《歷代三寶記·入藏錄》的結構組織如下:
\\(一\\)大乘錄修多羅有譯一 二百三十四部\\(八百八十五卷\\)修多羅失譯二 二百三十五部\\(四百二卷\\)毘尼有譯三 一十九部\\(四十卷\\)毘尼失譯四 一十二部\\(一十四卷\\)阿毘曇有譯五 四十九部\\(二百三十八卷\\)阿毘曇失譯六 二部\\(七卷\\)\\(二\\)小乘錄修多羅有譯一 一百八部\\(五百二十七卷\\)修多羅失譯二 三百一十七部\\(四百八十二卷\\)毘尼有譯三 三十九部\\(二百八十五卷\\)毘尼失譯四 三十一部\\(六十七卷\\)阿毘曇有譯五 二十一部\\(三百五十一卷\\)阿毘曇失譯六 一十部\\(二十七卷\\)《歷代三寶記》中的《入藏錄》以"乘"作為分類佛典的標準,這種方法為后代的佛教經錄所沿襲,具有重要的文獻學價值和意義.
最后,辨析疑偽經,對漢語史及佛教漢語研究上的價值.關于異譯經和疑偽經的甄別,是目前漢語史及佛教漢語研究領域的一大熱點,同樣也是一大難點.這些異譯經和疑偽經的信息,歷代經錄大都有所記載,《歷代三寶記》亦不例外.其"入藏錄"部分,所列諸經下多有注解,標出著錄異名,并區別有譯、失譯、單譯、多譯.因此,對其進行細致的整理,可以為漢語史及佛教漢語研究提供較為可靠的異譯經、疑偽經目錄,從而推動佛教文獻語言研究的深入發展.
綜上所述,《歷代三寶記》無論在社會史、佛教史、佛經翻譯史及文獻學、目錄學等方面,均有不可忽視的資料價值.
三、關于《歷代三寶記》的校理
雖然《歷代三寶記》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和文獻學價值,在歷代的重要藏經中均有收錄,且在近代以來的目錄學專著或佛教史專著中屢次提及,但是對該書的研究成果卻寥寥無幾,目前僅見孔毅先生的《〈歷代三寶記〉中的目錄學史料》[7]\\(頁61 -62\\)及研究《歷代三寶記》史學價值的,阮忠仁先生的《從〈歷代三寶記〉論費長房的史學特質及意義》[8]\\(頁93 -129\\),尚未有人對此書加以全面地整理和系統地研究,至今未有單行本問世.
因此,對《歷代三寶記》進行標點、???并對文中的佛教詞語、僧名、地名、寺名及一些疑難中古詞語作詳細注釋的整理工作,為廣大研究者提供一個較為理想的研究底本,將在很大程度上推動國內外學界對該書的關注,有效地改善目前的研究現狀.
\\(一\\)版本問題
著手《歷代三寶記》的校理工作,首先要搜集其各種版本.因為《歷代三寶記》未有單行本,只有入藏本.據童瑋先生《二十二種大藏經通檢》[9]\\(頁396\\)可知,《崇寧藏》、《毘盧藏》、《圓覺藏》、《資福藏 》、《磧砂藏》、《普寧藏》、《洪武南藏》\\(缺 1,2,5,9 等四卷\\)、《趙城藏》、《高麗藏》、《弘法藏》、《永樂南藏》、《永樂北藏》、《嘉興藏》、《清藏》《頻伽藏》《弘教藏》《大正藏》等皆有刊刻.《中華大藏經 》影印《趙城藏》廣勝寺本《歷代三寶記》,所缺部分用《高麗藏》補齊,并用《資福藏》、《磧砂藏》、《普寧藏》、《永樂南藏》、《徑山藏》、《清藏》、《房山云居寺石經》為校本,出??庇?《大正藏》以高麗藏為底本,校以宋、元、明、宮諸本,出??庇?這些版本??庇浭俏覀冃@怼稓v代三寶記》的重要版本材料.
\\(二\\)參考資料方面
對《歷代三寶記》進行校理,除了盡量尋找該書的各種版本之外,還應該廣泛搜羅相關的參考資料.因此,我們除了搜集相關藏經的版本之外,還參考了其他佛經史籍,如:《出三藏記集》、《大唐內典錄》、《開元釋教錄》、《法苑珠林》、《高僧傳》等,還搜集到相關的六朝正史、類書、筆記小說等相關材料.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 擴 展 到 一 些 出 土 文 獻,比 如《敦 煌 寶 藏》伯3739[10]\\(頁304\\)、伯 4673[10]\\(頁291\\),為《歷代三寶記》殘卷.
其中伯 3739,僅存東晉傳譯佛經錄第五,前秦傳譯佛經錄第六,后秦傳譯佛經錄第七.分卷與今本也不相同.今本《東晉錄》在卷七,前后二秦總為一錄,在卷八.另外《東晉錄》中的支遁竺僧度二紀,今本次在竺僧敷后,而卷子本則在康法邃后,且傳文簡略.將今本與敦煌本相互比勘,我們發現凡敦煌本與今本有異的地方,敦煌本為優者居多.因此《歷代三寶記》敦煌殘卷具有較高的??眱r值,我們在校理過程中,也應充分利用.
\\(三\\)校理手段
我們校理時將盡量利用現代化的研究手段.
\\(1\\)我們已經將《歷代三寶記》全文輸入電腦,建立了 Word版,與之有關的材料,如《出三藏記集》、《大唐內典錄》、《開元釋教錄》、《大正藏》等均有電子版本,具有較好的檢索功能.校注工作所涉及的所有《歷代三寶記》的主要版本,均有相應的原書掃描 PDF 電子版.
\\(2\\)充分利用各類佛教詞典,我們搜集到的佛教詞典主要有: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陳義孝編《佛學常見詞典》、中國佛教協會編《中國佛教》、明一如等編《三藏法數》、南宋法云著《翻譯名義集》、楊卓編《佛學次第統編》、朱芾煌編《法相辭典》、《中國大百科全書》佛學部分,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編《俗語佛源》、釋慧岳監修,釋會旻主編《天臺教學辭典》、宋釋普濟撰《禪宗語錄辭典》、蕅益大師著《閱藏知津》、中華佛典寶庫編《佛教人物傳》等佛教辭書,可以幫助我們校注《歷代三寶記》中的人名、僧名、寺名及相關的佛教術語.
\\(3\\) 充分利用國內外的研究成果,窮盡搜求國內外的相關的研究成果.具體的校理研究步驟是:
\\(1\\)以《趙城藏》廣勝寺本所收《歷代三寶記》為底本,窮盡性地搜集《歷代三寶記》各種版本,并參以正史、佛教經錄、佛經注疏等相關佛教典籍以及出土的碑刻、墓志、敦煌文獻等材料,對《趙城藏》本存在的錯、訛、衍、奪、倒、亂情況作詳細校理,并出校記.如果數本均通,難以定奪,亦在??庇浿凶⒚?爭取做出個較好的版本.
\\(2\\)根據情況,對全書重新斷句,用新式標點標點.
\\(3\\)在點校的基礎上,對全書的人名、寺名、僧名、佛教術語、典故以及重要事件,尤其是對中古的疑難詞進行注釋,并引 1-2 個時代相近的材料加以佐證,體現出漢語史的特色.對個別佛經的疑偽,做一些簡單考證,以期能在研究質量有所突破.
總之,希望能通過撰寫出《歷代三寶記》的校注本,為研究隋以前的佛教史、政治史、思想史、目錄史、佛經翻譯史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份可靠的資料,并希望能通過這本書的整理,推動國內外學界對該書的關注,有效地改善目前的研究現狀.
參考文獻:
[1]道宣. 大唐內典錄[M]/ /大正藏:第 55 冊.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
[2]智升. 開元釋教錄[M]/ / 大正藏:第 55 冊.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
[3]梁啟超. 佛學研究十八篇[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費長房. 歷代三寶記[M]/ /大正藏:第 49 冊.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
[5]陳垣. 中國佛教史籍概論[M].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
[6]湯用彤. 隋唐佛教史稿[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7]孔毅.《歷代三寶記》中的目錄學史料[J]. 新世紀圖書館,1986,\\(3\\).
[8]阮忠仁. 從《歷代三寶記》論費長房的史學特質及意義[J]. 東方宗教研究,1990,\\(1\\).
[9]童 瑋. 二十二種大藏經通檢[M]. 北京: 中華書局,1997.
[10]黃永武. 敦煌寶藏[M]. 第 130 冊 / 第 134 冊.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
[11]張豈之. 中國學術思想編年·隋唐五代卷[M]. 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12]方廣锠. 佛教典籍概論[Z]. 中國邏輯與語言函授大學教材,1993.
[13]杜繼文,黃明信. 佛教小辭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1.
[14]吳楓. 隋唐歷史文獻集釋[M].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15]羅孟禎. 古典文獻學[M]. 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
[16]朱志瑜,朱曉農. 中國佛籍譯論選輯評注[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6.
[17]董志翹. 中古近代漢語探微[M]. 北京:中華書局,2007.
[18]姚名達. 中國目錄學史.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